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周星 頁數(shù):289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中國人對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國人游山玩水,是持著純欣賞的態(tài)度,而不是持著運動的態(tài)度。而西方人則是抱著健行和征服的“壯志”。現(xiàn)在我們也有了這風(fēng)氣。過去中國人談游山,從未見有人說他“征服”了某個冰封雪凍的高山而引以為傲。中國人游山是欣賞它的深邃幽緲,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所以說是“尋幽探勝”?!皩ぁ迸c“探”,都意味著一種小心翼翼地贊嘆激賞之情,即使不得不越過窮山惡水,也并不以自己此舉是一種“征服”。中國人對山的欣賞,是欣賞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跡罕至的空靈。唐朝詩人常用山林來造境,以表達他們的禪思和對大自然的喜愛。因此,他們筆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風(fēng)雨,桂花松子常滿地”的生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幽謐,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隱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奮斗浮沉之余,給自己的心靈尋訪一個自由逍遙、無人干擾的空間,使人間桎梏得到解脫。所以,中國人游山是純?nèi)痪裆系目鞓放c解脫,絕無一絲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敵意。寒山子有詩形容他被認(rèn)為隱入寒巖的實際境界是:君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人們不去體會他這首偈語般的詩,而誤以為他真的隱入寒巖去了。于是,美國嬉皮起而仿效,結(jié)果無功而返。寒山子并沒有去“征服”寒巖,他的“隱入寒巖”是“與君心不同”。所以你要問他“似我何由屆”?那就是不懂得中國人所重視的“心境”了?!半[”是心的事,而不是實際行動的事。沒有人能在“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的寒巖生存。寒山子只是不想讓人知道他在人世間的某一個角落,避開擾攘紛爭的糾纏而已。如果他真是能在寒巖生存,那他豈不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登山專家,可以去征服額非爾士峰而毫不費力了?但那又豈是中國詩哲所贊賞追求的境界?中國詩人都愛山,“五岳尋仙不辭遠”,而他們的態(tài)度是謙和的,心情是輕松的,出發(fā)點是愛與誠服的。他們不覺得山有去“征服”的必要。除非你是像西方侵略者那樣,要去別國的邊境,偷偷插上一面屬于他們自己的國旗。那便不是游山,也不是健行,而變成侵略與偷襲了。再看中國人對水的態(tài)度,也與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覺得中國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學(xué)的具體象征就是“水”。從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到《莊子·秋水篇》,借河伯與海若來比喻見識的小與大,“漁父篇”,借江上漁父來象征一種不屑世俗儀節(jié)的超然,都是用“水”來給人造成浩闊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對照出個人的渺小。因此,中國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靜態(tài)多于動態(tài),用心靈多于用體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蘇東坡《赤壁賦》里的玩法,是靜觀的。由觀賞“澄江似練”和“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而想像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體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不曾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钡恼芩?。用這種哲思來面對世界宇宙,則不會演變成殺伐黷武或破壞自然生態(tài)的可怕結(jié)局。中國人是天生的哲學(xué)家。我們幾乎可以從日常一切活動之中提煉出令人感動的意義。即使游玩,也不強調(diào)表面的體力活動。歷來文人與武人都不鼓勵匹夫之勇,詩人李白好任俠,喜登山,卻不曾聽說他夸耀過自己“征服”了多少山頭,而只說“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他愛水,“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甚至傳說他醉后想向水中撈月而淹死,不曾聽說他創(chuàng)了游過某條長河的紀(jì)錄。他們飲酒是為了賦詩,游山是為了尋真,玩水是為了曠懷,郊游是為了陶冶性靈。名登山旅行家徐霞客或許比較特殊,他是為了探尋地理山形,不是純欣賞,但也未聞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中國人欣賞山水的態(tài)度也可以從山水畫中看出。世界各國的畫家,除日、韓等亞洲國家,受中國的影響,有專門的山水畫家之外,西方國家并不以山水畫作為一個畫派。也說明了東西兩方對世界的看法角度之不同。國畫中絕少窮山惡水,縱使孤峰插云,仍不會給人險惡的感覺。多數(shù)山水畫,在層巒疊嶂之間,細看總有曲徑通幽,所謂“已通樵徑行還礙,似有人聲近卻無”。在澗水之上,或有小橋可通山徑,隱約可達茅屋一椽,想像當(dāng)是隱者的居處。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點綴其間。雪景則溫柔如堆絮,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后人臨摹王維的“雪石圖”、燕肅的“寒巖積雪圖”,都只使人覺得幽靜之至,卻又深藏著生機,而不使人感到驚懼可畏,望而卻步。五代人所繪“雪漁圖”中的漁父,在水濱竹林間,冒雪瑟縮,畫家卻把他的衣服襯以彩筆著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這漁父,不是無家可歸,這是中國古人借藝術(shù)所表達的對世界的善意與愛惜,顯現(xiàn)溫柔敦厚之美。使人無論讀詩看畫,在孤高超詣之中卻能感到無限的溫和與安慰。說明盡管文人雅士向往離群索居的隱逸生涯,卻并不是真的厭恨人間。王維的《終南別業(yè)》,雖然“終年無客常閉關(guān),終日無心常自閑”,但是仍然邀約好友“可以飲酒復(fù)垂釣,君但能來相往還”。這樣的隱入山中,是十分感情的。你也許會說,那是因為寫詩作畫的人是文人的緣故,所以不以攀登高山去強調(diào)勇氣與體力。不過,如果你細讀中國各式武俠小說,其中卻更不乏山中的高人隱士、武林的大俠。他們隱居山林,志節(jié)高蹈,是武人中的智者,其生活情調(diào)典雅悠閑,是中國人對俠客最崇仰的一項因素。武人也不逞匹夫之勇。武俠小說中之逞強斗力的角色都是配角。在中國武人心中,大自然也是宗師,而不是要求征服的對象。中國武術(shù)招式常采取動物的動作,也是以自然為宗師之一例?!罢鞣鄙筋^,是人與自然站在敵對立場,來顯示人類的強大。事實上,人類只可以“到達”某些山頭,卻并不能“征服”它。中國詩人筆下的“尋幽探勝”是“認(rèn)識”二字的美化。用“征服”的心情,專找窮山惡水去冒險,和中國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調(diào)上,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前者是敵對,后者是愛惜。人類登月是偉大的成功,但與其說這是“征服”了月亮,不如說是超越了自己,創(chuàng)造了歷史和進一步了解了大自然。因為月亮上盡管有了人類的足跡,但在人類的世界里,仍然是“何處春江無月明”。
內(nèi)容概要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萬山匯聚的黃山、秀絕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險要的華山,以及天山、廬山、五臺山、天目山、雁蕩山、武當(dāng)山、井岡山、武夷山、秦嶺山脈、昆侖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著各式各樣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闖北者,見識過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無盡其數(shù),但在他們筆下,每一個探訪的名山都依然蕩漾著鮮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幾句言辭似乎可以見證一二:“雁蕩山的風(fēng)潤而輕,五臺山的風(fēng)潮而尖,張家界的山滯而綿;還可以說武夷山的水是怎樣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說廬山松與黃山松在落葉時分各有凄清與瀟灑。”詩人對于山的體悟多么細微!其實,每個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視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間構(gòu)成相互見證的關(guān)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渾厚的,人之所見從不同側(cè)面觸摸山的靈性,人賦予山型神色以言辭名稱,卻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這也就夠了,沒有一個人可以窮盡山之美,卻可以增添山的體味韻味?! ∽筮吺巧?,右邊也是。枕下的溪流里飄著山。天上的云中藏著山。翠衣羅帶的山。裸著脊梁的山。呼作玉女的山。山在散步。山在遐想。山與山凝望。山和山耳語。山山山山,山接山迎。山環(huán)山繞。山的迷宮?! n靜霆《純情山水》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漢族,浙江海寧市硤石鎮(zhèn)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xué)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yè)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xué)、天津北洋大學(xué)和北京大學(xué)。1918年赴美國學(xué)習(xí)銀行學(xué)。1921年赴英國留學(xué),入劍橋大學(xué)1當(dāng)特別生,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xué)。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書籍目錄
中國人的山水觀泰山泰山日出雨中登泰山扇崖泰山極頂泰山腳下詩碑林泰山風(fēng)光黃山黃山記黃山三天黃山拾美且說黃山黃山小記黃山印象上天都黃山松黃海游蹤黃山秋行華山華山談險二游華山雨走華山峪華山游記:峨眉山峨眉山下霧里峨眉直薄峨嵋金頂記峨眉山上的景物峨眉道上廬山廬山面目廬山游記(節(jié)選)廬山廬山廬山紀(jì)游五臺山記五臺山佛光寺——引言五臺贊佛記——旅晉五記之一游佛光寺:仁山智水雁蕩山雁蕩山的秋月雁蕩雜記雁蕩行(節(jié)選)井區(qū)山井岡翠竹三上井岡武夷山武夷山的雨純情山水阿里山阿里山看云阿里山和日月潭山山的圖騰天山景物記朝“武當(dāng)”瑯琊山游記:天子山一日重游玉皇山小記穿過秦嶺今日賀蘭山五峰游記羞女山貴州山叢尋畫南岳游記天目山中筆記桂林的山編后記情隨高山起境人深幽中
章節(jié)摘錄
泰山日出我們在泰山頂上看出太陽。在航過海的人,看太陽從地平線下爬上來,本不是奇事;而且我個人是曾飽飫過江海與印度洋無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頂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頂上,我們無饜的好奇心,當(dāng)然盼望一種特殊的境界,與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們初起時,天還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鐵青,東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舊詞形容,體莽莽蒼蒼的。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原來昨夜整夜暴風(fēng)的工程,卻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觀峰與我們所在砡皇頂以外,東西南北只是平鋪著彌漫的云氣,在朝旭未露前,宛似無量數(shù)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rèn)得出。那時候在這茫茫的云海中,我獨自站在霧靄溟蒙的小島上,發(fā)生了奇異的幻想,我軀體無限地長大,腳下的山巒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塊拳石;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悲喜交互的熱淚。這淚不是空流的,這默禱不是不生顯應(yīng)的。巨人的手,指向著東方,東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xiàn)了,到了,在這里了。
后記
此前編選的《那城:文化名人眼中的中國名城》,暢快欣然,仿佛游歷了中國所有的歷史名城,城里城外的枝枝節(jié)節(jié)都幾乎了然于心了。文化的城市實在是人類建立的安居之所、精神家園,她的變遷之中蘊含了難以言盡的歷史酸辛。當(dāng)再一次編選《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油然感覺又一次的健心游歷要開始了。自然的山野的確是人類景仰的巍峨壯闊的依靠世界、生養(yǎng)之處,玩味山的亙古不變也應(yīng)會給予嘈雜的人類生命意義的啟發(fā)吧?當(dāng)我從城里的歷史風(fēng)味,一下子跳到曠野山川的博大空間,心緒也更為曠達飛揚起來。就因為山是自然賦予我們生命的重要符號。小時候讀書,在懵懂之中,背了一些文辭,大都隨著歲月而遺忘了,但卻對諸如“山之阿”的快感依然印象極深。成年后逐漸明白心隨平野闊,江涌大荒流的境界,卻愈發(fā)不滿足。因為心境擴大后,又對蘇軾“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問之明月”格外鐘情,想那空寂無人萬籟俱寂的山巔,看那高懸的無垠天際,心的飛翔將如何無極?山的空靈和山的沉穩(wěn),山的曲徑通幽和山的巍峨矗立,都多面性地誘惑著我們探其魅力。所以我愛山。但其實在很長時間里,對于山的自然屬性,對于山給予我們踏足野游的樂趣更為重視,只是隨著閱歷的增加,才逐漸開始讀解一座座山的秘密,認(rèn)知一個一個山之中隱藏的微妙涵義。山是有靈性的,不用從神話、從典籍中去尋覓山的神妙所在,只要想想人們是如何虔誠地談?wù)撋?,賦予山諸多的人際聯(lián)系,就不難明白這個道理。諸如杜甫之嘆泰山“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李白登巫山而有“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的贊嘆,黃山有讓人難以忘懷的“迎客松”,華山蒼龍嶺還留著“韓愈投書處”的記憶等等,都在證明山石之間、山林之中、山澗之里、山霧之外,到處是山與人的呼應(yīng)關(guān)系。忽然想到,一個偶然機緣觸動的關(guān)于山的一個有趣話題。某一天乘坐城里的出租車出城爬山,途中聽到交通臺正在進行有獎競猜,司機忽然哈哈大笑,我疑惑之,他告訴我,征詢的題目是問:“女人似水,男人似什么?”司機嘲笑居然沒有人能正確回答,他鄙夷答題者竟然不知道:女人似水,男人就是山啊!果然,沒有人揭獎的最后的答案正是:“男人是山。”我感慨不已。山被如此莊重地賦予男性的責(zé)任,對于已經(jīng)越來越忽略人之外世界的人類來說,的確具有警醒的意義。人類祖先是從樹上下到地面的。是不是從高山中走出來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但人類總是仰仗山川確乎是事實,川流產(chǎn)自于大山,大山孕育著人們所需要的一切:茂密的森林遮蔽著水土,飛禽走獸自在的生存,高山草旬一望無際,雪野滋養(yǎng)著不斷干涸的河流,每一次踏入山間小道、山谷溪澗,都會感嘆工業(yè)生產(chǎn)污染了河流,卻還有源頭的山水還沉凈自然、郁郁蔥蔥,又想到如果人類沒有節(jié)制和山林不再供給,將來還有沒有城市的存活價值?人類還會不會被迫重新走人大山尋找棲息之地?于是忽然就對“高山仰止”的解讀有了新的理解了。因為山就是壯闊堅實、恒定不變的存在,在它面前,人顯得何其渺小。杜甫有詩歌日:“安得廣廈千萬問,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睂τ谌碎g的企盼就落腳在山的厚實穩(wěn)重上,可見山在人心深處的如許分量!是的,舉凡《那山》中涉及的五岳之首的泰山、萬山匯聚的黃山、秀絕天下的峨眉山、天下第一險要的華山,以及天山、廬山、五臺山、天目山、雁蕩山、武當(dāng)山、井岡山、武夷山、秦嶺山脈、昆侖山、阿里山等等,都在世人的心中存留著各式各樣的光彩。文化名人都是走南闖北者,見識過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無盡其數(shù),但在他們筆下,每一個探訪的名山都依然蕩漾著鮮活的生趣。舒婷在《仁山智水》一文中的幾句言辭似乎可以見證一二:“雁蕩山的風(fēng)潤而輕,五臺山的風(fēng)潮而尖,張家界的山滯而綿;還可以說武夷山的水是怎樣率真,猛洞河的水是如何矜持;說廬山松與黃山松在落葉時分各有凄清與瀟灑?!痹娙藢τ谏降捏w悟多么細微!其實,每個人的山都是自己胸襟和視野折射的“我之山”,它和自然之山之間構(gòu)成相互見證的關(guān)系。自然之山是博大渾厚的,人之所見從不同側(cè)面觸摸山的靈性,人賦予山型神色以言辭名稱,卻只是在挨近山的精神而已。但這也就夠了,沒有一個人可以窮盡山之美,卻可以增添山的體味韻味。韻味!正是韻味成為中國人觀察山水的心悟追求。你說王維對“空山新雨后”的感覺是多么自在愜意,他欣賞的顯然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微妙意味,給予人無言有意的深味。而李白于山則為“噫吁喊,危乎高哉!”那份大呼小叫令人驚訝,而他這位大詩人對于天姥山之“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誠”的由衷摯愛,給予人的是絕不能為了事權(quán)貴而“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決絕。山不就是欣賞者對于自己胸臆的投射和具象寫照嗎!通觀全書描繪的山,深刻的印記還包括中國人對于山的獨特態(tài)度:達觀享受。羅蘭在《中國人的山水觀》中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中國人游山是純?nèi)痪裆系目鞓放c解脫,絕無一絲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敵意?!眹藢τ谏剿膽B(tài)度確乎是精神享受,山如老友,需要陪伴疏散身心,所以山成為快樂的寫照和憂傷的稀釋處所。山又如鏡子,看山如看自己心境心態(tài),陶潛先生竟然巧妙地吟誦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佳句,就是因為自己的觀照在山中得到復(fù)驗。其實,《那山》中的諸名家未必都全面描繪了所到山林的妙處,但他們各自的心中所感,情趣所獲卻真真切切。猶如中國繪畫,初看所描之山?jīng)]有立體感和透視力度,但看似平面的背后卻是趣味感知和想象的天地。文人于山間悠緩講述的已經(jīng)是藝術(shù)之山,是看透平面之后的想象力鍛造,一切盡在修養(yǎng)陶冶的趣味。想想賈島已經(jīng)揭示的山水趣味:“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币磺斜M在描繪中,就看你能不能參透山中境界所在:云霧籠罩深不可測的遠方,似有深處影,就看有心人。讀此書似乎也可以這樣看。2007年10月22日
編輯推薦
《那山:文化名人眼中的中華名山》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