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九洲出版社 作者:亞當·斯密 頁數(shù):896
Tag標簽:無
前言
在西方學術(shù)思想的發(fā)展流變中,出現(xiàn)過很多影響深遠的經(jīng)典著作,這些著作穿越時空,為人們長久研讀,有的甚至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這套《西方學術(shù)經(jīng)典文庫》(英漢對照本),精選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名著,計劃達到一百部,將陸續(xù)分批出版直至全部完成。 《西方學術(shù)經(jīng)典文庫》由多位專家學者指導分類選目,內(nèi)容涵蓋哲學、文學、宗教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法學、歷史學等類,注重權(quán)威性、學術(shù)性和影響性,收錄了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諸多名著。 《西方學術(shù)經(jīng)典文庫》中譯本譯自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種的英文譯本,以英漢對照的形式出版,讀者可以參照原文對作品有更加客觀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西方學術(shù)思想的精髓。 為加以區(qū)別,原文中的英文注釋,注釋號用①、②……形式表示;中文譯者注釋則以[1]、[2]……形式表示。至于英譯本中出現(xiàn)的原文頁碼和特殊索引等問題,中文譯者在“譯者后記”中將予以解釋、說明。另外,在英文原著中,有一些表示著重意義的斜體或大寫等字體,考慮到讀者可以在對照英文閱讀中看到,因此在中譯文中,沒有照樣標出,還望讀者理解。 九州出版社
內(nèi)容概要
亞當·斯密是英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和倫理學家。本書是他一生兩部主要作品之一?!兜赖虑椴僬摗返於怂姑茉趥惱韺W的卓越地位。全書共由七卷構(gòu)成,主要闡釋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質(zhì)和道德評價的性質(zhì)。斯密在該書中繼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學說和休謨的同情論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論?! 兜赖虑椴僬摚ㄈ?冊)》是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過六次。全書共由七卷構(gòu)成,主要闡釋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質(zhì)和道德評價的性質(zhì)。斯密在該書中繼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學說和休謨的同情論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論。他反對神學家用天啟來說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認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為闡釋道德的基礎(chǔ)。他用同情的原理來解釋人類正義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來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zhì),并以此為基礎(chǔ)表明各種基本美德的特征。
作者簡介
作者:(英)亞當·斯密
書籍目錄
告讀者(一)第一卷 論行為的合宜第一篇 論合宜感第二篇 論與合宜性相一致的不同的激情程度第三篇 論幸運和不幸對人們判斷行為合宜性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為什么在一種情況下比在另一種情況下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贊同第二卷 論功勞和罪過;或者論報答和懲罰的對象第一篇 論對功勞和罪過的感覺第二篇 論正義和仁慈第三篇 就行為的功勞與罪過論運氣對人類情感的影響第三卷 論評判我們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chǔ),兼論義務(wù)感第一章 論自我贊同和不贊同的原則第二章 論對贊揚的喜愛和對值得贊揚的喜愛;兼論對責備和該受責備的恐懼(二)第三章 論良心的影響和權(quán)威第四章 論自我欺騙的天性,兼論一般準則的起源和運用第五章 論道德的普遍準則的影響和權(quán)威,以及它們被恰當?shù)乜醋鞔笞匀坏姆▌t第六章 在什么情況下義務(wù)感應(yīng)該成為我們行為的唯一原則;在什么情況下它應(yīng)該同其他動機共同起作用第四卷 論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一章 論效用的外觀所賦予的全部藝術(shù)品的美,兼論這種美的廣泛影響第二章 論效用的外觀所賦予的人的品質(zhì)和行為的美,以及對這種美的感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贊同的基本原理之一第五卷 論習慣和風尚對道德上的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一章 論習慣和風尚對我們美丑觀念的影響第二章 論習慣和風尚對道德情感的影響第六卷 論美德的品質(zhì)第一篇 從對自己幸福的影響來論個人的品質(zhì),或論謹慎第二篇 從對他人幸福的影響來論個人的品質(zhì)(三)第三篇 論自制第六卷 的結(jié)論第七卷 論道德哲學的體系第一篇 論應(yīng)當在道德情感理論中加以考察的問題第二篇 論對美德的本性所做的各種說明第三篇 論已經(jīng)形成的有關(guān)贊同原理的各種體系第四篇 論不同的著作家據(jù)以論述道德實踐準則的方法譯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作為感激或怨恨合宜而又被公認的對象,除了那種似乎本來就是合宜而又被公認的感激和憤恨的對象之外,不可能包括其他對象。 但是,這些情感就如同出自人性的其他所有情感一樣,只有在得到每一個公正的旁觀者都完全同情它們的時候,在每一個中立的旁觀者完全體會和贊同它們的時候,才顯得合宜并為人們所認可。 因此,如果他在某個人或某些人看來自然是感激的對象,而且這種感激又同每個人內(nèi)心的想法一致,那么他顯然應(yīng)該得到報答;另一方面,在某個人或某些人看來自然是憤恨的對象,而且,這種憤恨是每個有理智的人所愿意接受并深有同感的,那么,他顯然應(yīng)該受到懲罰。在我們看來,一種行為,每個知道這一行為的人都希望它得到報答,并且樂于見到這種報答,這種行為顯然應(yīng)該得到報答。同樣,一種行為,每個聽到它的人都會對此表示憤怒,因此,他們也樂于見到這種懲罰,這種行為顯然應(yīng)該被懲罰。 由于我們同情同伴交好運時的快樂,所以不論他們把什么看作是這種好運的必然原因,我們都會與他們一起對此感到得意和滿足。我們對他們對此懷有的熱愛和感情深有同感,并且也開始愛上它。如果這歡樂之源被毀壞,或者被放到離他們很遠的地方,超出了他們所能關(guān)愛的范圍,雖然除見不到它們的快樂之外,他們別無所失,我們?nèi)詫檫@樣的原因而遺憾。如果引起這個原因的是某一個人的話,是他為他的同伴帶來的幸福,那么情況就更是如此。當我們看到某人得到他人的幫助、保護和安慰時,我們對被幫助的人的快樂的同情,只是有助于我們激起對給予他幫助之人感激之情的同感。如果我們想象被幫助者是用何種眼光看待為他帶來快樂的人,并且我們用他的眼光看待他的恩人,他的恩人就會以非常迷人和親切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樂于對這種令人愉快的感情表示同情,這種感情是被幫助的人對他的大恩人所懷有的;因此,我們很贊同他有心對受到的恩惠作出回報。由于我們完全能體會產(chǎn)生這些回報的心情,所以從各方面來看這種感情同它們的對象是相適合的和合宜的。 同樣,由于我們無論何時見到同伴的不幸,都會同情其悲傷,所以我們也能體會他對引起這種痛苦的原因的憎恨和厭惡;我們的心情,由于承受了他的悲傷并與他的心情一致,所以也會受到他的精神的激勵,竭力避免和清除給他帶來悲傷的原因。使我們跟他一起分享痛苦的那種消極被動的同情,被一種更為活躍和積極的情感所取代,通過這種情感,我們便能體會他為戰(zhàn)勝悲傷所作的努力,也能體會他對引起痛苦的原兇的厭惡。當某個人引起這痛苦時,情況就更是如此。當我們看見一個人受到別人的欺壓和傷害時,我們對受害者痛苦的同情,似乎僅僅有助于激起我們對侵犯者的怨恨。我們樂于見到他還擊敵人,而且不論他什么時候?qū)嵤┠撤N自衛(wèi)或復仇時,我們都會渴望和樂于幫助他。如果受害者在爭斗中喪命,我們不僅同情他的朋友和親戚們的真正的怨恨,而且還會在想象中虛構(gòu)死者心中的怨恨,并對此也表示同情,雖然死者已不會有這樣的怨恨或其他任何人類情感了。但是,認為自己設(shè)身處地,認為自己仿佛進入他的身體,在想象中使殘缺不全、血肉模糊的尸體獲得重生,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在內(nèi)心感受他的處境時,這時,就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我們會感受到一種當事人無法感受到的情感,這情感是通過對他虛構(gòu)的同情所感受到的。我們在想象中為他遭受的巨大而無可挽回的損失流下了同情的眼淚,這似乎只是我們對他應(yīng)盡的一點義務(wù)而已。我們認為,他所受到的傷害是我們關(guān)注的重心。我們在想象中感覺到了他應(yīng)該有那種憤恨,這是他那冰冷而又無生命的軀體如果還存有哪怕一點感知人世的知覺的話,應(yīng)該會有這種憤恨的。我們在想,他的血債期待償還。一想到還沒有為他報仇雪恨,就會感覺他死不瞑目。人們想象恐怖的幽靈出沒于兇手床邊,迷信地認為厲鬼會從墳?zāi)怪信莱鰜硐驃Z取他們生命的人復仇,這些觀念都是由于我們虛構(gòu)了死者的怨恨并同情他們而自然產(chǎn)生的。在我們充分考慮懲罰的作用之前,神已經(jīng)以上述方式,使人們直接而又本能地贊同神圣的且又必要的復仇法則,將此強有力地、難以磨滅地銘刻在人類心中。 P157-161
后記
亞當·斯密是英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和倫理學家。他一生的主要作品有兩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二者分別奠定了斯密在倫理學和經(jīng)濟學的卓越地位。在世人眼中,斯密一般被看作是經(jīng)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國富論》的盛譽遮蔽了他在倫理學方面的巨大貢獻。但斯密還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倫理學家,《道德情操論》是西方倫理學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傳世之作。斯密在該作中從個人情感的角度對道德的根源做了說明,注重經(jīng)驗觀察和分析,與康德具有濃重形而上學色彩的理性主義道德學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講授道德哲學的時候,就已經(jīng)形成了《道德情操論》的基本思想。該書首次出版于1759年,此后,斯密又不斷地修訂和完善,在其生前一共出了六版,其中1790年出的第六版修改的幅度最大,本譯本第六卷的整個內(nèi)容就是在該版中新加進來的。 《道德情操論》闡釋了這樣一個基本觀點: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天性中所具有的同情的情感。同情的情感構(gòu)成了道德情感的本質(zhì),同情也是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據(jù)。在確立了同情理論的前提下,斯密展開了對行為的適當與合宜性的討論,展開了對正義和德性的討論。并且,在諸多討論之中,還突出了個人的道德實踐和自我控制,最后,形成了自己對道德哲學體系的看法。 這次出版的英漢對照本《道德情操論》,是國內(nèi)的第五個譯本。在此之前,國內(nèi)已有四個譯本:一個是1997年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由蔣自強、欽北愚、朱鐘棣、沈凱璋等人合譯的《道德情操論》,二是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余涌先生的譯本,第三個是2004年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謝祖鈞先生的譯本,第四個是2005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韓巍先生的選譯本。這四個譯本各有千秋,從各個角度促進了對這部經(jīng)典著作的把握和理解。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羅衛(wèi)東博士新近出版的《情感秩序美德——亞當·斯密的倫理學世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作為國內(nèi)第一部系統(tǒng)全面研究《道德情操論》的專著,將國內(nèi)《道德情操論》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這些對我們的翻譯都有積極的幫助,在此誠表謝忱! 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是一個不斷積累和發(fā)展的工作,經(jīng)常需要有多個中譯本來增進漢語語境中對于大師思想的把握和理解,《道德情操論》自然也不例外。而且,這次出版的是一個英漢對照的譯本,我們的目標在于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不過由于斯密的敘述風格極其煩瑣,描述性語言比比皆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也深得其苦,有鑒于此,有時因為行文的需要,我們并沒有死板地恪守斯密的言說方式,而是采取了直譯和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兼顧原意的傳達和行文的流暢。而且由于斯密的博學,援引了大量西方的典故,這些典故大都年代久遠,再加上中西文化有隔,對讀者來說很難理解其深意,本書盡可能地按照文章的說理需要,對這些典故進行了注釋,以增進讀者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該譯本是合作的產(chǎn)物,一至三卷由呂宏波翻譯,四至七卷由楊江濤翻譯,最后由呂宏波統(tǒng)稿。我們盡量保持文風一致,前后統(tǒng)一。限于我們的水平,譯文中的錯誤或不妥之處希望能得到讀者的批評和指正。 呂宏波 2006年7月于北京
編輯推薦
亞當·斯密是英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和倫理學家?!兜赖虑椴僬摗?全3冊)(英漢對照)是他一生兩部主要作品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