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英國)葛瑞姆?漢卡克,(英國)羅伯特·鮑威爾 譯者:曾獻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類創(chuàng)世之謎的守護神——獅身人面像的目光凝視著永恒的東方,它將告訴我們?nèi)祟愇拿髌鹪粗i嗎?深埋其下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人類的歷史會不會因此改寫? 這是一部對古代世界懷有浪漫和神秘情懷的書。世界頂尖的天文學家漢卡克和建筑學家鮑威爾,他們深懷對“金字塔之謎”的情愫,曾親臨金字塔開掘現(xiàn)場,以科學的實證否定了百余年來學院派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獅身人面像的年代遠早于公認的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座宏偉的巨像與基沙金字塔等相關建筑物其實是公元前10500年的天文圖象的描繪。地面上的建筑精確地與天上的天象呼應,這種絲絲入扣、富有神秘美感的“天地對應”,在這部推理小說般的迷人之作中,有著抽絲剝繭般引人入勝的探究。
作者簡介
葛瑞姆·漢卡克:英國人,國際著名古文明研究作家,曾任《經(jīng)濟學人》雜志非洲特派員,后從事調(diào)查旅行寫寫作而成為全球暢銷作者暨古文明遺址探險家。并于Discovery頻道“尋找失落文明”經(jīng)典系列,循著《上帝的指紋》、《失落的約柜》、《天之鏡》線索現(xiàn)身開講,揭開人類文明史
書籍目錄
第一部 謎 數(shù)不勝數(shù) 第1章 地平線上的棲居者 持久的記憶 沉靜與冷漠 第2章 獅身人面像之謎 年代不清、來歷不明 一個音節(jié) 背景 水浸 并非洪水 雨水 無理干涉 何時下的雨 無法裁決 第3章 謎中謎 無法實現(xiàn)的工程 方法、用途、年代 力創(chuàng)的勝跡 不僅是象征之船 三大金字塔 極高的精密度 小室和通道 大金字塔內(nèi)部空間 黑暗之石與死亡陰影 有意思的發(fā)展 迷宮 坑道之謎 第4章 星與時 觀測臺 目標星 歐賽里斯的伴星 完美對稱 升起的星體 天獅和地獅 古文獻中隱含的動機 基本問題第二部 探求者 第5章 通靈者、學者、獅身人面像 夢回記錄大堂 學者 獅身人面像腳爪下的證據(jù) 超乎常理的事物 關系破裂 花崗巖結構 制圖勘測 脫離 與凱西先生共進午餐 通信 第6章 鐵片、遺骨、坑道及共濟會會員 雙重標準 鐵片的爭端 科學分析 大英博物館的觀點 星門 遠處未知的神秘之中 關聯(lián) 大英博物館及遺失的雪茄煙盒 第7章 機器人攝影機及德國人、吊門 計劃中的探險活動 轉(zhuǎn)變和拖延 鳥浦昂特二號 許可證的問題 發(fā)現(xiàn) 好事多磨 政治游戲 與甘頓布林克共進早餐 精選小組 埋葬第三部 二元性 第8章 二元性的線索 宇宙環(huán)境 天文要義 來世 與太陽同時升起的星 宇宙河 天空中的歐賽里斯王國 “第一時代” 黃金時代和邪惡之門 沙巴卡碑文 尋寶線索 獅身人面神 羅斯托之路 第9章 獅身人面像及其地平線 天宇映像 天文學家——祭司們 阿圖姆的活化身 阿圖姆、拉和赫拉哈提 赫拉斯,地平線里的棲居者 希里奧波里斯的“兩個地平線” 奇怪的沉默 探索赫拉哈提 地理背景和宇宙背景 第10章 赫拉斯王的探尋 太陽之子,歐賽里斯之子 距赫拉哈提70天 天域之路和地域之路 地下世界 暗道 星門 “第一時代”的輝煌之地第四部 地圖 第11章 看不見的學院 三個時代 高級受秘人 循著赫拉斯的足跡 第12章 賢者與“追隨者” 記錄的守護人 創(chuàng)世的記憶 智慧和知識 希里奧波里斯的起源 鳳凰的周期 先祖之神 第13章 追隨星體 發(fā)光者 遺產(chǎn) 神和英雄 時間橋梁 追蹤春分點 第14章 空間一時間坐標 時間之旅 逐漸裝備起來 統(tǒng)一 遙遠的全盛時代 第15章 天地融合 分離 二重體 結合 跨騎著春分點 秘密符咒 特殊的數(shù)字 真理的尋求 第16章 裝在瓶中的訊息 解碼 持久的運載工具 暗示和記憶 星體的語言 思維性工具 第17章 “第一時代”之所 細調(diào)獅子座 安置星體 天狼星 四分叉走道 尋寶圖結論 回至太初 歐賽里斯仍然活著附錄1 世界的天平 井然有序的狀態(tài) 馬特 努力去平衡 三個智者附錄2 歲差、固有運動和傾斜度 歲差 章動 星光的光行差 固有運動 折射 傾度 計算過去軒轅十四星、天狼星和獵戶座第六星的位置附錄3 與馬克萊納關于第五章 的通信附錄4 用星體來修正時間附錄5 大金字塔的碳素日期測定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 謎 數(shù)不勝數(shù)第1章 地平線上的棲居者“文明時代的人們都知道那個獅身人面像的相貌特點,它在通往基沙城金字塔的東方之路上護衛(wèi)著?!卑⒚椎?法克里《金字塔》,1961一尊獅身人頭的巨型雕像從埃及向東方遙望,其視線恰好與地球30度緯度線重合。這尊雕像是在基沙高原石灰質(zhì)的巖床上雕出來的,其表面成一體。它全長240英尺,肩部寬38英尺,高66英尺。經(jīng)過長久的風蝕、日曬、雨淋,其表面已開始龜裂坍塌。但是,人類從久遠的古代繼承下來的其他遺產(chǎn)仍無法與其比擬——它力量無窮雄偉壯觀,神圣而又神秘;它面容沉郁,既像快睡著了,又似清醒警覺。這就是偉大的獅身人面像(注)。以前有的人曾把它奉為永存的神。后來,獅身人面之神——獅身人面像——患了遺忘癥,這使它開始昏睡,不再醒來。多少世紀過去了,千年轉(zhuǎn)瞬即逝。時過境遷,滄海桑田,語言、文化、宗教變了,甚至星座也變了,然而獅身人面像始終無語地沉思著,忍耐地守護著。先前它總是被風沙埋住,隔了好幾千年才有那么一位比較有善心的帝王派人去為它清理一次沙土。曾經(jīng)有人為了讓雕像恢復舊貌,用磚塊把那些飛沙走石撞壞的地方補了起來。還曾有人把雕像整個漆成紅色,并且保持這個原狀達很長的時間。伊斯蘭教統(tǒng)治時期,風沙已經(jīng)將雕像埋到了頸部,當時的人給雕像起了一個新名稱(或許原先早用過了)。12世紀一位叫阿卜杜勒?拉提夫的人寫道:“靠近一座金字塔不遠,從地底下冒出一個巨型頭顱,這就是阿卜勒?胡勒?!苯又?,14世紀的埃爾馬克里齊又記述了一個名叫賽姆?愛德?達赫爾的人,說這位達赫爾“想彌補當時的人們因為無知,哪料卻造成宗教上的失誤,來到金字塔旁卻將阿卜勒?胡勒毀了容”。從那以后,阿卜勒?胡勒就變成了現(xiàn)在這副樣子。阿卜勒?胡勒被毀容之后,風沙埋沒了基沙城周圍的耕地,于是人們就認為這是雕像毀容而引起的。 持久的記憶阿卜勒?胡勒是埃及偉大獅身人面像的阿拉伯語名稱,它被多數(shù)翻譯者看成是“恐怖之父”的同義語。不過,埃及學家塞里姆?哈桑為此名稱提出了一種可供選擇的詞源學釋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在基沙高原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發(fā)掘工作,找到了一些證據(jù),證明公元前1000至前500年之間曾有些外域殖民者“坎納奈特人”在埃及低地基沙高原這一帶聚居。這些人來自哈蘭圣城(此城現(xiàn)位于土耳其南部,毗鄰敘利亞),可能是些朝圣者。但不管怎么說,從這些人的記載上看得出來,他們可能住在獅身人耐像附近。有根據(jù)證明,他們稱獅身人面像為“胡勒”,并把它當作神來頂禮膜拜。古埃及語用bw來指“地方”。哈桑根據(jù)這個意思合理地推測Abul—HO1純是胡勒之所(bw Hwl)的衍變,而并非之前大家想象的“恐怖之父”。古埃及人一提到獅身人面像,總是要用哈蘭人的叫法——“胡勒”這個稱呼,但他們還知道許多其他稱呼,如胡,以及胡爾?恩姆?阿克特。胡爾?恩姆?阿克特是指“地平線上的太陽神”。另外,人們不太清楚為什么古時候的人常把獅身人面像先是看作是古埃及泛神崇拜中的創(chuàng)始之神,也就是自創(chuàng)的太陽神阿圖姆?拉,后來又把它看成是“阿圖姆的活化身”,塞舍璞?安苛?阿圖姆;并且這種轉(zhuǎn)變在古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其實說起來,“獅身人面像”這一名稱,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在西方大眾的頭腦中縈回繚繞,而在整個希臘統(tǒng)治時期,獅身人面像的名稱一直被誤傳為賽舍璞?安苛。古埃及人曾認同了遠古時代人們的許多想法,這些想法又以它特有的敏感之處而流芳千年。多少年過去,人們一直將獅身人面像與一條既迷人又恐怖的謎語聯(lián)系在一起,但愿我們不會愚蠢到對人們這一遠古習俗視而不見。沉靜與冷漠臥在巨大的馬蹄形狀的溝壕巖床里并由巖床中雕刻出來的獅身人面像給人陳舊的感覺。它是一只兇殘好斗而又時常沉睡的高頭怪獸,其高度超過六層樓房,長度相當于一街區(qū)。較瘦的腰肋部位已深受風雨的鑿蝕,四爪原貌已失,只能看到后人用磚石修繕過的痕跡。為了不讓它那斑駁的巨大頭顱落地,人們用水泥在它的脖頸上做了領子,看上去像是被粗糙地剔過了毛一樣。它的面部也已被風雨沙石吹打得模糊不清,但仍能給人一種安寧與永恒之感,在不同的時代和季節(jié),它帶著不同的表情和神態(tài),于清晨云翻霧覆的光影中又活了過來。雕像頭上披蓋著某一位埃及法老的精美報應女神頭飾。獅身人面像冷靜地凝視著東方,好像有所期待。用羅馬自然主義者波里尼的話說,它迷失在自己的“沉靜與冷漠”中;它等待著、注視著,永遠盯著太陽從赤道上升起的那一點。它何時開始于此默默注視著地平線?它刻劃的是何人的面貌?它作用何在?為尋找這些答案,我們被迫涉足了一些以前未曾接觸的陌生知識領域。我們的身軀仿佛亡逝者的靈魂,穿越了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后必須經(jīng)過的暗域,通過狹小的走廊,進入滿是洪流的通道和暗室,遭遇了藏身于暗室之中的兇神惡煞。利用電腦模擬的方法,我們回到了12000多年以前的天空下,在清晨目睹了獅子座從東方冉冉升起,而獵戶座在另一方跨越子午線的壯觀場面。我們遨游于那些遠古時代講述靈魂再生的古文獻,在各種傳說和有關宗教的記載中,找到了一塊被隱藏起來的遺物,寫著獨特的“天文術語”,所幸上面的天文術語今天讀來很易懂。這種天文術語給我們的啟示使我們確信,我們一定可以破解獅身人面像之謎。不僅如此,在你閱讀了本書第三、第四兩部分后,也會明白,我們這種鑒定工作將給世人呈現(xiàn)一個窗口,從中可以窺視到在洪水漸漸退去,而人類力求將自己變?yōu)樯竦哪嵌螝v史時期塵封的往事。我們對這種鑒定工作很有信心,以為它定會大有所獲;并確信,獅身人面像和三個大金字塔可能會告訴我們?nèi)祟愇拿鞯膭?chuàng)世經(jīng)過。所以,本書第一、第二兩部分主要是徹底重新鑒定這些龐大的古代建筑,評估近一個世紀以來有關這些古代建筑的發(fā)掘和研究成果,衡量有關大地測量、地質(zhì)學和天文學等諸多領域被人們忽視的無數(shù)現(xiàn)象和特征。 若將上述方方面面因素都考慮進去后,一塊羅塞塔石碑就從我們視野中浮現(xiàn)了出來;它具有多種表現(xiàn)方式:形體外貌、歷史編年、寓意象征、符號數(shù)字、特殊的天文指令,以及告訴我們會有何新發(fā)現(xiàn),去何處尋找等等的這樣一些坐標。此時,偉大的獅身人面像正耐心地等著我們?nèi)ヌ剿?。獅身人面像堅守著它的秘密。獅身人面像捍衛(wèi)著它的神秘。注釋:獅身人面像,意指守護人類的精神或人類精神的守護者。傳說上古亞特蘭蒂斯文明陸沉時,有智之士帶著大量的文明精粹來到埃及,在基沙一帶重新復興崩解后的精神文明與智慧,因此在此依當時東方地平線上的獅子座建立起此一巨像,如里程碑般勉人不忘古今永恒的真理與心靈。第2章 獅身人面像之謎“獅身人面像,傳說中的獅身人面獸……最歷史悠久、聲名顯赫的藝術典范當首推埃及基沙那巨型伏臥狀的獅身人面像,據(jù)說此雕像乃是對那位國王的描述……”它要追溯到卡夫拉國王統(tǒng)治時期(公元前2575至前2465年的第四王朝)?!洞笥倏迫珪酚袀€觀點稱,獅身人面像在埃及“古王國”時期建成,建造者是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其在位時間是公元前2520至前2494年;這個名字在后來的希臘文中讀音也不大相同)。這是傳統(tǒng)歷史學觀點,它出現(xiàn)在所有埃及學標準教科書、大百科全書、考古雜志和常見的科學文獻中。這些資料都表示,獅身人面像的面部是照卡夫拉本人的模樣來雕刻的——或者說,獅身人面像的面孔就是卡夫拉國王的面孔;這一點被當成是歷史事實了。像著名的基沙遺址專家愛德華茲博士就說過,獅身人面像的面部雖已“嚴重損壞”,“但依然讓人覺得它是卡夫拉的肖像,而不單只是代表卡夫拉的一種象征形式”。開羅大學遠古歷史學教授阿默得?法克里,也告訴我們說:“正如最初的構想一樣,獅身人面像象征著卡夫拉,它的面孔是依照這位國王的容貌雕出來的。”惟一的問題是,除非使用時光機,否則我們當中沒有人可以論定獅身人面像到底像不像卡夫拉,即使是最杰出的埃及學家也不能,因為卡夫拉法老的尸體從來就未曾找到過,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繼續(xù)研究現(xiàn)存的一些雕像(這些雕像可能很像,也可能一點都不像卡夫拉)。在昕有這些雕像之中有一件人盡皆知的、雕刻技藝達到登峰造極的佳品,那就是一尊黝黑的閃長巖雕像。這尊雕像現(xiàn)在正靜靜地躺在開羅博物館底層的某個房間。學者正是以這尊惹眼而漂亮的雕像做參考,才信心十足地斷言說獅身人面像像卡夫拉。 美國享有盛譽的《國家地理》雜志在1991年4月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對這個判斷很有信心。無獨有偶,同年的英國《劍橋考古》雜志也刊出了一篇內(nèi)容相似的文章。以上兩篇文章都出于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的馬克?萊納教授之手。馬克?萊納利用“攝影光學數(shù)據(jù)和電腦圖像”“證明”了偉大的獅身人面像就是對卡夫拉面孔的臨摹。他寫道:1978年擔任基沙金字塔總指揮的扎希?哈瓦斯曾邀請我加入他們在獅身人面像周圍一帶進行的發(fā)掘工作。在那之后的4年里我首次率領一班人有計劃地對獅身人面像進行了詳細測繪。我們用立體攝影技術,也就是攝影光學方法造出了獅身人面像的正面和側面像……然而電腦的成績更加可喜,測繪結果用數(shù)字輸入電腦之后就出現(xiàn)了網(wǎng)狀結構的3D立體模型(骨架);再用26(3萬個平面點就繪出了骨架圖上的“皮膚”。我們繪制出的獅身人面像的模樣可能恰似數(shù)千年前它的原樣。為了獲得面部造型,我把其他的獅身人面像和法老的雕像與繪制出來的獅身人面像做了比較。有了卡夫拉的面孔,獅身人面像便獲得了新生……這個很動人、很有說服力的文章,起碼在技術手段上聽來不差。不過說來,他們到底清醒地認識到?jīng)]有,他們那基于“立體攝影技術”和“攝影光學”的“260萬個平面點”能說服人嗎?如果不用這些專業(yè)術語看,事實也沒那么夸張。再把萊納的文章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為了“還原”獅身人面像的容貌,萊氏做的也就是用電腦給獅身人面像畫一幅網(wǎng)狀結構的3D立體骨架圖,然后將卡夫拉的面孔套在骨架模型上,這是發(fā)表在《國家地理》雜志上的那篇文章告訴我們的。文章附有用閃長巖雕成的卡夫拉國王雕像的照片。照片之下的文字說明是:“本文作者萊納用此雕像的面孔在電腦上復原獅身人面像?!比绱?,馬克?萊納的真實目的就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在電腦上再現(xiàn)獅身人面像的面貌,此舉與他之前的古埃及人數(shù)度試圖再造獅身人面像的作法并無兩樣。也就是說,今天獅身人面像的面貌特征不太像卡夫拉的面貌,而更像其他許多法老,他們是:圖特摩斯四世,或者安曼賀泰普四世、拉美西斯二世(正如萊納承認的那樣,這位拉美西斯約在公元前1279年“全面重建”了偉大的獅身人面像,他也是我們所知的最后一位重建獅身人面像的國王)。簡明的事實是這樣的——在獅身人面像存在的數(shù)千年中,常常只有頭顱露出沙堆。這樣,幾乎什么人都可以隨時在它的面部敲打兩下。其實,萊納的攝影光學分析結果至少也可以證明一點,那就是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獅身人面像的頭顱與其軀體相比小得不成比例。這更使人想到獅身人面像是不是被人大規(guī)模重塑過。這位教授還解釋說,現(xiàn)在的頭是以前廣為流傳的甚成比例的獅身人面像造型的原型,他認為:“或許第四王朝的人就根本沒有擬訂出國王的頭與偉大的獅身人面像頭頂上的報應女神頭飾之間恰當?shù)谋壤叽??!比欢?,他沒有認知到獅身人面像的頭顱曾經(jīng)很大,甚至可能像真正的獅子的頭,只是后來因為重雕而縮小,這種推斷極有吸引力,也不乏根據(jù)。但人們認為萊納這一觀點是疏忽大意的。萊納還認為,“偉大的獅身人面像頭顱的中心軸與其面部五官的中心軸之間”存在著“些微的偏差”,也就是說,頭是正對東方,而五官則稍稍偏北。
編輯推薦
《上帝的指紋》的作者另一暢銷代表作,數(shù)十種文字版本風靡全球,長期雄踞歐洲暢銷書榜首。日本銷量突破1000000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