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制造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 斯蒂文·巴赫  頁數(shù):530  譯者:程淑娟,王國棟  
Tag標簽:無  

前言

1925年的柏林,對于一個年輕貌美、個性解放又雄心勃勃的女性而言,最具魅力的地方莫過于烏發(fā)電影公司攝影棚里那絢麗、耀眼、不斷延伸的舞臺,二十三歲的萊妮?瑞芬斯塔爾已在那里嶄露頭角。她后來否認了這個事實(她還會否認許多其他的事情),這實在令人有些費解,因為烏發(fā)(Universum-Film-Aktiengesellschaft)這個以其縮寫而聞名的柏林夢工廠幾乎是歐洲所有演員、制片人、設計師和幻想者心中的圣地,是世界上唯一可與好萊塢相提并論的地方。1925年,烏發(fā)每周都會上演一部由大牌導演執(zhí)導的故事片,其中不僅包括富有傳奇色彩的恩斯特?盧比西奇(那時他已被好萊塢搶去),還有F.W莫納、E.A.杜龐特和弗里茲?朗,這些男性(那時的導演都是男性)曾制作出如《吸血鬼》、《雜耍場》和《大都會》等這樣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電影杰作,后來在柏林動蕩不安的時候,他們又都跟隨魯貝奇去了美國。

內容概要

萊妮·瑞芬斯塔爾,二十世紀德國最有名,同時也最有爭議的女性,著名的舞蹈家、電影演員、導演、制片人、攝影家、作家。    希特勒贊美她是“德國最完美的女人”,更多的人批評她是“希特勒的御用導演”。她最著名的電影作品有納粹宣傳片《意志的勝利》和記錄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奧林匹亞》,被認為是代表法西斯美學的經典作品。雖然在晚年的訪談和回憶錄中,她不斷自我辯護,稱自己只是一個不關心政治的藝術家,但是始終不能被公眾原諒。她真的如她自稱的那般無辜,是被迫害的嗎?    作為一個資深的電影人兼?zhèn)饔涀髡?,斯蒂?巴赫對萊妮的理解可能是最恰如其分的了。憑借一些新披露的可靠資料——對萊妮的合作者和密友的訪談,以及萊妮本人的訪談錄音,巴赫呈現(xiàn)給我們這部杰出的傳記,探尋這個獨特女人的作品和言論背后的真相。    美與人性,藝術與政治之間有清晰的邊界么?道德的尺度又在哪里?

作者簡介

斯蒂文·巴赫(Steven Bach,1938-2009)曾任聯(lián)美電影公司(United Artists)副總裁,著名傳記作家,生前在哥倫比亞大學和本寧頓學院教授電影研究。他在聯(lián)美電影公司時曾參與了《憤怒的公?!?、《曼哈頓》、《法國中尉的女人》和《天堂之門》等電影的制作。著有傳記《瑪琳·黛德麗:人生和傳奇》(The Life and Legend of Marlene Dietrich)、《光彩奪目:莫斯·哈特的生涯和時代》(Dazzler:The Life and Times of Moss Hart)等。關于萊妮·瑞芬斯塔爾的這本傳記在歐美影響巨大,被《紐約時報》評為2007年最值得關注的圖書。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部分 柏林  1 大都會  2 首次登臺  3 不斷攀登  4 愈攀愈高  5 云朵之上  6 《藍光》第二部分 登頂  7 雷霆  8 轉折點  9 頂禮膜拜  10 勝利  11 奧林匹克的設想  12 明日世界  13 戰(zhàn)爭中的萊妮  14 告別以往  15 流浪者  16 幸存者  17 回歸  18 命運與世人的目光  19 最后的電影作品  20 身后致謝注釋參考文獻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插圖:7月,她同一位名叫赫莎?海爾韋一貝波的舞蹈班同學去了康士坦茨湖,希望能充分地利用一下由克萊姆特學校舉辦的一次暑期班。然而在去瑞士的途中她們發(fā)現(xiàn)暑期班因為戰(zhàn)后通貨膨脹的原因被取消了。通貨膨脹從1月份就開始不斷加劇,而現(xiàn)在已經高得失去了控制,并給她們的錢袋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德國馬克已經嚴重貶值,16萬馬克才能換1美元。萊妮的父母正在度假,所以她們也沒有必要回到柏林,于是萊妮和赫莎在林道待了幾天,在那里,萊妮為一位年輕藝術家的圖解版《圣經》做模特(她認為他給自己的素描“糟糕透頂”)。她還給圖畫明信片著色并把它兜售給露天咖啡館的游客們,以此賺了些零花錢。最后她們繼續(xù)前進——乞討、借用、依靠火車列車員的仁慈——她們一路向北,到達了波羅的海和特拉維明德陽光燦爛的沙灘。再過幾天便是萊妮二十一歲的生日,而她決定盡快在柏林舉行一次獨舞演出以此為自己慶祝,這樣既可以使自己成名,也能向阿爾弗雷德證明他對自己天賦的認識是如何地目光短淺。她一邊思索著威脅自己目標的通貨膨脹,企圖尋求解決方案,一邊在海灘上練習健美操。而就在不遠處,一位膚色黝黑、年輕帥氣的小伙子正在沙丘之間的躺椅上觀察她。這是一位來自因斯布魯克的年輕猶太銀行家,名叫海因里希?理查德?索卡爾。二十五歲的“哈里”索卡爾臉龐清瘦,充滿貴族氣質,而他本人卻是通貨膨脹中的一個奇才。1898年生于羅馬尼亞的這位機智的年輕人操作起匯率來是如此得心應手,并成為了澳大利亞最年輕的銀行行長。同時他還是一個癡迷的賭徒。那時他白天便在8月的海灘上消磨時光,而晚上有時就在當?shù)氐膴蕵穲龃虬l(fā)寂寞?!翱吹剿腌娭螅彼髞砘貞浧鹱约禾稍谏城痖g的椅子上看到的景象,“我就對自己說:‘我必須跟這個女孩結婚。

媒體關注與評論

我竭盡所能地爭取我想要的東西,從來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無需有人知道我究竟是怎樣的人?!  R妮?瑞芬斯塔爾

編輯推薦

《極權制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紐約時報》2007年最值得關注圖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極權制造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5條)

 
 

  •   在一個男權社會里,出名有多難,尤其是一個美麗的女人。生于1902年的萊妮·瑞芬斯塔爾,有著超人的膽識和勇氣,,她集舞者、演員、導演、制片、攝影家、作家于一身,她最著名的作品有《藍光》、《圣山》、《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水下印象》、《[攝影集]我的努巴人》等,她2003年離世,成百上千的人參觀了她的葬禮。

    才華橫溢的她活過了一個世紀,她的前半生是張揚的,只因她為希特勒拍攝了《意志的勝利》成了她一生的最大詬病,她也受到了懲罰,多年被監(jiān)禁,不能拍攝她喜愛的電影,既使用為化名也不行。無疑,她的才華是不容忽視的,她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人非圣賢,孰人無過”,萊妮無論生在任何時代,她都可以成為她所說的“我要成為一個名聲顯赫的人”,她做到了。

    她的后半身是精彩的,相信看了她9旬導演的《水下印象》你一定會同我一樣感同身受。一個生命如此頑強的人,一個純粹的藝術家,不能不說是生命的神話。在水中她一頭金發(fā)輕撫海底生物的鏡頭美倫美幻,體現(xiàn)了她作為一個環(huán)保主義者的人文關懷,她是一首生命的贊歌,盡管不完美。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應該不僅僅是我曾經活過。
  •   一個真實、才華橫溢的美麗女人,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人欣賞,她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為什么不可以?只是因為她是希特勒的愛將就被驅逐?歐洲有時候也不太公平。
    她的影像,隔了八十年,卻仍是似曾相識之感,能怪她嗎?極權體制現(xiàn)今世界上仍存在,歡樂期待的臉龐,潮涌般的敬禮,領袖的揮手之間——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最頻繁提到的一個詞:媚俗,到今天才理解含義。
  •   向天才致敬!
  •   可能是高中生的課外讀物吧,孩子很喜歡。
  •   這本書不錯哦~~
  •   內容很詳實 書很厚
  •   因為喜歡 這個 具有爭議而偉大 的女性 我喜歡她的做事方式 她的執(zhí)著 讓我看見不一樣的德國不一樣的柏林
  •   這本書還沒看,但是外包裝還不錯。
  •   書是很好的書,可惜翻譯得不夠好??梢钥闯觯g者對該書的主題和背景資料不熟悉。例如,人名和地名的翻譯,完全可以查找專門的人名、地名詞典,國家也有統(tǒng)一的外語翻譯漢語用字規(guī)范,查起來不費事兒。這樣的基礎工作也不做,說不上是合格的翻譯工作者。文義上翻譯者也沒有完全讀通暢,翻譯出來的文字讀起來就有時候感到別扭。近年來,太多的高校開設外語專業(yè),尤其是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研究生也過濫,不能保證質量——“專業(yè)上狹窄、狹窄于專業(yè)”。由于懂得的少,所以膽子大,什么都敢翻譯。不要求現(xiàn)在的筆譯者達到朱生豪、傅雷、楊必等大師的水準,學學董鼎山先生總可以吧:他翻譯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個被小白臉兒騙了的舞女叫“月月紅”的,就適應西方讀者的習慣譯作“redred rose”。好不好?信手拈來,恰到好處,是吧?董鼎山先生是圣約翰的學生,服氣吧?負擔的英文系名氣大,還不是來自于約翰?現(xiàn)在做翻譯的,最好多讀些書,然后在干活兒,就省得出“蔣介石”翻譯成“常凱申”的段子了。書還是值得買的。推薦?。?!
  •   里芬斯塔爾一生的記錄,畢業(yè)論文參考書目
  •   書腳皺了,不夠全新。翻譯的文從字順,寫作角度也好,不吹不捧,專事拆謊。
  •   此本評傳,不及萊妮的自傳,缺少的是人性的情感和深入對象的內心的筆觸。我絕對推薦萊妮的自傳,令人心靈震撼而惋惜!
  •   鳳凰推薦,買來做隨手書的
  •   她的幾部主要作品都看過,作為一個電影職業(yè)人,真的是很不得了。這不是浪得虛名的。但是,她所服務的這個集團,卻是那么邪惡。她的確是一個標本,在世界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這類人士,特別是她這個行當,我們熟悉的也有·····,當然,她比他們都專業(yè)、優(yōu)秀得多得多!忘了,這本書不錯,寫得生動、率直,覺得沒有虛假的地方。... 閱讀更多
  •   書的質量很好,很沉??催^書就會明白這樣一個女人是如何爬到納粹電影的巔峰的。性格成就命運。她那樣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感受的女人,成功是必然的,但借助納粹力量獲得的成功卻讓她在晚年一直不敢夸耀年輕時的所謂功績。還是很活該的。
  •     這本書算得上是一本有質量的書,全書共五百多頁,最后的引用說明就長達一百多頁??梢娺@是一本極為負責任的人物傳記。這本傳記的主人公是具有曲折一生的一位女性。而這位女性生活的時代恰巧又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風起云涌的一個時代。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極權制造》。這位女性的名字叫萊妮·瑞芬斯塔爾。而那個時代正值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
      
      起初被這本書吸引的原因當然是圖書簡介對于萊妮極富爭議一生的描述。但是在我開始讀這部任務傳記的過程中,我對萊妮本身經歷的關注逐漸轉變成為,透過她一生的遭遇窺視那個既遙遠又接近的時代本身。
      
      讀完傳記后,我不知道該為萊妮的一生貼上怎樣的標簽。如果說是偉大,但她的偉大總是逃不過幸運的光輝。如果說是曲折,那么哪位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沒有隨著時代的潮起潮落而如此漂泊?如果說是平凡,那她那些作品也不會在不同時期被人們拿出來反復討論品鑒。因此,萊妮·瑞芬斯塔爾至少是一個不能被簡單標簽化的一個人。如果要有一個必須伴隨其終身的標簽,那我想,應該是“努力”。萊妮在人生追求上的努力是如此超群。以至于,就算她為之效力的人是一個將全世界卷入混亂的惡魔,也無法使周圍的人避而不言她的“鞠躬精粹”。顯然的是,萊妮喜歡被人關注的感覺。雖然在這世界上有很多光輝奪目的偉人大家遍布于各行各業(yè),但從事藝術,尤其是影視,這一在大眾眼球前曝光率很高的行業(yè),無疑是一個快捷合理的途徑。況且萊妮好像好真是在這一方面有些天賦的。也許這些天賦還不是一般的高。不過,萊妮在社交上的能力好像更優(yōu)于她在工作上的能力。她一生利用周邊資源的能力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另一種藝術。更何況在眾多人物中,還有希特勒這樣的叱咤風云的角色存在,簡直就是她交際藝術不可逾越的高峰。也許就像她自己表述的那樣,她真的處于一個殘暴的政權而不自知。也許就像作者在追尋證據(jù)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那樣,她確實在自己參與的罪行“毫不知情”上面撒了謊。但是在我看來,她保持了一個完整的自己。在我看來,理想或主義上的正確與否只能由時間來評判。作為一個身處風暴中的人,如果能保持獨立完整的自己,無論是在暴風帶還是暴風眼,石頭依然是石頭。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并不是要懲罰一個人,而是希望辨清是非,時刻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轍。然而在我的淺見中,人類,或者說自然,有其自己繁衍發(fā)展的進化規(guī)則,那就是“適者生存”。而這一規(guī)則得以實施的前提就是“多樣性”。萊妮,就是這“多樣性”其中一種。時代的創(chuàng)傷就由人類全體來記住。個人的功與過已經顯得十分渺小。因此在前面我將希特特比喻為“一個將全世界卷入混亂的惡魔”也是標簽化的偏頗。就萊妮而言,讓我們看看她對電影的貢獻,看看在八十高齡之時,在尋找點燃自己激情的藝術求索之路上,始終表現(xiàn)出的的堅持不懈。她是這樣具有魅力的一個人,以至于我們無法做任何的假設去借以分辨這可謂奇幻的故事中,她個人的因素究竟占據(jù)了幾分。
      
      而時代則不同。如果說,脫離了那個時代,萊妮可能不是那個萊妮。但是剝離開萊妮,時代還是那個時代。以前我了解二戰(zhàn)的方式,基本都是通過影視作品,從戰(zhàn)爭角度考量戰(zhàn)爭。我簡單地認為二戰(zhàn)就是一些全球范圍內一些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串聯(lián)而成的人間悲劇。但是近來由于機緣巧合,我遇到了一個不同以往的觀察視角——侵略者內部的戰(zhàn)爭生活。如果說可以將萊妮的一生大概劃分為三個階段——初出茅廬、風光無限和夕陽余暉。那么,“風光無限”的時候正是德國以“侵略者”身份劍指全球的年代。我們可以看到萊妮以及她身邊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于是我發(fā)現(xiàn),無論是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從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有相同的善良,有相同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著相同的愚昧與無知。我們不想傷害任何人,就像我們不想傷害自己一樣。但為什么那個時代就變成那個樣子?我想,是因為架在民眾與民眾之間的國家機構們并沒有做好它們該做的事情,甚至在做一些自私自利的事情。這樣的結果必然是傷害大多數(shù)的民眾。這樣的結論并不會讓我進一步成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相反,這更加證明了政府機構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國家政府不能保持正常的運行,危害的不僅僅是本國民眾,甚至有可能波及他人。
      
      作為一個譯本,我不能評論作者的寫作功力如何,但是依然可以看出譯者們力圖保持英文那種長句式的特點。不過作者力求詳實的認真態(tài)度,從書后一百多頁的引用記錄便可見一斑。這在開始的時候我就提到過。對于想要寫人物傳記的同行們來說,這本書是值得學習的榜樣。傳記不是對人物的一味贊譽,也不是對人物的惡意詆毀。而是始終保持一種懷疑一切的精神,到最后也不去輕易蓋棺定論。那這部傳記就算是成了。還有最后想吐槽一下的是翻譯。“信、雅、達”的要求是談不上了。啟用兩個人翻譯不知出版社是出于什么考慮。這種前后半本書風格明顯不一致的結果著實是令人不齒。結合之前看過一個翻譯界人士對于國內目前翻譯現(xiàn)狀的描述,不由得一聲嘆息。
  •      先不論本書對萊尼的評價是否真實客觀,本書首先是從側面了解一戰(zhàn)后,特別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德國社會以及電影業(yè)的發(fā)展的不錯途徑,從書最后長達100多頁的引用標注和參考文獻,可看得出作者嚴謹?shù)膽B(tài)度,而從電影的發(fā)展和德國民眾對電影的口味的角度折射出德國當時社會的整體心理等則是作者比較深入的探討。從這個角度而言,《極權制造》對于希望了解那個年代的德國的人算是有一些幫助的。
       當然,此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在連篇累牘的描述萊尼及其周圍人物的言行,對某些細節(jié)甚至不計其煩地引用了的多位當事人的觀點和言論以期給讀者以最客觀的判斷和感受。應該承認作者巨細靡遺的揭示了備受爭議的萊尼在第三帝國崛起以及垮臺后的人生境遇,相對客觀的對她的一生做出了自己的評價。雖說在某些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對萊尼為了維護名譽所說的謊言的嗤之以鼻,但作者仍以非常克制的口吻盡量避免了大量帶有主觀感情的文字,這也使得本書讓人讀起來更具說服力。
       忘了在哪看過的一句話,判斷這本書是否是好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讀完書后問問自己,是否被這本書說服了。以這個標準來說,我認為《極權制造》算得上一本好書。主要因為作者從一開始至全書結尾都在不停得舉出對同一事件萊尼與其周遭其他人的不同角度和觀點,尤其當我們看到萊尼從頭到尾的再說自己的好話,同時試圖攻擊別人,而她的同事或朋友的論述卻相對客觀,對萊尼的性格及能力等分別給出或好或壞的評價。特別是當我們看到萊尼在《信仰的勝利》,《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等“第三帝國旋律”系列電影中不受拘束的發(fā)揮乃至浪費資源的時候,沒有人會相信萊尼與納粹奧無瓜葛。本書也就在描繪萊尼的人生進程中一步步說服了讀者,而且由于這段歷史的波瀾起伏,更使得萊尼的境遇如小說般精彩,更吸引了讀者跟著作者的思路,欲罷不能的讀完此書。
       這里總結一下本書作者對萊尼的評價:首先必須承認萊尼的影像天賦,作為一個學舞蹈的管道工的女兒,萊尼對美學有著驚人的天賦,其作品常常達到令當時觀影群眾震撼的效果。而且也正是由于她沒有受過正統(tǒng)的電影科班教學,反而使她更能打開思路,創(chuàng)新的利用各種方法拍攝出許多永恒的畫面,而許多她的創(chuàng)新甚至成為了后世的標準,從這個角度而言,萊尼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這是她身為導演和制片人的優(yōu)勢,但同時我們要看到她在劇本上并不擅長,對于電影中連續(xù)的戲劇敘事一籌莫展,而她所創(chuàng)造的那些令人震驚的畫面和戲劇片段也是建立在完全不需考慮成本的拍攝驚人數(shù)量的膠片后,經過后期編輯時大量的實驗和失敗后組合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她在第三帝國以外的地方幾乎不可能成功。
       其次,萊尼作為一個演員“會犧牲一切來換取一個漂亮的鏡頭”,她很懂得展示自己的美,尤其是自己的身體,乃至在近百歲高齡仍表現(xiàn)出了年輕半個世紀的風情,無論在鏡頭內外。但同時許多評論家又認為無論她的舞蹈還是表演都缺乏靈魂,使得本可以因其美麗而震懾歷史的表演最終流于表面,我認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萊尼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缺乏鉆研,雖然對美感追求的驚人天賦成就了她,她卻恰恰也僅局限于此。
       最后,萊尼作為一個歷史舞臺上無法忽略的人物。我們必須承認她的精明,她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體,如何利用自己的魅力讓自己一步步躋身至第三帝國的最高決策層周遭,但我卻無法從書中的描述得出結論她是否真是一個精于權謀而登頂?shù)娜?,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那個時代造就了她。我們沒有能夠感受到她的是非觀,沒有感受到她的道德感,她似乎不了解也無所謂這些,她所盡其心力,孜孜不倦追求的就是那存于永恒的美,如果非要討論她的政治立場,我認為她只忠于自己的美感,可悲的是她卻不知道自己在投身藝術時已成為政體發(fā)言人。
       縱覽萊尼的這一生,我們看到了她充滿矛盾的眾多面孔-----賣弄風情的,妄自尊大的,缺乏自信的,傲慢輕蔑的,淚流滿面的,頤指氣使的-------幾十年來這些面孔交替出現(xiàn),令她的崇拜者們傾倒,也讓敵人們憤怒。萊尼的死就如同她的生,永無悔改,自我迷戀,全幅武裝
       最后要補充一點,本書的照片都非常好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就憑借當時的設備拍出這樣的影響確實值得稱道,也更讓人理解了為何她的成就如此巨大以至于成為了后世拍攝的標準。
      
  •     《極權制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 真相是,她從未愛上過什么男人
      瑞芬斯塔爾,德國著名女導演,出生于1902年,2003年去世。她活了101歲,在無情流逝的時間之河里,她勇敢地拓展著生與死的距離。但是,始終有人選擇把她101年的生命剪輯成12年,與德國納粹帝國(1933—1945)的12年,牢牢釘在一起。只要提到她的名字,他們想到的是“納粹的宣傳機器”,甚至“納粹的情婦”。總有那么一部分人,拒絕懷揣善意來理解瑞芬斯塔爾與納粹的關系。
      而她始終為自己做辯解,她對自我的看取,邊界分明,從不含糊,打框入鏡后呈現(xiàn)的是一個執(zhí)著于美的頑美女人形象,自信、驕傲、毫無畏懼。她接受所有的贊頌,拒絕所有的詆毀、批評、責備。她用強悍的意志,把自我詮釋得連貫流暢,不容許任何一個人將其切割?!爸灰一钪筒粫屪约阂栏接谌魏我粋€人。我的決定必須是我自己的。”
      在歷史上,有很多紅顏殃國的故事,也有很多得賢內之力助,成就家國大業(yè)的故事,女人是善是惡,皆由歷史定奪,是男性歷史敘事中,最喜歡玩的修辭技巧。如果褪去歷史正義鉤織成的鮮艷背景,瑞芬斯塔爾,作為一個女人,在男權社會里,掙扎著去實踐自己的愿望、理想和各種瑣碎欲求,她的成功,即便不能說是女性的勝利,至少也是男性在某種程度上的失敗。
      瑞芬斯塔爾的自我旅程,從反抗脾氣暴躁的父親開始。她的父親,一生庸庸碌碌,卻非要在自己的妻女面前扮演揮斥方遒的雄壯樣,那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男性。憑著父親的身份,用壓制式的父愛,意欲控制瑞芬斯塔爾的人生,所幸,他失敗了。他的女兒以她頑勁的意志,謊言和欺騙,戰(zhàn)勝了他。她拗著父親的意識,去學舞蹈,去應聘電影演員,以任性的方式,讓父親成為自己生命里,被自己的意志征服的第一個男人。
      在接下去的生命里,瑞芬斯塔爾成功地讓很多男性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高傲地踩過他們的愛慕,走向自己的目的地。這些男性,有的是著名的電影導演,有的是攝影師,有的是政治權力的操縱者,而最為人們所注目的,是希特勒。后者以他對權力的絕對控制,給了她皇恩式的支持,巨額資金、用權力移除所有路障、至高榮譽,可謂浩浩蕩蕩。
      而最重要的是,瑞芬斯塔爾從未喪失自我,在男人堆里,她的目標從來不是某個男性,或者某種類型的生活,她要做的是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和身邊的男性無關,她只是需要利用他們來達成自己的目標。瑞芬斯塔爾72歲仍潛入深水,拍攝海底珊瑚,在鏡頭前,蒼老的她用年輕的聲音感嘆說,那真的非常美。沒有人有充分的理由,再去責備她是“虛偽的對美的引導”。
      在瑞芬斯塔爾的一生中,她就是自私地活著,從來沒有為他人的利益去爭取。她不是知識分子,也不是社會精英人士,她就是一個為自己活著的女人,沒什么野心,最大的理想是拍一部以自己為主角的電影,讓自己以美麗、善良、智慧合于一體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里,深深打動世人,讓所有人為自己著迷。
      可惜的是,她一直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現(xiàn)實世界里,總有一股力量把她牽引至其它的路上。年華老去,美貌凋謝,當初的雄心壯志也在漫長的歲月里變得喑啞,而她能做的,就只是在自己的回憶錄里,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美麗的形象:孩童時期沉浸在童話故事里,年輕時驚艷優(yōu)雅,年老時仍懷著欣賞美的活潑心智。
      但是,人們還是沒有放過她。她的回憶錄,她的傳記電影,都無止境地承載了大家肆無忌憚的質疑。《紐約客》的評論家泰倫斯?拉夫提寫文章說,如果你相信她,她就像一種怪物,如果你不相信她,她就是另一種怪物。媒體不則斷地描畫她的面孔,賣弄風情的、妄自尊大的、缺乏自信的、傲慢輕蔑的、羞澀忸怩的、淚流滿面的、頤指氣使的……
      對瑞芬斯塔爾的人生,有些研究者把重點放在辨別真?zhèn)紊?,因為這個維護著自己形象的女人,說了很多謊言,在事實的邊界線上,用她的意志,涂抹了一片模糊之地;還有一些研究者,則把重點放在辨別真善之上,這個說著謊言,但才華橫溢的女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過程中,并非有意要傷害他人傷害世界。
      斯蒂文?巴赫則選擇了把真?zhèn)蔚谋嫖?,與真善的衡量,融合到一起,為瑞芬斯塔爾做傳。在瑞芬斯塔爾生前,美國人以他們對愛、對人性的恪守,對她充滿了敵意和不敬,在她去世后,卻是一個美國人為她寫了最好的傳記,有尊敬、有善意,對事實保持恰當?shù)目陀^,對她的謊言,予以溫和的理解。
      盡管已經有了書籍《瑞芬斯塔爾回憶錄》和電影《瑞芬斯塔爾?壯觀而可怕的一生》,但是,斯蒂文?巴赫的《極權制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一出現(xiàn),就得到了讀者的追捧,究其原因,在此書中,斯蒂文?巴赫把瑞芬斯塔爾多層次地呈現(xiàn)了出來:她自己眼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她,在事實與意愿間的她……在豐富的資料中,多重顯影,讓這本傳記顯得極為厚重。
      這本書里,充滿了大量的細節(jié),它并不完美,盡管斯蒂文?巴赫在寫作時極力讓自己去深入理解瑞芬斯塔爾,一個很大的缺陷在于,斯蒂文?巴赫是一位男性,他與瑞芬斯塔爾始終是有隔閡的。特別是,當斯蒂文?巴赫行文至瑞芬斯塔爾的情事時,他顯得那么粗暴,文字里無遮攔地透露出一種譴責的情緒,似乎愛上瑞芬斯塔爾又被她利用拋棄的男子,都是那么值得同情。但是,斯蒂文?巴赫忘了分析,這些男人,是否真的愛過瑞芬斯塔爾。
      而事實上,在瑞芬斯塔爾生命里,愛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真相是,她從未愛上過什么男人。她美麗、智慧,同時又沉毅勇敢,幾乎很少有男人可以在身體與心智上,與她相配。也正是如此,她喜歡那些有著希臘雕塑般健美身體的男子,欽佩雄健傲然唯我獨尊的希特勒,愿意與掌握一定權力與資源的男人逢場作戲,她從來不遵守男人世界的規(guī)則,沒有柔順之心,沒有溫婉之態(tài),只為自己。
      高傲如張愛玲,遇到胡蘭成,于是低到塵埃里,也要開出花來,因為她是真的愛上了他。但是,瑞芬斯塔爾卻沒有遭遇這樣的馴服,她凜冽潑辣,一路往前奔走,并沒有為誰而駐留過。即便是那部為人污垢的電影《意志的勝利》,本質上所凸顯出來的是力量,是強大,并不包含所謂的對國家社會主義的狂熱信仰,她沒有什么社會信仰。
      著名的紀錄片導演約翰?格里爾遜本想重新剪輯瑞芬斯塔爾的電影,以達到反對納粹的目的,結果卻對它們的藝術性感到敬畏,之后一直為瑞芬斯塔爾辯護,他認為,她是偉大的電影制作人。桑塔格說:“在真相和正義之間,我選擇真相。而瑞芬斯塔爾,選擇美,哪怕它傷天害理,洪水滔天?!?br />   她為自己心中完美的電影而不分晝夜地工作,她為達到某種最佳拍攝效果而揮金如土。生活至于她,真實的細節(jié)變得很不重要,她一意奔往的是那種宏大唯美的境地,完全脫離在真實生活之外。她同時代的文學家托馬斯?曼說:藝術的道德性,在于它的啟示性。而她的藝術,卻一直用美來欺騙世界。
      1990年,導演穆勒正在為91歲的瑞芬斯塔爾拍攝紀錄片,她面對鏡頭,突然變得歇斯底里,極為憤怒,原因是他們使用的一個透鏡,會暴露她的皺紋。她一如既往地希望自己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是優(yōu)雅的是高貴的。
      幸好,斯蒂文?巴赫雖然不能最為熨帖地理解瑞芬斯塔爾,但他卻把她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記錄了下來,通過她的口述,通過查閱她周圍人的口述與日記,打撈起被她自己刻意丟棄的真實。她沒有想到的是,當自己的真實都暴露在世人面前時,她反而獲得了原諒,甚至敬意,有人發(fā)出了這樣的呼喚:女人就應該活得像她一樣。
      這是她犯得最大的錯誤,她通過掩飾來勾勒的美,引起了彌漫性的質疑,而真實的她,卻是真正的美,真實畢竟是真實,它可以最直接的方式通往美。
      
      成稿于10-09-22
      
      《極權制造:瑞芬斯塔爾的一生》
      (美)斯蒂文?巴赫 著
      程淑娟 王國棟 譯
      新星出版社
      2010年7月版
      
      
      
      
  •     如果說萊妮1987年的自傳是主貼,那么這本書就是針對主貼的一篇駁貼。
      作者帶著極大的憤慨,拿著一疊不容辯駁的證據(jù),駁斥著萊妮的謊言:萊妮否認在某部早年電影里露過胸,作者就貼了一張她在那部電影里露胸的劇照;萊妮否認和戈培爾關系好,作者就引用了90年代解密的戈培爾日記里的一些相反的例子;萊妮否認曾利用集中營奴工,作者就拉出集中營幸存者的證詞;萊妮說一生最愛的是母親,作者就大聲說她媽媽死的時候她都不在場,死了才一星期她就帶著熱情回非洲去拍片了;至于引用各色人等的證詞,描述萊妮的自私自利,忘恩負義,浪費貪污(這個又列了一堆證據(jù)),剽竊作假,欺世盜名,賊喊捉賊,死不悔改,凡此種種,洋洋大觀。除了對萊妮私德和公德的攻擊,在專業(yè)上這位作者也帶著挪揄的語氣,他承認萊妮有才華,但是不斷強調著她的家教差,知識淺薄,她的知識積累只是通過和各色專業(yè)人士的“戀情”得來;他承認萊妮在紀錄片方面的先驅和實驗意義,但是他又提醒讀者那些都是“法西斯美學”,是有毒的,色情的,蠱惑人心的,千萬不要上當。
      對于像我這樣對萊妮的了解僅限于2003她去世時的一些紀念文章,僅僅知道她是一位偉大的紀錄片導演但有嚴重政治污點的人來說,這位作者用力過度了,而且起到了反作用。掩卷后,我對這位被罵的女士產生了旺盛的好奇心。我現(xiàn)在在看萊妮的電影,想看看她到底有多“蠱惑”。
      插播一句,作者是資深電影人,曾寫過瑪琳黛德麗傳,所以當我看到書中一句“瑪琳黛德麗75歲就撒手人寰”的時候一口水噴了出來,瑪琳黛德麗75歲在澳洲登臺時摔傷,告別舞臺而已,她一直活到91歲。這個錯誤肯定是翻譯小同學犯的,該打。作者還說“黛德麗是萊妮的終生對手”,但是在書中根本沒怎么體現(xiàn)。
      對于影迷,尤其是老電影影迷來說,這本書還有些可取之處,畢竟約瑟夫·馮·斯坦伯格,黛德麗,Louise Brooks,billy wilder等等,這些光輝閃耀的導演和明星和萊妮的軼事都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
      還有一點我覺得作者錯了,他說“世上再沒有一位導演有萊妮這樣調集全國資源的特權?!?,我告訴他,張藝謀作為極權寵兒比萊妮NB多了,而且我覺得他不會有萊妮這么倒霉。
      
  •     《極權制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 真相是,她從未愛上過什么男人
      
      瑞芬斯塔爾,德國著名女導演,出生于1902年,2003年去世。她活了101歲,在無情流逝的時間之河里,她勇敢地拓展著生與死的距離。但是,始終有人選擇把她101年的生命剪輯成12年,與德國納粹帝國(1933—1945)的12年,牢牢釘在一起。只要提到她的名字,他們想到的是“納粹的宣傳機器”,甚至“納粹的情婦”??傆心敲匆徊糠秩?,拒絕懷揣善意來理解瑞芬斯塔爾與納粹的關系。
      
      而她始終為自己做辯解,她對自我的看取,邊界分明,從不含糊,打框入鏡后呈現(xiàn)的是一個執(zhí)著于美的頑美女人形象,自信、驕傲、毫無畏懼。她接受所有的贊頌,拒絕所有的詆毀、批評、責備。她用強悍的意志,把自我詮釋得連貫流暢,不容許任何一個人將其切割?!爸灰一钪筒粫屪约阂栏接谌魏我粋€人。我的決定必須是我自己的?!?br />   
      在歷史上,有很多紅顏殃國的故事,也有很多得賢內之力助,成就家國大業(yè)的故事,女人是善是惡,皆由歷史定奪,是男性歷史敘事中,最喜歡玩的修辭技巧。如果褪去歷史正義鉤織成的鮮艷背景,瑞芬斯塔爾,作為一個女人,在男權社會里,掙扎著去實踐自己的愿望、理想和各種瑣碎欲求,她的成功,即便不能說是女性的勝利,至少也是男性在某種程度上的失敗。
      
      瑞芬斯塔爾的自我旅程,從反抗脾氣暴躁的父親開始。她的父親,一生庸庸碌碌,卻非要在自己的妻女面前扮演揮斥方遒的雄壯樣,那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男性。憑著父親的身份,用壓制式的父愛,意欲控制瑞芬斯塔爾的人生,所幸,他失敗了。他的女兒以她頑勁的意志,謊言和欺騙,戰(zhàn)勝了他。她拗著父親的意識,去學舞蹈,去應聘電影演員,以任性的方式,讓父親成為自己生命里,被自己的意志征服的第一個男人。
      
      在接下去的生命里,瑞芬斯塔爾成功地讓很多男性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高傲地踩過他們的愛慕,走向自己的目的地。這些男性,有的是著名的電影導演,有的是攝影師,有的是政治權力的操縱者,而最為人們所注目的,是希特勒。后者以他對權力的絕對控制,給了她皇恩式的支持,巨額資金、用權力移除所有路障、至高榮譽,可謂浩浩蕩蕩。
      
      而最重要的是,瑞芬斯塔爾從未喪失自我,在男人堆里,她的目標從來不是某個男性,或者某種類型的生活,她要做的是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和身邊的男性無關,她只是需要利用他們來達成自己的目標。瑞芬斯塔爾72歲仍潛入深水,拍攝海底珊瑚,在鏡頭前,蒼老的她用年輕的聲音感嘆說,那真的非常美。沒有人有充分的理由,再去責備她是“虛偽的對美的引導”。
      
      在瑞芬斯塔爾的一生中,她就是自私地活著,從來沒有為他人的利益去爭取。她不是知識分子,也不是社會精英人士,她就是一個為自己活著的女人,沒什么野心,最大的理想是拍一部以自己為主角的電影,讓自己以美麗、善良、智慧合于一體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里,深深打動世人,讓所有人為自己著迷。
      
      可惜的是,她一直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現(xiàn)實世界里,總有一股力量把她牽引至其它的路上。年華老去,美貌凋謝,當初的雄心壯志也在漫長的歲月里變得喑啞,而她能做的,就只是在自己的回憶錄里,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美麗的形象:孩童時期沉浸在童話故事里,年輕時驚艷優(yōu)雅,年老時仍懷著欣賞美的活潑心智。
      
      但是,人們還是沒有放過她。她的回憶錄,她的傳記電影,都無止境地承載了大家肆無忌憚的質疑?!都~約客》的評論家泰倫斯?拉夫提寫文章說,如果你相信她,她就像一種怪物,如果你不相信她,她就是另一種怪物。媒體不則斷地描畫她的面孔,賣弄風情的、妄自尊大的、缺乏自信的、傲慢輕蔑的、羞澀忸怩的、淚流滿面的、頤指氣使的……
      
      對瑞芬斯塔爾的人生,有些研究者把重點放在辨別真?zhèn)紊?,因為這個維護著自己形象的女人,說了很多謊言,在事實的邊界線上,用她的意志,涂抹了一片模糊之地;還有一些研究者,則把重點放在辨別真善之上,這個說著謊言,但才華橫溢的女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過程中,并非有意要傷害他人傷害世界。
      
      斯蒂文?巴赫則選擇了把真?zhèn)蔚谋嫖?,與真善的衡量,融合到一起,為瑞芬斯塔爾做傳。在瑞芬斯塔爾生前,美國人以他們對愛、對人性的恪守,對她充滿了敵意和不敬,在她去世后,卻是一個美國人為她寫了最好的傳記,有尊敬、有善意,對事實保持恰當?shù)目陀^,對她的謊言,予以溫和的理解。
      
      盡管已經有了書籍《瑞芬斯塔爾回憶錄》和電影《瑞芬斯塔爾?壯觀而可怕的一生》,但是,斯蒂文?巴赫的《極權制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一出現(xiàn),就得到了讀者的追捧,究其原因,在此書中,斯蒂文?巴赫把瑞芬斯塔爾多層次地呈現(xiàn)了出來:她自己眼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她,在事實與意愿間的她……在豐富的資料中,多重顯影,讓這本傳記顯得極為厚重。
      
      這本書里,充滿了大量的細節(jié),它并不完美,盡管斯蒂文?巴赫在寫作時極力讓自己去深入理解瑞芬斯塔爾,一個很大的缺陷在于,斯蒂文?巴赫是一位男性,他與瑞芬斯塔爾始終是有隔閡的。特別是,當斯蒂文?巴赫行文至瑞芬斯塔爾的情事時,他顯得那么粗暴,文字里無遮攔地透露出一種譴責的情緒,似乎愛上瑞芬斯塔爾又被她利用拋棄的男子,都是那么值得同情。但是,斯蒂文?巴赫忘了分析,這些男人,是否真的愛過瑞芬斯塔爾。
      
      
      而事實上,在瑞芬斯塔爾生命里,愛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真相是,她從未愛上過什么男人。她美麗、智慧,同時又沉毅勇敢,幾乎很少有男人可以在身體與心智上,與她相配。也正是如此,她喜歡那些有著希臘雕塑般健美身體的男子,欽佩雄健傲然唯我獨尊的希特勒,愿意與掌握一定權力與資源的男人逢場作戲,她從來不遵守男人世界的規(guī)則,沒有柔順之心,沒有溫婉之態(tài),只為自己。
      
      高傲如張愛玲,遇到胡蘭成,于是低到塵埃里,也要開出花來,因為她是真的愛上了他。但是,瑞芬斯塔爾卻沒有遭遇這樣的馴服,她凜冽潑辣,一路往前奔走,并沒有為誰而駐留過。即便是那部為人污垢的電影《意志的勝利》,本質上所凸顯出來的是力量,是強大,并不包含所謂的對國家社會主義的狂熱信仰,她沒有什么社會信仰。
      
      著名的紀錄片導演約翰?格里爾遜本想重新剪輯瑞芬斯塔爾的電影,以達到反對納粹的目的,結果卻對它們的藝術性感到敬畏,之后一直為瑞芬斯塔爾辯護,他認為,她是偉大的電影制作人。桑塔格說:“在真相和正義之間,我選擇真相。而瑞芬斯塔爾,選擇美,哪怕它傷天害理,洪水滔天?!?br />   
      她為自己心中完美的電影而不分晝夜地工作,她為達到某種最佳拍攝效果而揮金如土。生活至于她,真實的細節(jié)變得很不重要,她一意奔往的是那種宏大唯美的境地,完全脫離在真實生活之外。她同時代的文學家托馬斯?曼說:藝術的道德性,在于它的啟示性。而她的藝術,卻一直用美來欺騙世界。
      
      1990年,導演穆勒正在為91歲的瑞芬斯塔爾拍攝紀錄片,她面對鏡頭,突然變得歇斯底里,極為憤怒,原因是他們使用的一個透鏡,會暴露她的皺紋。她一如既往地希望自己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是優(yōu)雅的是高貴的。
      
      幸好,斯蒂文?巴赫雖然不能最為熨帖地理解瑞芬斯塔爾,但他卻把她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記錄了下來,通過她的口述,通過查閱她周圍人的口述與日記,打撈起被她自己刻意丟棄的真實。她沒有想到的是,當自己的真實都暴露在世人面前時,她反而獲得了原諒,甚至敬意,有人發(fā)出了這樣的呼喚:女人就應該活得像她一樣。
      
      這是她犯得最大的錯誤,她通過掩飾來勾勒的美,引起了彌漫性的質疑,而真實的她,卻是真正的美,真實畢竟是真實,它可以最直接的方式通往美。
      
      成稿于2010年9月22日
      
  •     1987年8月,萊妮·瑞芬斯塔爾的《回憶錄》首先在德國出版,以慶祝她的八十五歲生日。作為第三帝國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見證者和親歷者,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萊妮就無數(shù)次面對出版商的誘惑請求為她撰寫傳記,但考慮到戰(zhàn)爭結束不久,人們對納粹德國的恐怖記憶仍未消散,她不可能把自己打扮為一個對政治懵懂無知的藝術家,只是由于受到了希特勒個人魅力的吸引才成為了納粹德國受害者的無辜形象。之所以選擇在八十五歲生日之際出版自己的《回憶錄》還可以窺見這個女人對自我人生的深切自信,她總想掌控自己的命運,任何對她的非議無論真假都要反戈一擊,盡量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圓滿。但是那些讀過《回憶錄》的人總有這樣的印象,那些沒說出的話比那些說出的話更為重要。所以我們一點也不稀奇她用這樣的一句話作為開頭:“關于我,別人已經寫了那么多的事情,都是大量無恥的謊言和捏造。”
      
      確實有大量無恥的謊言和捏造,但這個謊言制造者不是別人,正是萊妮·瑞芬斯塔爾,納粹德國時期最為知名的制片人、導演和藝術家,以《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等電影作品為希特勒所激賞,一躍成為納粹德國時期最為有名的藝術家。萊妮的前半生可謂風光無限,得到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勢之人的垂青,她所有的電影夢想仿佛都能在瞬間實現(xiàn);她的后半生毀譽參半,不得不為前半生的污點盡力辯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無辜少女,不合時宜地受到了權勢的引誘,墮入了罪惡的深淵。她總有這種與生俱來的自信,仿佛世人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她的無心之錯會得到他人的原諒,她同樣是一位法西斯主義的受害者和幸存者——可惜那些遭到大屠殺的猶太人不會認同這一劃分受害者和幸存者的標準。在最新版的一本傳記《極權制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中,作者斯蒂文·巴赫采用了一種極為公平和巧妙的傳記書寫策略,與萊妮自己的《回憶錄》恰好相反,巴赫盡量展現(xiàn)萊妮的生活,而不是對她的一生進行評價。事實上,由于萊妮在她后來的采訪和書寫中虛構和捏造了很多事實,我們已經無法分辨出真?zhèn)?,巴赫只能在傳記中盡量展現(xiàn)出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讓讀者自行判斷。這種傳主虛構和美化自我人生的做法無可非議,任何人在面對錯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都是辯解,而不是認錯,更何況對這樣一位終其一生都是以強勢和偉大命名的女性,她容不下自己的人生存在任何瑕疵,留給別人攻擊和嘲笑的借口,一旦她具備了某種話語的主動權,她便會不遺余力的修補以往的人生。
      
      1902年,萊妮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貧困家庭。天生麗質是她唯一的資本和希望,她的自信、固執(zhí)、任性、倔強和野心從小就袒露無疑,她甚至能一次次說動暴躁和保守的父親頂著家庭破產的壓力送她去學習舞蹈和演戲。而且她天生具備一種掌控別人的天賦,十幾歲的時候被人追求示愛,巴赫在書中提到一個細節(jié),她傾向于鼓勵那些有社會或藝術家境的追求者,而當她確信對方對自己會熱情投入的時候,又會以一種“炫耀的漠然”把他們拋到一邊。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場景在她以后的人生中無數(shù)次重復出現(xiàn),更為奇特的是,那些被她拋棄的男人反而對她無所怨言,無論何時只要再次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會再次臣服在她的魅力之下。用萊妮自己的話說:“只要他活著,就不會忘記我?!彼陀羞@種自信。萊妮說她第一次見到希特勒是1932年2月27日在體育場親眼目睹了這位演說家的風采,幾十年后還是念念不忘:“那種感覺如同感受閃電,我眼前一亮,如果神諭出現(xiàn),永生難忘。大地在我眼前無盡地延伸,地球從中間砰然裂開,噴射出一條巨大的水柱,直沖云霄,地球因而為之顫抖。當時的我似乎癱瘓了。”可以想象一下,萊妮寫下這些文字已經過了大半生的時間,而且納粹德國早已煙消云散,但是在她記憶中的這些感受仍然如此清晰可見,哪怕其中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她也毫不掩飾對這位臭名昭著的人物的贊美,可想而知希特勒的魅力所在。而且這段話中的關于性的隱喻性質過于明顯,難怪后來者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解釋希特勒和法西斯主義的美學特質,蘇珊·桑塔格甚至把施虐/受虐和法西斯主義聯(lián)系了起來,她認為法西斯主義就是一出戲,參加施虐/受虐即意味著參加一出性戲演出,施虐/受虐性欲狂老手是演員,也是服裝和編舞行家,他們演這出戲,因為普通人是禁止的,所以戲便顯得格外叫人興奮。
      
      如果法西斯主義是一出戲,那么這部戲的唯一的女主角就是萊妮,她的表演最為到位的部分就是為納粹德國拍攝了四部非虛構影片:第一部是《信仰的勝利》(1933),該片慶祝希特勒奪去權力后的第一次納粹黨集會,在當年的英國媒體上有評論說,“這部電影是凱撒精神的長篇頌歌,在里面,希特勒先生扮演凱撒而那些軍隊就是羅馬帝國的那些奴隸?!睆拇巳R妮不再是一位演員,而是一位帝國的制片人,得到了元首的垂青。第二部影片是《意志的勝利》(1935),該片是關于1934年紐倫堡軍隊集結儀式的紀錄片,影片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取得的成功是無法準確衡量的,而且對萊妮而言也具有一種非同尋常的意義,“即萊妮在僅僅32歲時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類型的英雄主義電影。她憑借藝術和技藝將力量和詩意如此令人信服的柔和在一起,喚醒了人們對與之相似但歷史久遠的藝術作品的記憶”。第三部影片《自由之日》,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分鐘,但卻是為了紀念希特勒將德國和德國軍隊從《凡爾賽合約》的禁令中解放出來拍攝的影片。第四部就是《奧林匹亞》(1938),元首欽點萊妮拍攝的一部193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紀錄片,該片最終定于1938年4月20日在希特勒49歲生日當天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首映典禮,從此萊妮已經成為了納粹德國最為著名的女性,名揚天下。
      
      我們一般談及萊妮的代表作經常提及的是《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這兩部影片成為了經典,但是卻是那種我們分析法西斯主義美學的經典影片。蘇珊·桑塔格在1974年發(fā)表了《迷人的法西斯主義》成為了分析萊妮最為著名的文章,在文中桑塔格重點指出了萊妮在戰(zhàn)后發(fā)表的一系列攝影作品其實是她戰(zhàn)前拍攝的影片的一種延續(xù),對高貴的野蠻人的癡迷,對強壯體魄的頌揚,對裸體和肌肉美的展示,都預示了法西斯美學的延續(xù):“更籠統(tǒng)地說,法西斯主義美學產生于對控制、屈服的行為、非凡努力以及忍受痛苦的著迷(并為之辯護);它們贊同兩種看似相反的狀態(tài),即自大狂和屈服。征服欲被征服的關系以典型的盛大慶典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群眾的大量聚集;將人變成物;物的倍增或復制;人群/物群集中在一個具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具有無限個人,魅力的領袖人物或力量周圍。法西斯主義的戲劇表演集中在強權與其傀儡之間的狂歡交易,它們身穿統(tǒng)一制服,人數(shù)呈現(xiàn)出不斷膨脹的勢頭。其編舞術不斷的變幻與定格的、靜止的、雄性的造型 來回切換。法西斯主義藝術歌頌服從,贊揚盲目,美化死亡?!鄙K耜P于法西斯主義美學的分析對萊妮的打擊是巨大的,在戰(zhàn)后,萊妮無數(shù)次用謊言小心翼翼建構起來的無辜弱女子形象在桑塔格的筆下分崩離析,甚至她在戰(zhàn)后拍攝的攝影作品也成為了納粹美學的延續(xù),她是一位納粹美學的自覺弘揚者。
      
      我們無法否認歷史的評價,但是如果僅從這個角度衡量萊妮的一生顯得頗為不公正。撇開那些政治性的誘因和歷史性的迷霧,萊妮仍然是一個偉大的女性,我們甚至能從她對電影的那種執(zhí)迷不悟的狂熱中窺探到她和希特勒有種奇特的親緣關系。他們本質上如此接近,征服的欲望,改變歷史的自信,創(chuàng)造新物種的野心,不擇手段的殘忍,偏見的迷信,這些糅合在一起才造就了歷史上最為暴虐的君主和影像中最為暴虐的女王,從這點看他們之間的相互吸引一點也不稀奇。而且,相對納粹德國的短命消散,這個女人生命力的頑強程度令人吃驚,似乎任何對她的詆毀和打擊都無法摧毀他旺盛的精力和繼續(xù)尋找發(fā)現(xiàn)美的欲望,八九十歲的高齡,仍讓擋不住她遠去非洲,下海潛水的愛好。這個強勢而偉大的女人,一生充滿了謊言的真實,充滿了對權勢的迷戀,對影像的癡迷,對愛情的放蕩,對原始生命的頌揚,對美到極致的追求。她的奮斗的一生無疑充滿了各種悖謬和矛盾之處,但是隨處可見的魅力也無可阻擋。
      
      思郁
      
      2010-8-23書
      
      極權制造:萊妮瑞芬斯塔爾的一生,【美】斯蒂文·巴赫著,程淑娟 王國棟譯,新星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定價:42.00元
      
      
      
      
  •     這是一本催人落淚卻又發(fā)人深省的傳記作品。
      
      萊妮?瑞芬斯塔爾是一名杰出的女導演,她在柏林奧運會前接到了希特勒的邀請,那是一個空前寬廣的展現(xiàn)才華的舞臺,萊妮很快就同意了。僅從藝術角度看,她所完成的《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等紀錄片堪稱是劃時代的精品,影片播出后,觀眾如醉如癡,她因此得到巨大的榮譽,希特勒稱贊她是“德國最完美的女人”。
      
      然而,萊妮做夢也想不到,她的作品會成為人類災難的一個組成部分。她所制作的那些壯闊畫面,被邪惡力量所利用,它們成了最好的宣傳品,在各個場合中一次次地播出,片中強烈的感染力與激情欺騙了太多的年輕人,以所謂的“意志”的名義,他們放棄了思想與質疑,毫無怨言地開赴疆場。
      
      二戰(zhàn)結束后,萊妮遭到審判,雖然最終被無罪釋放,但“希特勒情婦”的傳言,卻伴隨了她一生。此后,她再沒有操起過導筒,在一個陌生的角落里,她凄涼地逝去。
      
      作為普通人,一個不太關心政治的藝術家,人們何必對萊妮這般苛刻?然而,想到一億生靈的寂滅,幾百萬猶太人被有計劃地肉體消滅,誰的心靈又能平靜?生活中的萊妮是一個善良的小女子,然而,正是她,裝點了浩劫的前奏。
      
      通往地獄的路,是善良人建造起來的。萊妮想不到的是,命運竟然會選擇了她,在她懵里懵懂地沉浸于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時,她為自我和太多無辜者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可悲的是,她卻以為,自己做的是一部正劇!
      
      萊妮的人生,簡單而又沉重,仿佛是一部寓言:當你放棄最起碼的價值判斷時,當你失去了對善惡的基本敏感時,當你不再堅持底線和原則時,那么,你就很可能成為黑暗的幫兇,當整個規(guī)則與氛圍是錯誤的,那么,個體的每一次掙扎,都可能被黑暗所利用,使它有了進一步殘害他人的力量。試想,面對黑暗,萊妮沒有妥協(xié),沒有無視,沒有善意的自我麻醉,哪怕她采取的僅僅是不合作的態(tài)度,那么,悲劇還會這么快的到來嗎?那么,對于自我和他人,不是一種解脫嗎?但,生命的苦痛在于,對已經發(fā)生的一切,我們無法猜測。
      
      時光不可挽回,悲劇已經鑄就,對于后人而言,讀史無非是為了啟迪智慧,從過往中獲取教訓而已。
      
  •   如果有個人堅持自我卻和魔鬼合作,那這種堅持又怎么樣呢?獨立的女性又如何?即使本文所述為真,她獻身于美而不是真,那么我們欣賞這種美就是了,用不著連人一起也非欣賞不可。
  •   張藝謀作為極權寵兒比萊妮NB多了,而且我覺得他不會有萊妮這么倒霉。
    +10000
  •   而且張藝謀的才華比萊妮差多了
  •   初看此書時,與LZ的第2段有同感?;蛟S這本傳記后面提到的 雷·穆勒 為萊妮制作的紀錄片會更值得一看些。
    關于這位紀錄片導演和萊妮,作者有一段描述挺有意思:
    當她醒來后,她問穆勒是不是拍攝了她從飛機殘骸中被拽出來的鏡頭。他沒有。失望之余,萊妮猜想是否他們可以回到慕尼黑后,使用藍屏技術假造這一事件?!斑@就是萊妮!”他說。
    我認為作者(或譯者)應該把“假造”一詞換成“重現(xiàn)”或者“模擬”來描述會顯得更加恰當公正些。
  •   立場不同,她只是做了自己認為正確并應該為之努力的吧。
  •   非常同意蘇珊桑塔格的說法,對法西斯主義美學的癡迷和延續(xù)。
  •   她只是偏愛力量。
  •   所謂立場好像并不能解釋發(fā)生在萊妮身上的一切。有句話說,時勢造英雄,用在萊妮身上倒是很合適,如果沒有第三帝國力量的支持,我無法相信她能拍出那樣的電影。打個最恰當?shù)谋确?,就如同老謀子執(zhí)導奧運會開幕儀式。能與他的任何一部電影有可比性么?
  •   具備一種掌控別人的天賦,十幾歲的時候被人追求示愛,巴赫在書中提到一個細節(jié),她傾向于鼓勵那些有社會或藝術家境的追求者,而當她確信對方對自己會熱情投入的時候,又會以一種“炫耀的漠然”把他們拋到一邊。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場景在她以后的人生中無數(shù)次重復出現(xiàn),更為奇特的是,那些被她拋棄的男人反而對她無所怨言,無論何時只要再次需要他們的時候,就會再次臣服在她的魅力之下。用萊妮自己的話說:“只要他活著,就不會忘記我。”她就有這種自信。
    ——這段描寫,像極了古龍筆下的石觀音
  •   哈哈,古龍筆下多是這樣的美女
  •   嗯,就是所謂非常罪、非常美了……
  •   沒有矛盾面的人往往也缺失魅力,反正有魅力的人身上往往有些在外人看來難以調和的矛盾面。
  •   她沒有罪,她錯就錯在生不逢時,站錯了隊,她的藝術也因為和XXX扯上關系被打成XXX的標簽。這種style應該早見怪不怪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