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闖華爾街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  作者:(加)陳思進,雪城小鈴  頁數(shù):283  字數(shù):25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一個靠頭腦生存的時代沈敏特之前,陳思進出版他的處女作《闖蕩北美》,是請我寫的序言,他和小玲合作的《闖蕩北美》的修訂版換了一家出版社出版時,由于內容和形式顯著提升,我也為此寫了評論。應該說,這一序一評的對象與我的思想和知識的領域很近。寫起來雖不敢說“駕輕就熟”,但確實比較順當。如今,他和小玲的新著《獨闖華爾街》即將出版,又請我作序。我在電腦上閱讀傳來的稿本,讀著讀著,兩種感覺同時產生,一是因新鮮而興趣盎然,一是因陌生而頗費心機。這書大大超出了我的知識領域。金融:我接觸金融僅僅因為我是一個存戶,我每個月的工資由我所在的工作單位轉到我的賬戶上,再加上我不炒股票,不買債券,我的金融知識僅限于存錢取錢,如此而已。甚至利率多少,我也從不過問。因為,我只是個小存戶,沒有千萬上億的資金存在銀行里,利率的漲落和我或得或失的關系微乎其微。這本書卻把金融。特別是離我千萬里的華爾街的金融擺在了我的面前,那些把多少億美金放在手心里玩著的世界級的富豪們,對我來說太遙遠了,要我對此說三道四。能不費心機嗎!然而,讀著想著,我的感覺和念頭發(fā)生了游移。我想書的本質功能就是我們提升認知的階梯,就是我們走向新知的通道。就是擴大我們視野、打開我們胸懷的窗口。我首先不必端著評論家指手畫腳、說長論短的架勢,來個居高臨下的判說,而是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心態(tài)去閱讀、去感受、去思索,然后輕輕松松、自自然然,像和朋友促膝談心一樣,交流交流“讀后感”,就不會有“從何談起”的為難。而唯其陌生,才更有從陌生到有所感有所知,到逐漸深感深知而大有所獲。讀書,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華爾街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在21世紀的今天,卻離我們愈來愈近。且不說發(fā)生在紐約的9·11事件,標志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動,怎樣認識和對待恐怖主義,是每個具有世界公民意識的地球村村民必須面對的人類共同的問題。就說這華爾街的金融,我們應該知道,它是世界金錢的集散地,全世界80%的金錢在這里流動、分解、組合,再擴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和華爾街、華爾街和世界雙向互動的經濟格局。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中國,需要進一步和國際接軌,這不僅是世界范圍產品的生產銷售問題,更重要的是世界范圍的資本的運作整合問題。華爾街是干什么的?華爾街的游戲規(guī)則是怎么樣的?華爾街正在如何地起伏變化?這是當代任何一個身居中國市場經濟的人不應,也不能繞過的問題。于是,一個人和他的夫人小玲合寫的一本書,應運而生。這個人,陳思進。這本書,《獨闖華爾街》。應運而生的“運”,當然不只是個人之運,更重要的是世道之運。需要兩者相加,才能產出一個可喜的結果。20世紀末,在北關跌跌撞撞的陳思進,先是學機械工程。是信息,也是敏感,他轉向了電腦軟件。而電腦軟件需要進入一個行業(yè)領域,才能實現(xiàn)它的功能價值。而又是信息和敏感,陳思進選擇了他自己當時也不熟悉的金融,于是學學闖闖、闖闖學學,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練就一身在華爾街安身立命的功夫,融入了華爾街。這是風險很大的選擇,結果卻證明是正確的選擇。因為,這恰是一個機遇,使他有幸成為華爾街的一員。此時,也就是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華爾街的金融業(yè)正面,臨著信息科學最新潮流的沖擊,整個金融業(yè)只有信息科學化。才能進入新世紀的新天地。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陳思進搭上了這班進入華爾街的列車。在美國,“最優(yōu)秀的人才都集中在金融界,而不是官場和公務員隊伍中”。他踏入了世界精英人才薈萃的殿堂,領略了最前衛(wèi)的精英文化。于是,一本品質特異的書《獨闖華爾街》擺在了讀者面前。我們說“品質特異”是因為它交織了多重元素:它具有當代意義的知識性。我這里說的知識性,是指代表當代金融業(yè)精髓的華爾街的知識,并且是經過信息科學最新潮流洗禮的華爾街的知識。無論你在世界何地何處,一個當代經濟人能漠然于這樣的知識嗎!它具有藝術的觀賞性。因為它不是標本性的金融教科書,所有這些知識,都附著在陳思進獨闖華爾街起起伏伏的命運中。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跌宕的故事,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命運不同、膚色各異、文化心理差別突出的各色人等,更有個人在融入華爾街艱難過程中的、讓你感同身受的喜怒哀樂。它具有前衛(wèi)意義的思想性。全書滲透著對新世紀的審視和思考,追索著對于時代特征的把握,在華爾街求知和運作的過程中,在精英人物的睿智中,在大成與大敗的案例中,在友好人物誠摯的告誡中,作者深深理解了這是一個最需要頭腦,必須把精力與財富投入頭腦建設的時代。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也如此。有這么一個象征性的細節(jié),值得玩味兒:作者對華爾街的最初印象之一是,這里的一大景觀叫做“地中海”。那是指這里的人有太多的是謝頇的,頭的頂部光光的,再細察,這里“頭發(fā)的多少則和級別高低、工作壓力的大小成反比”,級別愈高、壓力愈大,頭發(fā)就愈少。這種頭頂光禿、四周留發(fā)的頭型被稱為“地中?!?。這景觀象征著華爾街宏大業(yè)績靠的是頭腦。在華爾街80%的投資產品是猶太人發(fā)明的,猶太人被稱為“華爾街的大腦”。一個猶太人告訴他,“最有價值的財產是無形的”,這就是人腦。今天的華爾街的發(fā)展,離不開電腦,而不斷更新?lián)Q代的電腦,只能是人腦的外化。是的,他的思考與求索不能止于個人,個人的定位與時代、與生養(yǎng)他的民族息息相關。全書貫串著一條紅線,就是“中國情結”。獨闖華爾街的命運,最終落腳在:我們這一代闖蕩在華爾街的中國留學生,學有所成、事有所成后,能為祖國做些什么?能為祖國的現(xiàn)代化貢獻什么?此時此刻的回答是:把經過中西文化交流,重新取舍、梳理、整合的大腦,獻給祖國。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華爾街的“中國夢”!(2007年8月的暑熱中)

內容概要

本書不僅介紹了代表當代金融業(yè)精髓的華爾街的豐富知識,更有個人在融入華爾街的艱難過程中,讓人感同身受的喜怒哀樂。全書滲透著作者對新世紀的審視和思考,追索著對時代特征的把握。在華爾街求知和打拼的過程中、在精英人物的睿智中、在大成與大敗的案例中、在友好人士誠摯的告誡中,作者深深理解了這是一個最需要頭腦,必須把精力與財富投入到頭腦建設的時代。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亦如此……

作者簡介

陳思進,紐約大學金融專業(yè)進修班結業(yè),紐約市立大學電腦科學碩士。1994年10月進入華爾街,曾任銀行家信托風險管理部金融軟件開發(fā)分析師、納斯達克所屬的BRUT ECN高級金融軟件工程師、瑞士信貸(CreditSuisse)證券投資部助理副總裁、美洲銀行證券公司(Bane of America S

書籍目錄

上篇 第一章 闖入華爾街    走近華爾街     1.在華爾街闖蕩的三類中國人     2.華爾街頭銜的背后     3.過五關斬六將,“撞”進Banker’S Trust(“銀行家信托”)    華爾街的最初印象     1.華爾街的“地中海”     2.買長還是賣短     3.不怕牛市,不怕熊市,就怕豬市     4.猶太人的財商——華爾街的大腦     5.土地和房價 第二章 在華爾街的頭三年    游泳中學游泳     1.衍生證券之Options(期權)     2.“‘麻筋’Call”(補倉通知)不是期權的“Call”     3.衍生證券之Futures(期貨)     4.“名?!泵商乜_     5.真有固若金湯的模型嗎?    投資不一定賺,但不投資肯定虧     1.神奇的Compound Interest     2.華爾街“傻瓜投資法”    ILiving and Learning(活到老,學到老)  身份,身份,還是身份! 第三章 加拿大的華爾街    海灣街(Bay Street)     1.INEA的第三個先鋒     2.“你公司要上市了嗎?”——股權的魅力  租房vs.買房  公共交通vs.私人汽車  兩地分居    沉思    教育背景與個人前程    稅收和利率——“劫富濟貧”的利器    股市泡沫與發(fā)財夢的破滅 第四章 重返紐約華爾街    再發(fā)掘金夢     1.讓交易員下課的ECN     2.9·11——與死神擦肩而過    殘酷無情的華爾街     1.“我是中國人!”     2.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游戲的規(guī)則     1.骯臟的內線交易     2.證券的分析     3.華爾街的“精髓”     4.淺談美國證券交易法 第五章 華爾街的“AVP”和“VP”    我在瑞信的歲月     1.NYSE(紐約證交所)里的八個月     2.參與Google(谷歌)和中國人壽的上市    郎“財”女貌?    我在美銀的日子     1.最復雜的證券交易SWAP     2.富人的游戲 第六章 華爾街隨想    海龜vs.海鱉    投“智”而非投資環(huán)境    單打獨斗的中國人vs.團隊合作的印度人    華爾街的“中國夢”    我的外公外婆下篇 雪城小呤的感悟    1.什么是幸福?    2.E—Club    3.羅斯福島    4.過大年    5.護照的聯(lián)想 朋友的話    《獨闖華爾街》讀后感  張瑜附錄 華爾街十大投資銀行 美國主要證券交易機構 美國各類投資工具 其他華爾街常用術語結束語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闖入華爾街走近華爾街1991年7月的一天,初到紐約,出于對華爾街的憧憬、向往與好奇,我懷著朝圣般的心。專程坐地鐵從皇后區(qū)居住地直奔曼哈頓下城的華爾街。去一睹它的風采,夢想著有一天能在那兒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事情往往是這樣的,因不甚了解而進入,等完全領悟了便退出。待我走近下城慢慢地觀察細看,發(fā)現(xiàn)華爾街短短窄窄的,全長不到五百米。在百老匯街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我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這座19世紀中葉完整矗立起來的建筑,遠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墻時,它就已經是標志性的建筑了。遠航歸來的船只,視教堂高聳的尖頂為歡迎它們進入紐約港的信號。教堂外墻精工細琢的神像令人贊嘆,連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教堂后花園的墓地里,埋葬著五位知名人士。其中之一就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先生,美利堅合眾國的立國先鋒,他的經濟主張:工業(yè)化,對新獨立的美國的發(fā)展影響深遠。距離墓地幾步之外,便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川流不息。反倒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與靜謐。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背后是美國證券交易所,兩側則是高聳的辦公大樓。相較于周圍新起的玻璃鋼筋摩天高樓來,這幾棟老大樓則顯得相當敦實,透著貴氣。在紐約證交所和美國證交所的樓前我駐足了片刻,將電視鏡頭里見到的交易廳畫面,回閃、放大:大廳里混亂不堪,大寬條屏幕閃耀著債券報價,滿地的廢紙,手握話筒的電視臺記者喋喋不休地報道著當天的股票走勢,交易員們旁若無人地吼叫咆哮。這是一種緊張而刺激的生活?;仡^望著教堂,我猜想:銀行家、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經過早上的搏殺與格斗,中午休息時,他們會不會走到幾步之遙的教堂去禱告,然后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搏殺中去?三年后我進入這個行業(yè)時,覺得這項工作的確令人興奮、刺激。我每天花很多的時間在工作上,承受著當我過度疲勞時產生的挫敗感,也常常享受到攻克難關后的喜悅感。我的猜想沒錯,華爾街的大亨們中午的確去那里禱告,后來連我自己都成了三位一體教堂的???。不過我不是去禱告,每個星期三中午那兒有個室內樂隊的演奏,有時我一人,有時我約了同事一同去觀看。音樂家們演奏的多半是巴克的曲目:巴洛克風格,重復優(yōu)美的主旋律與豐富的合聲,聽來使人內心沉靜,起到了鎮(zhèn)靜劑的作用。演奏家們的酬勞當然由教堂支付,教堂的捐款源源不斷地來自于華爾街的大亨們,他們每賺一百美元。便捐十美元到教堂里,所謂“逢十捐一”,這已是不成文的規(guī)矩。教堂的富有可見一斑。當時在華爾街上,除了“銀行家信托”大樓,我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一家大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著名的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等證券機構了。實際上,華爾街和好萊塢一樣,早就不是個地理概念了。如果說好萊塢是美國主流電影業(yè)的別稱。那華爾街就是美國證券市場的代名詞,是全球80%以上金錢的集散地。十多年前起,大部分金融機構漸漸地離開了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地價更貴、奢侈品商店一家連著一家的曼哈頓中城去了。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的格局。有些機構干脆搬到了對岸清靜安全的新澤西州。現(xiàn)在,除了紐約聯(lián)邦儲備銀行之外,還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將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不過,據(jù)說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qū)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與“舊華爾街”說再見了。既然絕大多數(shù)的金融機構已經搬離了華爾街,人們?yōu)槭裁匆廊粚⑴c金融證券業(yè)有關的一切稱為“華爾街”?一大早,衣裝整齊的紅男綠女,他們左手捧杯咖啡,右手抓著裝有早點的紙袋子,胳膊下夾著《華爾街日報》,步履匆匆地從時代廣場、中央火車站、洛克菲勒中心地鐵站以及公車站臺上冒出來,人潮如涌般地匯聚到中城區(qū)豪華的辦公樓里;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lián)儲主席關心的仍然是“華爾街的態(tài)度”;而企業(yè)家們的最高夢想是能“在華爾街上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距多遠,哪怕在倫敦、巴黎、多倫多、東京和香港,金融界的精英們精神上追隨的還是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后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fā)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后,他們的靈氣依然懸浮在紐約上空,俯瞰新一代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者基金經理,延續(xù)他們不滅的精神,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華爾街的神話。 那些華爾街的神話是由大小不同的玩家們創(chuàng)新發(fā)明的。街上最大的玩家(即Players,在國內稱“投行”)大約有十來家,最為老牌的莫過于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和JP摩根,他們以做上市的承銷商和公司兼并居多。幫助富人們管理資產最多的投資銀行是歐洲的三大家:UBS(他們是收購瑞士銀行的瑞士第一大財團,簡稱瑞銀)、瑞士信貸(瑞士第二大財團,我在里面供職兩年多)和德意志銀行(當年兼并我所在“銀行家信托”的那家)。另外還有三家后起之秀:花旗、匯豐和美洲銀行的證券公司(我離開美國時所任職的公司)。因為這三家證券公司是目前全球超巨大銀行,他們的成長最快,這也代表了“One-StoD Shop”的發(fā)展方向:也就是在一家金融公司里可以得到所有各項金融服務的意思。像雷曼兄弟、貝爾斯特恩,他們雖屬傳統(tǒng)的中型玩家,不過它們有各自的優(yōu)勢,在好幾個證券領域中名列前茅。這些大中型的玩家們玩的是證券,我們常常說他們是玩別人口袋里的錢(Playjng Other People’S Money)。證券的種類繁多,假如投資者不參與生意活動,被動地完全依賴別人的管理賺錢,這樣的投資就應該算是證券。像股票、債券、油田的股份、有限合伙人公司的股份、投資合同等。大家比較具有共識的證券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債券,包括美國各級政府和各大公司發(fā)行的債券;另一類是股票,包括普通股和優(yōu)先股。購買債券的是“債主”;而擁有股票的則是股票發(fā)行公司的股東。舉個簡單的例子,要是你的朋友搞個網(wǎng)站找你參股,那就相當于讓你買他網(wǎng)站的股票;而要是他找你借錢的話,那就類似于讓你買他網(wǎng)站的債券。所有的證券基本上是由紐約證交所、美國證交所、納斯達克的電子交易系統(tǒng)以及通過最新潮的電子通訊網(wǎng)絡來交易完成的,即: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簡稱ECN。9·11事件發(fā)生時,我就在當時的五大ECN之一的BRUT ECN公司任高級金融軟件工程師,在華爾街上,我算是得到了一席之地。在華爾街闖蕩的三類中國人華爾街是美國精英們的眾望所歸之處。整個華爾街的從業(yè)人員有30萬人,而在前十到十五大投資銀行里就職的,估計占了一半兒;還有一半人在其他無數(shù)的中小公司從業(yè),這些公司一般是做配套服務于這十多家大公司的。二十年前,華爾街可以說是美國白人的天下,有色人種是80年代后期,才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進入華爾街的。90年代初,華爾街還很少看到中國人的身影,特別是有中國內地留學生背景的。后來,就像計算機是因特網(wǎng)的火車頭一樣,計算機也漸漸成了華爾街的火車頭。1997年開始,計算機網(wǎng)絡的興起帶動了華爾街計算機技術更新?lián)Q代的需要,中國留學生在華爾街才漸漸多了起來。最早進入華爾街的中國留學生只是做計算機軟件的,隨著不少數(shù)學、物理高手進入華爾街作模型分析后,中國留學生進入華爾街的現(xiàn)象,引起了美國主流社會的關注,幾年前《紐約時報》就曾大幅報道過。而第三類人是金融專業(yè)畢業(yè)進入華爾街的,他們從事金融分析、交易員和管理基金的工作。當然這“三個代表”只是大致的區(qū)分,不是絕對的。目前在華爾街從業(yè)的中國人,計算機專家必須懂金融,單懂計算機的職位大都外包到印度、新加坡、俄羅斯等地,而做金融分析和模型的專家們也應該懂計算機,會開發(fā)軟件,都必須“一專多能”,只有這樣才能在華爾街繼續(xù)“生存”下去。前些日子看到一個統(tǒng)計,說華爾街主流公司資深的從業(yè)人員中,中國留學生背景的大約有800到1000人。所謂資深,一般指在這個行業(yè)里摸爬滾打十年以上者。其中第一類人占大多數(shù),估計在600到800之間,這類人的年稅前收入一般在18萬美元到20萬美元之間(底薪+獎金+各類福利,如退休基金、健康保險、人壽保險等等),我可以算這一類的典型;第二類入門要求很高,至少要名牌大學的數(shù)理博士,他們的底薪一般在15萬美元到18萬美元,獎金與業(yè)績掛鉤,業(yè)績好,獎金可以拿到8萬美元,甚至10萬美元以上,年稅前總收入一般在25萬美元到30萬美元之間;而第三類的情況較復雜,很難一概而論,像曾在大摩的謝國忠和瑞士信貸的陶冬都屬于第三類。而我老同學的弟弟王光宇曾屬于第二類,他是北大的物理學士、碩士,美國名校的博士。起先,他在華爾街的主流公司做了兩年模型,后來又做了六年債券交易員,前些年去香港發(fā)展,負責為英國老牌銀行Barclays建立第一個期貨交易平臺。王光宇和陶冬、謝國忠在香港時都是“圈內的哥們兒”。目前,他回到紐約與幾個華爾街老美大腕兒合伙,搞了一個專門投資中國的基金:積德基金(Jade Capital)。去年,投資了八百萬給中國的讀書網(wǎng)站:豆瓣網(wǎng),非常成功。日前我和幾位華爾街精英及國內金融界好友組建了一家從事金融投資及金融技術服務的跨國公司“新馬國際”,積德基金將是我們的合作伙伴兒之一。自己做投資公司的,不管規(guī)模有多小,哪怕一個人,都很容易引起國內的關注,這可能和國人普遍的“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心態(tài)相連,總覺得公司再小,也是自己做老板,他們的收入就難說了,可謂“下不保底,上不封頂”,少的每年也就三五萬美元,和大多數(shù)在美國開中國餐館的小老板差不多:多的可達百萬,甚至幾百萬、上千萬美元,是沒有頂?shù)?。撇開中國留學生背景的華爾街從業(yè)人員,我們再來看看從事投資銀行業(yè)務的一般工作人員的薪水標準。一個剛人行的本科生(擔任助理或普通分析員職務),大約是三萬到五萬美元,其中包括獎金。有MBA學歷的畢業(yè)生,薪水標準大約是六萬到十三萬五千美元。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地區(qū),薪水標準也不盡相同。剛開始的時候,獎金占薪水的10%到50%,然后慢慢增加一到三倍。最能掙錢的當數(shù)投資銀行的股票交易員們,1994年收入最高的是一位“共同基金”經理,他那年的所得,不多不少,分到中國老百姓的頭上,正好每個人一美元:13億美元!怪不得有的交易員一年幾十萬美元落進袋里,簡直就不好意思說出口,走在街上狠狠地罵自己“Mother Fuck Looser” (“失敗者”),恨不得一頭撞上南墻。說明華爾街投資銀行業(yè)是個高層次、高風險、高競爭、高回報的行業(yè)。 根據(jù)2006年的統(tǒng)計,華爾街員工的平均年收入是30萬美元,要是按華爾街最興旺時4073員工來計算,華爾街每年單發(fā)給員工的薪資就超過120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2006年中國GDP的5%,超過了世界上好些國家的GDP,很“壯觀”吧!就不用再提老板們賺到的錢了。華爾街頭銜的背后華爾街大多數(shù)主流公司將職工分成十級(Band),不同的級別分不同的薪水段、獎金級別、假期的天數(shù)、公司對外交際的業(yè)務費用高低以及退休金的比例,與國內的24級干部級別制有著異曲同工之趣。這些級別如金字塔般分布,數(shù)字越大,職務越低,人數(shù)也就越多。公司里百分之五十的員工屬Band10到Band8,他們沒有職稱,一般被稱為職員或者非行政人員。如Band8以上的員工,每年可享受兩周有薪假期;Balld7和Band6有三周有薪假期;Band5和Band4是四周有薪假期。有的職稱以專業(yè)命名,如會計師、分析師、軟件開發(fā)員等等。從Band7開始進入中層,一般對外就可以用名片了,這一級一般還是用專業(yè)作為職稱,前面加上資深或高級兩個字,如高級軟件工程師、高級分析師以及高級會計師等。比如,我在BPUT ECN工作的時候,職稱是“高級金融軟件開發(fā)分析師”(Senior Financial Software Developer Analyst),夠長的吧。這就算專業(yè)職稱上最高的稱呼了。憑這個職稱可以在華爾街找到任何有關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和證券軟件方面最好的工作。1994年起,華爾街許多大公司就一直在全球尋找能開發(fā)UNIX上的工作站軟件和各類金融分析應用程序的人才。從那時開始,對一個優(yōu)秀的計算機專家來說,如果再懂些金融方面的基礎知識。拿到六位數(shù)的工資(所謂“Six-Digit Salary”,這在美國是高薪的昵稱)是不足為奇的。從Band6以上的職稱就是“行政”上的職務了,可以開始負責一個部門或一個項目。Band6一般的職稱就是AVP(中文翻譯為“助理副總裁”),我在“瑞士信貸”時就是AvP:Band5是vP(中文譯為“副總裁”),對外名片上用的是“副總裁”,我在美洲銀行就是這個級別。在美國的華爾街主流公司里。一般華人,特別是像我們這樣有留學生背景的,能爬到VP的位子基本上算到頂了。想成為vP,除了至少做十年甚至十五年,最好還要隔三差五不停地“跳槽”才行(這我在下面還會談及)。而白人(歐洲人后裔)往往工作三年便能升任AvP,五年之后一般都排在VP之列了。和體操運動員差不多,紐約華爾街員工的平均“工作壽命”就是十來年。通常,美國學生大學畢業(yè)后,會預先進入一家公司做一年的實習,然后花三到四年時間半工半讀拿個碩士學位,25歲左右正式進入華爾街大公司拼個十來年,結婚生子后40歲左右便退下來,離開紐約搬去其他地方的金融機構。這也就是為什么曼哈頓近80年來,人口總保持在150萬上下的原因。這150萬的人口中有60%是繞著華爾街轉圈的。可以說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斷地進進出出。大投資銀行中層的最高級別為Band4,是Principal或Director(中文可譯為“董事”或“合伙人”),王光宇當年在香港工作時,就曾經到了董事這一級。而高層中最低職位Band3為MD(Managing Director),中文里各種翻譯都有,最多的翻譯為“董事總經理”,如原來大摩的謝國忠、瑞士信貸的陶冬就是MD。

后記

在1994年之前,華爾街里幾乎很少看到美國少數(shù)族裔的身影,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留學生背景的就更少了。我當時是第一個進入銀行家信托風險管理部的中國留學生。直到1997年,電腦網(wǎng)絡的興起之后,帶動了華爾街電腦技術更新?lián)Q代的需要,中國留學生在華爾街才漸漸多了起來,這也只是近十年來的事情。2006年10月,《北京青年報》“理財時代周刊”主編牛金榮女士邀請我開設一個“走進華爾街”的專欄,介紹一下華爾街的方方面面,通過我在華爾街十多年的經歷來揭開華爾街神秘的面紗,每周二刊登一篇。因版面有限,每篇的字數(shù)限定在千字以內。專欄連續(xù)刊登了幾周后,牛女士來信說讀者的反響很大,就是覺得篇幅太短,讀得還不過癮,讓我將每篇字數(shù)增加到1400。可兩個月后的一天,牛女士很遺憾地告訴我,“理財時代周刊”將改版進入日報,篇幅縮小不說,幾個專欄只能停下來。不過,她已將我的專欄介紹給了國內最大的財經網(wǎng)站“金融界”。沒過幾天,“金融界”的王煒副總給我來了個電郵,邀請我在他們的讀書頻道上開設專欄,并同時會在其網(wǎng)站的首頁上作介紹,我欣然接受。于是我的專欄以“獨闖華爾街”的名字、以章回的形式上了“金融界”連載,每周更新兩回。專欄開始至今,除了每星期、每個月都上了該網(wǎng)站的“書籍人氣榜”前十名,許多讀者還來信建議我將專欄寫成書,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正好,我和小玲的《闖蕩北美》(傳記篇)于2007年初由中國出版集團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李濟平副社長看了專欄后來信說,《獨闖華爾街》可作為《闖蕩北美》的姊妹篇出版。由于我工作繁忙,專欄的文筆內容離成書又有很大的距離,便由我太太小玲(雪城小玲)來修改、補充和加工,變成了讀者眼前的《獨闖華爾街》。在這兒特別感謝牛金榮女士的賞識,感謝王煒先生提供了我介紹華爾街的平臺,感謝廣大“金融界”讀者、網(wǎng)友的支持,也感謝李濟平副社長再一次的賞識,使這本《獨闖華爾街》得以與更多的讀者見面。在寫作的同時,我不斷將寫完的章節(jié)發(fā)給周圍的親友,讓他們先睹為快,也請他們提出修改建議。絕大多數(shù)的反饋說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我提及的好些交易內容還不夠充實,特別是我在瑞信和美銀時所做的那些交易。很抱歉,因為我當時是簽了保密協(xié)議的,任何有關的交易內容在一定時間(五年之內)是不能公開的,我們那時甚至在公開場合都不能談論我們所做的交易,所以只能在書中簡單地介紹一點兒。等過了協(xié)議年限之后,再等我詳談,在這兒就先賣個關子吧。在寫《獨闖華爾街》的同時,我反思了我們這些年的所為,梳理出了《獨闖華爾街》的主題:盡管不少中國留學生在北美奮力拼搏,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畢竟是單打獨斗,作為群體來說,成不了氣候?!纱吮懵?lián)想到我們該如何學習印度人和日本人的團隊精神,并怎樣與母國的發(fā)展結合起來,以留學生橋梁作用的最大優(yōu)勢,將華爾街的資金、最新金融科技項目引進中國(像印度那樣);并將國內的企業(yè)帶出來發(fā)展(像日本那樣),參與并推動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這應是我們留學生的理想和作為。華爾街早已不是地理概念了,哪兒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哪兒就是華爾街!坐而論,不如起而行,最近我和幾位華爾街精英及國內金融界好友組建了一家從事金融投資及金融技術服務的跨國公司“新馬國際”,目的是將華爾街的資金、最新金融科技項目引進中國,協(xié)助中國的公司來北美上市,參與并推動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為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作些貢獻。

媒體關注與評論

陳思進的力作《獨闖華爾街》大不同于一般相當枯燥的金融知識讀物,其文筆生動,別開生面,娓娓道來,帶領讀者走過一道道風景線,閱人見情,睹物明理,洞察深奧,勝似身歷其境。 --摩根斯坦利執(zhí)行董事 龐亨 它不是標本性的金融教科書,它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跌宕的故事;還有來自世界各地,命運不同、膚色各異、文化心理差別突出的各色人;更有個人在融入華爾街的艱難過程中,讓人感同身受的喜怒哀樂。 --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制作中心創(chuàng)作室主任 沈敏特 陳思進在《獨闖華爾街》中,以他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讓我們看到了華爾街的真實面目,以及它在世界金融領域所起的中樞作用,在輕松的閱讀中,我們得到了這方面的許多知識,這是本書的魅力之一。 --著名電影演員 張瑜

編輯推薦

《獨闖華爾街:從留學生到投行副總裁》由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獨闖華爾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與此書相遇之時也是即將跨出校園之時,一直被過度保護的自己面對這紛繁的職場與社會難免會有如履薄冰之感,就像踩在軟綿綿的棉花包上一樣。但作者的經歷詮釋了無畏的希望與成長的力量——跨越任何阻礙的力量!而從中傳遞出終身學習、面對新事物始終的熱情、向智者求教的人生精神更是彰顯了中華傳統(tǒng)智慧的亙古弭新;也用作者的親身經歷詮釋了“一個中國人一條龍,一群中國人一條蟲”的詆毀也絕非空穴來風的遺憾,但我們熱切盼望祖國的強大能輻射到大洋彼岸的華爾街。堅定了前行的決心就不怕前途的荊棘,傳統(tǒng)的智慧+西方面向未來開放式的眼光=全球化的精英!青年應奮起!
  •   之前網(wǎng)絡在線看了幾篇,覺得寫的不錯就買來看了。書上比網(wǎng)絡上寫的更詳細,很適合打算從事金融行業(yè)的人看。內容蠻吸引人的,不錯不錯!
  •   喜歡陳思進的書
  •   這本書不錯,寫的通俗易懂。正在讀,對世界(尤其美國)的經濟操控模式有了些了解。
  •   內容有可比性,可以參考學習。
  •   很好!可惜買早了??!
  •   正在看感覺不錯
  •   讀后非常勵志
  •   絕對是正品,很喜歡陳老師的書。
  •   內容很真實,感染力強,很喜歡
  •   書有點臟 內容不錯 比較滿意
  •   隔行如隔山,所以看起來還覺得有趣的。手筆也比較輕松。其實是在醫(yī)院排隊時候看完的。。。
  •   挺有意思的書值得看
  •   里面的什么是幸福這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讀
  •   作者的身份確實挺吸引人,但是看完全書之后并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到底華爾街是什么樣的,唯一印象深刻的是9.11時作者死里逃生的一段經歷,告訴我們有的時候一雙好鞋可以救自己一命。想真正了解華爾街還是應該看《偉大的博弈》
  •   很多專業(yè)詞語與國內通行的寫法不同,看起來比較不舒服。內容非常淺顯,對證券新手比較適合,不適合證券行業(yè)內人士。
  •   利用上下班的時間看完,本想從這本書得到什么啟示,可是里面啥也沒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把我騙了~
  •   內容沒想象中的好。
  •   講了一些投行的事兒,還行。學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