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中國三峽出版社 作者:張世英 頁數(shù):224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我的思想家園》選取了北大導師張世英、厲以寧、林非的短文精品。他們都是年屆八秩的老者,他們都是自己所研究領(lǐng)域的泰山北斗,他們都是這個社會的良心和守望者。所選文章短小精悍,深刻雋永。讓我們寧靜片刻,追尋大師的足跡,聆聽智者的心聲,體悟先生們悲天憫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作者簡介
張世英,1921年5月生,湖北武漢市人。1946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哲學系。1946年-1952年任南開大學哲學系助教、教員,武漢大學哲學系講師。1952年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所講師、副教授、教授、所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校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F(xiàn)任北大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兼任《黑格爾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會會長,全國西方哲學學科重點第一學術(shù)帶頭人,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名譽顧問,美國傳記研究中心名譽顧問,國際“哲學體系”研究會會員。南京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湖北大學兼職教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境界與文化》《哲學導論》《張世英學術(shù)文化隨筆》《天人之際》《論黑格爾的邏輯學》《解讀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黑格爾小邏輯繹注》《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辭典》(主編)《北窗囈語——張世英隨筆》《進入澄明之境——哲學的新方向》等;以外文在國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篇,在國內(nèi)報刊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譯作有巴克萊著《人類知識原理》、庫諾·菲舍爾著《青年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新黑格爾主義論著選輯》。曾應(yīng)邀到德國美因茲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作學術(shù)講演。
書籍目錄
人生感悟“為己”與“為人”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無家可歸與有家歸未得我們都是“這一個”嗅覺靈敏的王國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時間與人生靈魂與肉體的對話做一個有尊嚴的人重游三峽隨想知趣不知趣“長相思”與“老處女”我的兩只眼睛我看高考作文道家、審美與“虛實結(jié)合”今天,我們往哪里去?我看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論境界境界與文化中西哲學與文化精神“我”和“我們”——關(guān)于個性的一點思考散文紀事悼亡妻——若蘭賀麟先生引領(lǐng)我走上了哲學之路跟馮文潛先生學西方哲學旁聽吳宓先生講“英詩”馮友蘭先生指引我初識中西哲學湯用彤先生引領(lǐng)我進入了“玄遠之境”金岳霖先生讓我愛上了分析哲學我與《光明日報》之一:我編《光明日報·哲學??钒四晡遗c《光明日報》之二:憶加凡學兄我與《光明日報》夫子自道我的中小學時代流浪時期的彷徨,初進西南聯(lián)大“哲學與文學的聯(lián)姻”換了“人間”蹉跎三十年回歸自我的思想家園人生感悟我的書齋我與北大文化評說推進建立當代中國哲學——張世英先生和他的“歸途” 薛德震希望哲學:生長“能思想的葦草” 孫月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張世英哲學觀 楊壽堪人生哲理兩茫?!獜埵烙⒔淌诘恼軐W人生 趙小也張世英:散步時還想哲學問題燕舞李 舒肖暢張世英:30年求進步,30年尋歸途 張弘
章節(jié)摘錄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比绻堰@里的“為己”解釋成為一己之私,把“為人”解釋成為他人謀福利,那當然是天大的笑話。朱熹的《論語集注》倒是有一段切要的注解:程子日:“為己,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知于人也?!睘樽非竺u,——“欲見知于人”而為學,則“終至于喪己”;為求自得,——“欲得之于己”而為學,則“終至于成物”?!盀槿恕迸c“為己”是兩種不同的為學態(tài)度,所得到的結(jié)果也大不相同:一是“喪己”,一是“成物”?! ∑鋵?,我們也可以把這兩種不同的為學態(tài)度推廣為兩種不同的做人態(tài)度。柳宗元自稱:“年少氣銳,不識危微,不知當否,但欲一心直遂?!辈还苋诵闹拔!?,道心之“微”,不計較旁人之肯定與否,但欲直抒己見,別無他求,我看這種做人的態(tài)度正是“為學為己”的“為己”之意。反之,唯唯諾諾,惟他人之意志是從,效顰學步,不敢稍越雷池,這種做人的態(tài)度就叫做“為人”,抱著這種態(tài)度做人,其結(jié)果只能是“喪己”?! 钪熘鲝垺盀槲摇?。這里的“為我”亦非為一己之私。楊朱實際上是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孟子罵他“無君”,正說明他反對君王,反對屈從,要作“為己”、“貴己”之人,不作“為人”、“喪己”之人?! ≈袊鴼v史上有多少但求“自得”,不肯“喪己”的高人雅士值得我們稱頌啊!阮籍不為世之名利所累,自況“至人無宅,天地所容;至人無主,天地為所;至人無事,天地為放”。陸放翁不怕尸骨朽,不患史無名,但喜“墨成池,淋漓豁胸臆”。王陽明主張“學者貴得之于心”;“求之于心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李卓吾勸人勿“舍己”,他也主張“不待取給于孔子而后足”。袁宏道、袁中道“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直攄胸臆”,言其所欲言。他們在為學、做人方面表現(xiàn)了何等超凡脫俗的高遠胸襟! 可悲的是,這些不肯“喪己”之人,卻往往橫遭非議,甚至喪生。何以故?德國現(xiàn)代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關(guān)于眾人必然“沉淪”的理論,似乎可以用來說明為什么眾人總是淪于“喪己”的道理。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總是“在世界中存在”,總得與他人、他物打交道,這也就是說,人必然“被拋”人一種人世狀態(tài)中;而人在這種人世狀態(tài)中,總是有意無意地要按照一種外在的標準和并非本己的意志行事,這種標準和意志相當于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古皆然”、“人皆如此”、“一般認為”、“固不待言”、“習以為?!薄ⅰ耙殉啥ㄕ摗敝惖挠^念。如果把這類意思用一個籠統(tǒng)的“他”字來概括,那就可以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喜怒哀樂都是取決于“他”,而非取決于己。換言之,常人總是在放棄自己,為他人而存在。海德格爾把這種狀態(tài)叫做“沉淪”,“沉淪”的狀態(tài)是“非本真”的狀態(tài)。反之,擺脫“沉淪”,不受“他”的束縛,就是返回“本真”狀態(tài)。用我們中國人的術(shù)語來說,“沉淪”、“非本真”就是“為人”、“喪己”,“本真”就是“為己”、“保真”。海德格爾深刻地指出,由于眾人都按照這個主宰一切的“他”行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被磨平了”,“個性和自由選擇被抹殺了”,特立獨行之士“遭到壓制和摧殘”。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風”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他”。在茫茫人海中,特立獨行者寥若晨星,眾人、凡人則總是因“為人”而“喪己”,因“畏”“本真”而“淪”于“非本真”,只有極少數(shù)“木秀于林”的高士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寧愿喪生而不肯“喪己”?! ∪绾尾拍苓_到“本真”狀態(tài)?如何才不致于“沉淪”?前期的海德格爾認為只有靠對死亡的領(lǐng)悟,因為人在死神降臨時,“沉淪”、人世已不可能,這時,人才領(lǐng)會到我們所說的“為己”、“貴己”的真諦和“為人”、“喪己”之無意義。
編輯推薦
最負盛名的中西文化大家、人生感悟——經(jīng)典青春、學術(shù)少年,回味傳奇而充滿詩意的生命旅程,詮釋浪漫人生的文化情懷。 我在這里只想表示一個愿望,希望多一點“為己”、“貴己”之人,少一點“為人”、“喪己”之人,希望木秀于林、具有獨立性靈之士少受一點“他”的壓制和摧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