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風情地圖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jīng)濟  作者:劉廣玉  頁數(shù):283  字數(shù):266000  

前言

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是創(chuàng)造于民間又傳承于民間的具有世代相習的傳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為),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風情,不同的民俗風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這樣的特色體現(xiàn)在各地居民的節(jié)日、婚戀、禮節(jié)、飲食、建筑服飾、民間喜好和禁忌等民俗風情的主要方面。所以,我們這《中國民俗風情地圖》主要從“風俗特色”、“節(jié)日民俗”、“婚戀民俗”、“禮節(jié)風俗”、“飲食風俗”、“建筑風情”、“服飾風情”和“喜好與禁忌”等幾個方面來介紹當?shù)氐拿袼罪L情。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甚多,但最主要的三大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節(jié)日習俗是構(gòu)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著本民族物質(zhì)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風貌和豐富內(nèi)涵。同漢族雜居的少數(shù)民族也過漢族的節(jié)日,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節(jié)日,而且節(jié)日民俗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男婚女嫁乃人生之重要環(huán)節(jié),婚姻的締結(jié)歷來被視為“正家”之始,終身大事。因此,有關(guān)婚姻禮俗自然也就備受關(guān)注。我國是個禮儀之邦,崇尚禮節(jié)。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熱情好客,崇尚禮節(jié),待人接物,講究禮貌,也是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飲食習俗,包括居家飲食習俗、節(jié)日飲食習俗、待客飲食習俗、飲食禮俗等。各民族飲食習俗的交流促進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食俗常因地區(qū)和民族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從而形成豐富多彩、異彩紛呈的飲食習俗。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種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文化的具體寫實,有強烈地表現(xiàn)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飾。服飾,是文明的產(chǎn)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飾”。一個文明的民族和社會,總會把它的精神凝結(jié)在它最堅固也是最龐大的創(chuàng)造物——建筑之上的。所以說,民居,是一道永遠的風景,值得觀賞。服飾和衣著穿戴,它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標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外,還有審美、研究民族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價值,而且還是一個民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象征。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和相關(guān)的制作工藝及藝術(shù)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絢麗多彩的獨特服飾,構(gòu)成了一座獨特、美麗的五彩“花廊”。每個地區(qū),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語言行動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隨處可見。禁忌稱為忌諱,是由于對某種神秘力量產(chǎn)生恐懼而采取的消極防范錯施。它是禁止同“神圣”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懲罰,與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們共同的信仰基礎之上的,是對神靈崇拜和巫術(shù)的民間信仰,人們用以規(guī)范自己的信仰行為。禁忌一般通過口頭傳承和行為示范在民間流傳,禁忌的事象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可謂無奇不有。它滲透于人們生產(chǎn)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有的禁忌是合理的,有的禁忌則是不合理的,應該摒棄的。以上說明性文字,在每章相應部分不再出現(xiàn),免贅述之嫌。同時由于篇幅所限,《中國民俗風情地圖》每部分也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突出特色。該詳則詳,該略則略,大凡人們都知道的就不再贅述。比如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等“官邸”都沒有納入編者視野。如果想了解細情況,請按照《中國民俗風情地圖》所示,親自去體驗當?shù)氐拿褡屣L情,想必感受更深。各章節(jié)的說明行文字,統(tǒng)一在第一章詳細說明,后面的內(nèi)容,如果沒有必要,就不再說明,以免重復。需要說明的是,我國“56個民族56朵花”,55個少數(shù)民族則以當?shù)毓逃忻褡?如青海的土族和撒拉族)以及居住在當?shù)厝藬?shù)較多的加以介紹,如侗族,貴州有,湖南也有,但居住在貴州的侗族人口較多,在介紹侗族的民俗風情時,就放在西南卷。其他類似的民族民俗也按此處理,希望不要由此引起大家的誤解。

內(nèi)容概要

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是創(chuàng)造于民間又傳承于民間的具有世代相習的傳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為),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傳達室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就是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民俗、特有的藝術(shù)區(qū)別其他民族,留住民族的根是很重要的。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華北民俗風情第二章  東北民俗風情第三章  西北民俗風情第四章  華東民俗風情第五章  華中民俗風情第六章  華南民俗風情第七章  西南民俗風情第八章  港澳臺民俗風情

章節(jié)摘錄

今天的北京雖然過春節(jié)不像以前那樣講究了,但在風俗上仍保存了老北京的很多特色。當然了,要說春節(jié)真正過得有滋味,還是老北京的風俗更好。我們在這里,也主要介紹老北京怎樣過春節(jié),今天的北京春節(jié)很多東西已經(jīng)全國一體,甚至全球化了,年味兒淡了,地方特色也少了。老北京的春節(jié)從除夕開始。舊歷臘月三十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慶典都集中在這一天,因此,這是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天。早晨姑娘戴花,晚間全家迎神,守歲為父母增壽,五更發(fā)壓歲錢紅包。這一天,為了點綴年景,營造新春“納福迎祥”的氣氛,從早晨起,人們就都梳妝打扮整齊。女人們都戴上象征吉慶有余的絨花、絹花,門前貼上紅色春聯(lián)、門心,詞句因戶而異。有的還要貼上紅綠“掛錢兒”(一種剪紙工藝品),窗戶的玻璃上貼上窗花。室內(nèi)貼上“一人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之類的春條和福字。有祠堂的一律將宗親三代的主牌亮開,先人有畫像的一律要懸掛起來。沒有祠堂和主牌的也要臨時設位,供幾個裝有花紅紙錢的包裹。三十兒晚間至大年初一凌晨,諸神下界考查人間善惡。因此,院內(nèi)須設“天地桌”,上設五供,焚香秉燭,以求過往神靈在新的一年里賜福。晚間,天剛一擦黑,就有小孩挨家挨戶送“財神爺”(紙像)。上邊印著“增福財神”字樣,正中印一戴紗帽的財神像。一般人都為取個吉利,以高于成本的幾倍之價接進財神像。正廳設八仙桌,掛上紅繡片的桌圍子,擺上香爐、蠟扦,插上紅蠟。蠟扦下邊還分別壓著黃錢、元寶、千章,謂之“敬神錢糧”。除夕的晚宴謂之“團圓飯”。家里的成員要齊,菜飯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生活美滿。因為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可以葷素一齊上。進入子時后,即可接神。晚輩給家里的長輩叩首拜年守歲接神,叩頭拜年。后半夜謂之“守歲”,有珍惜年華之意。年輕的守歲是為年事已高的父母長輩增福延壽。接神,事先把香菇、木耳、黃花、炸貨、胡蘿卜、白菜等剁碎、拌好素餡,包成餃子。接神時,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個餃子。餃子端上來之后,馬上燃點香燭,宣告接神儀式開始。接神儀式由最高長輩主持。首先查好憲書,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方位,然后,主祭人才正式舉著高香到院里向各個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請。禮畢,舉香回到堂上,插人香爐,再三叩首。全家按尊卑長幼依次三叩首,肅立十分鐘后。香燭欲盡,于是主祭人領(lǐng)全家再依次三叩首,禮畢,即請香根,將神像及黃錢、元寶、千章一并請下,拿到院中早已準備好的錢糧盆里與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時,燃放鞭炮。禮成后,全家在焚化現(xiàn)場互道“新禧”。隨后,長輩們坐在堂上,接受晚輩們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禮。禮畢,照例由長輩們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頓素餡的接神餃子,也叫五更餃子。餃子里放一個小銅錢,謂吃到銅錢者在新的一年里諸事順利。至此,除夕的慶典活動就結(jié)束了。

編輯推薦

《中國民俗風情地圖》主要從"風俗特色"、"節(jié)日民俗"、"婚戀民俗"、"禮節(jié)風俗"、"飲食風俗"、"建筑風情"、"服飾風情"和"喜好與禁忌"等幾個方面來介紹當?shù)氐拿袼罪L情。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風情,不同的民俗風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這樣的特色體現(xiàn)在各地居民的節(jié)日、婚戀、禮節(jié)、飲食、建筑服飾、民間喜好和禁忌等民俗風情的主要方面。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民俗風情地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