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作者:張延生 頁數:1476 字數:132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易》曰∶“易者,象也。象也者,象也”。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頤,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為之象”。 “觀象系辭,圣人則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其象而玩其辭。” 由以上這些《易》著中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象”是研究易學的根本基礎。再根據“易傳”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論述,我們還可以知道,如果不熟悉易“象”及其各種表述方法與模式的話,就無法學習、研究、掌握易“理”。因為易“理”就是通過各種抽象的、具體的事物在一定時間、一定范疇、一定范圍、一定層次、一定方向位置等時空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象、狀態(tài)及其變化,進行推導和論述的。如果沒有直觀或間接能感知到的事物形、“象”做為基礎,就無法進行觀察、分析、研究、感受、體會、總結、歸納出事物的規(guī)律性。也就無法學習、研究、掌握“易”“理”。 本書就是力圖通過以抽象的八個“經卦”(基本卦)和卦中各爻及其位置所代表的各種具體事物形、“象”——即由“象數易學”這個角度,來論述易“象”及其各種變化規(guī)律。使研學易學者,對易“理”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因為學會和掌握了易“象”及其規(guī)律,既使沒有高明的老師教引,也能自行學習、掌握易學規(guī)律。否則,中國根據易象分類,再加上事物具體形象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字多音、一字多意有很大的內涵性的“象形”漢文字;以及由于,中國遠古時代人們的思想方式、方法上、語言或方言的特點上又與現今人們有很大差異,研學易學就更困難了。那往往只有靠高師們手把手的教引、傳承才能學《易》了??墒沁@種手把手的傳承手段,往往又會受導師們對易學某些方面偏愛和偏好的理解,把學生們帶入到某些偏激的研學易學的道路中,因此不易使學員們從易學廣大悉備的全方位上來理解易學無處不在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對應統(tǒng)一”性哲理。 遠古時期,人們是沒有飛機、火箭、火車、立交橋、收錄機、電視機、星云、宇宙、黑洞、夸克、基本粒子等現代各種領域的形象和概念的。如今要想使用古時的易學道理來指導我們現今的實踐,就不能不把古《易》在保持其原有意義基礎上的易“象”(包括卦、爻之象) 及其變化與規(guī)律,進行適當的延伸。本書中的某些延伸【即“八卦之象”、“六畫之象”(包括“正”、“之”、“應”、“中”、“體用”、“各種爻卦的集合體中的上下、內外、前后、左右卦”等)、“爻位之象”、“本之卦”、“半象”、“互卦”及“互體”、“連互”、“反象”(包括“全卦的反卦”、“上下半反象”、“上下同時反象”)、“對象”(包括“全卦的對象”、“上下半對象”、“上下交易之象”)、“反對之象”等“爻變”、“卦變”、“象變”等規(guī)律與內涵意義】,就可以給讀者一些啟示。使易“理”能在現今時代中,仍能保持其科學性、實用性與真理性。
作者簡介
張延生,教授,工程師。男,漢族,1943年3月出生于陜西省延安市瓦窯堡,山東滕縣人,1969年畢業(yè)于北京航空學院發(fā)動機工藝系工藝專業(yè),曾任光明中醫(yī)函授大學易學教研室主任。兼職與曾兼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名人協會理事、炎黃道家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醫(yī)學氣功研
書籍目錄
作者簡介前言一、爻象 導言 六畫之象及其特點 正 之卦之象 參象 承 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 第三種情況 第四種情況 乘 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 第三種情況 其它 應 據 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 比 中 分類綜述吉、兇、悔、吝等辭在各卦爻中的分布 卦占類 爻占類 卦爻道德舉例 十翼類 易學象數理論是解釋卦、彖、象、爻辭的依據(論文) 由爻象看六爻卦自身的分布構成 傳統(tǒng)的“陽爻”在各爻位上的意義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五爻 上爻 傳統(tǒng)的“陰爻”在各爻位上的意義 爻位上的意義 初爻 二爻 三爻 四爻 ……二、八卦之象易學象數理論在醫(yī)學臨床中的應用(論文)參考書目
編輯推薦
期望能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推導方法與西方現代科學的推演式方法中,構建起一種通性的推演模式,使有自然科學背景的廣大讀者了解、接近易學;使有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讀者科學化地掌握易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