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時事出版社 作者:范麗珠,James D. Whitehead,Evelyn Eaton Whitehead 頁數(shù):498 字數(shù):52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與宗教的文化社會學(中英文對照)》向讀者介紹正在發(fā)展中的文化社會學領域及其對當代中國宗教進行學術性研究的價值。文化社會學——連同文化心理學的相關學科——討論了群體性的社會組織及其社區(qū)價值與道德理想之間的連帶關系。這些共享的意義聚在一起形成了某個獨特的文化,塑造了個人與社會的認同。
作者簡介
James
D.Whiteheacl,宗教歷史學家、基督教理論家,哈佛大學博士。在哈佛期間,他的研究主要關注佛教的中國化問題。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宗教在晚期現(xiàn)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宗教跨文化對話的可能。James
D.Whitehcad博士是美國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兩文化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Distinguished Fellow of
EDS-StcwartChair at USF Ricci Institute)。從11998年開始,他每年都與Evrelyn
Eaton
Wbitehead一道來中國,他們在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地的多所大學,如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舉辦系列講座、開設學期課程。
范麗珠,宗教社會學家,哲學(社會學)博士(CUHIK),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加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Distinguishecl
Fellow of EDS——-Stewart Chair at USF Ricci
Institute)。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美國舊金山大學、波士頓大學、瑞典隆德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等訪問學者,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瑞士佛萊堡大學等講授中國宗教課程。多年來致力于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歷史與民族志的研究,并涉足于宗教社會學理論的探討以及民間宗教信仰在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向。出版了《當代世界宗教學》、《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變遷》等專著,翻譯楊慶塑的《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在China
l Quarterly,Journal of Chinese
Religjon等國內(nèi)外權威刊物發(fā)表中英文論文三十余篇,近年來更多地主持或參與有關中閣宗教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并承擔國際課程的教學。
書籍目錄
序
第一部分 文化社會學
第一章 文化社會學與宗教
第二章 文化心理學與宗教
第三章 中國宗教研究:多重困境
第二部分 文化社會學的實踐
第四章 宗教與心靈的習性
第五章 描繪文化與宗教:文化符號、社會意象和意識形態(tài)
第六章 現(xiàn)代中國的新話語:進化與民族性
第七章 外來宗教的本土化:佛教與基督教在中國
第三部分 實踐文化心理學
第八章 文化與宗教的表達方式:符號與神話
第九章 文化與宗教的語言:儀式
第十章 文化對自我的塑造:中國與西方
第十一章 文化背景下的“命”說
第四部分 文化歷史——社會與宗教中的變遷
第十二章 文化演化與宗教
第十三章 軸心時代:孔子、佛陀和蘇格拉底
第十四章 東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一、文化止于何處?自我始于何處? 文化心理學被定義為“對人類精神生活中文化角色的研究”。邁克爾·科爾(Michaei Cole)羅列出了以文化視角研究心理學學者的歷史傳承譜系。這個傳承始于l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赫爾德(Johan Herder),他轉(zhuǎn)向關注于文化演進過程中語言和象征符號的作用。赫爾德(Herder)的“國家的變化依其領土、時間和內(nèi)在的特征”的觀點,似乎預見了在20世紀初年在中國出現(xiàn)的對探討“國民性”問題的熱衷。這個傳承中另一個人物是第一位實驗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在19世紀末馮特開創(chuàng)了關注分析人的意義建構活動的另一類心理學,和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普通心理學分道揚鑣。第三位是哲學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在20世紀初期他證明了詮釋在人類知識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最近的一位學者是當代的施威德爾和布魯納(Jerome Bruner),在這里我們會涉及他們的研究內(nèi)容。 文化心理學以象征符號和故事為其取向,具有Shweder所稱的一種浪漫的優(yōu)勢:“感興趣于(宗教、傳統(tǒng)、個人文學或科學天才)這些靈感,把我們帶到感覺之外乃至邏輯難以達至的真正地方?!毕笳鞣?,作為文化心理學的習語,并不是簡單地代表著我們的經(jīng)驗;改變了我們眼前的一切,并且告訴我們生活的新角度,將以往不慎明了的觀點得以清晰展現(xiàn)。象征符號和故事將我們引入洞見和直覺領域;我們的挑戰(zhàn)將是如何關注如此具有影響力的意識。 二、故事“創(chuàng)造文化” “人類通過講故事來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敝v故事“是最自然和最早的方式,借以系統(tǒng)化我們的經(jīng)驗和知識?!泵總€文化都很珍視那些包含著描述自身起源的故事、預言、神話?!皬娜祟愒缙谖覀兙烷_始創(chuàng)作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能夠把生活置于一個展示基本模式的更廣闊背景中,賦予我們一種意識——生命具有意義和價值,反對所有消極和混甜情形?!?“文化心理學追溯了史詩和英雄傳奇,這些詩史和傳奇是人類努力、成就、遭遇挫折,成長以及順應自然這樣一個漫長歷史的一部分。”杰出的社會學家涂爾干贊同宗教“將人們與其共同的經(jīng)歷連在一起,并且在共同使命中變得更加堅強”。這些故事既不是事實的報告,也不是編造的。我們在這些故事情節(jié)中投入了我們的希望,根據(jù)我們的情感變化,有了喜怒哀樂、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
編輯推薦
《中國與宗教的文化社會學(中英文對照)》探討了文化/宗教象征符號在過去與現(xiàn)在中國經(jīng)驗中的作用,描述社會科學對當代中國社會宗教的學術性研究的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