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古羅馬)奧勒留 等著,何懷宏 等譯 頁數:1704
Tag標簽:無
前言
每次我念羅素的著作或是記起他的聲音笑貌,我就聯想起紐約城,尤其是吳爾吳斯①五十八層的高樓。羅素的思想言論,仿佛是夏天海上的黃昏,紫黑云中不時有金蛇似的電火在冷酷地料峭地猛閃,在你的頭頂眼前隱現!矗入云際的高樓,不危險嗎?一半個的霹靂,便可將他錘成粉屑——震得赫真江①邊的青林綠草都兢兢地搖動!但是不然!電火盡閃著,霹靂卻始終不到,高樓依舊在層云中矗著,純金的電光,只是照出他的傲慢,增加他的輝煌!羅素最近在他一篇論文叫做:《余閑與機械主義》(見Dial,For August,1923)②又放射了一次他智力的電閃,威嚇那五十八層的高樓。我們是踮起腳跟,在旁邊看熱鬧的人;我們感到電閃之迅與光與勁,亦看見高樓之牢固與倔強。
內容概要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它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本書是斯多葛學派的一個里程碑?! 冻了间洟颉繁緯枪帕_馬斯多葛派著名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談話錄。書中作者以尋求個人的心靈自由、安寧為宗旨,主張回歸內在的心靈生活,倡導遵從自然規(guī)律過一種自制的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他的學說及觀點對其后的哲學和宗教都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早年曾讀過他的作品,對他欽佩有加,自認為是愛比克泰德的私淑弟子,其名著《沉思錄》深受愛氏作品的影響……時至今日,愛比克泰德的思想對背負巨大生活壓力、心靈躁動不安的現代人來說,依然具有很強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可以這樣說,愛比克泰德的金玉良言,是現代社會的心療良方! 《道德情操論》共分七部分,修訂過六次。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并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fā)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相比《國富論》,《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于轉型期的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于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吨腔蹠繁緯鴧R集了300則絕妙的格言警句,論及識人觀事、慎斷是非、修煉自我、防范邪惡等處世智慧和謀略。自1647年問世以來,深受讀者喜愛,歷經幾百年時光之淘洗而不衰。叔本華將其譯為德文,贊譽它“絕對獨一無二”;尼采則斷言:“在剖析道德方面,整個歐洲沒人能比葛拉西安更為慎密、更為精細。”而且,它還與《君王論》、《孫子兵法》一同被歐洲學者視為千百年來人類思想史上具有永恒價值的三大智慧奇書。 本叢書還包括:《幸福之路》、《萬能鑰匙》。
作者簡介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面受過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冻了间洝芬粫蟛糠质撬诎榜R勞頓中寫成的。奧勒留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并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
斯多葛學派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產生的一個重要哲學派別,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產生了綿長深遠的影響。正是通過《沉思錄》等少數傳世之作,古代斯多葛派的哲學精神得以流傳至今,并且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書籍目錄
沉思錄 譯者前言 一本寫給自己的書 Book 1 卷一 品質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 我從父親那里學到的 Book 2 卷二 來自命運的東西并不脫離本性 唯一能從人那里奪走的只有現在 Book 3 卷三 享受那你認為是最好的東西的快樂 最長久的名聲也是短暫的 Book 4 卷四 任何行為都不要無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僅僅用于正直地行動 Book 5 卷五 遵從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尋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種發(fā)瘋 Book 6 卷六 靈魂保持在一種狀態(tài)和活動之中 靈魂先于身體早衰是讓人羞愧之事 沒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Book 7 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遺忘了 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東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遠持續(xù)的 Book 8 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義務 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 Book 9 卷九 與持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 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 不同無知的人作無謂的交談 Book 10 卷十 因果的織機永恒地織著與你相關聯的線 認識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 Book 11 卷十一 我為普遍利益做過什么? 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 總是想著有德之士 Book 12 卷十二 在無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訓練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沉思錄Ⅱ 譯者序 引領人們走向寧靜、滿足與幸福的傳世經典 卷一 區(qū)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 傷害我們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與你有關的事要全神貫注 卷二 讓你的意愿與自然和諧一致 好的生活是內心平靜的生活 持久的滿足勝過及時的行樂 卷三 與他人交往要有所警惕 將人生視如赴宴 責任體現在人際關系中 一而再、再而三地寬恕他人 卷四 智慧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 戒除驕傲自大是走向智慧生活的第一步 智慧的人生,行重于知 必須時刻關注的只有自己 卷五 品德比名聲更要緊 有道德的人生才是興旺發(fā)達的人生 珍視你的思想與理智,忠實你的目標 哲學的主要任務是回應靈魂的呼聲 卷六 從所有外物中獲益 不選擇焦慮,就沒有焦慮的容身之所 不幸與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失敗了還可以重新再來 卷七 尊敬暴君如同尊敬你的小瓦罐 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我們的本性 勇敢面對困難,不要悲嘆哀怨 自由的真諦 卷八 鎮(zhèn)定而謹慎地對待一切 自信和謹慎并不沖突 以正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 卷九 順應天意,遵從天命 安心地居留在已安排好的位置上 愉快地接受不可控制的事物 不要渴求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 死亡并不可怕 卷十 要了解友誼的真相 做自己心靈的伴侶 不因他人的錯誤而生氣 一些經典的話 卷十一 在善惡判斷上我們還需努力 只對意志可控之物作出判斷 論一心想高升的人 卷十二 不要害怕短缺 犬儒主義者的精神 知足方能與自然和諧一致 過寧靜而幸福的生活道德情操論 譯者序 告讀者 第一篇 論行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論合宜感 第一節(jié) 同情感 第二節(jié) 論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節(jié) 論通過他人的情感與我們的是否相合來評論他人的情感合宜與否的方式 第四節(jié) 續(xù)前節(jié) 第五節(jié) 論可親與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論各種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節(jié) 論源自身體的感情 第二節(jié) 論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習性的感情 第三節(jié) 論不和樂的感情 第四節(jié) 論和樂的感情 第五節(jié) 論自愛的感情 第三章 論處境的順逆對人類評論行為合宜與否的影響 第一節(jié) 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感通常比對快樂的同情感更為強烈,但悲傷的同情感通常遠遠不如主要當事人自然感覺到的悲傷那般強烈 第二節(jié) 論雄心壯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別 第三節(jié) 論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傾向腐化我們的道德判斷 第二篇 論功勞與過失,即論獎賞與懲罰的對象 第一章 論功過感 引言 第一節(jié) 凡是看起來當受感激的對象,似乎都該受獎賞;同樣的,凡是看起來當受怨恨的對象,似乎都該受懲罰 第二節(jié) 論當受感激與怨恨的對象 第三節(jié) 如果施惠者的行為未獲贊許,則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會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動機未受譴責,則受害者的怨恨便不會有人同情 第四節(jié) 前幾節(jié)的要點重述 第五節(jié) 功過感的分析 第二章 論正義與仁慈 第一節(jié) 這兩種美德的比較 第二節(jié) 論正義感、自責感,并論功勞感 第三節(jié) 論自然女神賦予心靈這種構造的效用 第三章 論運氣如何影響人類對于行為功過的感覺 引言 第一節(jié) 論運氣所以有這種影響的原因 第二節(jié) 論運氣的這種影響的程度 第三節(jié) 論這種感覺出軌的終極原因 第三篇 論我們品評自己情感與行為的基礎,并論義務感 第一節(jié) 論自許與自責的原理 第二節(jié) 論喜歡受到贊美及喜歡值得贊美;并論害怕受到譴責及害怕應受譴責 第三節(jié) 論良心的影響與權威 第四節(jié) 論自欺的性質,并論概括性規(guī)則的起源與應用 第五節(jié) 論概括性道德規(guī)則的影響與權威,以及這些規(guī)則應當被視為神的法律 第六節(jié) 在哪些情況下,義務感應當是我們唯一的行為原則,以及在哪些情況下,它應當獲得其他動機的贊許 第四篇 論效用對贊許感的影響 第一節(jié) 論合用的外表賦予所有工藝品的美,并論這種美的廣泛影響 第二節(jié) 論合用的外表賦予人的性格與行為的美,并論這種美在何等程度內可以被視為贊許該性格或行為的一個根本要素 第五篇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贊許與譴責等情感的影響 第一節(jié)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美丑概念的影響 第二節(jié)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第六篇 論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論審慎 第二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節(jié) 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個人托付給我們照顧 第二節(jié) 論自然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社會團體托付給我們幫助 第三節(jié) 論博愛 第三章 論克己 結論 第七篇 論道德哲學體系 第一章 論道德情感的理論應該探討的問題 第二章 論各種說明美德之性質的學說 引言 第一節(jié) 論主張美德以合宜為本的學說 第二節(jié) 論主張美德以審慎為本的學說 第三節(jié) 論主張美德以慈善為本的學說 第四節(jié) 論善惡不分的學說 第三章 論各種關于贊許之原理的學說 引言 第一節(jié)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于自愛的學說 第二節(jié)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學說 第三節(jié)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于感覺的學說 第四章 論不同的作者處理道德實務規(guī)則的方式智慧書幸福之路萬能鑰匙
章節(jié)摘錄
道德情操論第一篇 論行為的合宜性第一章 論合宜感第一節(jié) 同情感人,不管被認為是多么的自私,在他人性中顯然還有一些原理,促使他關心他人的命運,使他人的幸福成為他的幸福必備的條件,盡管除了看到他人幸福他自己也覺得快樂之外,他從他人的幸福中得不到任何其他好處。屬于這一類的原理,是憐憫或同情,是當我們看到他人的不幸,或當我們深刻懷想他人的不幸時,我們所感覺到的那種情緒。我們時常因為看到他人悲傷而自己也覺得悲傷,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根本不需要舉出任何實例予以證明。因為這種同情的感覺,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樣,絕非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覺得到,雖然他們的這種感覺也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為敏銳強烈。即使是最殘忍的惡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沒有這種感覺。由于我們沒有直接體驗到他人的感覺,我們不可能知道他們有什么樣的感受,除非我們設想在相同的處境下我們自己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即使我們的親兄弟正在拷問臺上遭受酷刑,只要我們本身還輕松自在,我們的感官便不可能使我們感受到他正在遭受什么樣的痛苦。我們的感官從來沒有,也絕不可能,帶給我們超出我們自身以外的感受;只有透過想象,我們才能對他的感覺有所感知。而想象的機能,除非是向我們描述,倘使我們身處他的處境時,我們自己將會有的感覺外,也不可能以其他任何方式幫助我們對他的感覺有所體會。我們的想象所復制的,是我們自身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覺,不是他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感覺。借由想象,我們把自己擺在他的位置,我們設想自己正在忍受所有相同的酷刑折磨,我們可以說進入他的身體,在某一程度內與他合而為一,從而對他的感覺有所體會,甚至我們自身也升起某種程度上雖然比較微弱,但也并非與他的感覺完全不相像的感覺。當我們這樣對他的種種痛苦有所感知時,當我們這樣接納那些痛苦,并讓那些痛苦變成我們的痛苦時,他的種種痛苦終于開始影響我們,于是我們一想到他的感覺便禁不住戰(zhàn)栗發(fā)抖。因為,正如任何痛苦或窮困的處境都會激起悲傷的情緒那樣,所以,設想或想象我們身處那樣痛苦或窮困的處境,也會激起同一種情緒,其強弱視我們的想象鮮明或模糊的程度而定。這就是我們對他人的不幸所以有同情感的根源。正是借由設想和受難者易地而處,我們才會對他的感受有所感知,他的感受也才會影響我們。這一點有許多明顯的事實可以證明,如果有人認為它本身還不夠明顯的話。當我們看到一根棒子正對著另一個人的腿或手臂就要打下去的時候,我們會自然而然縮回我們自己的腿或手臂;而當那一棒真的打下去時,我們多少會覺得自己好像被打中似的,并且感到疼痛。一群民眾,當他們目不轉睛盯著一個舞者走在一條松弛的繩子上時,自然而然會隨著他歪曲、扭動、平衡他們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好像走在繩子上似的,必須像那位舞者那樣歪曲、扭動,否則就會失去平衡從繩子上摔下來。常有神經敏感與體質纖弱的人抱怨說,當他們在街上看到乞丐身上露出膿腫的潰瘡時,他們自己身上的對應部位往往也會有發(fā)癢或不適的感覺。那些可憐人身上的潰瘡,在他們心里引起的那股恐怖感,對他們身上那個部位的影響大于對其他任何部位的影響;因為那股恐怖感來自于設想他們如果真的是他們所遇上的那些可憐人,而他們身上那個特定部位實際上也同樣不幸受到潰瘡感染時,他們自己將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光是此一想象的感受,其力道便足以在他們纖弱的身軀上產生他們所抱怨的那種發(fā)癢或不適的感覺。一些體質最強韌的人也注意到,當他們看到潰爛的眼睛時,他們自己的眼睛時常會有很明顯的疼痛感,這也是相同的道理所引起的。體質最強韌的人身上那個器官,比體質最纖弱的人身上其他任何部位,都更為嬌嫩敏感。并非只有痛苦或悲傷的情況才會激發(fā)我們的同情感。不管主要當事人遭遇到什么樣的情況而呈現出什么樣的感情,每一位用心注意的旁觀者,一想到當事人的情況,自會有一股類似的情緒在他自己身上油然升起。當悲劇或浪漫劇里讓我們著迷的那些英雄人物最后得以脫離困境時,我們所感覺到的那股喜悅之情,和我們因為他們的苦難而感覺到的那股悲傷一樣的真誠;我們?yōu)樗麄儽瘧K的遭遇而興起的那種同情感,不見得比我們?yōu)樗麄兊男腋6d起的同情感更為真實。對那些在他們苦難時未離棄他們的忠實朋友,我們和他們一樣心懷感激;我們從心底里也和他們一樣怨恨那些背信乃至傷害、離棄或欺騙他們的叛徒。就人類心靈容許產生的每一種情感來說,旁觀者的情感,總是和旁觀者設身處地的想象中主要當事人應該會有的那種感受相像。憐憫(pity)與悲憫(compassion),一般用來表示我們因為他人的悲傷而產生的相同的情感。同情或同情感(sympathy)一詞,雖然原義也許是相同的,不過,現在如果用來表示我們與任何一種情感同感共鳴,或對它產生相同的情感,或許沒有什么特別不恰當之處。在某些場合,似乎只要在另一個人身上看到某一種感情,便可以在我們身上引起同情。有時候,某種感情好像就在一瞬間便從某個人傾注到另一個人似的,事先完全不必知道究竟是什么情況在主要當事人身上引起了那種感情。例如,悲傷或喜悅,當被任何人的面容與姿態(tài)強烈呈現出來時,立即會使旁觀者多少感到類似的痛苦或愉快。笑臉迎人,令人開懷;相反,愁容滿面,則令人心情郁悶。然而,這一點并非普遍成立,亦即,并非每一種感情都會引起同情。有一些感情,當它們被表達出來時,一點也不會引起同情,相反,在我們弄清楚導致那些感情的原因以前,它們的表達只會激起我們的厭惡與反感。一個發(fā)怒的人,他的狂暴行為,比較可能刺激我們起來反對他,而不是起來反對他發(fā)怒的對象。由于我們不清楚他被觸怒的緣由,我們無法體會他的處境,因此也就無法懷想任何類似由那個處境所引起的感情。但是,我們清楚地看到他發(fā)怒的那些對象所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處境,知道一個如此暴怒的對手,可能在他們身上施加什么樣的傷害。所以,我們很容易對他們的恐懼或怨恨產生同情,并且立即想到要和他們站在一起,反對那個看起來使他們蒙受如此嚴重危險的人。我們所以看到悲傷或喜悅的表情,心里頭便多少會興起類似的情緒,是因為那些表情通常會讓我們籠統(tǒng)地聯想到,有某種好運或厄運已經降臨在出現這些表情的那個人身上;而且在這些感情方面,此一籠統(tǒng)的聯想足以對我們的心情感受造成些許的影響。悲傷或喜悅的心情,所產生的后果僅及于感受到這些情緒的人;它們的表達,不像憤怒或怨恨的表情那樣,會讓我們聯想到其他任何我們所關心的人也許正處在它們的對立面。所以,好運或厄運的籠統(tǒng)聯想,多少會促使我們關切遭遇到好運或厄運的人;但是,不清楚被什么原因觸怒的籠統(tǒng)聯想,卻不會促使我們對那個被觸怒者的憤怒興起同情感。自然女神似乎教我們要比較厭惡去體諒憤怒的感情,甚至教我們在得知這種感情的原因以前,稍微傾向站在它的對立面。甚至我們對他人的悲傷或喜悅的同情,在我們得知那悲傷或喜悅的原因以前,也總是極不完備的。只是表現受苦者身心極為痛苦的那種常見的悲嘆慟哭,在我們身上引起的,比較是探究其處境的好奇心,并附帶些許產生同情的意向,而不是非常明顯真實的同情感。我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遇上了什么不幸?直到這個問題獲得澄清。盡管我們心里因為有他遭到不幸的模糊念頭而感到不安,也盡管我們因為折騰自己揣測那不幸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而心里頭益發(fā)不舒坦,但我們身上的同情感卻不是很顯著。所以,同情感,與其說是因為我們看到某種感情所引起的,不如說是因為我們看到引起那種感情的處境所引起的。有時候,我們會為他人的行為感覺到一股他自己似乎完全不可能感覺到的感情。因為,當我們設想自身處在他的處境時,我們的想象會在我們的胸臆中燃起那股感情,盡管在他的胸臆中,那處境并沒有引起那樣的感情。我們?yōu)樗说暮耦仧o恥與粗野無禮而感到面紅耳赤,盡管他自己似乎不覺得他自己的行為有什么不合宜之處。因為,當我們設想自己的舉止是這么的荒唐可笑時,我們會禁不住覺得全身狼狽到無地自容。在命運可能為人類帶來的所有災難當中,喪失理智,即使對最殘忍的那些人來說,似乎也是最為可怕的;當他們看到此一最為悲慘的人生境遇時,他們悲天憫人的心情,比看到其他任何不幸,都更為深切。但是,那喪失理智的可憐人,也許還邊笑邊唱著歌,對他自身的不幸完全沒有感覺。所以,在看到這種景象時,人類心中所感到的那股悲痛,不可能是對受難者的任何情感的反映。旁觀者的同情感,必定完全來自于他想到,當自己淪落到同樣不幸的情況,同時又能夠(這也許是不可能的)以他目前的理智與判斷去看待那種狀況時自己將會有的感覺。一個母親,當她聽到她那無法以言語表達感覺的嬰兒在病痛中的呻吟聲時,她會感受到哪些苦楚呢?在她的想象中,那嬰兒所承受的痛苦,除了有其事實上的無助無告之外,還摻雜了她自己對那無助無告的感覺,以及她自己對它的害病可能產生的種種不明后果的恐懼。所有這些想象所構成的那一幅最完整深刻的悲慘與苦惱的情境,正是讓她自己感覺到哀傷的對象。然而,那個嬰兒所感覺到的,只不過是眼前這一刻的不舒服,而這種不舒服也絕不可能很嚴重。對于未來,那嬰兒是完全無憂無慮的,因為他的懵懂無知與缺乏遠見,讓他擁有對抗畏懼與焦慮的免疫力:相對的,當他長大成人后,要使他免于人類內心這兩大苦惱來源的肆虐,即使有再多的理智與學問企圖保護他,也將徒勞無功。我們甚至對死去的人興起同情感,我們瞻望等著他們的那個可怕的未來,對他們的處境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反而視而不見,以致影響我們的,主要是那些沖撞我們的感覺,但對他們的幸福絕不會有任何影響的情況。我們想,他們被剝奪了陽光;被隔絕在活生生的社交世界之外;被擺在寒冷的墳墓里,變成各種腐敗細菌與泥土中爬蟲的獵物;在這世界上,不再被人想念,反而只消一會兒,就會從他們至親好友心中摯愛的名單中除名,甚至幾乎從他們至親好友的記憶中消失。如此這般的處境,是多么的悲慘啊!我們想,毫無疑問,他們遭逢如此可怕的災難,我們無論再怎么憐憫他們,也絕不可能過分。我們現在似乎更應該加倍同情他們,因為他們此刻正面臨被人人遺忘的危險。于是,我們參加紀念他們的儀式,表示我們空洞的禮敬,我們努力抗拒自然讓自己顯得凄慘,讓自己不斷憂傷地回憶他們的不幸。事實上,我們的同情無法提供他們什么慰藉,但此一事實似乎使他們的處境顯得更加凄慘;而想到我們所做的一切皆無濟于事,想到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減輕了其他所有痛楚,只是舒緩了他們的朋友痛惜他們、愛戀他們與悲嘆他們的心情,卻完全無法帶給他們任何安慰,益發(fā)加深我們對他們的不幸的感傷。然而,最無可置疑的是,死者的幸福完全不受前述那些情況的影響,而我們想要安慰他們的那些想法,也絲毫不可能擾動他們那無憂無慮的長眠安息。那個凄涼可怕且永無止境的憂郁意念,亦即,在我們自然而然的想象中,他們的處境應該會興起的那個意念,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他們身體上所產生的變化和我們自己對那個變化的知覺結合在一起而引起的,亦即,那個意念是起于我們把自己擺在他們的處境中,或者說,如果允許我這么說的話,是起于我們把我們自己還活著的靈魂塞進他們已經失去活力的軀殼里,然后設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己將會有什么樣的情緒。正是由于此一想象上的錯覺,所以,對我們來說,預見自己的死亡,才會這么令人膽戰(zhàn)心驚;也正是由于這種錯覺,所以,在我們死后無疑不可能給我們帶來任何痛苦的那些情況,在我們活著時想起來卻讓我們心痛不已。而從這里便衍生出人性中一個至為重要的原理,亦即,恐懼死亡。這種恐懼,雖是個人幸福的一大毒害,卻是抑制人類各種不義的偉大力量,它雖然折磨與抑制個人,卻守護與保障社會。第二節(jié) 論彼此同情的快感但是,無論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或同情感是怎樣被引發(fā)的,最讓我們覺得愉快的事,顯然莫過于發(fā)現他人的感覺和我們自己心里頭全部的情緒相一致;而且最讓我們震驚的,也莫過于發(fā)現他人和我們完全沒有同感。特別喜歡以某種吹毛求疵的自愛(self-love)原理演繹人類所有情感的那些作者,自以為根據他們自己吹噓的原理,要解釋這種快樂或這種痛苦,一點兒也不困難。他們說,人,由于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薄弱,以及意識到自己需要他人的協(xié)助,所以,每當他注意到他人表現出和自己一樣的情感時,他就會高興,因為那時候他自信可以獲得自己所需的協(xié)助;而每當他注意到情形相反時,他就會苦惱,因為那時候他以為他們必定會和他作對。但是,這種高興與這種苦惱總是這么立即地被感受到,而且也時常是在一些非常微不足道(因此不怎么樣需要協(xié)助)的場合中被感受到。所以,我認為,不管是這種高興或這種苦惱,顯然都不可能是源自于任何這樣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考量。某個人,當他在盡力娛樂同伴之后環(huán)顧四周,如果看到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為他所講的笑話而發(fā)笑時,一定會覺得很丟臉、很懊惱。相反,同伴的歡笑則會讓他感到心里很舒暢;他會認為,他們的情感和他自己的相一致,是他所能得到的最高禮贊。他的這種快樂,似乎不完全是由于同伴的歡樂在他身上所引起的同情感,使他原本歡樂的心情獲得額外的活力所致;而他的這種痛苦,同樣也不完全是由于他錯失了這種快樂的機會,以致他因為失望而感到心情沮喪。雖然不管是前一種場合或后一種場合,同情感之有無,無疑多少會有這樣的影響。當我們已經如此頻繁地熟讀了一本書或一首詩,以致我們不再能夠從獨自閱讀那本書或那首詩獲得任何樂趣時,我們仍然能夠從朗讀它給某個同伴聽而得到一些樂趣。對他來說,它還充滿全部新鮮的魅力;我們與它在他身上自然引起的那種驚訝與贊嘆的感情同感共鳴,雖然它不再能夠直接在我們心中喚起這種驚訝與贊嘆;我們比較像是從他的眼光,而不是從我們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它所呈現的所有構想與理念;我們透過和他的愉快起同感共鳴而感到心情愉快;他的愉快就這樣重新喚醒或活化我們的愉快。相反,如果他看起來似乎不怎么樣欣賞它,那我們將會感到懊惱,而我們在朗讀它給他聽時,當然也就不再能夠得到任何樂趣。這里的情形和前面那個例子完全相同。同伴的歡朱,無疑會喚起或活化我們的歡樂。而他們的沉默,無疑也會使我們失望、沮喪??v使這個原理或許有助于我們在前一種場合獲得一些快樂,也有助于我們在后一種場合感受到一些痛苦,但在這兩種場合,它都絕不可能是快樂或痛苦的唯一原因。因為,他人和我們自己在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似乎就是快樂的一個原因,而缺乏這種契合也似乎就是痛苦的一個原因,然而,這種現象卻無法以前述那個原理予以解釋。沒錯,我的朋友們對我的喜悅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同情感,或許可以透過活化那個喜悅而給我?guī)砜鞓?;但他們對我的悲傷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同情感,如果只會活化那個悲傷的話,便不可能給我?guī)砣魏慰鞓?。然而,同情感不僅活化喜悅,也緩和悲傷。在人們喜悅時,它以提供另一種方式的滿足(譯按:指彼此情感相互契合所產生的感覺)來活化喜悅;在人們悲傷時,它以迂回委婉的方式,將幾乎是人心在那時候還可能接受的唯一愉快的感覺(譯按:同樣是指彼此情感相互契合所產生的感覺)巧妙地滲入人心,從而緩和人們的悲傷。
媒體關注與評論
溫總理說:“這本書(《沉思錄》)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 ——中國日報網環(huán)球在線,2007年11月20日溫總理說:“我最近常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讀書……” ——溫家寶總理與全球網民進行在線交流,新華網,2009年2月28日無論是遭逢社會的風波還是個人的不幸,我都能從中讀到一些讓我的心靈沉靜下來而繼續(xù)努力的句子。 ——何懷宏愛比克泰德的思想,預示了時下主要的一種心理療法背后的理論:“天災人禍不足奇,想不開才出問題?!睈郾瓤颂┑玛P心的焦點是找到一種忍受人生的辦法。我最近常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讀書……多讀書吧,這就是我的希望?! 獪丶覍毧偫砼c全球網民進行在線交流,新華網,2009年2月28日這樣的書,僅僅讀一遍顯然是不夠的,它是一本隨時都能用上的書,簡言之,它是一位終身伴侶?! 灞救A羅素的《幸福之路》雖然寫于大半個世紀前,但書中分析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卻是歷久常新。無論處于任何時代,人都會經歷快樂與不快樂的時刻,作者特別指出導致不快樂的原因,教讀者多認識自己,更提出一些可以引領大家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甚富啟發(fā)性?! 愀垭娕_十大好書精選
編輯推薦
《大師智慧書架》是由馬可·奧勒留、亞當·斯密和羅素共同編著的。全世界唯一因道破致富的秘密而被禁的奇書。一本令比爾·蓋茨棄學從商的神秘著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