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出版時間:2007-4  出版社:經濟管理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部 編  頁數(shù):32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部組織編寫的同名內部刊物所刊文章匯編而成。這些文章主要反映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理論界與實際工作部門關心的經濟熱點和難點問題。內容涉及宏觀經濟形勢、工業(yè)、金融、外貿、財政、能源、糧食、城市化、投資與儲蓄、人口與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企業(yè)改革,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等諸多方面。用以滿足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企業(yè)及社會科學各相關方面讀者的需求。

書籍目錄

2006年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背景條件分析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失衡世界經濟背景下的中國經濟調整中國的工業(yè)化與工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問題及戰(zhàn)略對當前工業(yè)生產能力過剩問題的分析中國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的幾個問題中國民營企業(yè)品牌及其競爭力分析人力資本收益與收入差距:“馬太效應”及其政策含義當前國內消費形勢與增進我國消費的政策建議步入“十一五”的中國財稅若干重大問題論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確立經紀人制度:建立新層次股票市場的中心點東北地區(qū)經濟振興的戰(zhàn)略思路及政策措施促進中部崛起的科學基礎與國家援助政策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的成效與問題村莊基本健康服務供給中的激勵機制中國循環(huán)經濟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政策建議21世紀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xù)性

編輯推薦

  2006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形勢總體上運行良好,但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高、投資規(guī)模過大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從我國經濟發(fā)展階段看,當前投資率高有其客觀必然性;但從歷史經驗和國際比較看,近幾年我國的投資率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也明顯高于發(fā)達國家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簡單的瀏覽了一下,大體不錯,對于充實自己這方面的知識還是有些幫助的,感覺用不上的閱讀后會很失望!
  •     上篇評論中提到在解讀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二零零七年的經濟統(tǒng)計資料時的兩個印象:一是中國政府提出的將超高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的的宏觀調控目標沒有能夠實現(xiàn);二是中國的通貨膨脹明確無誤的表明中國經濟早已經是在過熱的區(qū)間運行,而不是如同中國政府所說的只是存在過熱的風險而已。
      
      對這組最新的統(tǒng)計資料的第三個解讀是,中國的通貨膨脹其實不是什么局部的或結構性的通貨膨脹,而的確如同貨幣學派的經濟學家們所描述的那樣,在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xiàn)象。具體地說,就是中國政府超高的貨幣發(fā)行速度是導致當前的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
      
      二零零七年中國實體經濟的增長與前年相比為百分之十一點四;而廣義的貨幣發(fā)行量卻增加了百分之十六點七;貨幣發(fā)行的增長高于實體增長四點三個百分點。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實體經濟和貨幣發(fā)行的絕對增量,對貨幣發(fā)行作為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能夠有一個更清晰的理解。去年經濟實體的絕對增加值為兩萬五千二百億元左右;而貨幣發(fā)行的增加值則為五萬七千千百億元左右。換言之,貨幣發(fā)行增量為實體經濟增量的百分之二百二十九左右。
      
      事實上,多年來中國的貨幣發(fā)行增量一直大大高于實體經濟的增量。這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的合理性,因為經濟中的許多成分正在經歷一個貨幣化的過程。問題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中國經濟的貨幣化過程基本完成,但是中國政府不僅沒有隨著貨幣化過程對相對貨幣增量需求的減弱而降低貨幣發(fā)行增速,反而越來越依賴通過發(fā)行貨幣來解決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矛盾。
      
      尤其明顯的是,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依賴大幅度增加貨幣發(fā)行作為增加各級政府財政收入和避免人民幣升值的手段。這樣一來,中國社會積累了超過作為交換媒介所需要的大量貨幣剩余存量。這些多余的貨幣多年來一直在股票、不動產、生產資料等市場之間游移,尋找釋放能量的空間。去年終于對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價格進行了突襲,形成了消費品價格的大幅度上漲。
      
      去年中國統(tǒng)計資料所揭示的第四個重要現(xiàn)象是,中國社會中不同地區(qū)和社會階層收入差距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有擴大的趨勢。就城鄉(xiāng)收入差距而言,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早已經為中國學者甚至政府的官方檔所承認。就貨幣收入而言,城市居民是農村居民的三點五倍左右;如果將城市居民所享有的非貨幣福利因素也考慮在內,它們之間的收入比則高于六比一。二零零七年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扣除價格因素,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的二點七個百分點,這明白無誤地表明相對貧困的農村和相對富裕的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正在繼續(xù)擴大。
      
      當然,城鄉(xiāng)之間持續(xù)擴大的收入差距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城里人都是富人。事實上,城市中的窮人日子也是越來越難受,而富人的收入則越來越高。統(tǒng)計資料中有兩組資料支援這一觀點。一組資料是,去年中國的股市、房市和工業(yè)利潤都是上漲的。眾所周知,絕大多數(shù)仍然在為衣食生計發(fā)愁的低收入者是無法從這些上漲中得到好處的。能夠從中獲益的主要是在這些領域有大量投資的富人。
      
      另一組是關于中國食品價格上漲的資料。根據(jù)經濟學原理,不同人群在其總收入中用于購買食品的比重是不同的。窮人用于食品的支出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對較高,這也就是經濟學家們所說的恩格爾系數(shù)較高。去年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中遭受沖擊最大的正是這些低收入人群。這一點也意味著窮富之間的實際收入差別實際上正在擴大。
  •     昨天,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了二零零七年的經濟統(tǒng)計資料。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取得了百分之十一點四的高增長速度。中國的高增長反映了社會對增長的需要。這種需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巨大的剩余勞動力需要高增長來提供就業(yè)機會;二是中國財政需要高增長來緩解社會矛盾,而這些矛盾大多數(shù)是由于政府長年忽視低收入群體的福祉所形成的。
      
      中國社會對超高經濟速度的依賴如此之強烈,以至于雖然中國政府已經知道如此超高速度的增長已經帶來了資源的大量浪費,造成了環(huán)境的繼續(xù)惡化,導致了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扭曲,也多次提出要將增長的速度降到合理的水平,但是卻始終不敢采取決定性的步驟將中國的增長速度將到一個可持續(xù)的合理水平。
      
      要全面理解中國經濟的資料還需要等待更全面的統(tǒng)計資料?,F(xiàn)在僅就昨天中國統(tǒng)計局長謝伏瞻在記者招待會上所公布的一些簡單的資料,對中國高速增長背后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初步的分析。
      
      解讀統(tǒng)計資料的第一個突出結論是,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目標沒有能夠實現(xiàn)。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中國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將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但是這一政策實行的結果是,經濟速度不僅沒有能夠降下來,反而達到了自十四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在從二零零三年以來到二零零七年的五年間,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分別為九點一、九點五、九點九、十點七、十一點四。與中國政府所期待的完全相反。我們先不談中國政府預定的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是否合理以及為什么中國政府沒能實現(xiàn)原定的宏觀調控的目標,我們在此只是強調,這個目標并沒有實現(xiàn)。我充滿興趣地等待著中國領導人在今年三月人代會上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統(tǒng)計資料給人們的第二個重要印象是,經濟過熱在中國已經是一個嚴峻的現(xiàn)實。雖然中國政府多次重申稱中國當前只存在經濟過熱的危險而并沒有形成現(xiàn)實的經濟過熱,但是通貨膨脹的強勁勢頭卻是對中國政府這一“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說法的一個直接的否定。
      
      去年中國消費價格指數(shù)上漲了百分之四點八,其中尤其是與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和居住價格的上漲最為顯著。據(jù)中國官方的統(tǒng)計資料,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為百分之十二點三。由于中國政府并沒有將制定消費價格指數(shù)的具體方法、尤其是各種不同商品在計算中的權重公之于眾,所以我們還無法判斷這一資料的合理性。但是據(jù)中國媒體在主要城市對老百姓的調查結果看,老百姓所能感覺得到的價格上漲幅度遠高于官方的資料。
      
      即便按照中國官方的資料來解讀,中國的通貨膨脹也達到了任何市場經濟國家都認為的不健康的水平。根據(jù)經濟學常識,雖然有的國家的經濟過熱并不一定表現(xiàn)在顯性的通貨膨脹上;但是顯性的通貨膨脹則一定表明該國的經濟出現(xiàn)了過熱的現(xiàn)象。不僅如此,如果不及時制止通貨膨脹,由于價格指標的扭曲,會鼓勵盲目的浪費性投資,從而導致已經過熱的經濟進一步熱下去的危險。我想中國政府對這一危險是有認識的,這正是其為什么在近來采取了強硬的行政措施和緊縮的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方法,將制止通貨膨脹作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首要任務。
      
      下篇評論中繼續(xù)就統(tǒng)計資料所揭示的中國通貨膨脹的成因、中國過去一年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等進行分析。
     ?。ū疚闹淮碜髡叩挠^點和陳述)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