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環(huán)境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作者:《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讀本》編委會 編  頁數(shù):187  

前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zhàn)爭滄桑與貧窮落后的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巨龍終于睜開雙眼,開始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東方。2009年,中國已經成為一言一行可以影響世界的地區(qū)強國,成為一舉一動備受世界關注的世界大國。  從1949年到2009年,一個甲子的輪回,中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滿目瘡痍挨餓受欺到錦繡大地揚眉吐氣,60年的中國經歷了一個龍困于野、潛龍在淵到巨龍騰空的驚天巨變,創(chuàng)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  作為今天的青少年,祖國末來的主人,你可曾知道:  從初建的新中國到今天的政治體制、國際政治地位,我們黨付出了怎樣的努力與艱辛?  從為了解決饑餓的社會主義改造,到今天解決了溫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中國經歷了何等曲折的探索?  從“小米加步槍”解放全中國,到擁有“兩彈一星”能夠實現(xiàn)太空行走的現(xiàn)代化國防,中國軍人付出了多少生命和汗水?  從一個面臨西方社會全面封鎖,到成為全面開放,有能力影晌國際社會的世界大國,中國人民做出了怎梓的努力?

內容概要

從一個對疆域地理所知不多,對天災人禍無法及時反應救援,對全國自然環(huán)境一味破壞,但環(huán)境還算清新自然的中國,到今天實現(xiàn)對疆域的數(shù)字監(jiān)控,全面把握規(guī)劃地理資源,及時發(fā)現(xiàn)自然災害并迅速反應救援,號召保護環(huán)境,展開“退耕壞林”“封山造林”,但環(huán)境仍然不能讓人滿意,六十年的新中國又付出了什么樣的努力,又承受了怎樣的代價?

書籍目錄

序言  巨龍騰淵60年前言  中國崛起的60年上篇  滄海桑田:新中國60年的自然  第一部分  1949年開始探索中國的自然地理    1.出版新中國第一張地圖    2.開始整編歷史水文資料    3.新中國成立初期治理與開發(fā)長江    4.成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    5.成立中國海洋湖沼學會    6.爆發(fā)古鄉(xiāng)泥石流    7.治理淮河    8.竺可楨報告綜合考察工作    9.布測全國天文大地網    10.福建古田溪一級水電站開工    11.引黃灌溉濟衛(wèi)第一期工程竣工    12.大冶、白云鄂博兩鐵礦研究工作會議    13.提出根治洪澤湖區(qū)和微山湖區(qū)蝗害的建議方案    14.建成官廳水庫    15.建成佛子嶺水庫    16.中國衛(wèi)生部提出適當節(jié)制生育    17.頒發(fā)1956年度科學獎金(自然科學部分)    18.編寫《中國動物志》    19.發(fā)現(xiàn)白云鄂博鐵礦    20.編制第一個海洋科學遠景發(fā)展規(guī)劃    21.《中國地震區(qū)域劃分圖》編制完成    22.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23.浙江新安江水電站開工    24.提出包蘭鐵路固沙措施    25.實施吉林省人工降雨    26.北京十三陵水庫完工    27.丹江口水利樞紐正式開工    28.安徽淠史杭灌區(qū)開工修建    29.北京密云水庫開工建設  第二部分  1959年到1968年的自然考察    1.鄭州黃河新大橋通車    2.啟動《中國植物志》編纂工作    3.召開治沙隊工作計劃會議    4.三年自然災害    5.發(fā)現(xiàn)大慶油田    6.開發(fā)北京首云鐵礦    7.發(fā)現(xiàn)勝利油田    8.海河發(fā)大水    9.編制《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及《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    10.選擇封丘作為綜合治理黃淮海平原的試點    11.建成人造天河——紅旗渠    12.河北邢臺連續(xù)發(fā)生多次地震    13.建成鴨綠江云峰水電站  第三部分  始于1969年的自然開發(fā)    1.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工    2.大型人工河——湖北漢北河竣工    3.建成群英壩    4.湖南青山水輪泵站竣工    5.竺可楨發(fā)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6.河南大水    7.唐山大地震    8.興建白山水電站    9.雜交水稻研制成功    10.發(fā)現(xiàn)遂昌金礦    11.建成富春江水電站    12.建立中國蕨類植物分類新系統(tǒng)  第四部分  1979年到1988年:自然災害與利用自然    1.“雅礱江二灘水力開發(fā)可行性綜合研究”通過認定    2.召開青藏高原科學討論會    3.發(fā)生南澇北旱災情    4.東亞大氣環(huán)流成為中國天氣預報業(yè)務模式    5.提出“大農業(yè)”“大糧食”觀點    6.對暴雨預報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7.遼河大水    8.長江科考漂流隊征服長江    9.大興安嶺森林火災    10.開始平原綠化工程    11.從三門峽到黃河的治理    12.黃河漂流探險結束  第五部分  1989年開始的十年自然大事    1.修建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    2.華東發(fā)生水災    3.應用衛(wèi)星遙感技術    4.1998年長江水災  第六部分  1999年,自然變成被保護的環(huán)境    1.省級行政區(qū)及其行政中心的變遷    2.沙塵暴襲來    3.淮河首次成功截流    4.2004年開始的沱江污染事件    5.實施三河三湖治理計劃    6.啟動南水北調工程    7.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1949年以來首次縮小    8.圓明園防滲工程引發(fā)的環(huán)境問題    9.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10.廈門PX項目事件    11.新疆從“天河”取水    12.我國北方酸雨范圍擴大    13.搬遷治理沿黃稀土企業(yè)    14.太湖藍藻大規(guī)模暴發(fā)    15.我國近三十年來海平面上升9厘米    16.東營黃河口附近10萬畝鹽堿地改造為良田    17.枯水期鄱陽湖“肚量”大了    18.西藏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最大冰川群    19.湖北發(fā)現(xiàn)喀斯特大漏斗    20.大同排污企業(yè)“持證上崗”    21.發(fā)生新疆伊犁冰凌洪水災害    22.2008年南方特大雪災    23.江灣綠地、濕地的地理演變    24.2008年汶川大地震    25.陽宗海水污染事件    26.新疆雪豹數(shù)量銳減至百平方公里不足1只    27.我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中國南極昆侖站開站下篇  征服與保護:新中國60年的環(huán)境  第一部分  1949年到1958年,十年探索環(huán)境考察    1.開始東北地區(qū)考察科研工作    2.進行西藏綜合考察    3.尋找橡膠樹    4.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    5.啟動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工作    6.建立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7.建立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    8.海帶南移養(yǎng)殖成功    9.建立大熊貓保護工程    10.建立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第二部分  1959年到1968年的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與保護    1.白鷴的發(fā)現(xiàn)    2.建立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3.完成新疆綜合科學考察計劃    4.中蘇黑龍江流域聯(lián)合科學考察    5.首次進行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科學考察    6.完成云南和華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計劃    7.建立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8.頒布草原法    9.建立白水江自然保護區(qū)    10.再次進行珠穆朗瑪峰地區(qū)科學考察  第三部分  不被重視的十年,1969年到1978年的環(huán)境    1.治理交通污染    2.制定《青藏高原1973—1980年綜合科學考察規(guī)劃》    3.建立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4.建立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5.成立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    6.開始三北防護林工程    7.開展自鰭豚研究  第四部分  1979年到1988年:污染加重與環(huán)保開始    1.頒布環(huán)境保護法    2.建立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    3.建立佛坪自然保護區(qū)    4.建立博格達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5.建立五大連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6.建立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7.建立神農架自然保護區(qū)    8.建立鹽城自然保護區(qū)    9.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    10.組織對京津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防治的聯(lián)合攻關    11.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家和環(huán)保主義者    12.頒布《森林法》    13.召開的“全國城市環(huán)境保護工作會議”    14.建立黃龍自然保護區(qū)    15.建立揚子鱷保護和發(fā)展工程    16.發(fā)現(xiàn)與研究澄江古生物化石群    17.建立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qū)    18.開始高鼻羚羊拯救工程    19.開始麋鹿拯救工程    20.開始野馬拯救工程    21.建立達賚湖自然保護區(qū)    22.頒布《大氣污染防治法》    23.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    24.泰山成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5.建立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26.建立雅礱河風景名勝區(qū)  第五部分  1989年開始的十年環(huán)境治理    1.開始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    2.建立南麂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3.建立珠穆朗瑪峰自然保護區(qū)    4.建立山口國家紅樹林生態(tài)自然保護區(qū)    5.黃山成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6.建立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7.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    8.開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9.簽署為制止“污染跨國轉移”的《巴塞爾公約》    10.《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正式發(fā)布并實施    11.北京市發(fā)布關于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guī)定    12.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    13.世界自然基金會正式成立北京辦事處    14.建立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    15.建立黃龍風景名勝區(qū)    16.建立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qū)    17.建立亞丁自然保護區(qū)    18.建立四川峨眉山一樂山風景名勝區(qū)    19.關停6.7萬家“十五小企業(yè)”    20.開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21.開始太湖流域治理零點行動    22.啟動“渤海碧海行動計劃”  第六部分  1999年到2009年:環(huán)境開始好轉的十年    1.建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護區(qū)    2.建立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qū)    3.建設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型鐵路——青藏鐵路    4.河北建2000多萬畝林帶為京津抵風御沙    5.云南三江并流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6.“中國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政策論壇”在北京開幕    7.醫(yī)療廢物管理辦法發(fā)布施行    8.環(huán)??偩职l(fā)布《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    9.人大舉行中國貝邇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儀式    10.大自然保護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辦公室    11.建立凌源青龍河自然保護區(qū)    12.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和建設規(guī)劃進入實施階段    13.河南大力倡導教科書循環(huán)使用    14.可可西里藏羚羊基本適應青藏鐵路野生動物遷徙通道    15.西藏:自然保護區(qū)覆蓋面積超三成消失多年的珍稀動物開始重返家園一    16.環(huán)保組織倡導26℃空調節(jié)能    17.擬六年內投資75億元保護“中華水塔”三江源    18.造紙污染治理走上快車道    19.開始白鱘保護工程    20.保護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21.推進“六清六建”改善農村環(huán)境    22.中國南方喀斯特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23.首批獼猴成功回遷三峽重聞“兩岸猿聲”    24.加入國際無車日    25.頒布《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6.加強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合作    27.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機制建設    28.正視三峽工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諸多問題    29.節(jié)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    30.國務院印發(fā)節(jié)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    31.實施家電“禁氟令”    32.提出生態(tài)文明    33.環(huán)??偩职l(fā)布《全國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guī)劃綱要》    34.推廣綠色奧運與生態(tài)北京    35.限制使用塑料購物袋    36.可持續(xù)消費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隆重舉行    37.發(fā)布《中國環(huán)境標志使用管理辦法》的公告    38.全國首例環(huán)境污染責任險案例:農民獲賠1.1萬元    39.印發(fā)《全國生態(tài)脆弱區(qū)保護規(guī)劃綱要》的通知    40.印發(fā)《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申報書》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范圍調整、功能區(qū)調整及更改名稱申報書》    41.開展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    42.我國最瀕危兩棲物種“務川臭蛙”版圖增加4倍    43.中國代表團參加《濕地公約》第36次常委會    44.開建雁鴨類保護與監(jiān)測網絡    45.修復環(huán)太湖流域生態(tài)浙江投百億保護濕地    46.深圳十污水廠BOT項目塵埃落定    47.我國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參考資料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篇 滄海桑田:新中國60年的自然  第一部分 1949年開始探索中國的自然地理  1.出版新中國第一張地圖  地圖,是我們認識中國的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像一只高傲的公雞;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我們今天看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與最開始的全國地圖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地圖,又稱版圖,它是一個國家領土和疆域的象征。編制完備準確的地圖就是反映一個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核心工作之一。沒有完整的地圖,就不能說明這個國家的建立工作已經完成?! ⌒轮袊⒘?,國家的領土主權也必須要在地圖上得到體現(xiàn)。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剛建立的時候,全國還沒有統(tǒng)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也還沒有完全勘定。當時,也沒有作為一個疆界象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地圖。  因為沒有準確的地圖區(qū)分,很容易帶來邊界、各省市自治區(qū)界線上的糾紛。有一些地方,可能已經是中國人的,但他們并不能在地圖上證明自己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上。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在省市自治區(qū)交界線上的居民,有些還依照老習慣認為自己是屬于這個地方,但實際上可能已經屬于另一個地方管轄了?! 榱讼虼蠹冶砻餍轮袊男旅婷?,繪制新中國的大好河山,給大家一個清晰的講解劃分和證明。1949年11月,我國政府剛剛成立就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張全國地圖。這是在地圖上首次出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權第一次在地圖上反映出來。1949年11月的第一張新中國地圖上,中國的版圖就像一只昂首闊步的雄雞。在這幅地圖上,北京成為新中國的心臟,按照當時的行政區(qū)劃,地圖標出了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中南六大行政區(qū)。1954年中國地圖出版社成立,從此我國開始有了專門的地圖出版機構?! ∮捎谛姓^(qū)域界線不明確或未經依法勘定,邊界爭議不斷,地圖上的行政區(qū)域界線也被迫采用“權宜畫法”表示。1989年,國務院批準開展勘界試點工作。1996年,國務院決定全面勘定省、縣兩級行政區(qū)域界線。截至2002年底,中國近48萬公里的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qū)域界線全部勘定,成為法定行政區(qū)域界線。由此,我國才有了真正完整清晰的全國地圖?! ∪珖貓D,反映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變化。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先后設立了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六個大行政區(qū)。1953年,國家陸續(xù)恢復省為國家一級行政區(qū)劃建制。與此同時,新中國創(chuàng)造并實施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先后設立了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和廣西5個省級自治區(qū)、30個自治州和169個自治縣、旗。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分別設立特別行政區(qū)?! ?.開始整編歷史水文資料  新聞中,天氣預報上,對于水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經常會有“歷史最高水位”“最大的自然災害”這樣的說法。為什么可以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可以根據歷史水文資料的信息和對比,預測可能的自然災害,分辨出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 ?949年,全國從南到北,珠江、長江、淮河、黃河以及華北北部的潮白河、灤河、內蒙古的西遼河等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珠江流域的西江干流梧州站洪峰流量48900立方米每秒,僅次于1915年(50500立方米每秒),7天、15天、30天洪量均超過1915年,為近百年來罕見的特大洪水。兩廣地區(qū)淹沒農田39.3萬公頃,受災人口370萬人。長江沙市7月9日洪峰水位44.49米,為自1903年有記錄以來的高值;漢口7月12日洪峰水位27.12米,為自1865年有記錄以來僅低于1870年、1935年而居第三位的最高值。黃河花園口9月14日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流量在1萬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時間達49小時,是黃河回歸故道后的首次大水?! ?0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決定:將國民政府中央水利實驗處水文研究所、長江水利工程總局、淮河水利工程總局等單位積存的水文資料全部集中,并組成水文資料整編委員會,任命水利實驗處水文研究所所長謝家澤為主任委員,分長江和淮河兩大組負責整編歷史水文資料。第一次擬定了水文資料整編刊印格式及工作方法,為以后的水文資料整編工作積累了經驗?! ∷馁Y料整編,是對原始水文資料按科學方法和統(tǒng)一規(guī)范進行整理、分析、統(tǒng)計、審查、匯編、刊印、存儲的全部技術工作。在收集有關資料,審核原始資料,確定整編方法手算時,進行推算、制表。電算時,進行數(shù)據整理,填制加工表,錄入數(shù)據文件,計算及輸出整編成果表,進行單站合理性和信息合理性的檢查,編寫資料整編說明書。其內容主要為水位、雨量、流量三大塊?! ?.新中國成立初期治理與開發(fā)長江  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她孕育了祖國五千年的文明,也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但是,因為自然以及人為的原因,長江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災難?! ?949年全國解放,結束了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長江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中國開始了歷史的新紀元。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治理開發(fā)長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1949年全國解放,百萬雄師過大江,不久長江汛期來臨。由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水利設施嚴重失修,該年雖非特大洪水年,可江漢、洞庭湖、贛、皖、鄱陽湖、華陽河水系以及江淮、太湖水系沿江濱湖發(fā)生了嚴重洪水災害,堤防大量清決,千萬頃良田盡成澤國,廣大人民深受災難。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正式成立,解放戰(zhàn)爭仍在進行,黨中央對此極為重視,決定籌建長江水利委員會,歸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當時已確定林一山同志去廣西擔任省人民政府副主席,9月間臨時改變,鄧子恢、陶鑄同志找他談話,讓他組建中南水利部和長江水利委員會,立即調集干部組建機構開展工作,并經中央決定將南京的揚子江水利委員會機構(新中國成立前不久更名為長江水利工程總局)遷至武漢。  11月,林一山同志帶領我們去華東參加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指導委員會華東工作團,接收國民黨中央政府。團長是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同志。林一山同志負責接收水利部系統(tǒng),并安排將揚子江水利委員會主要部分分期分批遷至武漢并入長江水利委員會,留一部分在南京成立長江水利委員加固了荊江大堤。荊江分洪工程的竣工,為防御1954年洪水、確保荊江大堤創(chuàng)造了重要條件。1954年長江中下游發(fā)生了百年少遇的洪水,洪峰流量之大、歷時之長遠遠超過1931年。荊江分洪工程三次開閘分蓄洪水,降低沙市水位1米多,從而避免荊江大堤發(fā)生嚴重決口的毀滅性災害,并為荊江河段以下長江沿岸城鄉(xiāng)防洪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戰(zhàn)勝1954年洪水作出了重要貢獻。毛主席題詞“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和周總理題詞“要使江湖都對人民有利”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工程的偉大意義?! ∏G江分洪工程是體現(xiàn)江湖兩利、團結治水的重要范例。在長江中下游大量超額洪水不能安全泄入東海的情況下,長江兩岸必然要發(fā)生淹堤決口,造成大量的洪澇災害。有計劃分蓄洪水,提高分蓄洪的效果是我們長江中下游防洪規(guī)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各省擬定的分蓄洪方案開辟分蓄洪區(qū)都是從權衡利害盡量減少損失這個角度出發(fā)的。興建漢江杜家臺分洪工程,也是基于這種規(guī)劃思想,在總結1954年防汛斗爭經驗后興建的另一項分蓄洪工程。分蓄洪工程建成后,在丹江口工程本建成前經常運用,改變了漢江中下游堤防三年兩決口的嚴重局面。蓄洪墾殖就是將一些適于開辟為蓄洪區(qū)的洼地荒湖圍起來,需要分洪時破堤分蓄洪水,不需要分蓄洪時進行墾殖加以開發(fā)利用。  1954年的實踐證明,這項措施符合長江中下游實際,對防洪和發(fā)展生產都是有利的。光靠堤防和分蓄洪工程只能對長江中下游防洪條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解除歷史上頻繁發(fā)生的規(guī)模不是很大的洪災,在遭遇大洪水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災害;但在遭遇特大洪水時,嚴重的洪災威脅遠非堤防和有計劃分蓄洪措施所能解決。因此,要在長江干支流上建設控制性工程,實行綜合利用達到從根本上進行合理開發(fā)的目的?! ?.成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  1949年12月8日,中國國家氣象局成立。國家氣象局的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8日,1953年轉建為中央氣象局,1982年改名為國家氣象局。其職責是負責全國氣象工作的組織、建設、規(guī)劃、管理和業(yè)務指導?! 覛庀缶窒略O有四個直屬機構。第一個是國家氣象中心,它由氣象通信中心、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和氣象資料中心組成,是全國氣象業(yè)務工作的中心。第二個是衛(wèi)星氣象中心,它負責擬訂氣象衛(wèi)星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提出技術使用要求,管理氣象衛(wèi)星地面業(yè)務運行系統(tǒng),負責衛(wèi)星資料的接收、處理和分析研究及在氣象業(yè)務中的應用。第三個是氣象科學研究院,它是以應用為主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從事天氣、氣候、動力氣象、熱帶氣象、極地氣象、高原氣象、應用氣象、雷達氣象、人工影響天氣等理論和技術研究,進行新的氣象探測儀器裝備的研制和確定計量標準等,同時它也是氣象科技情報中心。第四個是氣象出版社?!  ?/pre>

編輯推薦

  只有記住歷史了解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才能融入歷史繼承歷史。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滄海與桑田,新中國60年的自然變化,征服與保護,新中國60年的環(huán)境變遷。  我們都知道,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但你知道這個數(shù)據是怎樣來的嗎?我們都知道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但你知道為什么原來的8848米現(xiàn)在變得不準確了呢?我們喜歡利用空閑時間到全國各地旅游,縱覽祖國山水,但你是否知道,現(xiàn)在的洞庭湖比60年前減少了多少,三峽風光與10年前有多大差別,多少森林濕地在60年間消失在中國大地?我們每天都會注意天氣預報,你又知道天氣預報是誰測出的,是怎樣預報出米的呢?我國頻發(fā)的水災、旱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主要焦中在哪些地區(qū)、什么時候爆發(fā),能否預測、預防,新中國為此做過怎樣的努力,這些你又知道多少?我國的石油等各種礦產產資源是否豐富?它們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其中經過怎梓的努力,你清楚嗎?中國什么時候開始關注環(huán)境的變化,什么時候開始重視環(huán)境保護,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污染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你是否有所了解?我們關注的珍惜生物,我們欣賞的自然美景,這些又是什么時候開始被重視、被保護起來的,其過程你有興趣知道嗎?中國現(xiàn)時自然環(huán)境態(tài)勢如何?60年前是怎樣的,經過了60年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在一系列的變幻中,中國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閱讀《自然與環(huán)境》,關注中國發(fā)展60年中的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自然與環(huán)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二年級的小朋友因為學校要求讀百部經典圖書才買的,不過對七八歲的小朋友來說有點深奧,也就胡亂讀讀了。
  •   主要是兒子學校要求寫關于建國60年變化題目的文章,兒子還可以,很喜歡看,增加一些愛國注意的素材!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