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3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左民安 頁數:575
Tag標簽:無
前言
寧夏大學左民安同志和我結交,是較近的事。那時他的大著《漢字例話》正編剛剛問世,蒙他寄賜一部,我快讀之下,獲益甚多。后來他又送來《漢字例話》續(xù)編原稿,使我對其治學方法和規(guī)模進一步有所認識,可是我們暌隔山水,殊以尚未識荊為憾。不久,民安同志偕夫人姜翠萱同志特意前來北京,得以相見,接談間其樸實的風貌、沉潛的氣質,給我以深刻印象,于是相訂以學術長相交往。誰料《漢字例話》續(xù)編未及出書,民安同志溘然早逝,我們見面的緣分竟然止此。現(xiàn)在續(xù)編就要印行,我遵照他的遺愿寫此短序,實在難于抑制深深懷念的心情。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字又是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在中國以外,還有一些古代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文字,但大多久已失墜湮滅,只是到近代才重新被發(fā)現(xiàn)和釋讀。漢字的傳統(tǒng)沒有中斷,并且影響廣泛,為日本等鄰國所采用,有的學者曾有“漢字文化圈”的提法。漢字稱得上源遠流長,異常豐富?! ≌驗闈h字有長達幾千年的歷史,其衍變發(fā)展特別繁多復雜。大家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重新統(tǒng)一中國,推行以原來的秦國字體統(tǒng)一全國文字的政策,取得成功。隨后漢代的人們,對先秦時期秦國以外的字體已經不能盡識。東漢時學者許慎作《說文解字》,對所收錄的九千多個漢字加以說明解析,奠定了漢字文字學的基礎。這部書兼采古文、籀文,又開啟了先秦古文字的系統(tǒng)研究。自此以后,歷朝研究文字源流的學者屈指難數,有很多貢獻。尤其是北宋以后,金石學昌盛,拓展了漢字研究的領域。現(xiàn)代考古學在中國的建立,更使這方面的探討獲得科學依據,進入嶄新的境界?! ‖F(xiàn)代海內外研究漢字文字學的學者眾多,著作汗牛充棟,不過很多有關作品是相當專門的,并不適合對漢字有興趣的大眾的需要。事實上,需要有關漢字的知識的人是很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梢月牭接腥藛柲硞€字為什么這樣寫、這樣讀或這樣講,他們正是要求文字學的基本知識。研究漢字文字學的學者,有責任把這方面現(xiàn)代水平的知識提供給他們。 了解漢字不僅可以使大家更準確地使用漢字,還能夠增進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體會認識。一種文字的形成,總是和特定的文化分不開的。有的研究者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音、義,獲得了大量文化史的信息。例如過去閩縣程樹德先生著《說文稽古編》,抽繹推求,有許多創(chuàng)見。只是他僅據《說文解字》,對于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多種古文字尚少涉及。海城于省吾先生也有鑒于此,在《甲骨文字釋林》自序中說:“中國古文字中的某些象形字和會意字,往往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會活動的實際情況,可見文字的舊硪彩嗆苷涔蟮氖妨稀!閉庵賦雋撕鶴盅芯吭諼幕?誹剿鞣矯嫻鬧匾?浴·br>寫一部深入淺出的漢字文字學書,是不容易的。這一類書雖出版過不少,內容精當的仍然不多。原因是,要想寫好這類書,必須在文字學這一博大宏深的學科中有多年的涵泳心得。清代的《說文》大家王筠,著作甚豐,可是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文字蒙求》,把當時水平的知識介紹給學習者。左民安同志的《漢字例話》正續(xù)編,以新穎的例舉形式,將許多重要文字的源流演變,形、音、義各方面的特點,條分縷析,揭示無遺,這正和王筠的《文字蒙求》一樣,是要以金針度人,而《漢字例話》的深度、廣度,又遠非 《文字蒙求》所能比。這是現(xiàn)代學術的發(fā)展水平,也是民安同志的苦心孤詣所致?! ∮捎凇稘h字例話》一書文筆生動,選例富于趣味,會使本來非常專門枯燥的文字學知識為眾多讀者所接受。借這部書把文字學傳播到學習和使用漢字的社會大眾中去,是作者左民安同志多年的愿望,也將使他的辛勤工作長遠為大家所紀念。
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介紹漢字基本知識的通俗讀物。原書曾以《漢字例話》《漢字例話續(xù)編》刊行于世,深受讀者喜愛?,F(xiàn)將兩冊合于一本,改為現(xiàn)書名出版,并選配了與內容相關的460余幅插圖。
全書以1000個有代表性的常用漢字為例,分別說明了它們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書、簡化字演變的;同時通過形體分析,具體地解釋了每個字的字形與字義的內在關系;還以古代詩文中的例句為證,述及了每個字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并對某些容易認錯、讀錯、用錯的字,分別從形、音、義等方面作出比較,指出產生錯誤的原因和糾正錯誤的方法。
該書有助于提高讀者閱讀古代詩文和正確使用文字的能力;對從事語文教學的人來說,也是一本很有實用價值的參考書。
書中《漢字的結構》部分入選香港中學語文課本。
作者簡介
左民安(1935~1987年),山東萊陽市人,1959年畢業(yè)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同年到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擔任古代漢語的教學工作,1962年以后一直在寧夏大學中文系任教。在從事古代漢語教學的同時,致力于文字學和訓詁學的研究,主要著有《細說漢字》(原名《漢字例話》和《
書籍目錄
序一 陸宗達
序二 李學勤
前言
漢字概說
正文
一部
一丁/1 七十/2 上下/3 不五/4 屯廿/5 無世/6 丘丙/7 亞吏/8 畢百/9 至西/10 亟/11
乙部
乙/11 氣/12
人部
人匕/13 千/14 仁仆/15 介/16 從/17 化 /18 比/19 仔付/20 北尼/21 企伏/22 伐/23 休/24
眾傳/25 細/26 位何/27 余/28 依/29 儕/30 卓臾/31 侯/32 侵保/33 爽34 僚疑/35
兒部
兒兀/36 允元/37 足先/38 光/39 堯克/40 競/41 竟/42
幾部
幾
八部
八小分/44 公/45 少兮半/46
入部
內/47
又部
又/48 及友/49 雙/50 反支/51 父/52 芻史/53 右/54 皮爭/55 事/56 叔受/57
力部
力/58 協(xié)/59 助勁/60 男/61 勇/62
刀部
刀/62 刃/63 勿卯/64 刑刖/65 列則/66 創(chuàng)色/67 刪利/68 到/69 剮劍/70 契劓/71
卜部
卜占/72 兆貞/73
冫部
冬冰/74 冶/75 冽/76
廠部
廠/76 歷/77 原/78 厚/79
……
筆畫檢字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從地面上升起太陽,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也正因為如此,同一個文字符號可以代表兩種語言里的同一個詞,而讀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塊漢字的“日”字,是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上一個圓點,很像一個太陽,而古埃及也是用這個文字符號表示太陽。只是讀音不同。也正因為表意文字具有和語音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的特點,所以它就有可能用來代表不同民族的語言,如我們的鄰邦日本、朝鮮等國家都曾經借用漢字作為他們的書面交際工具?! 〖热徽f表意文字與語音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那么“形聲字”中的“聲”又應怎樣解釋呢?漢字是可以分為沒有標音成分的象形、指事、會意的純表意字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這兩大類。但即使是“形聲字”的“聲符”本身原來也是一個象形符號。比如:紋、霎、洋、漁等都是形聲字,它們的聲符是文、云、羊、魚。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個人胸部刻的花紋(即為“祝發(fā)文身”的“文”);“云”字就像一朵白云的形狀;“羊”字像羊頭;“魚”字像魚形。這里的“文”、“云”、“羊”、“魚”都是象形字,還是與語音不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所以在我們現(xiàn)行的方塊字中,即使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形聲字,也不妨礙它屬于表意文字體系。 二、漢字的結構 我們知道,漢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倘若我們能對漢字的形體結構作出正確的分析,那么對于我們了解和掌握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特別是對于我們閱讀古代文化典籍有著極大的幫助。
媒體關注與評論
民安研究古漢語,尤于文字訓詁見其功力,且能博綜典籍,究其奧義。全書首列甲文、銘識、古篆、楷書、簡化字、闡述形體之發(fā)展演變、形義關系;次及經典詩文,以明其用;對世人易誤之形、音、義,亦均指明其因與糾正之法。條例清晰、深入淺出,其裨后學之功大矣?! 懽谶_(著名歷史學家) 《細說漢字》一書文筆生動,選例富于趣味,使本來非常專門枯燥的文字學知識為眾多讀者所接受。借這部書把文字學傳播到學習和使用漢字的社會大眾中去,是作者左民安同志多年的愿望,也將使他的辛勤工作長遠為大家所紀念?! 顚W勤(著名學者) 本書是一部通俗的《說文解字》,閱讀此書全無枯燥單調的感覺,它好像是一位飽學的老師,在向你深入淺出、趣味盎然地傳授文字知識?! 胀ㄗx者 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種專門的知識,而且宛若看到了我們古代民族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民俗圖畫和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狀況?! 胀ㄗx者
編輯推薦
民安研究古漢語,尤于文字訓詁見其功力,且能博綜典籍,究其奧義。全書首列甲文、銘識、古篆、楷書、簡化字、闡述形體之發(fā)展演變、形義關系;次及經典詩文,以明其用;對世人易誤之形、音、義,亦均指明其因與糾正之法。條例清晰、深入淺出,其裨后學之功大矣?! 懽谶_(著名歷史學家) 《細說漢字》一書文筆生動,選例富于趣味,使本來非常專門枯燥的文字學知識為眾多讀者所接受。借這部書把文字學傳播到學習和使用漢字的社會大眾中去,是作者左民安同志多年的愿望,也將使他的辛勤工作長遠為大家所紀念。 ——李學勤(著名學者) 本書是一部通俗的《說文解字》,閱讀此書全無枯燥單調的感覺,它好像是一位飽學的老師,在向你深入淺出、趣味盎然地傳授文字知識。 ——普通讀者 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一種專門的知識,而且宛若看到了我們古代民族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民俗圖畫和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狀況?! 胀ㄗx者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字又是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在中國以外,還有一些古代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文字,但大多久已失墜湮滅,只是到近代才重新被發(fā)現(xiàn)和釋讀。漢字的傳統(tǒng)沒有中斷,并且影響廣泛,為日本等鄰國所采用,有的學者曾有“漢字文化 圈”的提法。漢字稱得上源遠流長,異常豐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