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連橫 頁數(shù):645
Tag標簽:無
前言
一九四五年連雅堂先生所著之《臺灣通史》第一次在國內(nèi)印行,六月排版將畢,其哲嗣連定一先生命余作敘。余與定一先生十余年故交,誼不敢辭,乃秉筆而言日:凡住居于此員輿上之民族,茍能不安僿野,黽勉前進,均必能在文化上有所貢獻,以傳遺后世,以沾溉人類。惟因時地不同,環(huán)境差殊,故每民族所創(chuàng)造之文化均必押有其環(huán)境之印記,于大同之文化體中有特異焉。此特異點與創(chuàng)造民族之盛衰分合有密切之關(guān)系,籀繹古史者不可不慎思而明辨之也。我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之文化為世界巨大文化之一,殊無疑義。其特異點,依吾人之所探尋,蓋有三端:一日緩,二日久,三日穩(wěn)。自人類學(xué)者證明吾民族為中華之土著而外來之說絀,其奠居于斯土也已不知其綿歷幾萬年。從有傳說計起,炎黃羲嗥以后蓋已超過五千年。其同時之文化民族,若埃及人,若兩河間人,其進入歷史皆比中國較早。埃及之第十二朝(西元前二十與十九兩世紀),與將來第十八朝之阿門諾斐斯四世時(西元前十四世紀),其聲名文物蓋已燦然大備。巴比倫之哈莫拉比王(西元前二十二世紀末),文治武功炬赫當(dāng)時,其詳備法典所刻之原石尚在,為歷史家之異珍。希臘民族脫游牧而進農(nóng)事已當(dāng)我商代后期,其傳說歷史晚于我國者一兩千年,然其文化突飛猛進,至我國春秋戰(zhàn)國之交,已足冠冕群倫。我國炎帝族之肇始農(nóng)業(yè),當(dāng)在距今四千年之前,然夏、商古史猶復(fù)喳昧,周代蹶起,文化始漸可與哈莫拉比時相比。及孔、老、墨諸子勃興,而哲學(xué)思想始得與后進之希臘諸賢哲并駕。經(jīng)歷奕世,始躋于高度文化之林,則其緩也。埃及及兩河間之古代文化,至西元前二三世紀已完全泯滅,希臘高尚文化,至后六世紀查士丁尼大帝封閉雅典學(xué)校后亦薪盡火絕。而中國之文化獨迢逼宮四五千祀,未嘗中絕,自秦始皇至今二千余年,史事之載于正史者無一年之缺逸,尤為世界各國之所無有,則其久也。埃及前有??怂髦T王之殘掠,后有亞述人之蹂踐。
內(nèi)容概要
雅堂夫子既作《臺灣通史》,將付剞劂,墩讀而喜之。已而嘆日: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始墩來歸之時,夫子方弱冠,閉戶讀書,不與外事。既而出任報務(wù),伸紙吮毫,縱橫議論。又以其余力網(wǎng)羅舊籍,旁證新書,欲撰《臺灣通史》,以詔之世,顧時猶未遑也。越數(shù)年,去之廈門,游南嶠,鼓吹擯滿,瀕于危者數(shù)矣。事挫而歸,歸而再任報務(wù),復(fù)欲以其余力撰《通史》。每有所得,輒投之篋,而時又未遑也。中華民國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屬,長揖而去。遂歷禹域,入燕京,出萬里長城,徘徊塞上。倦游而歸,歸而復(fù)任報務(wù),茶余飯后,每顧而語日:“吾平生有兩大事,其一已成而《通史》未就,吾其何以對我臺灣?”于是發(fā)篋出書,積稿盈尺,遂整齊之,每至夜闌始息。如是三年而書成,又二年而后付梓。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亦大矣。臺自開辟以來,三百余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余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艱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鑒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然而夫子之念未已也,經(jīng)綸道術(shù),煥發(fā)文章,墩當(dāng)日侍其旁,以讀他時之新著。
作者簡介
連橫,號雅堂,祖籍福建漳州龍溪縣,清光緒四年即公元1878年出生于臺灣省臺南的一個富商之家。清初其先祖從故鄉(xiāng)福建龍溪移居臺灣省,到連橫時,已歷七代200多年。連橫自幼受到傳統(tǒng)的祖國文化教育,受父親連永昌的影響尤其喜愛歷史。幼時在家塾發(fā)蒙。連氏祖宅地廣十畝,庭園之間滿植果木花卉。連橫12歲那年,其父因家中人眾擴造了祖居,又買下左鄰一位官宦別業(yè)———宜秋山館,作為他們兄弟的讀書之地。連橫曾這樣回憶他幼時的讀書環(huán)境:(宜秋山館)地大可五畝,花木幽邃,饒有泉石之勝。余少時讀書其中,四時咸宜,于秋為最。宜賞月;宜聽雨;宜掬泉;宜伴竹;宜彈琴;宜讀書;宜詠詩;無往而不宜也……余時雖稚少,除讀書養(yǎng)花之外,不知有所謂憂患者,熙熙嗥嗥凡五六年。
書籍目錄
徐炳昶先生序章太炎先生序徐仲可先生序林南強先生序自序凡例卷一 開辟紀卷二 建國紀卷三 經(jīng)營紀卷四 獨立紀卷五 疆域志卷六 職官志卷七 戶役志卷八 田賦志卷九 度支志卷十 典禮志卷十一 教育志卷十二 刑法志卷十三 軍備志卷十四 外交志卷十五 撫墾志卷十六 城池志卷十七 關(guān)征志卷十八 榷賣志卷十九 郵傳志卷二十 糧運志卷二十一 鄉(xiāng)治志卷二十二 宗教志卷二十三 風(fēng)俗志卷二十四 藝文志卷二十五 商務(wù)志卷二十六 工藝志卷二十七 農(nóng)業(yè)志卷二十八 虞衡志卷二十九 列傳一卷三十 列傳二卷三十一 列傳三卷三十二 列傳四卷三十三 列傳五卷三十四 列傳六卷三十五 列傳七卷三十六 列傳八后序連雅堂先生家傳
章節(jié)摘錄
卷一 開辟紀臺灣固東番之地,越在南紀,中倚層巒,四面環(huán)海,荒古以來,不通人世,土番魋結(jié),千百成群,裸體束腰,射飛逐走,猶是游牧之代。以今石器考之,遠在五千年前,高山之番,實為原始。而文獻無征,捂紳之士固難言者。按史秦始皇命徐福求海上三神山,去而不返。又日: “自齊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fēng)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fēng)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能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shù)。始皇自以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乃使人齊童男女,人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fēng)為解,日未能至,望見之焉?!被蛉?,蓬萊、方丈為日本、琉球,而臺灣則瀛洲也。語雖鑿空,言頗近理。蓋以是時航術(shù)未精,又少探險海外,飄渺虛無,疑為仙境,陋矣。臺灣與日本、琉球鼎立東海,地理氣候大略相同,山川美秀,長春之花,不黃之草,非方士所謂仙境也歟?徐福有來臺灣,今雖無可確證,而五百男女之散處日本、琉球者,后嗣不絕。然則秦時男女或有往來臺灣者,未可知也?;蛉?,澎湖則古之方壺,而臺灣為岱員,于音實似?!读凶印珕枴罚骸跋母锶眨翰澈V畺|,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維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日歸虛。……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輿,二日員嶠,三日方壺,四日瀛洲,五日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圣毒之,訴之于帝。帝怒,流于西極,失群圣之所居,乃命禺疆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狈蚺旌c臺灣密邇,巨浸隔之,黑流所經(jīng),風(fēng)濤噴薄,瞬息萬狀,實維無底之谷,故名落漈。又有萬水朝東之險,而言“風(fēng)輒引去”也。
編輯推薦
《臺灣通史》記敘了寶島臺灣的發(fā)展歷史?!杜_灣通史》始于隋大業(yè)元年,終于清光緒二十一年,記敘了總共一千二百九十年的事情。臺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一部分,它像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浩瀚的東海碧波上,物產(chǎn)豐饒,景色如畫。千百年來,臺灣同胞用他們辛勤的勞動和智慧,把臺灣建成美麗富饒的寶島,我國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