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 亨利·大衛(wèi)·梭羅 頁數(shù):362 譯者:石定樂
Tag標簽:無
前言
梭羅的生平、主要成就、思想體系等,人們知道得很多,就不在這里多說了。這里只想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是如何成書,又如何在作者去世一百多年后得以出版的。當然,作為本書的譯者,還希望能為廣大讀者中并非梭羅研究者的這一部分人士提供必要的資料,幫助他們更好地欣賞、理解、利用這本書,達到更好地解讀梭羅的目的。梭羅一八六二年五月六日早上逝世于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市緬因街他母親的家中。結核病在當時是不治之癥,梭羅因患此病身亡,時年四十四歲,可謂英年早逝。他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包括許多手稿,其中就有這本一百三十多年后才出版的《野果》。……我生怕將一些植物名稱譯錯,所以特別將原文標示的拉丁名字或英文保留,誠懇希望專家能指正,以后再版時能改正。另外原版中對非英文的拼寫一律斜體化,譯文也同樣處理。最后向梭羅的忠實讀者發(fā)布一個信息:如果你喜愛梭羅的人和文字,不妨考慮加入梭羅學會(ThoreauSociety)和瓦爾登林工程(WaldenWoodsProject),二者皆為非盈利性組織,旨在保護繼承大師精神遺產(chǎn)。梭羅學會是研究梭羅的組織中可謂歷史最悠久、成員最多的一個,旨在鼓勵人們研究梭羅的生平、作品、哲學、征集手稿等。學會有期刊,發(fā)表相關整理和研究成果。瓦爾登森利工程則為慈善公益機構,目的主要是:一、保護瓦爾登一帶生態(tài)和歷史文物;二、支持梭羅研究中心(ThoreallInstitute,位于瓦爾登湖半英里處,為一研究教育機構)。欲了解更多詳情,可登陸網(wǎng)站、電話或去信。拿起這本書,再拿起一只籃子,走,和梭羅去采野果。石定樂地山書房2009年5月10日
內(nèi)容概要
這是一本值得等待一百五十年的書,自然文學大師梭羅的最終作品,是研究自然,理解自然的桂冠之作。梭羅以文學家的優(yōu)美、科學家的精準來描述植物生命的根源—— 野果 完美呈現(xiàn)了 自然生命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亨利·大衛(wèi)·梭羅(1817-1862),十九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自然主義先驅(qū)。他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含思想,在美國十九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時至今天,仍是撫慰人類心靈的偉大作品。
散文代表作有《瓦爾登湖》、《種子的信仰》和《野果》;論文有《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又譯為《消極抵抗》、《論公民的不服從》)。
書籍目錄
和梭羅一起采野果引言榆樹果蒲公英柳絮菖蒲柳葉蒲公英(鼠耳草)槭樹翅果草莓蟲癭結節(jié)柳樹棠棣矮灌早熟藍莓紅色矮腳黑莓人工種植櫻桃樹莓(懸鉤子或覆盆子)桑葚茅莓高灌藍莓低灌晚熟藍莓黑越橘臭臭的紅加侖子紅接骨木果北方野生紅櫻桃薩爾莎(菝葜)低灌黑莓野生鵝莓金絲桃麥類風仙花野生冬青蕪菁芝菜阿龍尼亞苦味果臭菘沙櫻龍血樹果玉竹果高灌黑莓美國稠李紅豆杉野蘋果寶塔茱萸常綠懸鉤子偃毛楤木歐白英延齡草茱萸草黑櫻桃黑加侖子狗舌草薊糙葉斑鳩襲酸蔓橘西瓜接骨木晚熟越橘齒葉莢蒾李子毛果越橘厚皮甜瓜馬鈴薯紅莢蒾歐洲花楸白果山茱萸主教紅瑞木滑麩楊鋸齒草早薔薇柳葉菜梨桃腐肉花海芋美洲商陸落花生歐洲榿木 甘松香香蒲荊棘澤蘭雙葉黃精伏牛子紅皮西洋梨辛辛那提山茱萸木繡球毒鹽膚木南瓜蔓虎刺毒漆樹野生葡萄假萎蕤金錢草榛子大花延齡草豌豆豆歐洲酸蔓橘黃樟灰胡桃合果蘋梭魚草百合錦葵花狀懸鉤子曼陀羅綠石南弓木糖罐子美洲高山岑矮橡樹果紅橡樹果黑橡樹果白橡樹果一般橡樹果釉彩延齡草藍果樹白松野扁毛豆鹿草金縷梅巖薔薇龍葵豬屎豆沼生菰各種野草毛櫸秋薔薇熊果濱梅馬利筋寒熱樹山柳菊香楊梅鐵線蓮七葉樹賓州楊梅斑葉毒芹椴樹美洲懸鈴木金鐘柏糖槭木槿玉米佛羅里達茱萸溫槨鬼針草芹葉鉤吻黑云杉落葉松樸樹板栗各種核桃雪松平鋪白珠果黑核桃黃樺粗皮山核桃朝鮮薊白樺和黑樺北美脂松杜松子冬天的野果結語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榆樹果(Elm)五月10號之前(大約在7號到9號之間吧),翼果形狀的榆樹種子里開始伸出嫩葉樣的東西。這一來,還沒發(fā)芽長出新葉的榆樹上就像密密麻麻落了一大批小螞蚱。在所有的喬木和灌木中,當數(shù)榆樹結籽最早吧。它們未免也太性急了,以致沒有落到地上時總被人當作真的就是新葉呢。我們這些大街上最早的樹陰就是它們的功勞吧。蒲公英( Dandelion )約摸就在這個時間,在人跡少到的地方,還有土壤含水多的河岸邊,人們還發(fā)現(xiàn)那些地方不僅草長得更綠了,而且到處都可以看到蒲公英的種子。也許我們還沒來得及多看,它們就早早捧出那些嫩黃的小花盤了___ 蒲公英種子就這樣長成并包裹在在可愛的球里。男孩兒總?cè)滩蛔∫箘艑χ@些小毛球吹氣,據(jù)說這樣做可以預測自己的媽媽是不是需要自己去幫個忙,搭個手___ 如果能一口氣把小毛球吹得一下全部飄散開,那就是說還不用趕著去幫忙。第一次看到這些絨毛毛在空中輕盈自在地飄呀飄呀,漸漸落下,真是開心呀。這正是大自然對我們最早發(fā)出的提示,即人生是有義務承擔的;大自然還用這種形式把這道理告知我們。這一招真是棒,又快又確定,造化神功啊,人望塵莫及。到了六月4號,蒲公英已經(jīng)把種子播撒在茂密的草叢中了。放眼望去,無數(shù)毛絨絨的小球點綴著草地,孩子們則開心地拔下蒲公英多汁的梗子做指環(huán)玩。柳絮(Willows)1到了五月13號,樹林外圍暖和的地方,垂柳樹醒得最早,積極地抽出了一條條嫩枝,每條約摸一到兩英尺。柳條上掛著3英寸長左右的柳絮,乍看上去還以為是些蟲呢。和榆樹的果實一樣,柳絮的顏色也是綠得濃濃的,會被人當作柳葉。柳絮散開后紛紛飄下,如果說最先播種的是榆樹,那柳樹就是第二。又過了三、四天, 金絲柳和柳樹中最袖珍的高地矮柳又開始飄柳絮了,這些樹往往比白楊和岑樹更喜歡干燥,所以總長在地勢高的地方。矮柳的柳絮通常在六月7號前就飄盡了,即把自己的種子播下了。菖蒲(Sweet flag)(見第8頁左方插圖)才不過是五月14號呢,河畔的菖蒲在支干上長出葉子的分杈處就長出了一些細細的小東西,這些小東西綠綠的,是菖蒲的果實也是花苞。我常拔出菖蒲,吃它的嫩葉。早年的植物學家吉拉爾德(1)曾這樣描述菖蒲:“菖蒲之花形狹長,極像香蒲之花,色澤淺褐;粗細與普通蘆葦相仿,長約一寸半,綠中帶黃,深淺斑點交織,猶如用綠、黃兩色絲線精心穿插繡成,令人稱奇。”五月25號這天,花苞雖已怒放,但花蕾仍然柔嫩,十分可口,足以讓我這樣饑腸轆轆的行人解饞果腹。這時的菖蒲剛剛長得露出水面,我就常常移舟靠近菖蒲集中的水域,進行采摘。連孩子們都知道,越靠根部的葉子味道越好。麝鼠喜歡吃菖蒲,孩子們的喜歡程度也不差。六月里,我??吹胶⒆觽円淮笤缇统霭l(fā),去采集菖蒲,哪怕要走一兩英里也不怕。然后,他們帶回大捆連著葉子的菖蒲,回到家后再悠悠閑閑地把葉子扯下來。六月過了一半,花謝籽結了,菖蒲也就不好吃了。春天,搓揉一下菖蒲嫩嫩的枝干,就能聞到沁人的幽香,妙不可言。這幽香該不是年復一年里從潮濕的泥土里吸取來的吧。沒錯,準是這樣。吉拉爾德聲稱韃靼人(Tartars)一直對菖蒲的根非常看重,“他們對此看重到這一地步,沒有浸泡過菖蒲根的水不能飲用。他們只喝用菖蒲根浸泡過的水。”約翰遜.理查森爵士(2)則告訴我們說:“印第安克里部落的人稱菖蒲為‘watchuske-mitsu-in’,意思是‘麝鼠吃的東西’。”美洲的印第安人用菖蒲的根治療疝氣,“將根切成豌豆大小的碎粒,用火焙干或用太陽曬干,成人劑量為一次一粒…用于治療兒童時,則將其碾碎成粉末,放入一杯水中服下。”誰小時候沒有喝過這種苦藥呢,當然,父母為了安慰孩子總會在吃藥后再給孩子一塊糖(不過克里部落的孩子就沒有這種優(yōu)厚待遇了),這恐怕是印第安人最古老的藥方了。好吧,就讓我們像麝鼠一樣來迎接夏天吧。我們可以和麝鼠共享菖蒲,麝鼠尋找菖蒲時得到的樂趣就和我們尋找蒲公英一樣。麝鼠和我們彼此倒是很相像喲。注1:John Gerald (1545——1612),英國植物學家。注2:Sir John Richardson (1787-1865),蘇格蘭探險家。柳葉蒲公英(鼠耳草)( Mouse-ear)大約是五月20號那天吧,我看到柳葉蒲公英結出了第一批籽,并和矢車菊一起各自將種子隨風揚到草場四處,密密麻麻,連草地幾乎都被這些白色的種子染白了;這還不夠,有些種子還落到池塘里,漂在水上。這些小東西的身板現(xiàn)在可高多了,不像當初開花時那么貼在地上,讓我們這些采花的人得費力彎腰。這種有似乎與生俱有英國氣質(zhì)的植物,在吉拉爾德筆下被這么描述:“這些草只長在不適于進行栽種的地方,如河邊的沙地,只要陽光充足就能生存。”槭樹翅果(1)( Maples)(見第9頁上方插圖)五月28號上午,我看到銀槭結的翅果漂在水上。吉拉爾德稱作來自歐洲山地的“了不起的楓樹之實”就是這些東西。在對槭樹的花進行了一番描述后,吉拉爾德如是說道:“花期過后,枝頭就掛上了這種長形的果實,它們對生著,彼此緊貼,除了在相連接處結的果仁明顯突出,整個果實都扁平猶如羊皮紙,亦如螞蚱腹部的那對薄膜。”20號左右,銀槭上的翅果就很明顯了,這些翅果不算小,長約兩英寸,寬約一英寸半,色綠,翅果靠果翼處的邊緣呈波浪紋,看上去就像馬上要產(chǎn)卵的綠色大蛾子一樣。到了六月6號,這些翅果已經(jīng)落了一半。就我觀察所見,槭樹果落下的時間正好是天蠶蛾破蛹成蛾的時間,那一陣在河面總可以看到天蠶蛾的蛹殼和破碎的槭樹果囊。紅槭的翅果長不及銀槭的一半,其美麗遠勝于后者。五月,大多數(shù)樹枝頭繁花似錦,而紅槭樹上結的翅果不是花卻勝過花,美得令人駐足。隨著果實漸漸長大,紅槭樹就像赤樺一樣,似乎被染成了棕紅色。五月中旬,洼地周邊長的那一圈紅槭果實都漸成熟,成為那一帶最養(yǎng)眼的一道風景,陽光好的日子里看過去,真比滿樹錦繡還耐看?,F(xiàn)在,我站在洼地中的一個小丘上,觀察到一株樹齡不長的紅槭在根部向陽那一側(cè)長出了許多枝丫。這棵樹上掛的果顏色很鮮亮,深紅又帶點粉色,垂下來足有三英寸長。掛滿這些對生果實的樹枝努力向天仰起后再往婉約地處下,線條優(yōu)雅動人。樹枝的顏色比翅果稍微深沉一點,任意地向四周伸出,微風中輕輕顫動。唐棣的花葉不同時,槭樹結果也遠在長出葉子之前,甚至遠在別的樹長出葉子之前。剛進六月,這些果實就長在枝頭了,但這時大多數(shù)果實還不是深紅色,而是較淺的紅色。這些槭樹果變成深紅色要等到六月7號左右。一到六月,大多數(shù)樹都進入花季,并開始掛果。這時現(xiàn)身的還有青葡萄。注:槭樹是槭樹科槭屬樹種的泛稱,其中一些種俗稱為楓樹。草莓 (Strawberry)(插圖1見第11頁上方)若說好吃的果實,一年中就數(shù)草莓成熟最早。進入六月的第三天我就發(fā)現(xiàn)它們了,不過多數(shù)果實還要再等一個星期才能成熟,也就是十號左右,仍早于人工栽培的上市時間要早一些。草莓口味最佳的時候是在六月底,但草場上的草莓就還要推遲一周左右,甚至到了七月還能在草場上采到草莓。圖澤(1)終身堅守著只為最辛苦的農(nóng)業(yè)勞作寫詩,就連他也不禁在《九月》中用樸實的文字吟唱道:“賢妻,快到園里,辟一方地,栽下草莓,須知此物非尋常,彌足珍惜;藏身荊棘,千般尋得,精心侍弄,溫柔采摘,果中佳品,此言不虛。”植物學界前輩吉拉爾德曾非常生動地描述英國草莓,雖然那是1559年之前的事了,仍可照搬形容我們本土今天的草莓:“草莓的葉子匍匐在地上,有匍匐枝,復葉,小葉3片,橢圓形,邊緣具缺刻狀鋸齒,呈綠色,至頂端漸趨白色。花白色或略帶紅色,每花另由五片小葉組成花托?;ㄍ兄行牡S,以后增大變?yōu)槿赓|(zhì)。其色紅,然味不同于桑椹,近似山莓,有酒香,肉質(zhì)部分多汁色白,藏有小籽。草莓植株矮小,有短粗的根狀莖,逐年向上分出新莖。”他還對草莓的果實進行了補述:“就其營養(yǎng)來說,充其量只是點水份,一旦食后沒有及時排出會令人不適。”五月13號那天,我看到的草莓還是青青的。又過了兩、三日,我散步爬上一座光禿禿的小山,然后下到南坡,因為這里多少干燥點,而且也間或有些低矮的樹木,不那么光禿禿。就在這樣的坡地上,我眼前一亮——看到了草莓果的身影。于是這地方立馬讓我喜歡,就在這樣一個貧瘠的山坡上仔細尋覓,發(fā)現(xiàn)在山坡上最干燥也是陽光最無遮攔的地方,總會有零零星星的幾株草莓,掛著紅紅的草莓果。我把這看成是成熟的紅色,其實每個果子只是向陽的部分才紅了而已。后來,在鐵道路基的沙石處我又看到一株幾乎被完全壓住的草莓,甚至在一個牧場上大坑里的沙子中也能發(fā)現(xiàn)它們。好像天意也要珍藏這些寶貝,草莓附近總會有些植物垂下泛紅的葉子,不刻意留心,即使草莓掛了果也很難發(fā)現(xiàn)。草莓就是這么生性謙卑,匍匐而生,猶如不起眼的地毯。這樣貼近地面而生又能食用的野果大概只有這些高地最先結果的草莓了。不錯,還有蔓狀苔莓也是這樣挨著地面蜿蜒,又能結出可食用的果,不過這種果需煮熟加工后方能入口。古羅馬詩人維吉爾(2)對草莓的描述可謂畫龍點睛:“草莓貼地生”。(humi nascentia fraga.)還有什么的清香和甘甜能和這精致的草莓果相比?它只是自顧自地在初夏鉆出泥土長成,從未得到人們的眷顧和照料。這種集美麗與美味于一身的天然食物何等美妙?。∥亿s緊采摘這些今年野外長成的第一批果實,就算有些靠近地面的部分還泛著綠、還有些酸青氣,也顧不上了。有的就挨著地皮結的果,所以吃起來還有泥土香撲鼻而來呢。我吃了好多,連手指和嘴唇都被染紅了。次日,我又來到這里,在草莓長得最茂盛、結的草莓最甜的地方采了幾捧熟了的草莓,或者說我硬要把它們當成熟了的采下。不可避免的,我也第一次聞到了蟲子的氣味,甚至還吃進嘴里了;這是一種很奇異的種子,屬于盾蝽(Scutellarides)一類吧。這種蟲子的氣味和園子里常見一種蟲子差不多,也算是這個季節(jié)捉弄了我一回吧。這種蟲,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樣,偏偏就喜歡爬到植物果實上并留下自己特別的那種臭氣。就象那種占著食槽的惡狗一樣,進做些害人又不利己的事,糟蹋了好果子,它自己半點好處也沒得到。不知道冥冥中是什么力量把它引到這第一批的草莓身旁。要找到最先結出的草莓,就去草莓喜歡的這些地方——小丘旁,山坡上;對了,還有年年牛群過冬后出欄去牧場時,途中會因為要爭當領頭牛而一起發(fā)威,用蹄子使勁刨出的小沙坑里以及周邊。有時,牛群刨地揚起的土讓草莓也變得灰頭灰臉。整個春天里,我都仔細觀察,長期記錄,卻還是弄不清草莓緣何有其難以言表的獨特香氣。也許,那來自泥土里的芬芳,是千百年圣賢的哲言名言在那里醞釀而成。雖然顯然花開后便結的果,但我沒有觀察到草莓開花。不過,可以肯定,由于這是造化神功奉獻的一年中最早的美果,所以一定將春天里所有的芬芳馥郁賦予它。草莓來自天賜,歲月悠悠,其芬芳也悠悠。難不曾每一顆果實的汁水里都濃縮了大氣中的精華?草莓早就因其香氣和甘甜而美名遠揚了,據(jù)說其拉丁文命名為fraga就是因為這一點。平鋪白珠果香氣一樣,草莓香氣也是很多種香氣的復合。一些常綠樹的嫩枝枯萎后都發(fā)出這種香氣,尤其是冷杉樹發(fā)出的特別濃郁。幾乎沒人明明白白說得出到哪里才能找到這些早早結果的草莓。這實際上是印第安人的古老傳統(tǒng)智慧。在這個星期天的早上,他們中有這么一些被稱作學徒的人就剛剛從我眼前這條小路走過,目標是那些小山崗,我對此了如指掌。無論他們在什么樣的工廠或作坊學藝,平日里深居簡出,一旦草莓結果的季節(jié),他們就冒了出來,就和前面提到的那種蟲子一樣絕不會錯過,把這些果子采到懷里。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事。只有他們有,其他人無論如何也得不到真?zhèn)?。我們一般人幾乎沒法搶在他們前面采到。那些種在園子里草莓,那些用筐裝著放在市場出售的草莓,那些精于算計的鄰居一份份量好放在盒子里賣的草莓,我都看不上眼。我心儀的草莓是那些干燥坡地上一簌簌、一叢叢野生的,自在天然,我一看到就忍不住要采下捧在手中。沒人雇園丁為它們澆水灌溉,除草施肥,它們卻生機盎然,枝蔓匍匐著蓋住了周邊光禿禿的地面,點染得泥土也平添幾分紅色。有的地方土壤貧瘠寸草不生,卻只有草莓生長,其枝蔓順勢宛延,長達十來英尺,宛若一條紅色的長帶,好不叫人贊嘆。當然,如果短期內(nèi)不下雨,這些草莓也會旱死。有時也會在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下采到草莓。一次沿河放舟,碰到了雷雨,只好匆匆將船弄到岸邊,正好這片河岸是個大斜坡,我就把船翻過來當成擋雨的小屋。在船底下貼著地面躺了約莫個把小時,妙的是居然這樣也發(fā)現(xiàn)了草莓___ 雨停了以后,我爬出小船舒展筋骨,踢踢腿,伸伸懶腰,就在那時看到五米之外有一小片結了果的草莓,每一顆都鮮紅晶瑩,我連忙摘了,吃得干干凈凈,一點也沒剩下。上蒼賜予這種果實,我們卻接受得多多少少有些不那么舒坦。六月已經(jīng)過了一半,天氣干燥卻又常常霧氣沉沉??磥?,似乎我們從天堂下來后進入了混沌的俗世,清明不再。就連鳥鳴也少了生氣和活力。這正是這種可愛的小草莓果實成熟的時分,人們心中已沒有那么多希望和愿景。由于已經(jīng)分明看到希望距實現(xiàn)遙不可及,人們不免有點傷感。天堂美景都隨眼前的薄霧飄散,留下的就是星星點點的草莓。我曾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草莓生得很密集,但這樣的草莓都葉子茂盛而掛果稀疏,這是因為旱季來臨時大多營養(yǎng)都已經(jīng)被葉子抽走了。只有那些地勢高處匍匐長的草莓才能在旱季來臨之前結出果實。許多牧場上也??煽吹矫芗L的草莓,葉子過于茂盛,卻不結果。不過有的牧場上長的草莓葉子果子都長得好,這種草莓叢一眼看去就很漂亮。七月里,這些牧場上的草莓也都熟了,引得不少人為了采集它們而心甘情愿在長得高高的草叢里穿來穿去。千萬別指望一眼就在草叢里看到草莓的果實,只有費力撥開那些長得高高的草葉,在地面上搜索,它們就扎根在一些太陽照不到的小坑里,而這時其他地方的草莓早就因旱而枯萎了。雖然我們一開始不過是為了嘗個鮮,但總會采得不住手,結果指尖染上的香氣和紅紅的果汁總要到來年春天才會消散。行走在這樣一些地方,一年里能采到兩三捧草莓就覺得收獲頗豐了,我總是把成熟草莓和還沒有紅透的、甚至草莓葉子混在一起做成色拉,而回憶這種色拉味道時念念不忘的只有成熟草莓的香甜。在遠離海岸的地方就不是這么一回事了,那里的草莓多,不稀罕,因為草莓喜歡涼爽的地方。據(jù)說草莓的老家是阿爾卑斯山和高盧地區(qū),但“希臘人卻不認識這種東西”。往北走一百英里是新罕布什爾州,那兒的路邊草叢里里都有很多草莓;毗連著新墾的荒地上的樹樁周圍,都有大量的草莓等著人去采。你簡直想象不出那里的草莓多么鮮活,多么茁壯。一般來說,有草莓的地方附近就有鱒魚,因為適宜鱒魚水和環(huán)境也是和草莓喜歡的水和環(huán)境,所以在那里的客棧里可以買到新罕布什爾山地草莓,也能買到釣鱒魚的魚竿。聽說在緬因州的班戈市,炎熱的夏天里,草莓跟草長在一起,雖然草長到齊膝高,人們卻可以順著草莓的芬芳找到它們。還是在緬因州,佩諾布斯科特的高山也是草莓豐饒之地,順便說一聲,站在那些高山上可以看到十五英里以外雙桅船鼓起白色的風帆行進在水面。上述地方除了銀餐具稀罕,什么都富足,人們聚會時把草莓大碗大碗地放進牛奶桶里,加入進奶油和砂糖一起攪拌,大家人手一把大匙子圍在桶旁好不開心?!侗毖蠓胖邸罚↗ournal to the Northern Ocean)的作者赫爾納(3)寫道:“印地安人叫草莓為‘心果’,因為草莓果實形狀像一顆心。甚至北至丘吉爾(4)河沿岸都能看到草莓,不但個大,還特別味美,”他說得沒錯,尤其是燒過荒的地上長出的草莓結的果最甜。據(jù)本杰明.弗蘭克林說,克里部落的印地安人叫草莓為心形果,而唐納說奇普維部落的印地安人則稱其為紅心果。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就是像一顆心一樣的果子。唐納說奇普維人常常能見自己去了另一個世界,途中看到已故人們靈魂圍在碩大的草莓四周大吃特吃,于是就拿出大匙子挖下也一塊果肉吃起來,可是吃到自己嘴里就變成了巖石,是遍布蘇必利爾湖區(qū)的那些粉紅色巖石。在達科他方言里,六月又被叫做Wazuste-casa-wi, 意思是“草莓紅了的月份”。根據(jù)威廉.伍茲(5) 1633年前后出版的《新英格蘭展望》(New England’s Prospect)中的描寫,當時這一地區(qū)野生草莓可謂處處皆是,果實也大得多,但自從人們將其人工栽培并予以品種改良后就盛況不再了。“有些草莓,”他寫道,“長到約兩英寸大,一個上午輕輕松松就可以采到一蒲爾(約36升)。”何等佳果,只應生在奧林匹亞山上供奉眾神受用,卻也甘心那用朝霞般的紅色為這兒的土地涂上一抹紅暈,為其增添光彩。羅杰.威廉姆斯(6)在其著作《解密》(Key)中寫道:“英格蘭一著名醫(yī)生常說:只有上帝才能讓草莓變得更完美,但上帝也沒有這么做,因為草莓已經(jīng)很完美了。有些地方,草莓已經(jīng)由當?shù)厝诉M行栽種,多次我發(fā)現(xiàn)沒幾英里的地盤內(nèi)收獲的草莓就足以裝滿一艘大船。印地安人把草莓在研缽里臼爛后與谷粉和在一起,就這樣做出了草莓面包......而且有好些日子都只好以這種面包為唯一的食物。“而《新法蘭西自然史》(Natural Histoey of New France,1664年出版)的作者布舍(7)告訴我們在所有的新法蘭西地區(qū)(8),都盛長覆盆子和草莓;而《兄弟會北美傳教史》(History of the Mission of the united Brethren among the Indians of North American, especially the Delawares,1794年出版)的作者羅斯凱爾(7)則如此說:“這里的草莓不但多,還果實碩大,以至整個平原似乎都被復蓋在一方巨大的曙紅布單下,好不燦爛。”1808年,一個南方人,姓皮特斯吧,在寫給費城某個協(xié)會的信中證實弗吉尼亞某地有片方圓八百英畝的樹林上個世紀毀于一場火災,而此后那里就長出了遍地草莓,欣欣向榮。他做了以下陳述:“凡此處所長草莓,皆豐茂興旺。另據(jù)此地傳言,草莓結果成熟之時,果香四溢,雖在遠處,亦可聞及。更有人稱草莓開花,四野繽紛,花朵墜地,凌爛成泥,時有精靈顯現(xiàn),雖未經(jīng)證實,但眾說紛紜,不可不信。此一美景引來蜂群無數(shù),蜂鳴如歌聲陣陣,更催得花果茂盛。此處平原山巒,悉數(shù)被此物扮點,而成為原野佳境,如詩如畫。”據(jù)新罕布什爾的歷史學者們考證,“與當年還沒被墾荒前相比,現(xiàn)在這里的草莓已經(jīng)減少了許多。”其實,這里減少的不僅僅是草莓,還有乳酪。前面提到過,草莓的拉丁文命名fraga完全仗著它妙不可言的甜美香氣,但長在人們精心施過肥的土壤里,這種芬芳便消失殆盡。希望得到純正的這種圣女般的果子,希望依然聞到這種神奇絕倫的芳香,那就到北方去,在那里那些清涼的河岸上尋找,太陽把光芒灑在那里時很可能也把草莓的種子撒在了那里。也可以去東北的印第安阿西尼博因部落,傳說那里無邊無際長著的草莓誘得馬和水牛駐足不肯離去;還可以去北極圈的拉普蘭,有人從什么書里了解到,那兒低矮房屋背后高聳的灰色巖石上也“點綴著野生草莓的猩紅——拉普蘭的大地上到處都長著草莓,遍布四處的草莓甚至把馴鹿的蹄子都染紅了,被染紅的還有游客們乘坐的雪橇。那兒的草莓口味濃郁,甘甜無比,難怪沙皇專門派遣使者把那里的草莓運到千里遙遙皇村的夏宮。“拉普蘭的日照不強,不可能催紅草莓,所以那里的草莓不像其他地方的那樣熟透!草莓這個名字實在有點土氣,因為只有在愛爾蘭和英格蘭,人們種草莓時會把稻草鋪在土上。對拉普蘭人和奇普維人來說,這名字實在不咋地。還是印地安人起的名兒好——心果。仿佛天意,初夏時咬開一個草莓,就真的像吃下一顆紅通通的心,勇氣豪情頓時油然而生,一年余下漫長的日子里就能面對一切,擔當一切。偶爾也能在十一月發(fā)現(xiàn)幾顆草莓,這是落果后發(fā)出新枝接的果。這些意外長出的果實紅若夕照,難道不是對那些朝霞的回應嗎?注1:Thomas Tusser (1524–1580) ,英國農(nóng)民詩人,詩風簡明樸質(zhì)。最著名的作品是詩集《耕種的百利》(A Hundreth Good Pointes of Husbandrie,1557年出版)注2:Virgil (公元前70-公元前19 ), 羅馬詩人。注3:Samuel Hearne (1745 –1792),英國探險家。注4:丘吉爾河( Churchill River)是加拿大東部的一條河,流程約965公里(600英里),穿過拉布拉多注入大西洋,曾經(jīng)是重要的毛皮貿(mào)易通路。注5:William Wood (1745 –1808),英國神學家兼植物學家。注6:Roger Williams (1603 –1683),英國神學家。住7:Pierre Boucher (1622-1717),法國天主教傳教士,1635年隨其父至加拿大。注8: New France指16世紀起到《巴黎和約》(1763年)前法國在北美的領地,《巴黎和約》簽定后,法國所有的美洲領地都分給了英國和西班牙。新法蘭西的最大疆域包括加拿大東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大湖區(qū)和密西西比河谷。蟲癭結節(jié)( Galls and Puffs)當橡樹剛剛開始長出新葉時,各種各樣形同果實的蟲癭結節(jié)也出現(xiàn)了,比如說假越桔(huckleberry apples)等等。六月6號那天(還包括之后的幾天),在馬醉木的灌木叢里我看到一些顏色淺綠的囊袋狀的結節(jié),這些東西個頭不小,直徑約兩英寸半到三英寸,有的一側(cè)還略帶紅色。雖然外觀和那些遇到濕熱天氣就會從枝頭落下的加拿大李頗為相似,這些東西卻能堅強地掛在樹叢上,變得黑乎乎,直到冬天來臨還在那里顫抖。這種時候美髯蘭(swamp pinks)上也能看到些蟲癭結節(jié),不過這類的個頭小一些,顏色略略發(fā)白,似乎更加結實些,里面的汁也多一些,它們開裂后發(fā)出的氣味和菌類的相似。我曾與一個行為懶散、性格怪異的人(1)有過交往,他告訴我他把這些東西統(tǒng)統(tǒng)稱作濕地菌癭果。他說自己很喜歡這種東西,并深信自己幼年時吃下去的絕不少于三蒲式耳(一蒲式耳約36升)!這么說他的習性也正是這些東西養(yǎng)成的咯。注1:據(jù)考證梭羅1856年五月20號日記, 此人是個木匠,姓Haynes。柳樹(Willows)2六月10號前后,遠遠就能看到河堤上的銀柳( White willows)已經(jīng)結孢了,從孢子里長出的黃色子房微微垂下。到了15號,傍河而生的黑柳( Black willows)也揚花結子,柳絮飄落,撒到水面,這樣的光景會持續(xù)一個月。到了25號,河上泛舟的人會看到一番有趣景象——這些柳樹枝上掛了什么東西而變得色澤奇異,好像被撒上了一層粉綠色,就像樹上掛了果一樣。棠棣 (Shad bush)(插圖見19頁上方)棠棣果俗稱六月果,到六月21號就可以吃了,但最佳時期要等幾天,大約是在六月25號到七月初,并一直到八月都還有得采集的。此地的棠棣有兩種,分別叫小山棠棣(bitryapium)和長葉棠棣(oblongifolium)。前者要高一些,葉面光滑,多叢生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后者只有六英尺高,葉面不那么光滑,生長在地勢較低的地方。羅頓(1)稱前者為“加拿大歐楂…野生梨樹;”,總之,比后者出現(xiàn)的年代要久遠一點。如果說到可以食用的果實,棠棣果繼草莓之后,是一年里第二個成熟的果實,稍后一點就有藍莓了(藍莓剛長出的時候正是棠棣果期高產(chǎn)時節(jié)),如果說樹木或灌木結的果實,那么棠棣從時間上算當數(shù)第一了。五月15號左右,有些棠棣枝上的花謝了,長出了細小的子房,除了柯利果,所有可食用的野果的最初成型都是這樣,不過草莓可能也不這樣吧,而青青的醋栗和黑醋栗惹人注意的時候又沒到。到了月底(30號了),棠棣果實已經(jīng)有豌豆那么大了,這可要比其他任何一種樹上結的漿果都要大喲。在等一個星期來看看,就會為這些青綠色小東西體積膨脹的速度感到驚訝,當然那些長在低處的藍莓呀,稠李呀,也都長得很快。不過就是這么一下就由花而果了。六月17號再看到它們時,發(fā)現(xiàn)它們已開始紅了,軟了,雖然還沒熟透也可以吃了。不采摘下來的話,再過三、四天去,會發(fā)現(xiàn)它們更紅了,那些大紅的果子中夾雜些紫紅色的,后者就完全熟透了。這種熟透的果子顏色很深,近乎醬紫色,通常是紫紅,不如沒熟透時的大紅色好看。無論從顏色,還是從個頭和生長期來看,棠棣果和一種藍莓都很相似,雖說肉質(zhì)軟一些,但橢圓的果形,上端還連著細細的梗兒和不離不棄的葉兒,就像小個兒蘋果和梨。每每你會發(fā)現(xiàn)果實通體都遭到各種蟲子的傷害,或者明顯被鳥啄食過而遍體鱗傷,幾乎不成型兒。即使這樣,我還是找到了幾顆僥幸逃過大劫而平安成熟的果子,吃了以后我不得不說它們的味道和藍莓、越桔難分高下。也許小型樹上結的果子里它們算得上是口味最好的了,遺憾的是因為數(shù)量不多,還缺乏足夠吸引力和關注。小山棠棣的果子外層柔軟,而長葉棠棣的外層就硬得多。這一帶的棠棣并不多,所以人們不容易看到成片的棠棣。沿著阿薩貝特河畔(Assabet River))的科爾貝恩農(nóng)莊,生長著一個小樹林,樹林盡頭有一處窄窄的洼地草場,看上去好像很久以前這里還是河床一部分,而就在這里我竟然看到了密密的棠棣林,這可真是罕見。那天是1853年五月25號。這當然讓我感到驚喜,也許我趕上了好時候吧。在包括一種叫胖胖的鳥在內(nèi)的眾多小鳥啾啾叫聲陪伴下我采摘下了一夸脫(約合1.1公升)的果子,這些小鳥一定也在為這些果子抓狂吧。那片低矮的棠棣叢林茂密,隨風微微起伏,在其中穿來穿去進行采摘時,我覺得自己身處遙遠的北方,大概就是加拿大的薩斯喀徹溫河( Saskatchewan)灘吧,劃著平底船,環(huán)顧四周,別無他人,惟有河岸盡頭天連地接處才有村舍點點依稀。次日,我用采回的這些果子做布丁,吃起來覺得很像是用一種櫻桃做的布丁,不過沒有核,也沒那么多水分。還是生著吃的口味好。有些上年紀的農(nóng)夫聽說后,都表示詫異。有位還說:“嗬,我在這里住了七十年了,別說從沒看到過這玩意,連聽說過都沒有呢,。”后來一次是1860年的七月30號,有人領我來到馬西亞.邁爾濕地( Martial Mile’s Swamp)的西南邊莎草( shad bush)灘,他說他曾在這一帶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棠棣,而且個個都果體完整,沒受蟲害,估計他說的是長葉海棠吧。這塊地方地勢稍低但開闊,而且也還不是特別低,沙草灘中有一片小樹林。林間錯落分布著一些灌木叢,這里還是大森林是這些樹叢沒活下來,現(xiàn)在又緩過氣了。就在這樣一個地方,長著茂密的棠棣叢林,林帶長約七、八米,一棵棵高不過三英尺。這番景象著實吸引人,因為它們美得不俗,樸質(zhì)的風韻令人流連。這片棠棣的面積比通常的越桔樹叢要大那么兩、三倍,墨綠的葉片形狀有點像白楊樹葉,枝葉下藏著不規(guī)則生長的短短花序和紅得深淺不一的果實,似乎所有的紅色都集中在這里展現(xiàn)。那些奪人眼球的紅色果子——因為其中大多數(shù)都變成紅色了——都結在并不茂盛濃密的枝上,紅彤彤的果實和墨綠的樹葉相映,色彩對比強烈耐看。這些結果的枝條多半比別的往高處伸得努力一些,也就得到更多的空氣和空間,這使我有那么一下聯(lián)想到了冬青樹。這里熟透的果子和已轉(zhuǎn)成醬紫色的果子直徑不過半英寸。這樣一片缺墑少肥的荒涼灘頭,長的樹也多難得結果,在這樣的地方居然看到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景象,好不叫人喜出望外。這種果實的奇特之處就是色澤大紅的雖然不如深紫色的熟,卻比熟透了的要可口。竊以為,夏天多雨又涼爽,這種果實才能結得又多又好。雖說口味不錯又很新鮮,但我仍覺得越桔和藍莓的滋味更勝一籌??频聻愁^一帶更是棠棣的福地,那里人們稱它為佳士梨(Josh pears),據(jù)當?shù)厝私忉屵@個“佳士”是“汁水多”(juicy)的訛傳。棠棣得到真正改良的地方是英國人落腳駐足的美洲部分。北美的印第安人和加拿大人都把它當下人吃的果子。理查森說:“這種果子伐木工人、勞工和下人才吃,克里人稱其為misass-ku-tu-mina,道格力部落人稱其為Tche-ki-eh。 越往北,這種植物越沿著河流兩岸鋪開生長,開花結果,順著與加拿大麥坎西河平行的65號公路向西直進到太平洋邊。所以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呀,紐芬蘭呀,拉布拉多呀,還有美國北方的各州,棠棣都不是稀罕物件。這些深紫色的果子大小和一個梨差不多,味道很好,容易曬干。曬干后和肉干一起做布丁,簡直和葡萄干一樣好。”據(jù)說在這些地區(qū)棠棣果也是最好的水果。如果我們常認為有草莓的地方就有鱒魚,那么我們也可以認為有棠棣的地方就有西鯡魚,當棠棣花染白了山坡上或河岸時,就是捕捉西鯡魚的好時候。在我們這個小城里,總能看到棠棣的變種,樹身高達二十英尺。喬治.愛默生形容在切斯特(1)看到的一株這樣的棠棣樹說:“高約五英尺七英寸,這是從五英尺處開始量得的數(shù)據(jù)。” 我也曾在新罕布什爾州西南蒙納德諾克山看到非常袖珍的棠棣樹。注1:這里的切斯特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南部城市,位于費城郊區(qū)處特拉華河上(另一個在英國)。……
編輯推薦
世界著名自然主義大師梭羅的臨終前力作,傾注其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作者文字更加成熟,文筆超越《瓦爾登湖》,沉湮一百五十多年后面呈中國讀者,中國大陸第一個中文譯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