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曉樹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曉樹 頁數(shù):192
Tag標簽:無
前言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卒于1898年。 他曾擔任德國首相和外交大臣,對德國“從上至下”的統(tǒng)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德國形成了深刻影響。他是德國有名的“鐵血宰相”。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于普魯士興奧森一家容克大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親的莊園里度過的。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二十七次決斗。1835年于柏林大學畢業(yè)后,俾斯麥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nóng)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的態(tài)度,構成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 1848年,德國柏林爆發(fā)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起軍隊,準備武力鎮(zhèn)壓革命。1851年~1858年,他擔任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lián)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1862年出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同年9月,在普魯士議會的首次演說中,他大聲宣稱:“德國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shù)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俾斯麥的“鐵和血”,是他統(tǒng)一德國的綱領和信條,他的“鐵血宰相”的別稱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麥正是憑靠這種暴力,大膽而又狡猾地利用國際糾紛和有利時機,決定性地使德國通過“自上而下”的道路統(tǒng)一起來。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zhàn)爭。把屬于丹麥的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shù)為德意志人)并入德國。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zhàn)爭。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zhàn)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jù)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lián)邦,普魯士兼并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zhàn)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lián)邦諸侯國,統(tǒng)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邦聯(lián)。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zhàn)。拿破侖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 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zhàn)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侖三世。至此,統(tǒng)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tǒng)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后,執(zhí)行為大資產(chǎn)階級和貴族地主階級利益服務的政策,推動了德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他的“鐵和血”卻沒有因此而停止。1871 年他參與鎮(zhèn)壓了巴黎公社武裝起義。在國內(nèi),他加緊鎮(zhèn)壓德國工人運動;對外組織軍事集團,極力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同時,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掠奪殖民地,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 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在很多問題與俾斯麥上出現(xiàn)分歧,在以后的殘酷權力斗爭中俾斯麥漸漸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七十五歲高齡的俾斯麥向威廉二世提出辭呈,正式下野。 1898年,八十三歲的奧托·馮·俾斯麥在故鄉(xiāng)的莊園中逝世。閑居期間完成了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作 者 2008年10月于北京
內(nèi)容概要
《圖說名人·統(tǒng)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采用“以圖讀傳”的形式,輔以專題、名人名言欄目,并與內(nèi)容同步,配以生動、有趣、豐富的“知識鏈接”和“資料鏈接”,精選大量與俾斯麥緊密相關的各類圖片,以簡潔大方的版式將圖片與文字有機結合,再現(xiàn)了俾斯麥傳奇的一生,使讀者看到一個全新、立體的俾斯麥,并能從中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人生體驗。
書籍目錄
怪戾而放縱的青少年德意志呼喚英雄出身貴族家庭痛苦而叛逆的少年聲名狼籍的大學時代強烈的功名心出任夏伯爾書記員 母親之死從田園到政界管理農(nóng)莊與讀書生活游歷歐洲對田園生活的倦怠堅定果敢獲得愛情擔任柏林州議員柏林革命的爆發(fā)擔任法蘭克福大使出任駐俄大使與拿破侖三世的會面領導德意志統(tǒng)一大業(yè)“鐵血宰相”登臺與王室微妙的關系普魯士最不受歡迎的人與拉薩爾一見如故普丹戰(zhàn)爭爭取拿破侖三世支持普奧戰(zhàn)爭簽訂布拉格合約北德邦聯(lián)成立普法戰(zhàn)爭色當戰(zhàn)役的獲勝拿破侖三世投降遭到法國國民的攻擊爭取德意志統(tǒng)一實現(xiàn)德意志帝國的強大德意志帝國成立被威廉一世封為“公爵”圓滑的外交策略柏林會議改善與天主教的關系 穩(wěn)定國內(nèi)的政績威廉一世崩逝高齡政治家威廉二世繼位向議會和國王提交辭呈 巨星殞落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怪戾而放縱的青少年德意志呼喚英雄1815年注定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是拿破侖失敗之年,也是俾斯麥降生之年。19世紀最偉大的法國人——拿破侖,在這一年自厄爾巴島逃回法國,重整軍隊進入巴黎,與整個歐洲大軍對壘,終于在滑鐵盧一役中戰(zhàn)敗。拿破侖戰(zhàn)敗后被英國軍艦載往圣赫勒拿島囚禁,最后郁郁而終。這個事件代表了歐洲英雄主義的結束。同年的4月1日,后來注定要成為偉人的德國人——俾斯麥,在普魯士首都柏林誕生了。俾斯麥誕生時的普魯士與今目的德國大不相同。1815年的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稱,換言之,有德意志民族、有德意志語言、有德意志文化,但卻沒有德意志這個國家。而德意志人民當時也根本沒有國家的意識。當時的德意志被分為三十八個小邦,不論在政治或經(jīng)濟上都極為混亂,毫無秩序可言。普魯士本來是德意志諸邦中的大國,但因耶拿一役為拿破侖所敗,失去了大半領土,國力損失也很大。因為德意志位于歐洲中部,所以歐洲的戰(zhàn)事常在德意志領土上進行,最后的一次大戰(zhàn)役便是耶拿戰(zhàn)役。耶拿戰(zhàn)役,普魯士的精兵被拿破侖軍隊輕易擊潰,日耳曼民族的自尊心也因之被粉碎。除了普魯士以外,其他邦國都向拿破侖俯酋稱臣。資料鏈接耶拿戰(zhàn)役1806年1月26日,拿破侖離開維也納回到巴黎。幾天后,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拿破侖的死敵、英國首相威廉?皮特去世,英國要求與法國簽訂和約。格蘭維爾繼任為英國首相,他任命了同情法國大革命的??怂篂橥饨淮蟪?。??怂挂回灧磳ζぬ氐膶ν庹撸嬲\希望法國和英國能和平相處。于是,??怂古扇巳グ屠韬湍闷苼鲞M行和談。拿破侖表示:如果英國在他的條件下簽訂和約,他愿把漢諾威還給英王。消息傳到普魯士,整個宮廷大為震怒。因為普魯士曾用了兩個侯國交換了漢諾威,只是由于英國因此要對其宣戰(zhàn),才讓拿破侖的軍隊繼續(xù)駐扎該地。如今拿破侖又將漢諾威作為與英國和談的籌碼,普魯士政府感到自己受到了極大的欺騙,決定和拿破侖決戰(zhàn)。1806年10月,一方以俄普為同盟的軍隊和一方以法英奧為聯(lián)盟的軍隊在法國的耶拿開戰(zhàn)了。1806年10月初,不倫瑞克公爵指揮的普魯士一薩克森聯(lián)軍十萬余人在耶拿和魏瑪?shù)赜蛟O防。拿破侖軍隊十五萬余人由班貝克、拜羅伊特地域向前推進,企圖前出至對方的翼側和后方。除留在耶拿和魏瑪?shù)幕舳髀宥蚬舻囊粋€軍三萬八千人和呂謝爾將軍的一個軍一萬五千人之外,普軍主力五萬三千入開始向奧厄施泰特撤退。拿破侖誤認霍恩洛厄軍為普軍主力,將大部兵力投向耶拿和阿波爾達,只有達武一個軍兩萬七千人進攻奧厄施泰特。拿破侖決定使用主力九萬人突擊耶拿。10月14日,法軍內(nèi)伊元帥率先遣部隊進展順利,在繆拉的騎兵支援下,法軍發(fā)起沖擊,各縱隊迅速擊敗普軍,迫其潰逃。沿魏瑪大道進攻的奧熱羅軍正迂回普軍右翼。這時,普軍呂謝爾將軍的部隊成兩列橫隊展開,騎步位于兩翼,向法軍攻擊。法軍先以猛烈的槍炮火力迎擊,繼之以優(yōu)勢兵力從正面和兩翼對普軍實施反沖擊。呂謝爾軍被擊潰,法軍追擊其殘部直至魏瑪。普軍各部隊共傷亡兩萬七千人,損失火炮二百門;法軍僅傷亡五千人。其后的奧厄施泰特戰(zhàn)役也遭到了相似的命運。普軍被拿破侖打得一敗涂地。拿破侖由此建立了其“歐洲霸主”的地位,而普魯士則處于覆軍亡國的危險中,其情況岌岌可危。耶拿戰(zhàn)役被認為是普魯?士歷史上的恥辱。1815年,維也納會議討論拿破侖戰(zhàn)敗后歐洲領土的安排,普魯士領土大大地擴展,雖然面積不及今日德國的一半,人口也僅有一千八百萬左右。但是在維也納會議的安排下,日耳曼邦聯(lián)誕生了。日耳曼邦聯(lián)由三十多個小邦國、四個自由市組成,分別派代表至法蘭克福集會討論有關德意志的問題。而邦聯(lián)的主權仍分屬于各邦國,所以嚴格說來,日耳曼邦聯(lián)并非一個獨立國家,只是猶如國際聯(lián)盟般的一個松散集團。日耳曼邦聯(lián)中以奧地利領土最大,國力也最強,但是其國民除了日耳曼人外,還包括了其他許多民族;而普魯士雖為一個新獨立國,領土不及奧地利的一半,但其國民幾乎都是日耳曼人。因此,關于日耳曼邦聯(lián)的領袖由誰擔任的問題,使奧普兩國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他們彼此抗衡的舞臺是法蘭克福的邦聯(lián)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全是由各邦國選出來,代表各國君主的大公使。后來,此會議便成為俾斯麥獨領風騷的政治舞臺。因此“德意志”只是地理名稱,完全不具有政治和國家意義。可是戰(zhàn)敗的德意志相繼出現(xiàn)了壯烈的愛國者,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坦因。他因受拿破侖忌恨而被放逐國外,乘坐雪橇經(jīng)奧地利逃到俄羅斯,尋求俄國皇帝的庇護。后來當拿破侖攻打俄羅斯時,他曾向俄國皇帝建議在莫斯科采用堅壁清野的戰(zhàn)略。拿破侖垮臺之后,斯坦因回到德國,改革行政,解放了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nóng)奴,并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了新興德國的基礎。斯坦因死后,奧登堡繼承其遺志,至夏恩霍斯特執(zhí)政時,首次實行全國征兵制,建立了精銳的普魯士陸軍。當時歐洲的最大困擾就是君主專制的問題。覺醒的民眾逐漸從封建專制的君主手中奪回屬于人民的權利,這是時代的潮流??墒窃诰S也納締結同盟的俄、奧、普三國君主,卻一意維持君權,壓抑民權。反對君權所產(chǎn)生的民主主義思潮,與民族主義思想相結合,形成了歐洲各國的民主運動,這個運動的目的在于建立同一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想而要求人民團結起來奮斗。深受拿破侖侮辱的日耳曼民族就是因為發(fā)起了這種民主愛國運動,才在滑鐵盧戰(zhàn)役中參加了反法聯(lián)軍,同英軍等攜手一起擊敗了強大的拿破侖軍隊。但是,由于普魯士進行了政體改革,而普魯士的改革并非由下而上,而是由上而下,是在專制政體下從事改革,因而也是日耳曼民族感到的最大矛盾。因為,德意志若想統(tǒng)一,必得借助普魯士國王的領導,但若仍采取君主專制,那么其他三十多個小君主必然不甘居于普魯士國王之下,德意志也就不可能統(tǒng)一。如此看來,想要統(tǒng)一德意志必須放棄君主政體而采用民主政體,也就是將普魯士國王的專制君主制改為君主立憲制。因為有這些矛盾存在,所以統(tǒng)一德國的運動遲遲未能施行。雖然日耳曼民族有堅強的國民性和偉大的文化,但因自由主義者的偏激理論和保守主義者的冥頑不化,以致遭到全歐洲的輕侮嘲弄。18世紀時,歐洲流行這么一句話:“法國占有陸地,英國占有海洋,而德意志擁有的是天上的浮云?!碑敃r人們都認為德國人是活在哲學概念與詩歌音樂的世界里,是一個不重實際的民族。但是德國應該不缺少有政治天分的人才。它曾出現(xiàn)過華倫斯坦,而僅一百年前,也出現(xiàn)過腓特烈大帝。所以在這種諸邦分裂的時代里,應該有英雄出現(xiàn)才對,究竟誰會是第二位華倫斯坦呢?全德意志人民都在期待著英雄出現(xiàn)。俾斯麥就是在這種期盼中誕生的。資料鏈接1815年維也納會議1814年9月,歐洲十五個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內(nèi),二百多個公侯以及各國外交大臣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聚會。會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奧、普四同盟國。四同盟國為避免與會國指責把持會務,特設一個指導委員會,由簽署第一次《巴黎條約》的俄、英、普、奧、法、西、葡、瑞典八國代表組成,由梅特涅擔任主席。但分配領土的權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國手中。會議進行中,俄、英、奧、普四國在波蘭一薩克森問題上發(fā)生尖銳矛盾。俄國亞歷山大一世提出,華沙大公國與俄占波蘭領土合并,建立一個在俄國統(tǒng)治下的波蘭王國;為了補償普、奧兩國的損失,把薩克森王國的領土劃歸普魯士,讓奧地利恢復在意大利北部的統(tǒng)治。俄軍已占有波蘭西部,英、奧無可奈何,只好承認現(xiàn)實。但在薩克森問題上,奧地利堅決不讓,考慮既已失去波蘭部分,再讓普魯士兼并薩克森,就將使本國直接受到兩個強鄰的威逼。四同盟國之間爭吵不休,談判瀕于決裂。1815年2月上旬普、奧達成妥協(xié)。這場斗爭的結果是:對曾屬于華沙大公國的波蘭領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國獲得絕大部分,波茲南地區(qū)并入普魯士,加里西亞留給奧地利,克拉科夫定為各瓜分國監(jiān)護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薩克森北部歸普魯士,南部留給薩克森國王。普魯士還獲得萊茵河左岸的土地。拿破侖一世得知四同盟國由于意見分歧,爭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從厄爾巴島潛回法國,20日進入巴黎,重登帝位。會議一度中斷。英、俄、奧、普等國立即組織第七次反法聯(lián)盟,宣布拿破侖是歐洲的公敵,決心予以徹底擊潰?;F盧戰(zhàn)役前夕,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指導委員會八個成員國的代表簽訂了由121條條款和17條單獨附帶條款構成的《最后議定書》,此后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盡皆加入。該議定書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國、弱國土地,以滿足強國的霸權要求,其主要內(nèi)容是:①俄國奪得華沙大公國大部分領土,波蘭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qū)組成一個共和國,并由俄、普、奧共同“保護”②英國在戰(zhàn)勝法國后繼續(xù)占有馬耳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圣盧西亞和毛里求斯。另外,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開普、部分圭亞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為英屬殖民地。英國還擁有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保護權。③比利時與荷蘭組成為尼德蘭王國。瑞士定為永久中立的邦聯(lián)國家并由十九州增加到二十二州。撒丁王國收回薩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熱那亞。④奧地利失去比利時而從意大利獲得倫巴第和威尼斯作為補償。它還獲得蒂羅爾、薩爾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亞和達爾馬提亞。⑤普魯士獲得五分之二的薩克森、呂根島和波美拉尼亞,又在西部取得萊茵一威斯特伐利亞地區(qū)。德意志邦聯(lián)由三十四個君主國和四個自由市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產(chǎn)生邦聯(lián)議會,由奧地利代表擔任議長。⑦瑞典將芬蘭讓給俄國而從丹麥取得挪威。丹麥把從瑞典得來的波美拉尼亞換取普魯士的勞恩堡。繼法國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內(nèi)各邦的舊王朝復辟。羅馬教皇也恢復教皇領地。⑨會議解決了三個帶有普遍性的歐洲國際問題:訂立國際河流的航行規(guī)章,規(guī)定外交官員等級的劃分和各國關于禁止販賣黑人奴隸的宣言。會議以后,歐洲君主專制國家還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國同盟,極力維護維也納體系,而各國革命黨和自由主義者則力圖推翻條約下的現(xiàn)狀。維也納會議僅僅建立了短暫的和平。出身貴族家庭俾斯麥的家在柏林西面約一百公里處,是易北河岸邊的興奧森小鎮(zhèn)。擁有一片大莊園,為世襲的地主,屬于貴族階級。俾斯麥的祖先世代從軍,性格誠實、勇敢、果斷。后來俾斯麥常對人說:三百年來我的祖先沒有一位不曾與法國作戰(zhàn)過。身為地主的他們,生活非常富裕,很少與人錙銖計較,而是只關心如何管轄好佃農(nóng)。他們有一種極為強烈的統(tǒng)治階級的優(yōu)越感。和平時期,他們唯一的娛樂就是狩獵,除此之外,他們的生活粗暴而怠惰,將大部分精力花在飲酒上面。他們不辦公也不讀書,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事情應該是新興的中產(chǎn)階級做的,而天生的統(tǒng)治階級根本不屑去做這些。俾斯麥的父親在二十三歲時就退伍,隱居于興奧森莊園,過著單調(diào)的地主生活。他是一位誠實忠厚而待人親切的男人,但不愛讀書,除了狩獵飲酒之外,沒有其他嗜好。也許是天意安排,這個懶惰的人竟然娶了一位勤勉而美麗的妻子。當時他三十五歲,新娘才十七歲。俾斯麥的母親出身于新興中產(chǎn)階級家庭,在過去的一百年間,代代都在大學教授歷史和法律。俾斯麥的外祖父曾任樞密院議長,屬手自由主義人士,專門攻擊專制政體,結果觸怒了皇帝。俾斯麥的母親因受環(huán)境影響,是個理念清晰的人。她有不服輸?shù)暮脛傩?,同時做事勤勉,品行端正。由于居住在都市,常出入宮廷,所以她愛好社交活動,喜歡打扮。由于父母親家庭背景與個性的全然不同,俾斯麥體內(nèi)糅雜了父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遺傳。俾斯麥在家中排行第四,兄弟姊妹共六人,其中三人夭折,除俾斯麥外,還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大哥和小他十二歲的妹妹。他與小妹感情很好。當俾斯麥滿周歲時,全家遷居到柏林東北的庫寧堡小鎮(zhèn)。俾斯麥少年時代的記憶幾乎都得自于此。俾斯麥全家遷居的原因是他父親在當?shù)乩^承了一片約八千平方公里的田地。他們的家坐落在一望無際的麥田中,平房占地極廣,只在中央有一間樓房,這便是俾斯麥幼年時期的住所。有一次父親在樓上指著窗外廣大的田地對俾斯麥說道:“放眼所及的土地都歸我們家所有?!眹@在他們家四周居住的是佃農(nóng)與仆役,俾斯麥就是在這種驅役別人的環(huán)境中長成,因此在他的心中深植了支配階級的意識。父親曾指著墻上的許多祖先肖像對俾斯麥說:“你長大后也一定要像祖先一樣,做一個偉大的軍人。”但是,他的母親卻對他說:“你要努力讀書,長大后要像外祖父般做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逼鋵崳滤果満軔鬯母赣H,卻厭煩母親。喜愛交際的母親多半時間不在家,她似乎只關心社交活動,而將子女的日常生活委托給仆人照顧。她信奉斯巴達式的教育,認為小孩應當嚴格管教,因此她常常不是以母愛來體現(xiàn)對子女的關愛,而只以理智來教導他們。不過俾斯麥對母親的強烈反感,并不是因為母親的嚴格管教,而是因為母親不把善良的父親放在眼里。一個寒冷的冬夜,母親在家中招待了許多客人,為了讓客人留宿,她竟然把自己的丈夫從房內(nèi)趕出。當時年幼的俾斯麥為父親的遭遇大感不平。這件事令俾斯麥終生難忘。還有一次,當俾斯麥指著祖先的畫像炫耀家世時,他的母親對他說道:“不要依賴門第來夸耀自己。”然后命人將畫像全部收了起來。當時的俾斯麥在心中暗罵道:“有什么了不起!暴發(fā)戶!”由于這幾件事,俾斯麥變得更為輕視母親及母親的家族。俾斯麥的母親是中產(chǎn)階級的知識分子,她的行為代表了一般知識分子對地主貴族的感受。俾斯麥對母親的反感日增,同時將這種情緒轉移到中產(chǎn)階級的自由主義分子身上,這種憎惡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深。
編輯推薦
《圖說名人之俾斯麥:統(tǒng)一德國的鐵血宰相》:圖說名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