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興邦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許長榮、 朱秋德 新世界出版社 (2008-10出版)  作者:許長榮,朱秋德 著  頁數(shù):275  
Tag標簽:無  

前言

大國在災難的砥礪中從容崛起迎接另一個晨曦,帶來全新空氣。氣息改變情味不變,茶香飄滿情誼。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擁抱過就有了默契,你會愛上這里……初秋一個寫意的清晨,院里的花草退去了昨夜的酣眠,夏末的流翠洋溢著生命的氣息,在微風中吐納自然菁華,淡定一如往昔。臉上還帶著睡意的小女孩輕輕地哼起了《北京歡迎你》。一切都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但仿佛一切都已經(jīng)沉淀在人們的心底,充滿東方神韻的旋律唱出了中國人歷經(jīng)災難之后的從容。中國政府帶領億萬人民積極抗震救災,從汶川的傷痛中勇敢地挺立起來,古老而又充滿新生的中國已經(jīng)張開了臂膀,笑迎四海賓朋?;蛟S因為頻繁,故而習以為常。我們習慣了五千年的紛紛擾擾,習慣了在黑夜中擦干眼淚,等待破曉的曙光,習慣了狂風暴雨的一次次降臨。但當有人細數(shù)我們所經(jīng)歷的災難時,結果莫不令人震驚,從周朝及至明清,我國每年平均發(fā)生約兩次較大的災難。這是一個可怕的數(shù)字,然而我們從沒有畏懼過,我們對災難的“習慣”已經(jīng)不是對生活的簡單解讀,更不是麻木的反應,而是一個民族從劇變中重新站起的堅強與穩(wěn)重。人類的歷史寫滿了和災難搏斗的血淚,沒有一個民族能僅用田園牧歌的閑適和詩情畫意的曼妙寫就它的歷史。因為災難,歷史從來不缺少起伏波折和灰色的記憶。然而,世界上很少有一個民族像我們經(jīng)歷如此多的災難,更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在一次次的摧毀、打擊、跌落后頑強地延續(xù)文明的脈動。如今,巴比倫只能靠想象維持后人對盛世的眷念;埃及的金字塔孤獨地守護著最后一點歷史的魅力;印度文明像是一張張碎裂的圖片,始終填補不了掉落的空白;唯有中華文明歷盡劫難,依然鮮活如初。黃河長江的肆虐、山崩地裂的震撼、王朝更迭的劇烈、家國淪喪的悲慘……這一個個陣痛連接在一起足以匯成血淚河,但仍淹沒不了中華文明前行的腳步。

內容概要

  從屈辱到崛起,中國等待了太久。當五千年的畫卷在“鳥巢”輕盈舒展,這一刻,我們等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來,世界格局改變太多,不變的是我們對崛起的求索。世界是國家、民族同進步、共生存的大舞臺,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zhàn)爭時期,大國始終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演繹一段激揚年華。葡萄牙、西班牙或許還在回味四百年前的揚帆歲月,荷蘭的風車執(zhí)著地轉動著小國霸業(yè)的點點滴滴,英倫的“日不落”豪言隨著時間垂落在晚霞中。往昔已然成夢,舞臺上留下大國崛起的痕跡,讓后來者聆聽啟示?! 团d路上伴著風雨坎坷,古老的中華民族如同一株頑強的常青藤,歷盡劫難,青蔥依舊。她從這汶川的廢墟上從容站起,挺立在歷史的關口,以自信的姿態(tài)求索崛起之路。

作者簡介

許長榮,生逢江南晚秋,后北上京城潛心研讀,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文如和風又不失新銳鋒芒,見解獨到兼具文史積淀,常在著名報刊上發(fā)表文章,曾參與策劃并親自執(zhí)筆“煮酒論史”系列暢銷書,代表作有《美麗的民俗與中國文化》、《和名家一起淡看清朝風云》等。

書籍目錄

導篇 從廢墟從容崛起的民族第一章 災難中成長的中國人類歷史是一部災難的記憶史中華文明在災難中突圍第二章 多難興邦:歷史的辯證法多難興邦每一次災難都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從抗震精神到奧運精神第一篇 中華文明:災難中重生的常青藤第三章 慘烈片段里,家國肌體的磨礪 滔滔水患與統(tǒng)一意識的凝結成為汪洋中的一滴水為未來造就擔當?shù)囊淮谒恼?在廢墟的底色下,重新審視生活尋找家庭倫理中的人性光輝花開花,給生命應有的禮遇英雄的平民化第五章 自然的思考,心靈文化的救贖我們不是自然的尺度錘煉復原力織補文化的缺憾,接續(xù)文明的斷層第二篇 夢回百年,屈辱中崛起第六章 跌落瞬間,站起之難思維的硬傷:“中國中心論”夢醒了,被迫睜眼殘斷山河,烈火中求生第七章 陣痛之下迎來思想的“分娩”在血淚中“烘焙”思想熄滅了大火,火苗依在美麗的意外,革命的槍聲向凡爾賽宮說“再見”,向圣彼得堡說“你好”第八章 在沉寂中爆發(fā),在痛苦中覺醒小船駛在大船的希望合作與分裂,走出效仿的囹圄蹣跚步伐考驗引路人生死存亡的歷史拐點民心的勝利第三篇 漫漫復興路,上下求索第九章 求索路上,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巍巍軍魂,異土安眠蓬斷草枯藏國威第十章 變與不變,這是一個問題一百多年串起民族思想的接力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改革的剛性與動容的情懷第十一章 開往現(xiàn)代的列車呼吸民主的空氣從人治走向法治科教:國家飛翔的翅膀家園的拷問第四篇 從華夏風骨解讀多難興邦第十二章 仁受,兩千年的中國風骨仁愛氣息,沉淀思想的氣象人如蒲葦,草木知青第十三章 千古江山,載不動許多愁盛衰時刻,知識分子的守望最大的災難是忽視災難第十四章 心頭系著家國從家到國,愛的泅渡家國意識的平民色彩第十五章 面對生命與義的選擇義,丈量生命的厚度人間正道是滄桑第十六章 浩然從容,達觀精神悖論一種從容,別樣出世精神豐盈,文明不會干涸第五篇 中華文明的延續(xù)性與多難興邦第十七章 文明:以開放的姿態(tài)綻放歷史選擇了這塊“海綿”——儒家文化這一滴水,藏著中國人的品格孔子的文化遠航第十八章 “家”是我們心底的執(zhí)著“內守”精神:理性與血性的交集厚重的鄉(xiāng)土,人生最終的心理坐標漂泊路上,行囊裝歸心第十九章 一切皆有序,所以穩(wěn)定農(nóng)業(yè)帝國的“護身符”——戶籍茶·中庸·內在精神的穩(wěn)定性第六篇 歷史的關口,中國何去何從第二十章 在災難中沉淀,從容走向世界多舛歲月,和世界在一起中國式耐心: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第二十一章 天下情懷,文化行遠從北京到臺北,一彎海峽一樣情文化:另一條復興的思路軟實力:一張最有用的國家名片附錄中國古代災難實錄——中國災難史統(tǒng)計表多難興邦評論集對“多難興”的反思與展望汶川地震啟示錄:大國民多難興邦(節(jié)選)中國——災難后必然崛起!“多難興邦”是對生者的激勵(節(jié)選)多難興邦:中國給世界一個驚喜多難興邦,坎坷育人“多難興邦”的現(xiàn)實意義從災難中崛起(節(jié)選)“只有當人們對個體生命的思考提升到整個國家命運的思考的時候,才會多難興邦,才會鳳凰涅槃”面對災難的反思災難反思與改革契機力量,在災難后凝聚

章節(jié)摘錄

導篇 從廢墟上從容崛起的民族第一章 災難中成長的中國人類歷史是一部災難的記憶史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席卷了中國平均地勢最低的四川盆地,地震的沖擊波如放射線一般向四周擴散而去,幾分鐘內,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感覺到了不同程度的震動。而在四川,秀麗的山川轉瞬間崩裂、破碎、滑落,道路一瞬間被泥石流沖毀,山間的茅屋瞬間成了碎片。站在廢墟上回首,人們用沉痛而復雜的眼神看著田野被毀、家園坍塌,凝望碎石深處偶爾生出的幾株幽草,開始了對歷史災難的沉痛追思。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肆虐,龐貝古城瞬間被毀。公元542年,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發(fā)生黑死病,高峰時每天有1萬人死去。而到了14世紀,歐洲也被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之下,2500多萬人因此喪生。1817-1832年的霍亂、1519-1540年美洲的天花疫情,使這些時期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黑暗年代。災難好像總是和人類相伴,姑且不論戰(zhàn)爭等人禍,單是地震等天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便觸目驚心。每年人類能感覺到的地震有5萬多次,能造成破壞的5級以上地震約1000次,而能造成巨大災害的7級以上地震約十幾次。每一次災難都是對人類神經(jīng)的一次敲打,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連接起了不堪回首的歲月。在世界范圍內,中國堪稱地球的重災區(qū)。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自然災害最多。在殷墟的甲骨文中,各種天災都出現(xiàn)了:旱澇、地震、風災、雷災、蝗災。不僅如此,最能顯現(xiàn)民情的民間諺語和歇后語,也有大量關于天災或預示災害將到來的內容,例如“缸穿羅裙山戴帽,螞蟻搬家蛇上道,大雨將要到”、“旱刮東風不下雨,澇刮東風天不開”等。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大多數(shù)與自然災害有關。據(jù)《史記》載,戰(zhàn)國七雄并立時期,秦穆公十三年,晉國發(fā)生饑荒,向秦王朝購買糧食,糧船規(guī)模宏大,浩浩蕩蕩。秦穆公十四年,秦發(fā)生饑荒,晉卻未曾援助秦,為此雙方發(fā)生爭戰(zhàn)。秦穆公十五年,晉國又發(fā)生了饑荒,雖然穆公十四年的時候向晉國求糧食,晉國沒有幫忙,但秦國還是基于“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的道義,慷慨贈與小米。從秦晉之間的救災往來開始,僅僅三年間,兩國就發(fā)生三次天災,其災害頻繁程度可想而知。據(jù)《中國救荒史》一書統(tǒng)計,從有明確災難紀年的商湯二十四年直至清朝覆亡,在這三千多年時間里,中國共發(fā)生大規(guī)模自然災害3000余次,平均一年一次有余。其中,洪水幾乎是災害的???。可以說,水孕育了文明,但也能讓文明覆滅。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同時,它也給先人們帶來了無窮禍患。一個民族的神話、傳說總是和文明的起源息息相關。據(jù)史料記載,中國最古老的有關自然災害的傳說應該為大禹治水。據(jù)古書描述,黃河流域經(jīng)常洪水泛濫。到了商王朝時期,根據(jù)考古學家的鑒定,商朝頻繁地遷都,有“前八后五”之說。不能不說,商人頻繁遷徙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躲避水患。略去自然災害的鏡頭,歷朝歷代的戰(zhàn)亂更是一個個慘烈的片段,比之自然災害導致受難的人數(shù)有過之而無不及。秦王朝時期官吏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東漢末年國不成國,奸佞當?shù)?;晉代五胡亂華,大舉屠城,死傷無數(shù);隋末戰(zhàn)亂,路邊常有凍死骨;蒙古南下建元朝,專橫跋扈,肆意傷人;明末官匪沆瀣一氣,民怨四起;清末軍閥并立,征戰(zhàn)連年,封建余毒摧殘百姓。每一次王朝的變動或外族入侵,無辜受累的百姓達數(shù)千萬,死傷不計其數(shù)。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段文明,不會千年如一日而不被打斷,而人禍,恰恰是文明出現(xiàn)斷層、人口驟減甚至國家永遠消失的重要原因。古希臘與古波斯之間的戰(zhàn)爭給了我們最大的啟示。居魯士建立了古波斯王國,稱霸伊朗高原,曾經(jīng)自稱“宇宙四方之王”,他的孫子輩人物薛西斯也曾縱橫西亞,無所顧忌。但是,當薛西斯的軍隊開進希臘城邦的時候,卻慘遭抵抗,以失敗告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薛西斯從未想過他在希臘國土囂張跋扈、恣意妄為一百年后,曾經(jīng)被他們危及性命的希臘人的后代們——馬其頓帝國,又將刀槍架到了他們子孫的脖子上。波斯帝國很快就滅亡了。而馬其頓王國呢?在幾百年后被保加利亞征服,隨后落入東羅馬帝國的手中。然而,整整持續(xù)一千多年的古羅馬帝國,最終也煙消云散。在戰(zhàn)爭災難的摧殘下,任何優(yōu)秀的社會文明都將受到嚴重的破壞。社會治亂交替,王朝興衰起伏,一把烈火可以燒掉幾百年的精雕細琢,幾番劍戟拼殺可以模糊數(shù)度春秋的驕人容顏。因此,有了余秋雨的這句話: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chuàng)業(yè)的祖輩在寒風中聲聲咆哮:廢墟留給我們百般無奈,但也告訴我們:苦難是民族興起的一堂必修課,一切不過是發(fā)展過程中的常態(tài)。因此,即使倒下了,重新站起來,歷史也會公正地給予前進的機會。災難應該被更準確地理解為優(yōu)勝劣汰規(guī)律的歷史實踐。所以,當一次次認真建立起來的文化體系和民生系統(tǒng)被沖斷,人類以生命作為代價時,存活下來的人們則在一次次的不屈服中從容站起,自己撫平傷痕,這便是沉淀了苦痛記憶的勝利??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循環(huán),天公地道,生過才有死,死而又知生。不懂得生死的意義,不珍惜生存的權利并了解死亡的痛苦,人們就永遠不會知道生活的意義。蘇格拉底飲鴆而亡,屈原投汨羅赴死,他們并非輕視生,而是希望用死來延續(xù)和放大人生的意義,給予后世更多的啟示。尼采曾感嘆:“眼睛看到一切,唯獨看不到自己?!毖劬κ侨诵牡溺R子,而歷史就是人類的鏡子,它所映照出來的一切,都可供借鑒,或取道,或警醒。災難是鏡子映照出的最殘酷的一幕,它所展示的叫人悲痛,更讓我們清醒地認知生死,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和現(xiàn)在,也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也許未來布滿荊棘,但閃耀著希望。中華文明在災難中突圍站在四川江油市北25公里的竇圃山頂遠觀,似乎能看到一些屋宇,卻青煙不再。山中的云巖寺建筑群無一完好。行至云巖寺山門前,人們可以看見小巧而質樸的山門塌了一半。這個鬼斧神工的千年絕寺,如今斯物已去。有人說,文明在一切災難下都是脆弱和不堪一擊的,云巖寺仿佛就是這句話的印證。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jīng)在其對話錄《提邁尤斯》中講到擁有高度文明的亞特蘭蒂斯島國。人們依照柏拉圖的記載去追尋,卻始終找不到有關亞特蘭蒂斯的古跡,只能大致劃出它的位置——位于直布羅陀和美洲之間的大西洋底,變成一個沉人海洋之下的神秘之國??脊艑W者估計,亞特蘭蒂斯應該是毀于地震和海嘯,一夕之間消失無蹤。印度河河畔,沙石之下埋葬了距今約5000年的哈拉巴文化遺址。它的城市規(guī)模龐大,擁有古老的文字符號,擁有漂亮的殿宇,卻在幾百年問消失無蹤。在人們沒有發(fā)現(xiàn)遺址之前,印度史上的這一塊一片空白。關于它的消失,有的人說是毀于自然原因,有的人說是遭到突如其來的屠殺和報復。在拉丁美洲的原始熱帶森林中,瑪雅人的文明持續(xù)了幾千年。在西班牙殖民者到來之前,瑪雅人因為互相殘殺已經(jīng)走向沒落,西班牙的炮火將其最后一個城邦摧毀,一個文明就這樣消失在地球上,只留下一些“遺物”,沒有任何有關該文明的精神文化留下來。 在沙漠中成長起來的埃及古國,文明碩果累累,而當拿破侖的軍隊踏足這里,炸毀獅身人面像的胡子后,埃及古文明竟然消失了,除了它的文字和一個個神秘的金字塔外,它沒有給埃及人留下什么。古希臘文明幾乎影響了全世界,可是在近代它卻沉寂下去。外國學者認為,這是由于古希臘人們無視傳統(tǒng)觀念、道德標準和法規(guī)制度,致使人們的言行完全失去控制,他們的種種腐敗行為最終導致古希臘文明的衰落和消失。以歷史的視角來看,文明主要表現(xiàn)為人類生活的共性,即以物質、技術、消費為主要特征,最后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神文化的部分特征。許多東西方學者認為,一些文明之所以在巨大災難來臨之后中斷,正因為其太注重物質形式,卻拋開了道德標準和傳統(tǒng)觀念等精神文化,所以當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降臨時,將輕易摧毀一個國度或民族豪華奢侈的民生用品,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徹底顛覆其經(jīng)濟系統(tǒng)和政治系統(tǒng)。而這些沒有了傳統(tǒng)精神與道德指導的敗亡國度,其子民只能離開家園到遠方另謀出路。我們?yōu)榱斯虐捅葌惪罩谢▓@的失去感到悲痛萬分,但是更可悲的是,古巴比倫王國卻沒有為后人留下一丁點的精神文化線索。由此可以看出,文明固然易被摧毀,但那些擁有深厚精神文化底蘊的文明即使被摧毀,也可以不斷復興。這是由于文化不同于文明。文化注重的是內向性的發(fā)展,它體現(xiàn)在人類的個性上,主要是指人類的思想、人格的發(fā)展。沒有了文化的文明,僅僅只是物質上的享受而已,它盲目而無所憑依,在其培養(yǎng)下的人民固執(zhí)單純,最后直等到家園被毀,還不知道該如何記述自己曾經(jīng)有過的那么一段輝煌的日子。當然,并不是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度等古老文明國度沒有文化,但它們的宗教性文化特質顯然是平和的,其非務實的心態(tài)和對道德傳統(tǒng)的忽視,讓這些國家的文明終究要面臨巨大的歷史考驗,最終飲恨而逝。其實,災難是人為的也好,是天降之罰也好,它轉瞬間便能割裂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也能讓社會與自然的循環(huán)脫節(jié),使文明發(fā)生破裂,但是,它很難割斷文化的傳承性。它與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不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哪怕只有一個人在,如果該文明有優(yōu)秀的精神文化存在,并且成為一個體系,且?guī)в蟹e極和務實的意義,這個活下來的人就會將之傳遞下去,子子孫孫無窮盡,因為它屬于“建設性”文化體系。文化的魅力,正如它的美麗一般,在災難后的廢墟中格外醒目。汶川地震之于民族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它以有形和無形的方式在人們的內心、社會的層面、自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上割出深重的傷口。傷口很痛,但是對于中華民族來講,經(jīng)歷的痛又何止這一次。數(shù)千年間,我們曾撕心裂肺過,曾心灰意冷過,曾重新振作過,我們看清了自身民族的多難。然而,我們與其他文明相比,具有更完善和更深厚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儒家文化為整個民族奠定了務實、勤懇的思想根基?;蛟S,它不盡完美,卻絕非毫無用處,它經(jīng)過了兩千多年的考驗,幫助人們一次次重新確立這個國家的統(tǒng)一性。有人比喻,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防御系統(tǒng),既可以讓人類盡力避免自我傷害和自然傷害,也可以在二者發(fā)生時將傷害減至最小,或者支持人類在災難后重建。一個人的肉體無法對抗災難,但擁有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共同體必能與任何災難抗衡。中華五千年文明“香火”不斷,更多的意義在于文化的延續(xù)性。它所承載的歷史經(jīng)驗令我們自動自發(fā)地思索災難所帶來的啟示,考慮如何再次興起;幫助我們形成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繼而學會以種種達觀心態(tài)應對災難。盡管傳統(tǒng)文化在歷次天災人禍中“傷痕累累”,文化的外在寄托物不可避免地遭受沉重的打擊,甚至是無法復原的傷害,但我們仍有不能摧毀的精神文化存在,正是這種精神文化賜予在廢墟中的人們突圍的力量。第二章 多難興邦:歷史的辯證法在臨時搭建的北川中學校舍內,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看著眼前的一雙雙經(jīng)歷災難后仍然清澈的眼睛,激動地說:“今天,別人拯救了我們,照顧了我們;將來,我們學好了本領也要幫助別人,報答他們。這種互相幫助就是人世間的愛。我希望老師和同學們把這次地震作為一堂生動的課,銘刻在心,銘刻一生,永不忘記……要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顆熾熱的心,為了明天,充滿希望地向前邁進!”說完,他拿起桌上的粉筆,轉身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下了四個字:多難興邦。他就是溫家寶總理。災難摧殘著生命,揭開傷痛,我們的靈魂受到了莫大的震撼。在“多難”這個命題前,究竟做何選擇才是正確的,且回溯到千年前中國人對這四個字的拷問?!蹲髠鳌ふ压哪辍份d,司馬侯勸諫晉王說:“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焙髞?,由此演化出“多難興邦”這個成語。這個諸侯對君王的箴言,和孟子的一席話異曲同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泵髂┑幕葹膶е旅癖姷募Z食顆粒無收,隨之而來的瘟疫帶來尸橫遍野,最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揭竿而起,使明朝比想象中早亡;清末廣西水災,很大程度上引發(fā)了太平天國運動,把清朝的“龍脈”狠狠地砸了一錘。所以,有人提出:“慎言‘多難興邦’。”是的,“多難”與“興邦”之間不是“種豆得豆”的關系。老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泵軐α⒌碾p方相互斗爭的結果,無不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在這里,條件是很重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斗爭的雙方就不會轉化。這些無不說明,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才更客觀。多難,容易使人沉湎于悲傷,委靡不振;同時,它也令人謹慎,告訴人們不要忘乎所以,平靜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安定團結,懂得珍惜?!岸嚯y興邦”的前提是“災難”后的清醒。災難會使夢中人驚醒,災難會使人冷靜思考。思考什么?思考我們?yōu)槭裁慈绱硕嚯y,思考我們如何面對眼前的困難,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災難的發(fā)生和解決災難造成的問題。相反的,如果在災難面前依然稀里糊涂,“多難”也就僅僅是“多難”,而不會有“興邦”之說?!岸嚯y興邦”,僅僅是一種可能,至于能不能由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則要看人遇到災難之后的表現(xiàn)。面對自然災害,“天變不足畏”需要一種勇氣與魄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需要一種智慧與謀略。對于一個自強不息的人或民族而言,災難就像一塊磨刀石,人們可以借此磨礪自己。災難,永遠都不會顧及我們的感受,它使數(shù)萬同胞在瞬間離我們而去,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在全國哀悼日對死去的同胞表示自己單純的悲傷。當然哀悼是必需的,當成千上萬的群眾聚集在天安門廣場默哀時,當各種機動車輛全部停止行進、鳴笛志哀時,當天安門廣場上國旗降半時,我們感受到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強烈震撼著每一個中國人: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要反省,要重建。不能讓悲劇繼續(xù)蔓延,應將其作為“興邦”的開端,讓災難中的點點滴滴都成為前進的動力。一個國家能否于低谷中再次崛起,取決于遭遇災難的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力量。一個精神委靡、缺乏斗志的民族,即使國力再強盛,在災難面前也必然消極、沉淪,乃至滅亡;一個具有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則最終必定能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經(jīng)受住各種嚴峻考驗。雖然“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大自然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但對“多難興邦”不能作絕對化的理解,“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是對“多難興邦”的嚴重誤讀。多難而不興邦,甚至多難亡邦,也是完全可能的。

后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本書在策劃和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致以誠摯的謝意:歐紅梅、周珊、張艷紅、趙一、趙紅瑾、齊紅霞、趙廣娜、王非庶、張保文、杜莉萍、王巧、楊婧、張艷芬、許長榮、王愛民、李琳、王鵬、楊英、李良婷、上官紫微、楊艷麗、宋桂花、姚曉維、金望久、劉紅強、付志宏、黃克瓊、張乃奎、毛定娟、齊艷杰、李偉軍、魏清素、何瑞欣、葉光森、王艷坤、徐娜、付欣欣、王艷、黃亞男、曹博、陳小嬋、黃文平、李偉、史慧莉、余學軍、陳潤、李文靜、李佳、羅語、蔡亞蘭、杜慧、朱夏楠、朱輝、屈金峰、歐俊、王光波、彭麗麗、陳賜貴、孟寧、吳迪、肖冬梅、常娟、楊秉慧等。閱讀是一種享受,寫作這樣一本書的過程更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之余,我們心中也充滿了感恩。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我們不僅得到同行的幫助,還借鑒了其他人智慧的精華。因此,在此書面世之際,我們要對為本書作出貢獻的所有人表達我們最誠摯的謝意!相信你們勞動的價值不會磨滅,因為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媒體關注與評論

超越歷史場景的冷靜剖析,源自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思考。 五千年炎黃龍族健抜風骨之苦藥。十三億中國兒女磨砥心志之良書。不可不視!   ——新浪讀書頻道副主編——畢建偉 一本縱橫歷史的反思經(jīng)典,字里行間不乏深度與可讀性,給人以莫大的心靈震憾和自我反思。   ——搜狐網(wǎng)讀書頻道資深編輯——陳妍 多難興邦,一個恒久的歷史主題。五千年來,無數(shù)中國人用鋼鐵意志鑄就了中華文明的筋骨,在災難面前永不倒下。   ——騰訊網(wǎng)讀書頻道資深編輯——王宏 多難興邦乃中國古訓,它背后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它是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蘊含著歷史的辯證法。   ——鐵血網(wǎng)讀書頻道總編——張麗麗 昨天拿去的今天必會還給我們。晨曦會在廢墟上升起,心靈會在陣痛后新生,我們的祖國會在災難中成長。   ——《鳳凰周刊》記者——倪方六 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歷史的災難后深刻反思,不是每個人都能反思到這種程度,不是每本書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擁有如此獨特的文化視角?!  袊鹑谝暡祀s志總編——遠方 古說多難以固邦國,以啟圣明。在五千年的歷史綿延中,我們獲得最堅強的毅力!   ——新銳媒體人——范小北

編輯推薦

《多難興邦》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站在苦難的廢墟上回望中華民族,追尋文明深處的中華崛起的夢想;傳承百年奧運頑強拼搏的精神傳統(tǒng),挺起不屈的脊梁繼續(xù)揚帆遠航!一部充滿血淚的文明史詩,一個敢于與困難英勇搏斗的偉大民族,一種在災難面前傲然挺立的不屈脊梁!“中國人民在地震發(fā)生后所展現(xiàn)的與災難頑強斗爭的偉大精神,本質上和奧林匹克精神是一脈相通的。”——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 薩馬蘭奇從文化本質多角度深入解讀多難興邦,從歷史積淀全景式理性探討民族復興。恩格斯:“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多難興邦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和歷史課本上得到的知識差不多,要是有閑工夫的話,還是去弄本中學歷史課本讀讀比較省事!
  •   江山/文 多難興邦,一本揭露中華民族從屈辱到崛起的真實教科書;一部以縱橫歷史為卷軸的反思經(jīng)典;一次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自省與人性教化;一場大國災難在砥礪中從容應對的心靈震憾。 當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緬懷今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時,無盡的沉痛在總理的“多難興邦”四個字中靜靜的追思。這是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激勵與啟示,這也是對歷史的動態(tài)文明的精神洗禮?!抖嚯y興邦》一書用歷史最刻骨銘心的方式在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植入發(fā)展的啟示和應對災難的信心,在最短的時間內讓一個民族反思,反思我們的行為和對待自然的原則,審視我們的價值體系。 文化總在延續(xù)著光輝璀璨的歷史更迭,文明承載著大國崛起的理性探討與民族復興,文字流淌著生生不息的頑強拼搏的精神傳統(tǒng)。清晰縝密的思維,豐富而又內斂的語言,在穿越歷史的塵埃中切入現(xiàn)實的真實,在現(xiàn)代文學的枝丫中凝結民族的力量。是“生生之謂易”,故而“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