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對話錄(第3輯)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王靜 編  頁數(shù):14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輯收錄了徐累、何多苓、劉小東等十位中國藝術名家的訪談及作品,涵蓋繪畫、影像、新媒體等多個門類。為讀者與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搭建起一個溝通和討論的平臺,解讀藝術與藝術家、藝術與經(jīng)驗、藝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尖銳而犀利的對話帶你親臨藝術現(xiàn)場,帶你尋找藝術創(chuàng)作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書籍目錄

世界的軀殼——徐累·朱朱對話錄一座城市的消失——盧吳·史建對話錄后攝影主義:蹤跡與涂抹——楊小濱·吳亮對話錄消費時空下的意“圖”——阿城·朱新建對話錄現(xiàn)實如畫——劉大鴻·張獻對話錄秦思源的博覽會“旅程”——王靜.秦思源對話錄影畫交流——劉小東·賈樟柯對話錄跨學科的可能性——王家浩·汪建偉對話錄神秘訪談——藝術家·魔術師對話錄青春與2007——何多苓·歐陽江河對話錄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史:你說的這種文化制度,在臺灣被稱作“百分比制”。一個社區(qū),或者是一個公共項目當中,投資的1%的比例必須用于這個社區(qū)的公共藝術,這個公共藝術要由這個社區(qū)的委員會共同討論、確定。這個詞兒我們現(xiàn)在很少用,公共藝術不是公共雕塑,不是在公共場所擺個雕塑這樣簡單的一個概念,而是當代藝術和城市空間意義的新藝術。它可以是各種媒材的,是用當代藝術的方式對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煥發(fā)和激發(fā)。實際上這是在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民間足夠強大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北京與這種基礎還有一定的距離,誰來決定這個問題?誰來做?做什么東西?這個在西方和港臺已經(jīng)不是問題,但是對我們來講,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后記用盧昊自己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地道的“北京原住居民”。自小生長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里,兒時記憶最深的便是院子里的花草和游魚,那種寧靜、祥和的生存狀態(tài)后來伴隨著這座城市的改造而逐漸消失。作為目睹了一座城市的諸多代表性古建筑消失的見證人,盧昊后來形容這種心情是十分復雜的,遺憾、痛心,并且夾雜著一些迷茫和惶惑。1992年,盧昊自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畢業(yè)。最初的幾年,他畫了一段時間的新文人畫,但是很快他便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并不適合自己。一方面,自己的性格并不適合國畫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他發(fā)現(xiàn)這個畫種很難與當下產(chǎn)生關系,并且國畫幾千年的傳統(tǒng)形成了很多“積習”,這很容易束縛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有五六年的時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媒體關注與評論

如果藝術內部特別滿足于一種符號的替代游戲的話,它對跨界的可能性,就既沒有內部的沖動,也沒有外部的壓力了?!  艚▊テ鋵嵨蚁矚g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找樂觀的、開心的人和事來畫,不愿意找苦的。藝術要留給人想象或者心理的空間?!  獎⑿|我并不認為生活節(jié)奏是很快的,它有很多慢的鏡頭,電影里要帶有人的色彩和對世界的觀察?!  Z樟柯現(xiàn)在的人過于隨波逐流,他們害怕被人群拋棄,而歷史往往是逆流者為大流。  ——朱朱我內心一直都比較抵觸過于規(guī)范的東西,對于“草根”文化倒是情有獨鐘?!  煨陆ㄎ椰F(xiàn)在選擇畫的題材和對象時,都有一種嘲諷性的因素在里面?!  味嘬? 我覺得自己心里有一些感受,需要通過作品把這些內容傳達出來,然后才能做后面的作品?!  R昊中國人對紙的敏感性和獨造性無與倫比,我覺得它應該還有新的作為?!  炖畚业臐撘庾R會潛移默化地左右自己的經(jīng)驗去取舍,但確實不是先有一個抽象的想法。  ——楊小濱每個時代都必須要有這種規(guī)范的藝術生產(chǎn),這才是文脈的基礎?!  ⒊沁@幾年我對藝術家放棄我們共有的“真實”遺產(chǎn),而挖空心思尋覓藝術中形而上的精神價值的做法。由擔心變成灰心。更多精彩,盡在《藝術家·對話錄》  ——張獻

編輯推薦

《藝術家·對話錄(第3輯)》:跨學科的可能性:王家浩·汪建偉對話錄,楊小濱·吳亮對話錄,后攝影主義:蹤跡與涂抹,影畫交流劉小東·賈樟柯對話錄,王靜·秦思源對話錄,秦恩源的博覽會“旅程”神秘訪談藝術家·魔術師對話錄,青春與2007何多苓·歐陽江河對話錄,盧吳·史建對話錄一座城市的消失,徐累·朱朱對話錄世界的軀殼,阿城·朱新建對話錄消費時空下的意“圖”,劉大鴻·張獻對話錄現(xiàn)實如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藝術家對話錄(第3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藝術家對話錄,好
  •   很晦澀,很難看懂,但并不否認,是本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