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8 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作者:劉伯陽 編
內容概要
本書為《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及《免疫學》的配套教材,依據(jù)全國統(tǒng)編教材的教學大綱,組織具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編寫。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及免疫學的標本制作及各個實驗的目的要求、試劑(材料)準備、操作步驟、觀察內容、結果闡釋和注意事項。內容實用,層次清晰,并配有大量的圖、表,生動形象,是廣大醫(yī)學院校學生、教師等學習參考的理想配套教材。
書籍目錄
微生物學部分 實驗一 常見微生物標本制備、常見染色方法及形態(tài)觀察 實驗二 球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微生物學鑒定 實驗三 腸道桿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微生物學鑒定 實驗四 流感病毒的分離培養(yǎng)和鑒定 實驗五 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檢測 實驗六 厭氧菌的分離培養(yǎng)及微生物學檢測 實驗七 棒狀桿菌屬的分離培養(yǎng)及微生物學檢測 實驗八 分枝桿菌屬的分離培養(yǎng)及微生物學檢測寄生蟲學部分 實驗一 似蚓蛔線蟲(蛔蟲) 實驗二 十二指腸鉤口線蟲(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板口線蟲(美洲鉤蟲) 實驗三 蠕形住腸線蟲(蟯蟲) 實驗四 毛首鞭形線蟲(鞭蟲) 實驗五 旋毛形線蟲(旋毛蟲) 實驗六 斑氏吳策線蟲(斑氏絲蟲)與馬來布魯線蟲(馬來絲蟲) 實驗七 豬巨吻棘頭蟲 實驗八 華支睪吸蟲(肝吸蟲) 實驗九 衛(wèi)氏并殖吸蟲(肺吸蟲) 實驗十 斯氏貍殖吸蟲(斯氏吸蟲) 實驗十一 布氏姜片吸蟲(腸吸蟲) 實驗十二 日本裂體吸蟲(日本血吸蟲) 實驗十三 鏈狀帶絳蟲(豬帶絳蟲) 實驗十四 肥胖帶絳蟲(牛帶絳蟲) 實驗十五 微小膜殼絳蟲(短膜殼絳蟲) 實驗十六 細粒棘球絳蟲(包生絳蟲) 實驗十七 曼氏迭宮絳蟲(孟氏裂頭絳蟲) 實驗十八 溶組織內阿米巴 實驗十九 結腸內阿米巴與齒齦內阿米巴 實驗二十 陰道毛滴蟲 實驗二十一 藍氏賈第鞭毛蟲 實驗二十二 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 實驗二十三 間日瘧原蟲與惡性瘧原蟲 實驗二十四 剛地弓形蟲 實驗二十五 隱孢子蟲 實驗二十六 蜱 實驗二十七 螨 實驗二十八 蚊 實驗二十九 蠅 實驗三十 白蛉 實驗三十一 蚤 實驗三十二 虱 實驗三十三 臭蟲 實驗三十四 蜚蠊(蟑螂) 附:常見寄生蟲實驗操作免疫學部分 實驗一 吞噬細胞吞噬功能的檢測 實驗二 凝集反應 實驗三 沉淀反應 實驗四 免疫電泳技術 實驗五 補體參與的反應 實驗六 豚鼠速發(fā)型過敏反應 實驗七 被動過敏反應 實驗八 單克隆抗體技術 實驗九 E玫瑰花形成試驗 實驗十 淋巴細胞轉化試驗 實驗十一 HLA細胞學測定——混合淋巴細胞培養(yǎng) 實驗十二 免疫熒光技術 實驗十三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 實驗十四 肥大細胞脫顆粒試驗 實驗十五 細胞因子的檢測技術 實驗十六 補體溶解免疫復合物活性的測定 實驗十七 豚鼠結核菌素試驗 實驗十八 植物血凝素試驗 實驗十九 小鼠DTH試驗 實驗二十 補體介導的細胞毒試驗 實驗二十一 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 附:免疫熒光法檢測T細胞亞群 實驗二十二 MTT比色法測定活細胞的數(shù)量及功能 實驗二十三 B淋巴細胞測定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2.顯微鏡的使用(1)低、高倍鏡使用①使用顯微鏡時必須端坐,座位高低要適當調節(jié)。②先將低倍鏡轉到工作位置,上升聚光器,打開光圈,然后轉動反光鏡對光。光源不能采用直射日光,因直射日光的強度太大而刺激眼睛,故多采用間接日光的自然光源,也可采用人工光源(用凹面反光鏡)。③在使用時,應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亮度。未染色標本檢查,應適當縮小光圈和下降集光器,使亮度減弱,有利于用高倍鏡觀察細菌運動。染色標本檢查時,應將光圈完全打開,集光器上升至載物臺相平,使光亮度很強,用油鏡觀察細菌形態(tài)時,清晰易見.④將標本片放在載物臺上,用標本移動器或壓片夾固定,將欲檢部位移至低倍鏡下,緩慢轉動粗調節(jié)器,待看到物像模糊影跡時,再轉換成高倍鏡,緩慢轉動細調節(jié)器至清晰。⑤觀察標本時應兩眼同時睜開,以減少眼睛疲勞,用左眼窺鏡,右眼書繪。⑥顯微鏡放大率計算法為顯微鏡的放大率為接物鏡倍數(shù)與接目鏡倍數(shù)之乘積(當顯微鏡的鏡筒長度為160mm時)。
編輯推薦
《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及免疫學實驗教程》由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