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作者:沈德詠 主編  頁數(shù):600  

前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重要體現(xiàn),是人民司法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政治方向,是實踐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黨的事業(yè)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不存在有超階級、超意識形態(tài)、超國家政治制度的法治道路和司法標準。面對境內外敵對勢力推銷西方資本主義司法制度,推銷“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政治和司法理念,圖謀把司法制度作為對我國西化和分化突破口的復雜形勢下,著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理論研究,在理論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惑情認同與實踐認同,積極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進程,既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結合中國國情發(fā)展起來的當今世界獨具特色的司法制度,有著巨大的優(yōu)越性。這不僅是因為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方向,也是因為它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還因為它具有改革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的品質,注重借鑒一切對我有益的司法文明成果。我國法治發(fā)展的實踐證明,這個制度順應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優(yōu)越的司法制度,是最能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司法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一書,全面、系統(tǒng)、科學、準確地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歷史形成、特色內涵,并富有建設性的提出了發(fā)展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具體建議,全書生動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壯麗畫面。通過全書的介紹與論述,人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更加鮮明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豐富特色所在,更加深刻地把握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有機統(tǒng)一,更加讓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堅信不移、堅定不移。

內容概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由緒論加三篇共十七章組成。緒論部分對中國傳統(tǒng)司法制度及清末后之移植與變遷作了必要的闡述。第一篇為歷史淵源,較為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歷史形成與發(fā)展軌跡,其中劃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反右運動王“文化大革命”期間、改革開放后至十五大期間、十五大至今五個發(fā)展階段,分五章分別作了介紹。第二篇為特色內涵,集中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主要特色所在,著力圍繞司法定位、司法架構、司法運行、司法功能、司法方式、司法為民、司法隊伍、司法政治八個方面,分八章重點展開論述。第三篇為豐富與完善,就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問題,從四個角度分為四章分別提出意見與建議:一為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發(fā)展方向,二為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民司法的特色內涵,三為著力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司法制度與工作機制,四為努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作者簡介

沈德詠,江西省修水縣人,1954年生。1983年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F(xiàn)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常務副院長、一級大法官、審判委員會委員、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審判理論研究會會長、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六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常委。著有《死刑制度比較研究》、《死刑論》、《死刑專論》、《法學精要》、《司法精要》、《司法改革精要》等十余部有一定學術影響的著作,在各類法學類核心期刊及相關報刊雜志發(fā)表有一定價值的論文、譯文100余篇,是當代中國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見證者之一。

書籍目錄

序前方緒論 中國傳統(tǒng)司法制度及清后之移植與變遷一、中國傳統(tǒng)司法制度概要(一)司法與行政合(二)司法權制衡與分離(三)諸法合體(四)例律并行(五)禮法融合(六)刑罰世輕世重(七)刑訊審判(八)和解息訴(九)直訴申冤二、清末司法制度之移植(一)清末修律之概況(二)清末司法制度移植的主要內容(三)殖民司法之移植——領事裁判權三、民國司法制度之變遷(一)南京臨時政府司法制度之變遷(二)北洋政府司法制度之變遷(三)國民政府司法制度之變遷第一篇 歷史淵源第一章 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司法制度一、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至北伐戰(zhàn)爭時期(一)工農運動中的司法機關(二)司法人員由工農選任(三)公開審判(四)廢止肉刑,嚴禁逼供(五)上訴與復核(六)人民調解制度的萌芽第二章 新中國初期的司法制度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以中央蘇區(qū)的司法制度為重點(一)蘇區(qū)司法機關(二)審判制度的初步發(fā)展(三)審級制度的初步發(fā)展(四)人民調解制度的創(chuàng)立時期(五)訴訟原則的初步發(fā)展(六)感化教育和勞動改造相結合的獄政方針第三章 反左運動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司法制度三、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陜甘寧邊區(qū)時期的司法制度為重點(一)司法機關的設立(二)訴訟制度的繼承和發(fā)展(三)訴訟原則的繼承和發(fā)展(四)司法制度的新創(chuàng)造——"馬錫五審判方式"(五)人民調解制度的普遍發(fā)展(六)邊區(qū)司法改革第四章 改革開放后中國司法制度的恢復與發(fā)展四、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司法機關的繼續(xù)發(fā)展(二)訴訟制度和原則的繼續(xù)發(fā)展(三)人民調解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四)廢除"六法全書"(一)新中國審判機關的建立和發(fā)展(二)新中國檢察機關的建立和發(fā)展(三)新中國審判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四)新中國司法行政機關的建立和發(fā)展(五)新中國人民律師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六)新中國人民調解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二、新中國成立后的首次司法改革運動三、對前蘇聯(lián)司法制度的借鑒(一)審判制度的借鑒(二)檢察制度的借鑒一、反右運動中司法制度遭受的破壞(一)司法原則和制度遭受質疑和批判(二)司法機關遭到否定和撤銷第二篇 物色內涵第三篇 豐富與發(fā)展第四篇

章節(jié)摘錄

第十一章司法為民主特色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維護人民權益,是黨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目的。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終要看人民滿意不滿意。”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我們黨的宗旨、司法機關的本質,指明了檢驗司法工作的根本標準。司法工作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專群結合的原則,堅持“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方針,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信號,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重點,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標準。一、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含義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我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司法工作堅持群眾路線,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本質決定的,也是人民司法事業(yè)的巨大政治優(yōu)勢。(一)走群眾路線方針的歷史淵源走群眾路線歷來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無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建國時期及后來的改革開放時期,群眾路線都是我黨始終堅持的基本路線和工作方法。

編輯推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一書,全面、系統(tǒng)、科學、準確地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歷史形成、特色內涵,并富有建設性的提出了發(fā)展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具體建議,全書生動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壯麗畫面。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論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