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熱羅姆·班德 頁數(shù):41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自1997年9月以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預測、哲學與人文科學部門組織了一系列“21世紀座談會”,加入到對我們時代重大挑戰(zhàn)的全球辯論中。每次座談會都從世界各地邀請兩三位科學家、知識分子、藝術家或決策者中的領軍人物,進行前瞻性、跨學科的探索。 本書匯集了從第10次座談會以后的立足未來的討論,包括在2001年9月19日召開的第20次座談會?!?·11”事件之后,預測、哲學和人文科學部門于2001年12月8日還籌辦了第二次“21世紀對話”會議,20名左右的參會者本著同樣的精神就“價值的未來”的主題進行了辯論。 我們希望在此對參與“21世紀座談會”和“21世紀對話”的作者表示感謝,他們的慷慨奉獻才使出版本文集成為可能。
書籍目錄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價值的未來 導言 價值的衰落、沖突或雜交? 走向價值的衰落? 戰(zhàn)術性人文主義阿爾 從普世到獨一:全球的暴力 價值與非人性的挑戰(zhàn) 非人性的文化 在倫理與制度之間的魔鬼辯護者 嚴肅的價值還是無關緊要的價值? 復雜性的倫理以及世紀價值的問題 為了價值的顛覆性起源 走向價值的無關緊要? 超越價值的審美化? 超越唯美主義的藝術 走向?qū)徝赖暮蟋F(xiàn)代倫理 價值的靈魂 走向?qū)r值的重新詮釋? 價值以及主觀性的建構 面向價值的女性化? 結社的興起與團結的新形式 普世的規(guī)劃和多樣的遺產(chǎn) 走向精神的世紀? 認知文明的出現(xiàn) 世紀的宗教與精神挑戰(zhàn) 第二部分 全球化、新技術與文化 全球化與“第三次工業(yè)革命” 全球化及其不滿 全球化、和平與世界政治 科學、技術與全球化 新技術和文化 獲取權的時代 文化受到威脅了嗎? 文化的全球化與保護多樣性 被馴服的精神分裂癥? 重構文化 語言的未來 殖民、全球化與語言的未來 語言的生、死和復活 第三部分 走向新的社會契約? 新社會契約與全民終身教育 面向全民終身教育 世紀的教育和公民身份 婦女和教育的未來 自然契約和發(fā)展的未來 自然契約與世紀的發(fā)展 生物多樣性的未來 邁向年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 為世紀設計一個文化契約 一個文化契約的案例 什么是多元文化論的未來? 世紀的文化:克隆術還是雜交? 面向一個倫理契約? 生命倫理與生物的未來 倫理與政治的未來 世紀的發(fā)展? 塑造一個普世的意識 第四部分 科學、知識與預測 人類對基因革命的影響 自然選擇是否仍然驅(qū)動著進化? 從基因神秘化到分子管制 基因工程的政治挑戰(zhàn) 種族主義的新面孔 種族主義、全球化與基因革命 種族主義在全球化與基因革命時代的新面貌 基因論、種族主義和基因種族滅絕的前景 基因組、生物學和種族主義 種族主義的想象性根源 種族主義變化的面孔 自我認知:預測和預防靈魂疾病 新的靈魂疾病 時間的壓縮和靈魂的疾病 社會排斥與靈魂的疾病 人類和宇宙的未來 宇宙的未來:大爆炸還是大坍塌? 未來的宇宙學 科學探索:疑問與確定性 結語:追尋失去的時光——面向一種未來的倫理?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全球化的勝利并不是一個可以預知的結論:骰子尚未投擲。這股分解性和同質(zhì)化的力量在各個側面都面對著高漲的異質(zhì)化力量,這些力量不但有差異而且是敵對和不可還原的。在對全球化日益增長的強烈抵抗的背后,在其社會或政治形式中,似乎是對現(xiàn)代性過時的反抗,我們應該覺察到對普世性支配地位的反作用力,這是與現(xiàn)代性所獲得的一切決裂、與進步和歷史的理念決裂的修正主義,它不但拒絕著名的全球技術結構,也拒絕以普世性的名義認同所有文化和各個大陸的精神結構。從我們開明思想的立場上來看,這種獨一性的蘇醒,更不用說獨一性的反抗,可能顯現(xiàn)出暴力、反常、無理性的方面。它的倫理、宗教或語言形式掩蓋了個人層次上的人格失調(diào)和神經(jīng)官能癥。譴責它們是民族主義、過時甚至是恐怖主義的反應,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今天所有成為頭條新聞的事件都反對這種絕對普世性,包括伊斯蘭對西方價值的敵對心態(tài)。正是因為伊斯蘭代表了對西方全球化最強大的挑戰(zhàn),所以它現(xiàn)在成了頭號公敵。 從全球體制的碎片中所能形成的是獨一性。這些獨一性即不積極也不消極。它們不是全球秩序的替代:它們存在于另外一個天平上,它們不再符合某個價值判斷,因此它們能夠代表最好或最壞。它們帶來的唯一絕對好處是要摧毀總體性的緊身衣。這些碎片不可能在更大的歷史性事業(yè)中聯(lián)合在一起。它們使任何單極和霸權思想模式感到失望;但它們并不是單一的反意識形態(tài),因為每一個碎片都發(fā)明它們自己的游戲和游戲規(guī)則。 某個獨一性可能是微妙而非暴力的,如語言、藝術和文化的獨一性得到了正確的理解;但也有暴力性的獨一性,恐怖主義就是其中一個。它是獨一的,因為它將死亡帶人了游戲,這無疑是最終的、激進的獨一性。在紐約的恐怖主義打擊中,每件事都指向死亡,不僅僅是通過電視屏幕塞給人們死亡“實況轉播”,致使以同種療法劑量為我們精練而成的虛假暴力和死亡變得暗淡無色;而且通過塞入言過其實的象征性和帶有犧牲精神的死亡,通過絕對且無法撤消的事件??植乐髁x行為在無處不在的交換系統(tǒng)的心臟地帶恢復成一種無法還原的獨一性。不論是在物種、個人或文化的層面上,所有以生命為代價而建立受唯一強國統(tǒng)治的全球市場的獨一性,今天正在通過這種恐怖主義扭轉形勢的方式索取報復。 正是這個體系本身為這種野蠻性的反作用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通過壟斷掌控所有的牌,它迫使對方改變游戲和游戲規(guī)則。新的游戲規(guī)則是殘忍的,因為賭注是殘忍的。這個體系過度的權力形成了一種無法解決的挑戰(zhàn),恐怖主義者采取的行動排除了任何交換的可能性。它是以恐怖對抗恐怖,以恐怖主義對抗體系的恐怖?,F(xiàn)在,恐怖不是暴力:它不是真正的、確定的、歷史的暴力,歷史的暴力有原因、有結局。現(xiàn)在恐怖沒有終結;它是一個極端現(xiàn)象——也就是說沒有結局;它比暴力更加暴力。今天,任何傳統(tǒng)類型的暴力都能使體系獲得新生,只要它具有理性。對體系真正的威脅是象征性的暴力——沒有理性,也不體現(xiàn)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其他抉擇。顯然,恐怖主義并不體現(xiàn)任何意識形態(tài)或政治上的其他抉擇。這便是標題新聞的內(nèi)容:它不是真實和連續(xù)性故事的一部分,在性質(zhì)上是一個單純事件,與原因完全割裂,最后又沒有任何結果,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事件都獲得了恐怖主義事件之名。這是狂喜的一種特殊形式,該狂喜與向象征性行動的過渡是結合在一起的??植乐髁x沒有任何目的。這種與事件及其暴力相聯(lián)系的狂喜、與過渡到象征性行動相聯(lián)系的狂喜,是我們在真實世界或真實秩序中從未遇見過的。 因此,恐怖主義沒有任何目標,不能用真實后果加以衡量。因而,我們不應該譴責恐怖主義行動的無用和荒謬,因為只有付出代價(自殺的沉重代價),恐怖主義行為才能跨越政治(transpolitical),才能施加擾動與阻礙的跨政治影響,引發(fā)導致體系自我毀滅的連鎖反應。這種狂喜顯然非常曖昧,它關系到死亡。劫持對手的力量并用它對付對手,而對手又不能以同樣的方法來對付他,能夠使用這種戰(zhàn)略可以被看作是在象征的意義上建構恐怖主義的絕對優(yōu)勢。劫持恐怖分子的武器或?qū)⑽淦髡{(diào)轉向他是不可能的,因為所要劫持的武器就是他本身的死亡。即使在一面倒的競賽中,武器制服了恐怖分子,他的對立力量也無法逃避其本身內(nèi)部的脆弱性,無法逃避用自己的力量對抗自己,相反隨著每一個表面的勝利,這種現(xiàn)象更加劇烈。它與對方的死亡之間沒有任何的交換,因為恐怖分子已經(jīng)選擇并接受了死亡。本·拉登是否存在,是死是活都不重要。他只通過死亡令(fatwah)的內(nèi)射(introjection)而存在,通過自我斗爭力量的脆弱性而存在。 P26-28
編輯推薦
種族滅絕和社群暴力、倫理地標和社會“秩序”的喪失、對主流制度和經(jīng)濟力量的能力缺乏信心:20世紀痛苦地挑戰(zhàn)了我們關于社會、歷史和人類的所有確定性。本書對21世紀可能出現(xiàn)的價值的特性進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問題,如美學是否會戰(zhàn)勝倫理,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及其全球化形式是否將打碎我們熟知的文化、加速上千種語言的衰落或者引發(fā)種族主義的新形式或“基因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