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1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作者:許玉秀 頁數(shù):814 字數(shù):708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本書收錄的作品,觸及刑法基礎理論幾個重要的部分,但是基礎尚淺者不能從第一頁讀起。我的建議是:先讀第三篇故意與過失,而后讀第二篇犯罪階層體系,其后讀第四篇客觀歸責理論,接著讀第一篇當代刑法思潮,第五篇以后順序不論,愛怎么讀就怎么讀。其中第一篇當代刑法思潮是最近的作品,在海峽兩岸幾乎同時出版,對犯罪階層體系的最終反省結(jié)論在這一篇文章中才出現(xiàn);第二篇第二章論及錯誤與不法和罪責階層,尚未收錄在春風煦日系列叢書中,本書第一次收錄;第三篇第一章故意論,則是重新整理客觀的故意概念、區(qū)分故意與過失、故意與過失競合以及前年發(fā)表的擇一故意四篇文章,有些部分是至今尚未發(fā)表的新作;第四篇第四章客觀歸責理論的回顧與前瞻,則是由四篇文章組成:客觀歸責理論的回顧與前瞻(2000)、Die objective Zurechnungslehre in Taiwan(臺灣的客觀歸責理論)(2001)、客觀歸責的射程范圍(2000)和累積因果關(guān)系與危險升高理論(2002),這四篇也尚未收錄于春風煦日系列叢書中。 學術(shù)作品不同于藝術(shù)作品之處,在于它們必須清楚呈現(xiàn)學習脈絡,才能降低學習成本、提升進步的速度,腳注因此是現(xiàn)代學術(shù)著作極重要的學術(shù)指針。翔實的腳注是作者對讀者最起碼的貢獻,作者從既有文獻中或者找不到靈感,并不表示讀者沒有能力看出端倪。讓讀者能按圖索驥,重新處理材料,才可能產(chǎn)生新的詮釋主體,才能提供思想突破的可能性和進步的機會。即便是批判,也必定蘊藏傳承!掩飾思想形成脈絡的代價是很大的,最終的結(jié)局就是文化沒落。本書因為由不同時期的作品編纂而成,批注的方式并不完全一樣,不同的批注方式,代表作者不同時期的研究心得,變動的理由,無非是為了降低繕打校對犯錯的風險,以及服務讀者的方便,而不是為了呈現(xiàn)自已的善變。舊作當中,除了故意論更新部分腳注,并且全部更新批注方式之外,其余維持不變,個中當然不無偷懶成分。
作者簡介
許玉秀,現(xiàn)職:臺灣“司法院”大法官、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兼任教授,經(jīng)歷: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德國HUMBOLDT基金會研究學者,學歷:臺灣政治大學法學碩士、德國FREIBURG大學刑事法學博士。
書籍目錄
第一篇 當代刑法思潮 楔子 壹、破題 一、時間世代與現(xiàn)念空間 二、本文的主題脈絡 貳、存在論vs規(guī)范論 一、20世紀下半葉以后的論辯 二、JakobS的規(guī)范論 三、Schunemann的并存論 四、實然與應然辯證地存在——方法目的關(guān)系 叁、人的變貌 一、道德上自主的人 二、生態(tài)人類 三、風險意識主體 肆、主觀不法vs客觀不法 一、個人不法的意義 二、個人行為能力是主觀不法要素 伍、不法與罪責 一、不法與罪責分合史 二、區(qū)分不法與罪責的意義 三、不法與罪責的五種解釋 四、不法與罪責的規(guī)范性依據(jù) 五、個人避免可能性和不法意識的定位 陸、刑事政策上的展望 一、正面預防 二、沒有監(jiān)獄的社會 三、廢刑思想第二篇 犯罪階層體系 第一章 犯罪階層體系及其方法論 第一節(jié) 緒論 壹、前言 貳、建立犯罪階層體系的必要性 一、犯罪階層理論效用之爭 二、體系化等于精致化 …… 第二節(jié) 犯罪階層理論 第三節(jié) 犯罪階層體系方法論 第二章 從“所知所犯”論不法事實與罪責事實的區(qū)分第三篇 故意與過失第四篇 客觀歸責理論第五篇 共犯第六篇 不作為犯第七篇 競合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