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年2月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伊森?克萊因伯格(Ethan Kleinberg) 頁數(shù):410 譯者:陳穎
Tag標簽:無
前言
當《存在的一代——海德格爾哲學在法國1927-1961》于2005年首度出版的時候,我馬上就意識到,這個關于一位德國哲學家和一種德國哲學被翻譯成法語和引介入法國的故事自身將被譯解給說英語、讀英語的受眾,同時我對這一譯解將如何完成懷有濃厚的興趣。這是因為從其最簡單的層面上來說,這本書是一項對各種觀念、思想和概念框架在被移植入一種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背景時遭受改變的種種方式的探索。對于此書在美國的接受情況我并不感到失望,但是我必須承認,想到這本書被翻譯成一種我毫無所知的語言并且這本中譯本所面對的又是一種我所知甚少的哲學文化,我的腦中生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有關觀念穿越時空的各種方式的思考和問題。我想強調兩個問題,我希望這兩個問題將澄清我們當前的哲學大環(huán)境,也希望以此引導讀者進入這本著作本身。第一個議題是較通常的議題,即關于觀念依大環(huán)境變化的方式的議題。在一個層面上來說這是一個普遍問題,可以聯(lián)系本書的主題來考慮,也可以聯(lián)系本書被翻譯成中文這一事件來考慮。
內容概要
德里達說: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任何嚴密的哲學家都無法回避與海德格爾的“爭論”。 海德格爾的學說在法國扎根的過程是緊張的,也常常激起人們的強烈情感,不斷重現(xiàn)的海德格爾事件說明了這一點。伊森·克萊因伯格研究了1927至1961年間海德格爾哲學在法國受到的最初三輪“解讀”,追溯了從海德格爾開始經過布朗肖和列維納斯、梅洛一龐蒂及拉康直到米歇爾·??隆⒀趴恕さ吕镞_的思想以及在20世紀60年代嶄露頭角的一代思想家之間的傳承關系,也討論了海德格爾政治選擇的復雜性質以及這些選擇的后果問題。
作者簡介
伊森.克萊因伯格(Ethan Kleinberg) 衛(wèi)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歷史和文學專業(yè)副教授,《歷史與理論》雜志副主編。其研究集中于歐洲思想史、批判理論、教育結構和歷史哲學等領域。
書籍目錄
中譯本序言致謝詞重要著作簡寫列表導論1.伊曼努爾·列維納斯:從存在……第一輪解讀 2.亞歷山大·科耶夫和法國高等實踐學院的黑格爾研討班 3.科耶夫對海德格爾式的黑格爾闡釋的傳播 4.讓一保羅·薩特第二輪 解讀 5.讓·波夫雷,第一次海德格爾事件和《人本主義書信》第三輪 解讀 6.莫里斯·布朗肖:對災難的書寫 7.伊曼努爾·列維納斯:……到他者結論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2 亞歷山大·科耶夫和法國高等實踐學院的黑格爾研討班亞歷山大·科耶夫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他的黑格爾研討班和那些于1933年至1939年問在法國高等實踐學院參加他講座的熱情的參與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中。在那時的那些個研討班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思想交匯,一方面是由參加研討班的巴黎高師及法國大學系統(tǒng)中的學生所代表的法國的傳統(tǒng)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則是由亞歷山大·科耶夫所代表的一種混雜了德國現(xiàn)象學、生存論的存在論、俄國神秘主義及馬克思主義等諸多新哲學路向的混合物的到來:這些年輕的法國知識分子受到法國正統(tǒng)思想范圍之外的資源吸引,也受到在一戰(zhàn)余殃中看待哲學和歷史的另一種方式的吸引??埔蚝退暮诟駹栔v座的參與者間的關系就表現(xiàn)為本土的(heimisch).和外來的(unheimlich)之間的交匯。我的研究要求我們精確地理解什么是heimisch——法國教育系統(tǒng)和它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學生的影響——以及什么是unheimli—eh:非法國的、外來的、奇異的和新穎的。從一開始,法國的國家學術系統(tǒng)就致力于傳播一種特定的正統(tǒng)學說,并培養(yǎng)教師來教授這一正統(tǒng)學說。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共和國政府必須創(chuàng)辦一個機構,它的唯一任務就是培養(yǎng)教師如何教授以及教授什么。
后記
本書探討的是海德格爾哲學進入法國思想的第一階段,也就是結構主義在法國興起前,海德格爾思想在法國的最初登陸過程中經受的三次解讀。這三次解讀的主角分別是薩特、波夫雷以及布朗肖、列維納斯,而與之對應則誕生了薩特式的存在主義、波夫雷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正統(tǒng)辯護以及布朗肖和列維納斯由大屠殺問題的促發(fā)而提出的面向他者的哲學。同時由于海德格爾和納粹關系的曝光所引發(fā)的法國學界對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同其政治選擇間關系的討論以及海德格爾的具有某種辯護意味的《人本主義書信》在法國的出版在某種意義上為上述三次解讀帶來了一個巨大的轉折。無論“海德格爾事件”如何沸沸揚揚,海德格爾思想在法國經過三十多年的反復批判和解讀,終于在法國落地扎根,形成了法國的海德格爾傳統(tǒng)。但是,海德格爾哲學同接受其哲學的那個法國自由人本主義傳統(tǒng)始終保持著張力,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這個傳統(tǒng)的批判,因而由這個傳統(tǒng)培養(yǎng)出來的法國思想家們在消化海德格爾思想的“異質性”的同時又始終無法消除這種異質性。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將虛無描述為一種“盤纏在存在中心的蠕蟲”……就好像薩特的蠕蟲一樣,海德格爾哲學現(xiàn)在深深地扎在法國現(xiàn)代哲學的核心處。它處于法國理智思潮的中心,然而它啃噬著它已成為其一部分的這個傳統(tǒng),對這個傳統(tǒng)而言,它是陌生的、不可分離的,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可缺少的。 ——伊森·克萊因伯格
編輯推薦
《存在的一代:海德格爾哲學在法國1927-1961》:充滿張力的海德格爾哲學如何被引介到法國,如何被雷蒙·阿隆、莫麗斯·梅洛-龐蒂、讓-保羅·薩特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方式各異地解讀,并成為他們新思想的重要資源?這是一部關于海德格爾哲學在法國的接受史,也是一項對各種觀念、思想和概念框架在被移植入一種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背景時遭受改變的種種方式的探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