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葉瀅 頁數(shù):25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從2001年開始,來自北京周邊和北京以外的藝術家開始集聚798廠,他們以藝術家獨有的眼光發(fā)現(xiàn)了此處對從事藝術工作的獨特優(yōu)勢。他們充分利用原有廠房的風格,稍作裝修和修飾,一變而成為富有特色的藝術展示和創(chuàng)作空間。現(xiàn)今798已經(jīng)引起了國內(nèi)外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并已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 本書記述了798從社會主義工廠到當代藝術實驗場的蛻變歷程。
作者簡介
葉瀅,2001年-2009年就職于《經(jīng)濟觀察報》,曾任《生活方式》主編與《EO:》時裝增刊主編;2004年參與建立獨立網(wǎng)站“思維的樂趣”,更新至今。為藝術、文化、時尚做記錄與評論。生活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仍希望用旅行、閱讀和談話,編織人與時間的脈絡。
書籍目錄
我們在哪兒窯變五年青春期混生狀態(tài)另一種機制失重在中心,在邊緣獨立策展之困左派,非盈利,嬉皮或者國際流浪漢沸點工廠里的布爾喬亞生活更多的人來了,一些人走了訪談 進入這個空間,別無選擇——黃銳訪談在中間地帶——羅伯特訪談在畫廊和博物館之間——冷林訪談所有的事情都在變化之中——白飛德訪談北京是一個青春期的市場——陳綾蕙訪談準備經(jīng)歷這幾的春夏秋冬——房方訪談每個時代都是一個封閉——費大為訪談藝術不等于時尚——馮博一訪談藝術批發(fā)市場——顏峻訪談失憶——蒼鑫訪談它窯變了——洪晃訪談從城市邊緣進入城市中心——徐勇訪談我要活下來——兀鵬輝訪談社會主義布爾喬亞——闞昕訪談一路在玩兒——冰冰訪談
章節(jié)摘錄
第一次來到這片工廠區(qū),緣于一次訪問,那時并不知道這一片區(qū)域的具體名稱,當時還在中央美院教書的皮力開車從花家地帶我到了仁俱樂部,為的是找到一個清靜地方說話。俱樂部里四下無人,水泥墻、一黑到底的地板和沙發(fā),這是我第一次和皮力長時間的談話。時間是2002年春天的某個下午。他在黑色的長條桌邊比畫著,當代藝術應該有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學院、基金會、畫廊、拍賣行……中國還遠遠沒有建立自己的藝術生態(tài),尤其是非營利系統(tǒng),比如藝術基金會,他談到中國當代藝術獎?!叭鹗渴詹丶覟趵は?四阒绬??中國當代藝術獎就是他發(fā)起的?!?002年,皮力曾經(jīng)擔任過這個獎項的藝術總監(jiān)?!拔蚁胱龅氖欠菭I利的藝術基金會,這是畫廊和學院之外,平衡藝術系統(tǒng)的力量?!边@是皮力沒經(jīng)歷過的嘗試,但如何開始,卻并不明了。那個下午的談話,這個幾乎與我同齡的美院教師身上的不安分感染了我,當時我剛剛來到一家新創(chuàng)立的報社,我們的出版人雄心勃勃地說,我們要做中國的《紐約時報》,2002年前后,報紙的報道常常會在文章開頭援引《紐約時報》或者《時代》周刊的描述。在每周一次中午辦公室同事例行的午餐中,話題常常從《經(jīng)濟學人》剛寫的評論轉到《連線》雜志的封面報道,這群出現(xiàn)在新一輪媒體熱潮中的年輕人,對于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立場和工作方式的興趣,遠遠大于他們對于周圍文化環(huán)境的了解。在當時,我們對于外部世界的熱情與皮力對于西方藝術系統(tǒng)的描述,幾乎成為平行的線索。外部世界已經(jīng)打開了,充滿各種未知的可能,未來看上去新鮮而有希望。我就是以這樣的熱情介入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報道之中。西方媒體對于中國的描述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好奇心,在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剛剛消退,在北京即將面臨非典、奧運會還遠的時間段里,這座城市的時態(tài)正在發(fā)生變化,卻并未明朗。
編輯推薦
在北京的東北角,有一個以上個世紀50年代建成的工廠命名的藝術區(qū),這就是798藝術區(qū)。它位于北京朝陽區(qū)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qū),故又稱大山子藝術區(qū),原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yè)的老廠區(qū)所在地…… 從社會主義工廠到當代藝術實驗場,一次不可預知的城市窯變,從城市邊緣到文化中心地帶,一輪加速度衍化的北京現(xiàn)在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