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宋天天 頁數(shù):304 字數(shù):220000
內(nèi)容概要
佛說,憎恨心、傲慢心、冷淡心、憤怒心、不安暴躁心、奪取心、猜疑心、憂愁心、固執(zhí)心、偏狹心、恐怖心、利己心、忘恩心、卑視心、悲傷心、不平不滿心是招來疾病、貧窮、混亂、不幸的念波;寬恕心、尊敬心、明朗心、無我心、自在心、和平心、信仰心、歡喜心、虔誠心、深切心、赦免心、抱恩心、感恩心、施舍心、愛心、勇往直前心是招來和平、安詳、健康、幸福的念波。天堂與地獄,就在一念間。心中有佛人自安。
本書共分十篇,分別是:慈悲為本,為善心安;諸惡莫作,無惡心安;放下諸多事,心中自然安;無求則無敵,無敵則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灑脫,豁達心安;寬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常懷感恩情,心中自然安;看透釋然,自在心安;隨緣而行,隨遇而安。本書以佛的理念通俗而又深刻地闡述了“心中有佛人自安”這個主題。書中還著重例舉了一些生活中讓人難以心安的,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世俗之事,并指出了解決之道。另外,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佛理知識,書中還穿插了“拈花一笑”、“佛心慧語”、“世俗佛理”、“佛心故事”、“佛語今譯”
、“佛趣軼事”等板塊內(nèi)容。通過閱讀本書,你會感到:只要我們心中有佛,佛就與我們同在。
書籍目錄
第一篇 慈悲為本,為善心安
◎發(fā)慈悲之心行善,是佛的旨意
◎活用慈悲心,不必拘于形式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最簡便易行的慈悲之法,就是放生
◎為眾生利,不惜布施身體及生命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上善若水成就功名
第二篇 諸惡莫作,無惡心安
⑨只要起心起惡念就會有惡業(yè)
◎搶了別人的東西,東西也會被別人搶去
◎最兇惡的毒蛇是黃金
◎心魔由心而起,也能由心而滅
◎感覺有鬼是因為心中有鬼念
◎只要誠心改過,也可成佛得道
第三篇 放下諸多事,心中自然安
◎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困來睡覺,餓來吃飯
◎任何一個外在因緣而使我們波動都是無明
◎只要將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很好了
◎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
◎放下就是釋,放不下就是住
第四篇 無求則無敵,無敵則心安
◎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完美的精神生活,才是無價之寶
⑨要想讓靈魂無紛擾,惟一的方法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物欲之心太過,無疑是害人害己
◎?qū)捜莶⒄瘸鹑?,是最高尚的事?br /> ◎“正當”二字乃人生在世修身養(yǎng)性的至高境界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第五篇 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
◎讓本性回歸自然,照顧好六根門即為平常心
◎保持謙卑之心,不可恃才傲物
◎隨心所向,才能享受你所擁有的一切
◎懷陽光心態(tài),就能看到別人身上的亮點
◎在繁雜的塵世中,養(yǎng)德是祛病益壽的良藥
⑨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刻意裝飾的
第六篇 超然灑脫?;磉_心安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失去的就讓它失去吧
◎不要好高騖遠,人應(yīng)該務(wù)實一點兒比較好
◎只有豁達了,障礙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量力而行,給自己畫好一條合適的底線
◎人生是一道題,保持豁達之心才能做好這道題
◎沒有人捆綁著我們,我們是自由的
第七篇 寬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
◎恢宏大度,送人一輪明月
◎?qū)捤】扇讨?,容納可饒之人
◎給別人讓路,就是給自己讓路
◎無諍無辯是寬容誤解的上上之策
◎不和別人攀比計較,就會減少許多煩惱
◎心胸寬闊的人,是不可戰(zhàn)勝的
第八篇 常懷感恩情,心中自然安
◎懷感恩之心,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
◎不但要知恩感恩,還要懂得報恩
◎如能感同身受,往往可止造惡業(yè)
◎縱使修行成佛,也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拋開使我們受傷害的碎片
◎不要抱怨生活和羨慕別人
◎在最困難的時候,你并不是孤立無援的
第九篇 看透釋然,自在心安
◎要追求“我是誰”,而非“我像誰”
◎要想讓自己輕松起來,就要果斷地放棄一切包袱
◎有些事不要急,慢慢來
◎不要讓形式上的差異,掩蓋了本質(zhì)上的相同
◎人人都是優(yōu)秀的,差別在于如何認識、發(fā)掘和重用自己
◎聰明也有受局限的地方,智慧也有照應(yīng)不到的漏洞
◎活在希望中,才能找到快樂
第十篇 隨緣而行,隨遇而安
◎?qū)W道的人總是很多,但得道的人總是很少
◎不論什么時候,都要守住自己的信念
◎不提過去,過去已過去;不問將來,將來還未來
◎苦,莫忘提起內(nèi)心之樂;樂,亦應(yīng)明白人生之苦澀
◎遇緣則隨行,遇居則隨安
◎碌碌無為地混日子,就失去了活著的意義
◎前世500次的回眸,換得今生一次的擦肩而過
章節(jié)摘錄
【人間世態(tài)】 生活需要小小的善 一天晚上,有兩個人去肯德基吃飯。他們看見兩個打工的農(nóng)民正端著漢堡包和飲料,顯得有點不知所措。他們猜測這兩個民工是第一次來嘗新??赡苁沁@兩個民工看見了別的用餐客人杯中的吸管,于是他們小聲地商量了幾句,其中一個便自告奮勇地來到垃圾邊徘徊了一圈又折回座位上,顯然他不知道吸管該從何處取?!? 這時,他們當中的一個叫服務(wù)生過去,只聽服務(wù)生客氣但是大聲地回答說:“對不起,我們這里沒有湯匙,更沒有筷子!”周圍有不屑的目光飄向那兩個農(nóng)民工?!? 這時,來此正在用餐的兩個人中的一個突然站了起來,朗聲對他朋友說:“吸管掉在地上了,我再去拿一根……” 當這個善意的人夸張地慢騰騰地取下一根吸管時,那兩個民工中有一個也跟著沖上去拿了兩根吸管,好像擔心慢了一步,那“機關(guān)”就會失靈似的! 無論誰都會為有這樣的善舉所感動。善良如果與智慧結(jié)合在一起,很美。 這只是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動人的,小小的,善的片斷。其實我們不僅僅需要像捐資助學、鋪路架橋、見義勇為那樣的大善之舉,更需要的是像那位進餐的客人那樣的,幫人于實處,助人于無形。如舂夜喜雨般潤物無聲,于微細處見慈悲! 安心釋語 “做善事、種福因”的門路固然廣泛,但很多善事是要遇到機會才能做的,如救護病危的人,成全他人,扶失明人過馬路等等,而這些機會也不可能每日都有。當然,有心去“種福”的人,平時都不會放過每一個“種福”的機會。如果懷有一顆慈善之心,不停地播撒慈悲的種子,為自己不停地“種福”,就會擁有為善心安的心態(tài)與祥和踏實的生活。那么,應(yīng)該如何選擇自己既可以常常主動去做,而且又不花錢,或花很少的錢,效果又較好的“種福”之門呢? 這里介紹幾種既省錢而又簡單易做的方法。 1.直接施濟孤貧 這個方法雖然需付出財物,但不一定就要很多,可量力而為,種無量之福。我們時常可在報紙上看到報社呼吁市民義解善囊的新聞;或某某地某某人因意外死亡而造成全家老幼頓失生計之悲慘;又或某某人年老傷殘無依而致乞臥街頭,受饑寒風雨之苦;又或某某人長年臥病不起,六親無靠,兩餐不繼,貧病交迫,苦不堪言。不少慈善人士義解善囊,匯款由報社轉(zhuǎn)交到孤貧者的手中。這些慈善人士正在廣種福田,為自己之將來種下無量無邊之福。為善所種“福德”之大小并非視“善款”之多寡來衡量,而是視“出心”之深淺來衡量。“出心”即是“發(fā)心”,發(fā)什么心?慈悲心,菩薩心是也。因此,善款之付出,可量力而為。只要“種福”者時時培養(yǎng)這種慈悲心,不放過每一個行善的機會,善款之多寡不拘,量力為之,則福德之功不可量矣?!? 2.探訪老人院 這個方法最好是由數(shù)人組成一個小組。每人善款不拘多寡,量力自便,將善款全部買食品,如水果、餅干、奶粉、日用品等,然后送到老人院,分給老人。老人院(或安老院、護理院)里的老人,很多是六親無靠,孤獨無依的,更有不少是身患疾病的。他們內(nèi)心的寂寞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他們需要親情、溫暖和照顧。由于人體筋骨氣血的衰老退化,他們手腳不靈活,行動、穿衣、飲食等種種不便。尤其是一些病人,穿衣參差不齊或倒翻,須人幫忙,飲水喝湯流出嘴角,流濕衫襟,須人照顧,尤其是心靈上的寂寞和悲哀,更加需要得到溫暖的慰問。因此,探訪慰問老人是慈悲無量的善德,可種無量之福田。 3.探訪孤兒院 獨自一人或數(shù)人同行皆可。攜帶物品范圍較廣,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兒童讀物等等。在探訪時間內(nèi)前往,分給孤兒。孤兒失去了父母的扶養(yǎng),得不到普通兒童所擁有的母愛和家庭溫暖,生下來就飽嘗孤苦伶仃的辛酸,童稚的心靈受到了永難平復(fù)的創(chuàng)傷。他們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們需要母愛般的懷抱,心靈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我們以己所能,加上一顆“愛心”,使孤兒得到心靈上所需要的溫暖,在無形中已經(jīng)種下了福因。感受著孤兒的歡笑和自己心靈的快樂,不是種福的最好引證嗎? 4.原諒別人 古語云:“不責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這三點,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在修德為善的路上前進一大步。許多宗教都教育人要寬恕、容忍別人。別人對不起你,往往有他自己的原因或苦衷,設(shè)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多看人的好,少念人的惡,就會自然而然生發(fā)出一種同情心。如是觀之,自然心平氣和許多。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5.學習忍辱 忍辱是佛門六度之一,對我們普通人也很有價值。別人對我們的批評還不算是辱罵,我們應(yīng)該抱著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批評當成別人對我們的關(guān)心,當成我們進步的動力。別人對我們的無理的辱罵,其實是在磨練我們的心態(tài)和脾氣。而做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也需要有過人的度量和承受力。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此不足為勇也。猝然加之而不驚,無故臨之而不怒,正是我們增福的機會。承受過無理的辱罵后,德隨量長,福隨量進。這能為自己的慈悲為善修得最好的基礎(chǔ)。 6.常懷感恩之心謙虛之心 一些青年人,家庭富足,自身學業(yè)有成,工作優(yōu)越,便自視勝人一籌,而生出驕慢之心,以為自己可以憑自己的能力享受榮華富貴,而這些往往成為日后的障礙,一旦失敗,方才醒悟自身的渺小。也有一些英才,自身能力過人,卻時常存感恩心態(tài)和謙虛心態(tài),待人平等。愿意懷慈悲之心、帶感恩的心態(tài),用博愛的情懷回饋社會,這樣,反而更能家庭和睦,事業(yè)發(fā)達。其實,上天賜人智慧、財富,不是讓人去自顧享樂、驕奢淫逸的,乃是借這些人之手,去幫助那些窮困之人。越能與人分享福氣,福氣會越綿長悠久,生生不息。古人云,惟謙方能受福。常懷謙虛,感恩之心,為自己多種“福源”,因果相倚,命運也會隨之改善。 7.常常吃虧 人生沒有完滿的,一個人的生命中總會遇到起落,即使是皇帝巨富也有自己的不如意。從命相的原理來看,這個道理也是對的。人生不要去爭奪,如果不是你的,即使爭來了,也沒有福氣享受。而吃虧是一個很好的,為善修德的,播撒慈悲的方法。把利益讓給別人,不去爭斗,即使你生命中缺少了這些,上天也會給你另外的補償。吃虧是利益上讓別人多得一些,是一種美好的心態(tài)。要意識到這個世界本來不完美,自己和別人都是有缺點的,懂得開心接納自己和他人,接受不如意,這樣,生活才會越來越快樂?!? 8.面帶微笑 在生活中常常面帶微笑,把好意和善意傳遞給身邊的人,就會與周圍的人結(jié)下善緣。“未修佛道,先結(jié)人緣。”熟悉的人,陌生人都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如此,你生活中自然少了許多矛盾沖突,變得更加順暢通達?!? ……
編輯推薦
在世俗的生活中,我們牽掛太多,思慮太多,太在意個人得失與形象,太在意旁人的目光與議論,這導致我們活得緊張,活得勞累?;畹镁o張,活得勞累,原因何在?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感,或者說心難安。 如何讓自己擁有安全感,讓心真正“安”下來。那就讓我們先來看看本書,學學這世間第一等大學問佛,用心感受佛恩,以佛洗禮心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