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宋] 司馬光 著,黃錦鋐 主編 頁數(shù):971 譯者:臺灣二十七位教授
Tag標簽:無
前言
宋治平三年(1066),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趙曙,任命龍圖閣直學士侍讀司馬光領銜編纂歷代君臣事跡。命在崇文院內(nèi)設專門機構,允許司馬光任意挑選官吏參加編纂,下令龍圖閣三館珍藏秘籍任由編纂者借閱,編纂所需,盡由庫錢支出。治平四年(1067),剛剛即位的北宋第六位皇帝神宗趙頊,認為司馬光等所編史志,記述了以往明君、良臣,記載有議論精要的話言,天人相通的分際,美惡諸事發(fā)端的征兆,權柄福澤盛衰的原因,良將的方略,循吏的教化,判斷邪曲正直的標準,政事治亂的關鍵,有資于政治,賜名“資治通鑒”。元豐七年(1084),司馬光向神宗皇帝進《進資治通鑒表》,《資治通鑒》完成,歷時十九年。在司馬光之前,歷代史書已卷帙浩繁,且均文字繁多,體裁各異,布衣尚且“讀之不遍”,日有萬機的人君更是無暇周覽。司馬光因之屬意于編纂一部編年通史,意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世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后有倫,精粗不雜”,以方便君王大臣閱覽、借鑒。后遇英宗皇帝下詔令編寫,得以遍選當時優(yōu)秀史家相助,因緣際會,乃成此三百余萬言大著。司馬光一生勤學博讀,對經(jīng)史尤有心得。編纂《資治通鑒》時,年已近五十,已是當時文史大家。他年僅二十即考中進士甲科,進入仕途,歷任地方、朝廷官職。中國歷代史家所長大多在于文、史,如司馬光這樣的政治家甚少;而像他以政治人物,兼具文、史,并屬意于史事的就更少了;他上得君王鼎力支持,下得眾史家襄助,編纂之時,正當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改革年代,也是他與王安石等變法派盤旋相抗的十數(shù)年,這種際遇,歷代無兩。他領導當時史家劉攽、劉恕、范祖禹等,歷十九年枯坐,所編《資治通鑒》兼具歷代史家之長,自不待言,其剪裁、熔鑄史事之政治眼光,則是其他史家所缺乏。司馬光主持編纂之《資治通鑒》,其意在于“有資于政治”,故對史事裁選,極為明確:凡有關國家興衰、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以及才德并高、行為世范、與國休戚的人物,都敘述詳明,以作為當時和后世的借鑒。而于騷客吟詠、隱士高蹈等無關政治民生的人物言行,均不予記載,故像屈原、陶淵明、李白這等隱士高才,均不見采?!顿Y治通鑒》貫通歷代之書,將上起戰(zhàn)國,下終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兩晉、南北朝學者所篡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lián)續(xù)古今的大編年史,為中國史學的一大創(chuàng)作。后代史家所作,僅能得其一體,或為專史,或為斷代,氣具規(guī)模,已判然不如?!顿Y治通鑒》“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兇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了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fā)神觀?!保ㄖ祆湔Z)“此書直到清代乃至今天,還是一部學歷史的人所必讀的書?!保ㄥX穆語)但《通鑒》成書,至今已九百余年,當時司馬光等所用書面語言,于現(xiàn)下盛行的白話已相去甚遠,故現(xiàn)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出現(xiàn)過多個全譯本,遍覽這些譯本,大致存有如下遺憾:一為譯文以現(xiàn)代人眼光為務,務求譯文之通俗和邏輯之“通暢”。如此則盡失原文風味,讀之有嚼蠟之感。二是譯余再做指點評說,信手所指,皆關黑白?;蛑赋鉃獒u缸,或指斥為糟粕。此種譯文至少對如下四種情形缺少體察:不知現(xiàn)代人讀千百年前的著作,世事兩不俱,俯仰逸興,不獨以“才子學人”所具,此其一也;古代史事,自有其來由,古人一言一行,均受時代所限,此其二也;再則《通鑒》編纂者均守春秋筆法之要,寄意于事,述而不作,此法已相傳數(shù)千年,如今一腳掃開,專務指點,作而不述,與作者之意大為相左,文卻同列,令人難以適從,此其三也。司馬光深通文、史,盡有實干家之經(jīng)歷、政治家之眼光,著史之遇合更是非凡,后人信手便下,數(shù)年便成之文字,難以與之相稱,此其四也。本書所選譯文由臺灣著名學人黃錦鋐先生領銜主持,于20世紀80年代初,集合臺灣諸大學二十七位著名教授、學者,歷時三年,將這部大著譯出。意在“使中國歷史文化不專屬于少數(shù)學人的知識”。(臺靜農(nóng)語)是這部巨著在中文世界的第一個全譯本。本書譯文以貼近、還原《資治通鑒》為原則,緊扣原著,逐字逐譯,“信”“達”“雅”兼顧,而尤以“信”為第一要務。在保證行文通暢的同時,力求保留原文之質樸簡練。不擅作發(fā)揮,不平添枝葉,旨在讓讀者能讀到“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如此方式,以拙御巧,不失為大家之舉。有如下事項,尚需向讀者一一說明:一、 為方便讀者閱讀收藏,本書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如此,既能解決現(xiàn)代大多數(shù)讀者因原著文字古樸所帶來的閱讀困難,又能讓讀者直接接觸原典。二、 全書原文三百余萬言,白話譯文五百余萬言,共八百余萬言。三、 由于全書規(guī)模巨大,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第一輯為戰(zhàn)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四、 為方便讀者計,每一輯前增加了本輯所涉及的朝代世系表和主要官制對照表,供閱讀時查對。五、原文間或有司馬光等人評論,排版時前后各空兩字距,并在前后各加“◆”以示區(qū)分。六、 本書原文及標點參照中華書局版《資治通鑒》。本書白話文標點,參照臺灣白話譯文版本。因現(xiàn)代語言表述與原文言結構有別,致白話譯文句式與文言句式多有不同,故兩者標點略有出入,請讀者明察。七、 本書白話譯文段落,與文言原文段落一一對應,完全一致。八、 本書譯文所涉及的具體原則,可參看黃錦鋐先生《資治通鑒譯序》,對此有詳細說明。譯文中圓括號內(nèi)內(nèi)容為譯者所加注釋。九、 關于本書中專有名詞的處理如下:人名和大部分地名以原文為準,盡量保留其姓名在古籍中的原貌,編輯處理時以中華書局版為依據(jù)。個別常見地名則參酌當今地名演變,在文言中一仍舊名,白話譯文則譯成當今通用的規(guī)范名,不強求文白形式的統(tǒng)一。如地名錢唐,在文言中保留原貌,白話譯文則為錢塘。十、 整理古籍是一項復雜的工作,煌煌如《資治通鑒》者尤是。因學力有限,時間倉促,本書中的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的第一輯。全書文言原典300余萬言,白話譯文500余萬言。因規(guī)模宏大,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在不改變《通鑒》原次序的前提下,按朝代將其分為7輯,每輯大致3冊(第四輯南北朝部分4冊,第七輯五代十國部分2冊),共21冊,陸續(xù)推出。本輯所記,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于王莽地皇三年(22),講述戰(zhàn)國、秦、西漢三代(含王莽新),凡425年之史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趙、魏、韓三家分晉,周王室均予承認,將其視為與秦、楚一樣的諸侯,司馬光以為“先王之禮于斯盡”,周王室綱紀已然墮廢,再不能以王室名分節(jié)制、仲裁諸侯所為,周朝衰落至于滅亡,皆始于這一節(jié)點?!顿Y治通鑒》全書自這一年起始,以示“天子之職莫大于禮也”,警示君王大臣皆應以此為鑒。三家分晉之后,諸侯強國再不以周王室為意,兼并加劇,至前256年,周赧王將周室城邑及百姓獻于秦國,東周滅亡,諸侯只剩下秦、趙等七雄。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一國獨強,依次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至前221年,統(tǒng)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芟夷諸侯城池、銷天下之兵以待內(nèi),貫連萬里長城以備胡;廢諸侯,立郡縣,統(tǒng)一貨幣文字,實行苛政,企望江山傳至千秋萬代;未料才及身死,陳勝發(fā)難,劉、項相隨;前207年,秦帝國即告滅亡。霸王項羽異軍突起,宰割天下,以暴易暴,忽忽五年,身死國滅。漢高祖劉邦施行寬仁,輕徭薄賦,與民休養(yǎng),至文帝、景帝,蔚然成治。漢武雄才,立意開邊,漠南、漠北爭戰(zhàn)連年,武功固然赫赫,天下已然疲憊。其后西漢皇室大權盛極而衰,連遇外戚專政,皇權旁落,除宣帝有所振作外,再無西漢前期之輝煌。元帝以降,皇權落入外戚手中,再不能自拔。至王莽地皇三年(22),天下分崩,更始帝劉玄稱帝在即,昆陽之戰(zhàn)幕即將拉開,王莽主力殆亡就在目前,民心已然失去,再無掌控之力,歷史隨即翻開新的一頁,本輯結束于此,以終西漢。此425年,大的朝代更替有二(秦承東周,漢代嬴秦),滅國無算,多伴有血腥殺戮。天下破碎、戰(zhàn)火連綿的年代占其太半,其間豪杰紛出,賢才并起,壯士鮮血,灑遍中原。及至承平,也多興災患,百姓之悲苦沉淪,不勝記載。翻看閱覽,或扼腕切齒、浩嘆唏噓,或感憤振作、踔厲風發(fā),俯仰逸興,所在非一。諸般紛繁史事,在司馬光等人筆下,一一按年月展開,條分縷析,因果分明。廢興之機要,人情之冷暖,盡在一覽;文字典雅,史跡斑斕,兩臻佳妙,令人嘆為觀止。本輯所載:東周部分(前403~前256)(前256年東周滅亡至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全國,此35年,用秦國紀年),凡148年;秦部分(前255~前207),凡48年;漢部分(前206~22),凡229年。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并稱為“史學兩司馬”。自幼嗜學, 20歲中進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領銜編纂《資治通鑒》,其時司馬光年47歲。元豐七年(1084),《資治通鑒》完成。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數(shù)月后去世,時年67歲。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書籍目錄
《資治通鑒》譯序 宋神宗《資治通鑒》序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 宋神宗獎諭詔書 宋史司馬光傳 執(zhí)行編譯教授簡介 卷第一 周紀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紀二 周顯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紀三 周慎靚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紀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紀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紀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紀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紀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漢紀一 漢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漢紀二 漢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漢紀四 漢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漢紀五 漢高后元年~漢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漢紀六 漢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漢紀七 漢文帝前十一年~漢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漢紀八 漢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漢紀九 漢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漢紀十 漢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 漢紀十一 漢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漢紀十二 漢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漢武帝元封二年~天漢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 漢武帝天漢三年~后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 漢昭帝始元元年~天鳳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 漢昭帝元平元年~漢宣帝地節(jié)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漢宣帝地節(jié)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 漢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漢宣帝神爵四年~黃龍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 漢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漢元帝永光三年~竟寧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 漢紀二十二 漢成帝建始元年~陽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漢成帝陽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漢成帝永始四年~綏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漢成帝綏和二年~漢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漢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漢哀帝元壽元年~漢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漢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王莽始建國元年~天鳳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 王莽天鳳二年~地皇三年(15~22)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太祖高皇帝(下)八年(壬寅,前199)1.冬,皇上在東垣攻擊韓王信剩下的叛軍,經(jīng)過柏人。貫高等人把人藏置在廁所側壁中,想找機會襲擊皇上?;噬媳鞠朐诎厝诉^夜,內(nèi)心若有所感,就問說:“這縣的地名是什么?”回答說:“柏人?!被噬险f:“柏人就是被人所迫的意思。”就不敢過夜而離開了。十二月,高帝從東垣回到長安。2.春,三月,高帝前往洛陽。3.命令商人不可以穿著錦、繡、綺(絲素織有紋彩者)、縠(縐紗)、締(精細的葛布)、纻(細麻布)、罽(毛布)等所裁制的華麗衣服,也不可握持兵器、乘車、騎馬。4.秋,九月,從洛陽回長安,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都跟隨著皇上。5.匈奴冒頓好幾次侵擾漢北面邊境?;噬虾軗鷳n,問劉敬怎么辦,劉敬說:“天下剛剛安定下來,士卒對戰(zhàn)爭已經(jīng)疲倦,所以不能用武力屈服匈奴。冒頓殺死父親,自己取代八年(壬寅,前199)1.冬,上擊韓王信馀寇于東垣,過柏人。貫高等壁人于廁中,欲以要上。上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日:“柏人?!鄙先眨骸鞍厝苏?,迫于人也?!彼觳凰薅?。十二月,帝行自東垣至。2.春,三月,行如洛陽。3.令賈人毋得衣錦、繡、綺、觳、絺、纻、罽,操兵、乘、騎馬。4.秋,九月,行自洛陽至;淮南王、梁王、趙王、楚王皆從。5.匈奴冒頓數(shù)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立為單于,霸占父親在世時的妾妃,用武力威嚇人,像這樣的人是不能用仁義說服他的。只可以做長遠的打算,讓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做個漢臣;但恐怕陛下做不到?!被噬险f:“怎么做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真正能夠把皇后生的嫡長公主嫁給單于,再以優(yōu)厚的禮物送給他,他一定會愛慕嫡長公主,而以嫡長公主為閼氏(后),生下的兒子當然就是太子。陛下把我們漢朝每年剩下而他們?nèi)狈Φ奈镔|,常常派人慰問并饋贈給他們,然后派出能言善道的人士前往,諷勸教導他禮節(jié)的道理。這樣做的話,冒頓活著時,固然是陛下的子婿;就是死了,他的兒子也是你的外孫,就繼位為單于;陛下難道聽說過外孫敢和外祖父行平等的禮儀么!如此就可以不用戰(zhàn)爭,而使對方慢慢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夠遣送嫡長公主到匈奴,而命令宗室或者后宮的女人騙稱是公主,對方知道后,一定不愿尊寵親近她,這樣做就沒什么好處了。”高帝說:“好極了?!本鸵训臻L公主嫁過去。呂后日夜都哭泣著說:“我只有太子和一個女兒,為什么要把她棄置到匈奴去呢!”皇上終究還是無法將嫡長公主嫁過去。九年(癸卯,前198)1.冬,皇上找個普通人家的女兒作為嫡長公主,嫁給單于;派劉敬前往締結和親的婚約。◆臣司馬光說:建信侯劉敬先說冒頓是個殘忍而賊害道德的人,不可能用仁義加以勸說,而又要和他訂下婚約,為什么講的話這樣子前后矛盾呢?骨肉的恩情,尊卑的次序,只有仁義道德的人才能夠了解;為什么要用骨肉尊卑使冒頓順服呢?古時候帝王治理夷狄,如果夷狄順服,就用恩德懷柔他們,如果反叛的話,就用武力使他們震懼屈服,從沒有聽說過話夷狄結為婚約的。而且冒頓把自己父親看成禽獸而獵殺,怎么可能事奉漢朝!建信侯劉敬的方法,本耳;然恐陛下不能為?!鄙先眨骸澳魏??”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馀、彼所鮮,數(shù)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jié)。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zhàn)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钡廴眨骸吧?!”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日:“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九年(癸卯,前198)1.冬,上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舫脊饽浚骸敖ㄐ藕钪^冒頓殘賊,不可以仁義說,而欲與為婚姻,何前后之相違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敘,唯仁義之人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頓哉!蓋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則懷之以德,叛則震之以威,未聞與為婚姻也。且冒頓視其父如禽獸而獵之,奚有于婦翁!建信侯之術,固已疏矣;況魯元已為趙來已經(jīng)疏闊不切實際了;何況嫡長公主魯元已是趙王之后,怎么可能再奪取過來呢!◆2.劉敬從匈奴回來,對皇上說:“匈奴部族河南的白羊、樓煩王,距離長安近一點只有七百里,輕便的騎兵一天一夜就可到達關中。關中近年因戰(zhàn)事而殘破不堪,百姓少,土地肥沃富饒,可以增加人口加以充實。諸侯剛起事抗秦時,不是齊國田氏、楚國昭氏、屈氏、景氏等諸王族的號召力量,是不可能發(fā)難興起的?,F(xiàn)在陛下雖然建都關中,實際上人口是很少的,而東邊卻有六國強大的王族;一旦有事故發(fā)生,陛下也不可能安臥無憂的。臣請求陛下把六國后代和豪門英杰、著名的家族等遷居到關中;這樣一來,平時沒有事故時可以防備胡人,如果諸侯有叛變之事發(fā)生,也足夠率領他們東征。這是增強根本(關中)削弱末端(東方諸侯)的做法啊。”皇上說:“好極了!”十一月,把齊國、楚國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和豪杰遷徙到關中,給與他們良田美宅,讓他們安居樂業(yè),總共有十幾萬人。3.十二月,皇上前往洛陽。4.貫高的仇家知道貫高試謀弒高帝的事,上書密告有關貫高謀反的非常事件。于是皇上就逮捕了趙王和那些反叛的入。趙午等十幾人都搶著要自殺;只有貫高憤怒的罵說:“誰叫你們做這種謀逆的事?現(xiàn)在我們趙王實在沒有謀反,可是皇上連趙王也一起逮捕了。如果你們諸位都死了,誰能夠為趙王辯明他不謀反?”于是貫高就被用密封的囚車運送,和趙王一起到達長安。貫高受審時供稱:“只有我們幾個人謀反,趙王實在不知道?!豹z吏審問貫高,鞭答幾千下,用鐵器擊刺,一直到體無完膚;但貫高始終沒有再說其他的話。呂后好幾次向高帝說:“張敖是魯元公主的丈夫,不應該會做這種事?!被噬仙鷼獾恼f:“如后,又可奪乎!◆2.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民,東有六國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愿陛下徙六國后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鄙显唬骸吧?!”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族及豪杰于關中,與利田、宅,凡十馀萬口。3.十二月,上行如洛陽。4.貫高怨家知其謀,上變告之。于是上逮捕趙王及諸反者。趙午等十馀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日:“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檻車膠致,與王詣長安。高對獄日:“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崩糁?,榜笞數(shù)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呂后數(shù)言:“張王以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日:“使張敖據(jù)天下,果張敖占據(jù)了天下,難道他還會希罕你的女兒!”不聽呂后的話。廷尉把貫高的情形和供辭向皇上報告?;噬险f:“真是一個壯士!但誰知道他講的話是真是假?最好私下問他看看?!敝写蠓蛐构f:“貫高是臣的同鄉(xiāng),臣一向就了解他,他在趙國以義自立,不受侵辱,是個很重視諾言的人?!被噬吓尚构弥罟?jié)前往,在貫高坐臥的竹床前問他。泄公慰問他所受的痛苦,兩人談得好像平時一樣快樂,然后問他說:“張敖到底有沒有計劃謀反?”貫高說:“按一般人情說,有誰不愛惜自己父母、妻子、兒女呢?現(xiàn)在我家三族都被論罪判處死刑,難道我愛惜趙王超過自己的親人嗎?不是的,只不過是為了趙王實在沒有反叛,只有我們幾個人干的?!本桶炎鲞@件事的本意,和趙王不知道的情形全部述說清楚。泄公聽了后,于是就入宮向皇上詳細報告了。春,正月,皇上赦免了趙王張敖,廢了他的王位,改封為宣平侯,遷徙代王如意,改為趙王。皇上欽佩貫高的為人,派泄公告訴貫高說:“張敖已經(jīng)被赦免了?!蓖瑫r也赦免了貫高。貫高高興的說:“我們趙王確實被釋放了嗎?”泄公說:“是的?!庇终f:“皇上敬重你,所以也赦免了你?!必灨哒f:“我所以不死,被拷打得體無完膚,是為了辯明趙王不謀反?,F(xiàn)在趙王已經(jīng)被釋放,我的責任已了,死也不遺憾了。而且身為臣子,卻犯了篡位弒君的罪名,又有何面目再度事奉皇上呢!縱使皇上不殺我,我內(nèi)心能夠不慚愧嗎?”說完就仰著頭,勒住喉嚨自殺而死。◆荀悅評論說:貫高是計劃叛亂謀反、殺死國君的主犯;雖然最后能證明趙王的清白,可是小信抵不過大逆,私德贖不回公罪(為趙王辯明無罪是小信、私德,謀弒高祖是大逆、公罪)?!洞呵铩返膬?nèi)容是以“居正”(君臣名分端正)最豈少而女乎!”不聽。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敝写蠓蛐构唬骸俺贾刈?,素知之,此固趙國立義不侵,為然諾者也?!鄙鲜剐构止?jié)往問之筱輿前。泄公與相勞苦,如生平歡,因問:“張王果有計謀不?”高曰:“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愛王過于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本叩辣局杆詾檎?、王不知狀。于是泄公入,具以報上。春,正月,上赦趙王敖,廢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上賢貫高為人,使泄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币蛏庳灨?。貫高喜日:“吾王審出乎?”泄公曰:“然?!毙构眨骸吧隙嘧阆?,故赦足下?!必灨咴唬骸八圆凰?、一身無馀者,白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弒之名,何面目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絕亢,遂死。◆荀悅論日:貫高首為亂謀,殺主之賊;雖能證明其王,小亮不塞大逆,私重要,所以按他所犯的罪來看,是可以不赦免他的。臣司馬光說:高祖驕慢無禮而失去臣下的擁戴,貫高因狠戾而使他的國君亡國。讓貫高有謀反叛逆的借口,是高祖的過錯;讓張敖導致亡國的,是貫高所犯的罪。◆5.皇上下詔令說:“丙寅日(二十八日)以前犯罪,死刑以下的罪犯全部赦免?!?.二月,從洛陽回來。7.當初趙王被捕上京時,皇上下詔令說:“趙的大臣、賓客當中,有誰敢跟隨趙王到長安的,全部誅殺他的家族?!钡芍刑锸濉⒚鲜嫒匀蛔约禾甑纛^發(fā),用鐵器束緊脖子,打扮成趙王家的奴仆跟隨。后來張敖已經(jīng)被赦免,皇上欽佩田叔、孟舒等的為人,就召見他們,跟他們暢談,發(fā)現(xiàn)漢朝廷大臣中,沒有人才能超過他們的。所以皇上全部拜他們?yōu)榭な?、諸侯的宰相。8.夏,六月晦日,乙未日(二十九日),發(fā)生日蝕。9.再以丞相蕭何為相國。十年(甲辰,前197)1.夏,五月,太上皇死在櫟陽宮。秋,七月,癸卯日(十三日),把太上皇埋葬在萬年。楚王、梁王都來送葬。赦免櫟陽縣的犯人。2?;噬蠈檺鄱ㄌ掌菁?,生下趙王如意?;噬险J為太子仁慈懦弱,以為如意才像自己;雖然封如意為趙王,卻常常留他在長安?;噬系疥P東,戚姬常常跟隨,白天夜晚都在啼哭行不贖公罪?!洞呵铩分x大居正,罪無赦可也。臣光曰:高祖驕以失臣,貫高狠以亡君。使貫高謀逆者,高祖之過也;使張敖亡國者,貫高之罪也?!?.詔:“丙寅前有罪,殊死已下,皆赦之?!?.二月,行自洛陽至。7.初,上詔:“趙群臣賓客敢從張王者,皆族?!崩芍刑锸?、孟舒皆自髡鉗為王家奴以從。及張敖既免,上賢田叔、孟舒等。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上盡拜為郡守、諸侯相。8.夏,六月晦,日有食之。9.更以丞相何為相國。十年(甲辰,前197)1.夏,五月,太上皇崩于櫟陽官。秋,七月癸卯,*太上皇于萬年。楚王、梁王皆來送*。赦櫟陽囚。2.定陶戚姬有寵于上,生趙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謂如意類已;雖封為趙王,常哀泣,要求皇上立如意為太子。呂后由于年紀較大,常常留守在長安,和皇上更加疏遠?;噬弦獜U太子位而另立趙王為太子,大臣們和皇上爭辯,都沒能讓皇上回心轉意。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上諍諫得非常激烈,皇上問他理由。周昌患有口吃的毛病,又在盛怒的當頭,說:“臣嘴巴不會說話,但是臣必必知道是不可以的!陛下一定要廢除太子的話,臣必必不接受詔令!”皇上聽得高興地大笑起來。呂后側著耳朵在東堂竊聽,罷朝之后,呂后接見周昌,為這件事向周昌下跪道謝,說:“不是你力爭的話,太子差點就被廢了?!蹦菚r趙王如意的年齡是十歲,皇上擔心在自己死后不能保全他的生命;符璽御史(官名,掌符璽的御史)趙堯請求皇上替趙王安置一個地位尊貴強而有力。而且是呂后、太子、群臣所尊敬畏懼的人物為相國。皇上說:“哪一個人合適呢?”趙堯說:“御史大夫周昌這個人很適合。”皇上就任命周昌為趙王宰相,而以趙堯代替周昌為御史大夫。3.起初,皇上任命陽夏侯陳豨為代的相國,監(jiān)管趙、代等地邊境的軍隊;陳豨拜訪淮陰侯向他辭別。淮陰侯拉著他的手,屏開身邊的人,和他單獨在庭院散步,淮陰侯韓信仰頭望天,感嘆的說:“可以和你談談心腹之事嗎?”陳豨說:“但聽將軍吩咐!”淮陰侯說:“你所處的地方,是天下精兵的所在地;而你又是陛下所寵幸的大臣。如果有人告你反叛,陛下一定不肯相信;第二次再告,陛下才開始疑慮;第三次再告,陛下一定會憤怒地親自帶兵攻擊你。那時我?guī)湍銖某⒅衅鹗拢麄€天下是可以得到的?!标愗g一向知道韓信的能力,就相信了他的話,說:“誠心接受你的建議!”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兇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了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fā)神觀?!? ——朱熹溫公作《通鑒》,不特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歷數(shù)、天文、地理,尤致其詳。 ——胡三省 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鑒》,“網(wǎng)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其論古皆折衷至當,如因三家分晉而論名分,因曹魏移祚論風俗,皆能窮物之理,執(zhí)圣之權?!? ——曾國藩: “此書直到清代乃至今天,還是一部學歷史的人所必讀的書?!? ——錢穆我讀《資治通鑒》幾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歷史規(guī)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guī)律行事。 ——金庸文白對照,按朝代分輯,破除閱讀巨著的障礙。暢銷千年,英雄豪杰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名臣良將從政經(jīng)略的“權謀之書”,蕓蕓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按颂斓亻g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清?王鳴盛)。柏楊曰:“中國有兩部書可以和它(《德川家庭》)相比,一是《資治通鑒》,一是《三國演義》?!顿Y治通鑒》因一直封閉在艱深的文言文中,影響不大?!北緯粤鲿车溲诺陌自捵g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輯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閉,走近現(xiàn)代讀者。讀通史 《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第一輯,戰(zhàn)國、秦、西漢)》 德川家康只是小兒科新京報(2008年12月6號) 作者:涂涂都知道《資治通鑒》,但沒幾個人讀過。這么重要的一本書被鎖閉在文言文里面,實在是可惜了?!兜麓铱怠反蟾攀墙衲晔忻嫔献盍餍械臅涣?,這書確實好看,不過每每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總會覺得它腰封上的那幾句話有點刺眼:“中國只有兩部書可以和《德川家康》相比,一是《資治通鑒》,一是《三國演義》?!鄙厦婺蔷湟模前貤钫f的,出版商再印在腰封上,我想大概都是為了宣傳的目的夸《德川家康》吧,不過硬要把這書和《資治通鑒》相提并論,實在還是讓人覺得有點兒不倫不類,特別是對于曾經(jīng)以白話翻譯過整部《資治通鑒》的柏楊來說。雖然我覺得《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部歷史勵志小說,不過在出版商的宣傳上,它首先是一部講謀略的書,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商界人士都可以從中學習斗爭技巧,我猜,《資治通鑒》會被拿來與《德川家康》并提,大概也因為在大部分人心里,司馬光這部書,講的就是謀略吧?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德川家康》和《資治通鑒》的謀略,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只能算是小兒科罷了。家康那些生存技巧,我們在《資治通鑒》里面可以讀到更多更了不得的例子,便是豐臣秀吉聞名日本的“位攻”戰(zhàn)術,和《資治通鑒》里面記錄的那些戰(zhàn)術大師比起來,更是不可同日而語。關于這一點,還是柏楊說的對,《資治通鑒》被鎖閉在文言里面,影響不廣,可惜了。不過,《資治通鑒》絕對不僅僅是講謀略的書,雖然司馬光私下的意思,確實也希望這書能給皇帝提供一點謀略上的參考,但更重要的,書里面?zhèn)鬟_的還是兩千年間綿陽不絕的傳統(tǒng)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治通鑒》和《明朝那些事兒》有點類似,二者都是充滿陽剛之氣的歷史著作,惟一的不同,是當年明月寫得太過淺顯,而《資治通鑒》對歷史的敘述、對人物的刻畫,都要生動和深刻得多。最近我正在讀《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而且還真的存了一點點把這書和當年明月的寫作比較一番的意思。其實早就有人說過,當年明月寫明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紀事本末”的套路講故事,相比之下,《資治通鑒》就宏大多了,不但故事都在,而且所有故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也一目了然?;蛟S我們可以這么說,沒有讀《明朝那些事兒》的話,大概很少會有人動心去讀《資治通鑒》,即便是白話版,而在讀了《資治通鑒》之后,讀者恐怕就再也不會滿足于當年明月的敘述了。最后絮叨兩句,《資治通鑒》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自然是中華書局的校點版,不過我猜沒有很多人有耐心讀完20大冊文言文的。至于白話版么,柏楊的譯本自然最出名,不過把校尉翻譯成警備隊司令,水軍大都督翻譯成海軍總司令,總是讓人覺得別扭。我現(xiàn)在讀的,是臺灣學者黃錦鋐主持、二十七位臺灣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合譯的白話全譯本,清淺好讀之外,文字古雅,與原文的氣韻頗為相合,是讀起來最舒服的地方。當然,如果有耐心的話,我還是覺得,直接去讀文言文,是最好的。柏楊之外的另一種讀法(圖)《廣州日報》(2008年12月6號) 作者:一泓秋水白話文的興起和發(fā)展,使得中國文化在上世紀末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動力,但另一方面,人們對于文言文產(chǎn)生了很大隔閡。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簡化字的普遍實施,讀者對于古籍的閱讀能力更是直線下降。一個鮮明的事例是,近年來,許多圖書館都發(fā)出了“古籍整理人才匱乏”的聲音。盡管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復雜,但是,能夠直接閱讀古籍和文言文的讀者與上世紀50年代之前相比大量減少卻是無可改變的事實。這一方面是因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獲取信息途徑的增多,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現(xiàn)代人時間相對很寶貴,而非經(jīng)專業(yè)訓練就難以盡得奇妙的文言文讓人望而生畏。由黃錦鋐主編,臺灣二十七位教授合譯的《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似可為古籍的“再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資治通鑒》的譯本就出現(xiàn)了多種。但是,有的譯文純粹是出自現(xiàn)代人的眼光,很通俗,也很有邏輯性,但是沒有文采。有的譯本,譯者喜歡發(fā)些感慨,評論是非。諸如柏楊先生就是如此。對于這種評論的得失,讀者可以自行評判。但是,《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的做法也不失為良策:每頁都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既解決了閱讀原典時因文字古樸帶來的困難,又直接接觸到了原典。對于司馬光自己的評論,本書在段落中刻意標明。此外,每一輯前增加了本輯所設計的朝代世襲表和主要官制對照表,閱讀時可作為重要的參考。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的時候,助手有劉攽、劉恕、范祖禹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而成。黃錦鋐先生等二十余人,花費三年時間翻譯此書,時間上雖然沒那么長,人力卻是更多。在我看來,本書最具特色的是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每一頁的嚴格對應。這種做法為讀者搭建了通往歷史的橋梁,不僅讓讀者毫無困難的進入了司馬光的歷史,而且可以增強文言文方面的知識。但是,由于《資治通鑒》是一部規(guī)??涨暗木幠牦w通史巨著。原書文字即達300萬字,再加上500萬字的現(xiàn)代漢語,因此,本書的規(guī)模較大。但是,對于那些誠心希望吸收歷史經(jīng)驗,“鑒于往事,資于治道”的讀者而言,讀完本書并不十分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資治通鑒》采用的是編年體結構,書中有些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不易看出。如果將《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作為參照,必有更多的收獲。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加入了大量的“臣光曰”,而富有批判精神的柏楊,在翻譯時也夾雜了自己的“私貨”,他甚至將自己閱讀《資治通鑒》的感想結集成《柏楊曰》。兩“曰”相距千年,歷史的滄桑盡在其中。
編輯推薦
《資治通鑒(第1輯):戰(zhàn)國 秦 西漢(文白對照全譯)(套裝全3冊)》為中文世界第一部白話全譯本。臺灣著名學人黃錦主編,臺灣二十七位教授學者合譯。譯文貼近原著,盡得信達雅之要義。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譯文緊貼原著,逐字逐譯,不以“現(xiàn)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fā)揮,旨在讓讀者能讀到一個“干干凈凈的《資治通鑒》,干干凈凈的司馬君實”。以拙御巧,看似笨工夫,實為巧辦法。全書文言加上譯文凡八百萬言,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按朝代分為七輯,陸續(xù)推出。《資治通鑒》之名,眾人皆知,但研讀者比之于《史記》要少很多,考其緣由,一者當數(shù)其編年體例,初讀似乎有煩瑣之嫌;二來其洋洋三百萬言,規(guī)模遠比五十萬言的《史記》巨大,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此二者,細考之實乃《資治通鑒》的過人之處:編年體能將復雜之史實條分細縷,讀之能追根溯源,其源頭、發(fā)展、高潮、結局方能一清二楚;《資治通鑒》敘述了1362年的中國歷史,如此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濃縮于三百萬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屬大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對這段歷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將其一一讀來,則只有將時間浪費在市面上大為泛濫的所謂的中國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讀者想要達到什么目的了。該版本最大的特點有三:一為譯文考究,此點在出版前言中有詳細說明;二為文白對照,“白話語譯”乃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急需,但斷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對宇宙人生之直觀和對歷史命運之體認上具有簡約精準之美,此為白話文所無法企及。因而“白話語譯”只能是一座橋梁,意在讓現(xiàn)在的讀者能通過這一橋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謂“得魚忘筌”者是也。因而我們在編排形式上,盡量做到文白對照,既能得白話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頁之內(nèi)上排原文下排白話文,一一對照,使原文和白話文皆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三為全書的分輯安排,編者考慮到大多數(shù)讀者可能存在的對《資治通鑒》的畏懼心理,將八百萬字的規(guī)模按朝代分成七輯,每輯大致百余萬字,相對而言閱讀起來要輕松許多,且以朝代為分輯原則,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視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購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