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2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王煥生 頁數(shù):576
Tag標簽:無
前言
亞平寧半島郁郁蒼蒼,像一只長筒靴子,由北斜向東南,深入地中海中。歷來以自然條件優(yōu)越、盛產(chǎn)糧食著稱的西西里島位于半島西南方,僅以一條狹窄的海峽與半島相隔,有如靴尖的裝飾瑰寶。在半島的北方,阿爾卑斯山東西走向,高峻陡峭,把亞平寧半島與歐洲大陸隔開,成為半島北部的天然屏障。在半島上,亞平寧山脈由北向南蜿蜒,山勢東側(cè)峻峭,西側(cè)較為平緩,形成一片片起伏的丘陵地和開闊的平原,適宜于農(nóng)業(yè)耕作和畜牧。臺伯河是半島中部的主要河流,它由亞平寧山脈東北部的狹壑發(fā)源后,由北向南流至半島中部,折向西淌,注入半島西側(cè)的第勒尼安海。古代羅馬就起源于臺伯河入海口附近的一片丘陵地,使那里成為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古代羅馬國家的發(fā)祥地。 考古發(fā)掘表明,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臺伯河河口地區(qū)便出現(xiàn)了固定的居民點,人種屬古意大利人拉丁部落的祖先。約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拉丁人的原始社會解體,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村落變成城鎮(zhèn),設(shè)防的城市出現(xiàn)。根據(jù)歷史史料,古羅馬源于分布在帕拉提烏姆等七座山丘間的居民村落,人種屬拉丁人。根據(jù)古羅馬神話傳說,古羅馬城建于公元前754或前753年。古代羅馬的奠基人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羅慕盧斯,相傳他也是羅馬第一位國王,羅馬歷史上的王政時期即由他開始。這是古羅馬原始氏族制社會解體和奴隸制社會形成的時期。
內(nèi)容概要
古代羅馬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它與古代希臘一起,共同構(gòu)成歐洲古代文明的源頭。據(jù)傳古羅馬與、建城于公元前八世紀前期,于公元五世紀后期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宣告滅亡。這部文學史即敘述古代羅馬自其產(chǎn)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期間的文學發(fā)展歷史,全書共分六編,系統(tǒng)闡釋了古羅馬文學的萌芽、發(fā)展、繁榮、高潮和衰落。每編的引言介紹該文學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學發(fā)展概貌,然后分章敘述,突出對重點作家和作品的介紹和評述。由于歷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古羅馬文學的發(fā)展與古希臘文學有密切的關(guān)系。了解古羅馬文學史不僅有助于理解古羅馬文學本身復雜的發(fā)展歷程,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古羅馬文學與古希臘文學的傳承關(guān)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后代歐洲文學的底系和傳統(tǒng)。本書史料翔實,立論有據(jù),內(nèi)容豐富,語言流暢。適合文學研究者和廣大文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王煥生,1939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人,1959年進入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次年進入蘇聯(lián)莫斯科大學語言文學系古希臘羅馬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習,1965年畢業(yè)?;貒笠恢痹谥袊鐣茖W院從事古希臘羅馬文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古羅馬文學史》、《古羅馬文藝批評史綱》等。主要譯作有(包括與他人合作)《伊索寓言》、《希臘羅馬散文選》、《古羅馬戲劇選》、荷馬史(《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普羅佩提烏斯的《哀歌集》,西塞羅的《論共和國》、《論法律》、《論老年》、《論友誼》、《論義務(wù)》、《論演說家》等。其中《伊利亞特》(與羅念生合譯)和《奧德賽》于1999年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奧德賽》于2001年榮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翻譯獎。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編 早期文學——文學的發(fā)軔引言第一章 文學的萌芽和失落第二編 文學的興起——共和國中期文學引言第二章 第一批詩人第三章 普勞圖斯第四章 恩尼烏斯第五章 普勞圖斯之后的喜劇第六章 泰倫提烏斯第七章 恩尼烏斯之后的悲劇第八章 散文的發(fā)展第九章 諷刺詩第三編 文學的繁榮——共和國后期文學引言第十章 盧克萊修及其哲理詩《物性論》第十一章 新詩派和卡圖盧斯的抒情詩第十二章 戲劇第十三章 散文著述第十四章 羅馬演說術(shù)和西塞羅第四編 文學的“黃金時期”——奧古斯都時期文學引言第十五章 維吉爾第十六章 賀拉斯第十七章 愛情哀歌第十八章 奧維德第十九章 散文第五編 文學的“白銀時期”——帝國前期文學引言第二十章 詩歌第二十一章 散文第二十二章 塞內(nèi)加第二十三章 盧卡努斯及其《內(nèi)戰(zhàn)紀》第二十四章 諷刺文學第二十五章 科學著作第二十六章 昆提利安第二十七章 小普林尼第二十八章 史詩詩人第二十九章 塔西陀及其歷史著述第三十章 弗隆托第三十一章 革利烏斯第三十二章 公元2世紀詩歌第三十三章 阿普列尤斯第三十四章 斯維托尼烏斯和其他歷史學家第六編 文學的衰落——帝國后期文學引言第三十五章 詩歌第三十六章 歷史散文第三十七章 演說術(shù)和其他學術(shù)性著述第三十八章 敘事文學結(jié)束語附錄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文學的萌芽和失落第一節(jié) 文學狀況古羅馬文學就是在上述歷史背景和條件下開始了自己的萌芽。由于歷史久遠和時間湮沒等原因,由這一時期只傳下來很少的文學史料,從而模糊了這一時期的文學面貌。傳世的史料包括一些直接史料,即從那一個時期直接傳下來的文物真跡,此外還有一些間接史料,即古代作家的稱引和評述。不管上述哪一種史料,傳世的都非常有限,而且很零散,人們只能借助這些史料,對當時的文學狀況勾勒出一個概貌。神話傳說古代羅馬人信奉的是原始多神論。在羅馬人的觀念中,每一件物體,每一種現(xiàn)象都有自己的神靈。于是,任何一條河流、一片森林、一條道路,任何一座房屋、一件器物,甚至任何一條門坎、一根棍棒或繩索等,都有自己特有的神靈。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庇護神,每個人有自己的庇護神,每一個行為過程中的每一個時機也都有自己的主使神。例如農(nóng)作,薩圖爾努斯掌管撒人田間的谷種,克瑞斯掌管成長的禾苗,弗洛拉掌管茂盛成長的莊稼,康蘇斯掌管成熟的谷物等。又如人自出生至童年時期,每一個時刻,每一種變化都有自己的神,如第一次啼哭神,第一次跨步神,第一次知覺神,等等,以至于相關(guān)的神竟達四十多個。這種劃分反映當時人們還不習慣對事物進行抽象化思維,還不習慣超出個別事物而對思維對象進行普遍性的概括和理解。
編輯推薦
《古羅馬文學史》可供相關(guān)歷史文學愛好者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