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養(yǎng)才能育大器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作者:滄浪,文明 編著  頁數(shù):259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倡導慢養(yǎng)的理念,涉及孩子的啟蒙教育、個性形成、習慣培養(yǎng)以及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父母如何改進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為父母提供了具體的培養(yǎng)方法,并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做支撐,針對具體案例都有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實用性。本書會帶你進入“慢”的教育-隋境中,讓你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放到十年、二十年后去看,那么教育孩子就不致操之過急,就會有一種輕松的心態(tài)?,F(xiàn)在的很多煩惱,也是可以免去的。孩子的健康成長,快樂成長,應該是我們做父母最看重的事情;而不是看待孩子一時的排名。一時的分數(shù)。    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jié)奏。我們要等待孩子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強、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給予孩子溫情的理解、誠意的鼓勵、恰當?shù)奶嵝?,同時要具備耐心、樂觀的重要品質(zhì)?!奥B(yǎng)”這一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以從容應對高壓態(tài)勢造成的粗暴冷酷、以沉穩(wěn)對峙急功近利的膚淺、以智慧瓦解手忙腳亂的自作聰明。我們只有不斷地向自我的內(nèi)心提醒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才可能在周圍種種聒噪聲之外去尋求教育者應該有的平靜、忍耐、誠懇。    讓我們放慢教育的腳步,慢慢感受教育,學會享受教育的快樂。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好孩子是“磨”出來的——培養(yǎng)孩子切忌急功近利 教育慢下來才能浸潤心靈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工程 慢養(yǎng)需要支持與包容 教育也需要等待時機 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發(fā)展階段 不要急于取得教育成果 父母不能為孩子預約成功 教育只怕停,不怕慢第二章 早教不當易傷根——啟蒙教育慢慢來才穩(wěn)妥 “天才計劃”逼瘋了孩子 早教不當易引發(fā)孩子學習障礙 早教不等于早讀書 過早學習外語也有弊端 讓孩子自由地涂鴉 耐心收集孩子的一點點進步 讓孩子在“玩”中學習 別急于讓孩子當明星第三章 別急于為孩子“塑形”——先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勢再去重點培養(yǎng) 教育要從觀察開始 理解和呵護孩子的個性 讓孩子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天才 檢視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是否正確 如何在早期發(fā)現(xiàn)孩子的特長 不要教給孩子現(xiàn)成的答案 發(fā)現(xiàn)并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別把孩子的特點當缺點第四章 把孩子當成孩子——別用成人的思維認知方式來對待孩子 太陽可以是藍色的 讓孩子理解你,你要先理解孩子 尊重孩子當下的快樂 “多動癥”可能是大人的錯誤結論 別用指令控制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是平等的 勿把成人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 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實踐 孩子的事可以自己決定 以成長的眼光來看待孩子 摒棄專制,保護孩子的判斷力第五章 教育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過早為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適當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 不要粗暴地對待說謊的孩子 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對問題孩子要有耐心 控制住憤怒的情緒 呵護那一點點光 孩子有逆反心理怎么辦第六章 溝通需要一個過程——多用一點時間和耐心與孩子交流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對孩子問“為什么”不要不耐煩 討論比訓斥更有說服力 嘗試多渠道與孩子溝通 重視與孩子之間的非語言溝通 注意觀察孩子的身體語言 要贊美先要找到贊美點 不要急于指責孩子 等孩子說完父母再說 和孩子說話,應該慎重選擇詞句第七章 學習沒有速成班——恨鐵不成鋼讓孩子更討厭學習 “暴力作業(yè)”就是教育事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 激發(fā)興趣,讓孩子自覺愛上學習 不要給孩子設定太高的目標 多鼓勵,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渴望孩子成績好,但不向他要分數(shù) 別讓孩子的學習“超載” 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 下工夫矯正孩子學習效率不高的毛病第八章 一步一步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好習慣在于不斷強化 賞罰一定要分明 為孩子立規(guī)則 嚴字當頭,反復訓練 置之不理的妙用 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父母重在以身立教第九章 學會等待孩子成長——給孩子自己領悟人生的時間 挫折教育:不要急于幫助遇到困難的孩子 延遲滿足,培養(yǎng)孩子的成功心態(tài) 健康快樂比成功更重要 做孩子忠實的觀眾 培養(yǎng)孩子的內(nèi)省智能第十章 做父母也需要接受考核——不斷改進教育方法 父母需要不斷提高愛的質(zhì)量 教育是一件快樂的事 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 能向孩子學習的父母最優(yōu)秀 教好孩子不用刻意“管” 學會開家長會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好孩子是“磨”出來的——培養(yǎng)孩子切忌急功近利教育慢下來才能浸潤心靈教育是心與心的觸摸和碰撞,是心靈的深刻交流,只有達到高度的默契,才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而這種心靈之間的高度默契不是瞬間爆發(fā)的,是在漫長的教育歲月中,在潛移默化之中一點一滴地慢慢浸潤、感化而成的。也就是說,教育需要回歸到心靈深處,需要慢下來,需要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這樣,才會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好孩子。著名作家冰心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一種慢教育。父親謝葆璋非常愛女兒,卻從來沒有強迫她學什么東西,也沒有刻意去教她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謝葆璋的教育非常生活化,比如,他經(jīng)常帶著女兒在筑于半山腰屋子的走廊上眺望大海。小冰心的心每次都被遼闊而深邃的大海所感動。冰心后來說:“我和父親一起看大海,我看父親,也看大海,我覺得父親的胸襟就像是大海一樣寬闊、坦蕩,做人就應該那樣。”寬容、坦蕩的為人理念就這樣潛移默化至童年冰心的心靈之中??春?,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在閑適散漫之中,卻對孩子的心靈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漫步自然”的方法正是“慢養(yǎng)”的最好方式之一。讓孩子身處大自然的懷抱中,讓他們不斷地去嘗試、去感受,一枝一葉總會勾起他們以往的經(jīng)歷,不管是美好的還是傷心的,哪怕是一點點也能讓他的心靈產(chǎn)生悸動。這樣的“慢養(yǎng)”并不要求孩子們能夠學到多少東西,它注重的是對孩子心靈的觸動和啟發(fā),是最終的教育質(zhì)量。教育要慢下來,才能浸潤孩子的心靈。教育是一個與孩子接觸、交流、溝通的過程,需要父母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心靈世界。這一切,非慢不可能達到。在教育過程中,只有放慢腳步,才能用心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同時,讓他們有自己的感悟與發(fā)現(xiàn)。同樣,只有慢,這種感悟和發(fā)現(xiàn)才有可能。孩子的心靈好比自然界的果實,只有經(jīng)歷了充足的陽光和風雨的洗禮,才能真正地成熟,其內(nèi)在的自然韻味才會芬芳無比。與此類似,“慢養(yǎng)”才能浸潤孩子的心靈。而“慢養(yǎng)”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要怎樣慢下來,才能浸潤孩子心靈?方法一:等待孩子成長?,F(xiàn)在的父母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掌握所謂有用的一切知識;不懂得教會孩子思考,而是希望孩子記住所有問題的現(xiàn)成、可靠的答案;不想讓孩子去嘗試錯誤、自己體會,而是處處提防孩子的“出軌”。這些做法是不利于慢養(yǎng)的。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他們的各種能力是慢慢培養(yǎng)出來的。這就是說,父母不要以孩子將來才能達到的能力水平,來要求此時的孩子,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迫切教育理想強加在還沒有成熟的孩子身上。方法二: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切勿拔苗助長。父母在給孩子選擇教育時要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教育,也就是說不能超出孩子在該年齡階段所處認知階段的范圍。過早開發(fā)孩子潛能是目前社會上很流行的教育風氣,其實往往是做了負功。比如讓孩子學畫畫,父母們很早就把孩子送到專業(yè)教師的班里去接受規(guī)范技巧指導,結果是很早就能畫什么像什么,但是卻導致孩子喪失了應有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何不讓孩子敞開心靈,自由地涂鴉,體驗自由想象、不受羈絆的快樂?方法三:不要給孩子無限加壓。大家都知道,要想讓水快一點開,可以通過給水加壓來達到?,F(xiàn)在不少父母對待孩子也與此類似。眼下,許多父母把大部分精力、物力、財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快點成名成家。這種高投入產(chǎn)生的高要求,必然使父母少了平常心和耐心,多了苛刻與責難。孩子的自信與能力在這樣的壓力下往往每況愈下,難如人意。因此,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父母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加以引導,對孩子不能一味地拔高要求,加重負擔。“慢教育”有一種慢慢浸潤心靈、慢慢豐富生命、慢慢滋養(yǎng)的教育之美?,F(xiàn)在父母需要給自己的家庭教育生活找尋一個生命的原點,一個思想的源頭,一個美好的上游,讓自己有清醒的頭腦和從容的心情,去面對各種教育場景及事件。我們現(xiàn)在需要從“效率至上”的機械運轉及由此帶來的精神困頓中解放出來,進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復教育本來的“慢”性。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工程眾所周知,在人類社會的眾多產(chǎn)業(yè)之中,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周期是最長的。作為人類“精神產(chǎn)業(yè)”領域的教育事業(yè),與農(nóng)業(yè)類似,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是農(nóng)業(yè)而不是工業(yè)。這一點決定了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不能搞“大躍進”。不必說得太遠,僅僅是要改變孩子的一個壞習慣、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都是一件非常費時費力的事,尤其需要父母的耐心與恒心。丹丹是一個活潑、開朗又貪玩的小女孩,非常愛看電視。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丹丹一放學就看電視,也不做作業(yè),直到父母下班她才想起來。她的媽媽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于是和女兒約定:作業(yè)不寫完不允許看電視,在作業(yè)做全對的情況下,可以有選擇地看電視。為此,媽媽和爸爸也不看電視,在丹丹做作業(yè)時不大聲說笑?!安シN行為,收獲習慣”,經(jīng)過一家三口長時間的努力,丹丹終于改掉了愛看電視的習慣。此外,媽媽還告訴女兒,凡是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自己嘗試和體驗。于是洗衣服、洗碗、拖地等家務活,媽媽都要求丹丹一起參與,盡管她做得并不是很好。媽媽明白,孩子都是缺乏自控能力的,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幫助孩子養(yǎng)成科學安排時間的好習慣,讓她給自己提出要求,定下任務,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早上幾點鐘起床、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安排、幫助家里做哪些家務等。這樣長期堅持下來,丹丹養(yǎng)成了勤勞守時的好習慣。要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尤其是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培養(yǎng)好習慣時,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父母必須盡心盡力,加強自身學習和修養(yǎng),要考慮孩子的個性特點,同時還要有恒心、堅持不懈,這樣孩子才會健康成長起來。認識到教育是一個長期工程后,在實踐中可參考下面的方法:方法一:要重視孩子的主體性。不妨想一想,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有哪一點是從孩子的角度與需求形成的?恐怕對孩子應有的教育目的,恰恰正是父母自己才能體會到的現(xiàn)實功利要求。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教育中,應以孩子為主體,當孩子學著做自己的事情時,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做必要的引導,不要企圖按著自己雄心勃勃的教育計劃,不斷迫使孩子去記住這個練習那個。這樣做了,你就不會為了自己的教育目標與孩子的能力不協(xié)調(diào)而憂心忡忡。方法二:考慮孩子的差異性及個性。孩子就像秧苗花樹,父母可以給其澆水,給其培土,給其鋤草,給其施肥,甚至使其遷徙。但是,這些事都不能任意胡來,都得講究時辰季候和輕重忌宜;每一棵秧苗花樹,材性也有差異,同樣的照料,長成后的高矮、壯弱,以及所開花朵的多少、黯艷,所結果子的大小、甜酸,都會各不相同。因此,切忌像工藝品制作一樣,依照事先精心設計的模型來制作,更不可像鑄件生產(chǎn)那樣,把所有的孩子都往相同的模子里塞,都塑造成我們期待的整齊劃一的模樣。方法三:要花時間理解孩子的不同認知方式,不能用成人的思維方式要求其“快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認知方式會經(jīng)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大致要到高中階段才會形成成人的思維認知方式。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大致要經(jīng)歷四個認知發(fā)展階段,只有前一個發(fā)展階段的認知方式形成以后,才會順利進入下一個更高級的發(fā)展階段,否則就會影響后續(xù)的發(fā)展任務。另外,即使在同一發(fā)展階段的不同孩子,他們的認知方式也會有風格與類型上的不同。比如有的認知方式是沖動型的,而有的卻恰好相反,屬于沉思型。對于后者,他們的思維通常比前者需要更長的時間,這就要求父母在指導孩子學習時,給予更多的耐心,讓他慢慢思考??傊?,教育的長期性決定了“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這是真正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用耐心、愛心、平常心去經(jīng)歷教育的過程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體驗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充滿著“葉落無聲”的驚喜,更有著心靈的碰撞和頭腦的反思。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教育是一個細活、慢活,是不能急躁的,應當從自然規(guī)律出發(fā),萬萬不能急功近利。

編輯推薦

《慢養(yǎng)才能育“大器”: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心理胚胎期》由“騰訊兒童”特別推薦。孩子每一歲都有每一歲的意義,家長要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教育,不能超載,否則,不光是給孩子帶來了壓力,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成長沒有速成法可言,孩子每一項能力的發(fā)展都需要時間慢慢來完成。正像樹木一樣,年齡越是細密,成材越是名貴。水有多深,魚有多大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養(yǎng),意味著父母要有教育的長遠眼光: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急于為孩子塑形,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不給孩子成長的壓力。慢養(yǎng),可以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可以讓孩子發(fā)現(xiàn)最好的自己。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知識面會比較廣。如果家庭引導得法,孩子在行為和認知上都有較好的發(fā)展。但是,早教要注意方式方法,家長不能因為望子成龍心切,不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不考慮孩子的認知接受能力,把早教變成了拔苗助長。此外,早教并不等于智力開發(fā).孩子的心理、人格發(fā)展也是不容忽視的,適宜的早教要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很多父母其實也不愿意給孩子加壓。他們也希望孩子能有個快樂的童年,但是“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又讓這些父母不能釋然。我們更應該看重孩子成長的后勁,幫他找到自己成長的力量。慢養(yǎng)不追求一時的效果,它著重的并不是孩子是否能贏在起跑線上,而是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這才是成功的教育。養(yǎng)育兒女的過程就是孩子社會性胚胎的發(fā)育過程。這個過程和孩子在母體內(nèi)的孕育過程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但又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相同的是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自成體系,自成序列。不同的是前者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體系之內(nèi),是一個完整的、有形的體系;而后者則是一個無形的、開放的、跟外界互動的體系。就是因為無形、開放、互動,使我們?nèi)菀资芡饨绺蓴_,容易喪失目標,陷入混亂,尤其容易被時代思潮的特點所左右。而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給孩子造成一個堅強的心理外殼,就能給孩子以充分的保護、緩沖空間,讓這個過程按照所有的生命成長體系的規(guī)律完成自己的生長期,生長期越長、越從容,對孩子性格的定型、完整越有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慢養(yǎng)才能育大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只有懂得如何才能當好父母,我們才能給孩子一個與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所以,如何才能當一名稱職的父母,是我們家長,我們社會、國家急需迫切認清,并重視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但歸根結底還是看我們這幫實施“抓”的人的水平!
  •   做起來真不容易,慢養(yǎng)是父母的心態(tài)的問題。
  •   《“慢養(yǎng)”才能育“大器”》真是一本好書,有實例,有分析,有對策,絕對是一本值得老師、家長學習的好書。
  •   孩子的身體成長靠飲食,精神成長靠什么呢?往往看不見的才是最重要的
  •   很好的一本書,做父母的多看看
  •   不錯哦 適合急性子父母閱讀的一本好書
  •   適合于5歲左右的寶寶,挺不錯的。
  •   還好啊,正在看。但是里面的理論應用到實際中就會困難重重。
  •   觀念陳腐,除了書名含義是對的,幾乎里面都是陳詞濫調(diào)。拼湊而出的書。太不值得了。以后再也不會買這種連作者真正是誰都不知道的書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