紅軍留下的女人們

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大眾文藝  作者:卜谷  頁數(shù):212  

前言

  荒坪 讀卜谷的《紅軍留下的女人們》這部書稿,不時淚涌眼眶,不能自已。讀罷掩卷,心頭分外凝重。 “女人是水做的?!薄芭说拿纸腥跽摺!薄@是曾-有過的話語。前者的意蘊是多重的,如指女性的清純、秀美等,但也有柔弱似水的含義;后者即直白女性的脆弱。在性別氣質(zhì)的劃分中,歷來有男性為陽剛、女性為陰柔之分別,而且往往把陰柔與脆弱劃等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偏見。還要說的是:相對于男性,女性在生理和社會角色等方面因其特殊性,在家庭和社會中會有著別樣的、甚至是更深重的擔當。在常態(tài)的生活中是如此,在非常態(tài)中更是如此。 本書講述的正是女性在特殊際遇中怎樣擔當起坎坷與苦難的故事。 故事大都發(fā)端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朱毛”紅軍下井岡山之后,揮師轉(zhuǎn)戰(zhàn)贛南、閩西,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當年的革命如火如荼,“橫斷半壁,紅透南國”。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卻不得不撤離中央蘇區(qū),踏上艱險的長征之路。 紅軍主力走后,革命隊伍中卻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留了下來,留在這片即將面臨血洗的土地。“留下來的人們”中,有不少是女性。 《紅軍留下的女人們》給我們展現(xiàn)了十幾位女性在這樣的重大生活變異后的命運。她們當中,有的自身就是紅軍戰(zhàn)士,有的是紅軍的妻子,有的既是戰(zhàn)士也是妻子,還有的是尚未成人的孩子。她們中的許多人,本有著如花的青春年華,有著火熱的斗爭生活,也有美好的愛情和婚姻。紅軍主力走了,她們被留了下來,如離群的雁,如風中飄落的葉子,生活一下子產(chǎn)生重大跌宕。她們留下后,面臨著極其艱險、極其困難、甚至是極其無奈的處境:這里有生存的困境,在卷土重來的反動武裝(如還鄉(xiāng)團、鏟共團、挨戶團、搜山隊)的“斬草除根,誅家滅族”和“屋換石頭、人要換種 ”的瘋狂叫囂和殘酷殺戮中,她們要活著,甚至還要繼續(xù)開展斗爭,就要歷盡常人難以體驗的艱辛:或四處轉(zhuǎn)戰(zhàn),或顛沛流離,或隱居深山,或藏身民間,或剃度為尼,更有的在斗爭中英勇獻身。這里有性與婚姻的尷尬:有的夫妻分離,長期杳無音信,當發(fā)現(xiàn)丈夫竟然活著時,自己已為他人妻,于是只能遺恨終生;有的被惡霸多次變賣,淪為性商品和傳宗接代的工具;有的在困境中將就的結(jié)合,給未來的生活帶來無法言說的苦澀;有的終其一生在等待,堅信丈夫會回來,而其實她所等待的丈夫數(shù)十年前就已經(jīng)-犧牲。這里有復雜斗爭中產(chǎn)生的誤會,有長期蒙受不白之冤而終生不悔的典型。這里有骨肉之間的悲歡離合,有離散數(shù)十年后再次團聚的“悲苦的喜事”,也有依然在幻想著童年的年邁的孤女…… 由水做的女人、被稱為弱者的女人,就這樣被推到最粗礪的生活中接受磨難。柔弱與粗礪、女人與苦難相互照明,那苦難就更加彰顯,那柔弱的便也呈現(xiàn)出了韌性來。柔能勝剛,在苦難面前,女性往往表現(xiàn)出比男性更大的耐受力。就像荒野中的草,能經(jīng)-受連大樹也要折服的疾風。是的,她們是生長在干涸貧瘠的沙礫中的草,生境惡劣,孤獨無依,沒有粗壯的根系、軀體和枝柯,靠什么抵擋襲來的狂暴?恰恰靠的是柔韌。而要做到這一切,卻又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和代價呀。這些女人的力量能從哪里來— —是因為信念?是因為愛與癡情?抑或因為女人的天性使然?——我依然不得其解。我們?yōu)檫@些女人的命運扼腕嘆息,更為她們在苦難面前透出的精神與性情——無論是因為信念、還是愛與癡情或天性使然——而經(jīng)受心靈的震撼。 沙礫中的草,卻能開出清麗的花兒。苦難中的女人們,以她們的堅韌、執(zhí)著、奉獻,以她們面對坎坷、磨難和無奈時的從容、無悔和μ-然,而釋放出女性內(nèi)在的心靈之美。她們當中有:馬前托孤,身陷囹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斗爭不止的李美群;不意入庵為尼,堅信紅軍會來接她歸隊,臨終也未能如愿但仍口占一偈“生是紅軍,死也紅軍,來日轉(zhuǎn)世,法號紅軍”的“紅軍尼”弘菁;在太長的等待中,因顧慮太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如何評價而不敢在解放后與組織聯(lián)系而抑郁而死,死時還把保存多年的一枚蘇維埃紅印放在身旁的“女紅匪”廖秀姑;革命70多年,到死卻還是個臨時工,又因有一位被拉壯丁當過國民黨大兵的丈夫而累遭責難卻無怨無悔的彭國濤;苦等五十多年丈夫未歸,為延續(xù)家門的灶火,含辛茹苦將兩個殘疾人收養(yǎng)為兒子兒媳以傳宗接代的池煜華……她們的人格和品性無不讓人動容,她們是一朵朵在苦難的沙礫中綻放的女人花。 贛南是一塊歷史積淀分外厚重的紅土地,作家卜谷長期扎根于此,在深厚的紅壤中采掘不止,并不時向世人奉獻出他的成果來。前些年他的一部長篇小說《少共國際師》,在反映嚴峻的戰(zhàn)斗生活同時,更多的是表現(xiàn)少共戰(zhàn)士的童真、童趣與童智。而在這部沉甸甸的書中,讓人感受的卻是深沉與凝重。樸實的文筆,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原生態(tài)的歷史與生活的寫實,讓深藏于贛南群山皺折中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xiàn)于世,并見證苦難的凝重和承受苦難的女人們的生命力之頑強和品性之美麗,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還值得一提的是,卜谷的腿腳不太利索,直說了是有點跛,可他惦記著這些快要被人遺忘了的人和事,或被這些人和事所感動,也想讓它們感動別人,于是跛著不太利索的腿腳,踽踽奔走于贛南群山的皺折中,當然還穿州過府,去了外省和京城,歷時十幾年,去采擷這些故事的素材。他不滿足于道聽途說,非要見到主人公,主人公不在了的,也要找到見證人,務求真實,力索細微。其情其行,亦讓人感動。 感謝卜谷,將那些被遺忘的讓我們記住。 本書的作者囑我為本書寫序。我在感動之際,寫下一點讀后感,可為 “序”乎?   2006年1月8日于贛州 (荒坪——陸定一的外孫,現(xiàn)為江西理工大學教授、文法學院院長)

內(nèi)容概要

  《紅軍留下的女人們》:這是一部紀實文學。作者從歷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歷史人物的個性,描寫了14組紅軍女戰(zhàn)士的光輝形象。這些女人,在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了白區(qū),承擔著獻身革命與護衛(wèi)家庭的雙重重擔。作者從這些紅軍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們的偉岸人格,圣潔的品格,不屈的個性。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文學佳作。
  今年幸逢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此作可作為慶祝建黨90周年獻禮.

作者簡介

  卜谷,贛州文學院院長,贛州作協(xié)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他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少共國際師》《良心樹》;報告文學《抗冰萬里》。

書籍目錄

序1 沙礫中綻放的女人花
序2 一段耐人追尋的歷史
【壹】 一諾百年的愛情守望
【貳】 與瞿秋白一起被捕的兩個女人
【叁】 漂泊半世紀的兩個紅軍孤女
【肆】 死而復生的元帥前妻
【伍】 賀怡歷經(jīng)三災六難
【陸】 首席紅軍女歌手
【柒】 被賣5次的女“中執(zhí)”委員
【捌】 重然諾輕生死的 “紅軍尼”
【玖】 40多年的“紅軍隱身人”
【壹拾】 尋親尋情 親傷情殤
【壹拾壹】巾幗英雄 馬前托孤
【壹拾貳】癡情的將軍
【壹拾叁】 美麗如狐的女“紅匪”
【壹拾肆】 46個烈屬老人的孝女
跋:苦難不忘記

章節(jié)摘錄

  【壹】 一諾百年的愛情守望 一、解密中共黨史,牽出一諾百年的曠世奇緣 經(jīng)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和前外長黃華二人批準。1984年4—6月,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沿長征路線行進采訪,并獲準可以隨意使用各種物力、檔案和史料。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重走了一遍紅軍長征路,曾旋風式地采訪了楊尚昆、胡耀邦、聶榮臻、張愛萍、康克清、陳丕顯、伍修權(quán)等紅軍高級將領(lǐng)、黨的重要人物及遺孀、檔案管理人員和歷史學家,以及許許多多長征的幸存者。 1985年10月,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出版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此書中,可以找到這樣的敘述:“1935年2月間,中央蘇區(qū)全部喪失。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qū)機關(guān)和紅24師等紅軍部隊,全部被國民黨軍隊四面包圍在于都南部這一狹小地區(qū)內(nèi)。2月下旬,紅軍分9路突圍。瞿秋白、何叔衡、賀昌、李才蓮、毛澤覃、古柏、劉伯堅…… 一大批黨的高級干部都在突圍中英勇犧牲,有的下落不明?!薄八勒叩拿麊尉褪歉锩\動的名人錄……粵贛邊區(qū)軍事領(lǐng)導人李才蓮也被殺害,但是沒人知道是什么時候和怎樣遇害的……” 紅軍長征后,中央蘇區(qū)中共中央分局12名委員中,唯有李才蓮下落不明,曾任少共中央分局書記的李才蓮是哪里人,到底去哪里了?尋找李才蓮,數(shù)十年間斷斷續(xù)續(xù)地進行。 1995年,江西興國縣爆出了個大冷門:李才蓮是茶園鄉(xiāng)教富村人。其妻子池煜華還健在。 史學界及新聞界的同志喜出望外,如同發(fā)現(xiàn)一座金礦,刻不容緩地向教富村涌去。先后有中央及地方二十多家新聞單位前往采訪。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電視臺一、二、四頻道多次播出有關(guān)池煜華的專題,許多省電視臺、報刊相繼作出報道。 面對池煜華,那些見多識廣的記者都深深地受到了心靈的震撼。 二、童養(yǎng)媳嫁了革命郎,跟隨郎君鬧革命 終年不絕的李溪水由秦娥山的懷抱里潺潺而出,與教富村河背村小組擦肩而過,無聲無息流淌了一萬年。 有一天,清澈如鏡的李溪水面上悄然出現(xiàn)了一個陌生女孩的身影。那是1920年,9虛歲的池煜華嫁過來給6歲的李才蓮當童養(yǎng)媳。 池煜華祖上三代都是租田耕作,苦到骨頭的佃農(nóng)。那一年,為尋點兒活錢,父親去福建挑鹽賣??s手就是餓,伸手就是禍。不意,她父親老實巴交被誘吸上了鴉片煙,不但沒有把鹽挑回來,而且連挑鹽的扁擔、籮筐都吸掉了。一個多月后,貧病交加,父親爬著回到家,撿回了一條命。家徒四壁,沒有東西可賣,要賣只有賣人。為了生存,父親打主意賣女兒還債。 聽到風聲,倔犟的小煜華趕緊逃避。逃避到哪里去?她在深山里轉(zhuǎn)悠了半天,想到了茶園鄉(xiāng)有個姑姑,便到姑姑家“躲賣”。貧窮的姑姑也無力養(yǎng)活小煜華,牽線把小煜華嫁給了村子里的富戶李才蓮家做童養(yǎng)媳。小煜華家少了一張吃飯的口,李才蓮家則多了一雙干活的手。這對雙方是一件不壞也不好的婚姻。 出了窮窩又入苦穴。放牛、割草、砍柴,屬豬的小煜華做了牛用。6歲與9歲的婚嫁僅僅是名義上的婚嫁,除了永遠干不完的活,不堪重負的小煜華有時也兼帶照看老公——那個比她小三歲的李才蓮。 小小的李才蓮多了一個保護者,小小的池煜華卻多了一個施虐者,就是李才蓮的后母。都說家婆與媳婦是一對難以調(diào)和的矛盾。那么,媳婦與后母家婆也許就是天敵。在后母家婆的眼里,池煜華這個小天敵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使喚奴。 種菜、洗衣、做飯、作田……勞累了很會做事的小煜華,就空閑出來不會做事的李才蓮,空閑出來的李才蓮進了李溪上游的李溪村小讀書。 學校是播種知識的地方,也往往是播種革命的地方。三民主義的道理無聲無息地浸入李才蓮心田,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李才蓮開始秘密地參加了革命活動。 那年14歲,即將小學畢業(yè)的李才蓮中斷了學業(yè),卻并沒有中斷革命活動。有時,李才蓮打個招呼就不見了,無影無蹤要幾天后才回來。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中,池煜華經(jīng)常做一個半人甚至于做兩個人的活計。做得多則食得多,有時她實在餓得忍不住,就會乘李才蓮在樹蔭下偷懶或看書時偷食一點兒李才蓮那份飯。 紅軍來了,早已參加革命的李才蓮完全卷入了革命風暴之中,他毅然舍棄了自己家里的那頭水牛,一下子成了職業(yè)革命者。 李才蓮雖然6歲就與池煜華結(jié)婚,卻仍是由祖母帶著睡覺,一直與祖母睡到15歲。15歲那年李才蓮與池煜華圓房。那是1929年春節(jié)前夕,年三十晚上睡覺前,李才蓮在祖母指點下,才把枕頭從祖母的床上放到池煜華的床上,兩人就算圓房了。 革命風暴席卷贛南,圓房第三天,也就是大年初二一早,李才蓮告別了蜜月中的妻子,去參加縣城的暴動,從此踏上了血雨腥風的革命武裝斗爭的道路。 縣城里面建立了蘇維埃政權(quán)。在風起云涌的革命風暴中,大家一窩蜂地參加革命,一夜之間,人們才得知15歲的李才蓮是少共興國縣委書記。 李家一下出了幾個革命人。李文蘭是李才蓮的胞叔,擔任了區(qū)蘇維埃主席;李才萬擔任了區(qū)少先隊隊長,后參加紅軍在紅三軍團某部三營任政委;池煜華也擔任了區(qū)蘇維埃婦女部部長。 大家都去鬧革命嘴巴吃什么。田里有那么多活計要做,池煜華怎么走得脫身呢! “家里面老老小小有這么多人要吃飯,管得你革命不革命,田地里的功夫,家里的事情你就要去做。”李才蓮的父親和后母如此要求池煜華。 “我就是要革命?!背仂先A雖然還不理解實際意義上的革命,卻本能地要革命。一切都是從丈夫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為了一個干革命的丈夫,做妻子的也應該干革命;為了一個干革命的丈夫,做妻子的不能脫產(chǎn)干革命。所以,池煜華當?shù)氖遣幻摦a(chǎn)干部。她干革命的主要工作是叫大家打草鞋,叫大家交公糧,叫大家當紅軍,干革命,她是在幫丈夫;做家務,她也是在幫丈夫。幫丈夫,是一個做妻子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她日日最懸掛的是丈夫,所以日日保佑的也是丈夫,丈夫——李才蓮在外怎么樣了呢? 李家?guī)讉€在外的人常有書信捎回來。 大哥李才萬來信說在福建打仗的事,在福建患病的事…… 丈夫李才蓮也時常有信捎回來。詢問家鄉(xiāng)的生活,家鄉(xiāng)的收成,交代池煜華要搞好家業(yè),善待弟妹,千萬不要打弟妹,讓弟妹記恨一輩子…… 不過,這些書信常常到不了池煜華的手里。因為她在家里的地位卑微,因為書信不是寫給她收的,因為她不識字。書信認得她,她卻認不得書信。雖然書信近在咫尺,書信上的內(nèi)容卻還要很久很久才能傳到她耳朵里,有的是幾天、十幾天,有的是一二個月,半年,有的她永遠都不得而知。無論下河洗衣服,在家做家務,下田勞動,她的耳朵都高度注意搜索李才蓮與自己有關(guān)的信息。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紅土地留下的血染歷史,閃爍良知下寫就的那片真情……  ——何建明    這是一部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原生態(tài)的歷史與生活的寫實,讓深藏于贛南  群山皺折中的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xiàn)于世,并見證苦難的凝重和承受苦難的  紅女人們的生命力之頑強和品性之美麗,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钠骸    都t軍留下的女人們》集納了十數(shù)個女紅軍或與紅軍有關(guān)的女性的不  同形象和故事,其中有女部長、女“蘇干”、女山歌手、紅軍的女嬰甚至  女“叛徒”、女“匪徒”等等。視角獨特,文筆流暢,讀來令人扼腕嘆息  ,振聾發(fā)聵?!  鷩b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紅軍留下的女人們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條)

 
 

  •   從中國作家網(wǎng)看到推薦這本書,紅軍留下的女人們,寫得很感人,從那一路找到當當網(wǎng)來買,可惜當當網(wǎng)書的資料作得不好,大概是這種題材不是暢銷主題的原因,資料做得相當簡陋,不通過搜索書名,根本就找不到。。。
  •   年輕人真的值得讀一讀,現(xiàn)在應該弘揚這種精神,現(xiàn)在社會是陽痿文化,娛樂文化,毀人不淺啊。
  •   現(xiàn)在還沒讀,預計內(nèi)容不錯
  •   命運就這么決定了。
  •   我們的先烈們,太偉大無私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