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

出版時間:2005-05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作者:網絡與書編輯部  頁數:15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我們可以把閱讀當作是給大腦的一種飲食,閱讀就是供應大腦的養(yǎng)分。本書以人類六千年閱讀的歷史與發(fā)展為主題,從圖像到文字,如吳哥窟壁上的雕刻,到古騰堡的活版印刷;再從文字回到圖像,如WWW(全球資訊網)的使用,全都是一種閱讀。此外,還介紹七個和網絡相關的人、四個談書的觀點、歷史名的讀書地,以及幾米和謝春德的訪問?!  兑粋€人》該書除了回顧歷史上的隱士、孤獨的人外,面隊單身與個人化的社會趨勢里,則探討了一個人生活的本質、態(tài)度與自處方法,以及在愛情和婚姻之間選擇“一個人”的得失。

書籍目錄

一個人終究得面對一個人的問題Part 1 在城市里一個人的聲音一個人在城市Alone in New York如何設計一個人的快樂或者感傷Part 2 在歷史中問世間,孤獨為何物?午后七點零七分似水成波從圣安樂尼至陶淵明西方歷史和一個人思想相關的筆記中國歷史和一個人思想豐關的筆記MapsPart 3 在愛情與婚姻之間一個人的超連結十二則獨語如果在冬夜,一個男人單身,高風險的自由54 Ways to Stay Single貓咪夏娃的床婚姻生活中的一個人2003.10.11 六個一個人的日記我的窩and你的窩有關“一個人”的英文詞匯Part 4 在狀態(tài)上獨處與私密空間推開紅漆門——一個人的人生面具誰來關懷獨居老人?一個人的獨白Turn on,Turn in,Drop out!紫微斗數中的一個人Part 5 在閱讀時一品夫人一品書一個人要讀的五十本書

編輯推薦

  單身的人有著情感、經濟與活動上的自由,但又必須面對無人分享、分憂或孤寂的問題。不只是婚姻定義上的單身,"一個人"的狀態(tài)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它以各種形式出現,是極為重要的生命情境。本書除了回顧歷史上的隱士、孤獨的人外,面對單身與個人化的社會趨勢里,則探討了一個人生活的本質、態(tài)度與自處方法,以及在愛情和婚姻之間選擇"一個人"的得失?! ¢喿x是一種飲食,給大腦的飲食。進入21世紀之后,閱讀的飲食發(fā)生了質變與量變!《網絡與書》Net and Books系列,歷經四年策劃,匯集海峽兩岸三地,以及國際作者的共同參予,提出——閱讀的熱情與主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一個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有一段時間看了好幾本“網絡與書”編輯部的書,《一個人》就是那時薦購的。學校買了兩本,一本放三樓,一本放在五樓圖參(不能外借)。
      
      原本想借三樓的那本,結果發(fā)現書已經脫頁,而且越翻脫得越厲害。所以我多少擔心還書時,被人誤會。于是,就選擇去到五樓看完這本書。很可惜,五樓的這本依舊有脫頁的情況。估計一是裝幀的問題,二來可能是書在倉庫放得太久。
      
      應該說“網絡與書”編輯部出的書,都很像雜志。一本書,一個主題。有各式各樣的寫手在上面發(fā)表自己的高見,全彩銅版紙的印刷也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但問題是編輯部來自臺灣,所以更多時候看問題的視角都是由島內向外輻射。雖然書上也有香港和大陸等地作者寫的文章,但主要的作者群還是島內人士,用詞也比較“臺灣”。很多詞匯,大陸的讀者未必熟悉。甚至一些書的譯名,兩岸都有不同。感覺上,不是那么親近,有一定的距離。
      
      因為每本書的寫手都不盡相同,所以書的水準也有高低。我比較喜歡的有《健康的時尚》,而看《一個人》就有種上當的感覺,無非就是拿“一”說事。甚至連第一只馬桶的發(fā)明都被放到了書上……
      
      也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狀態(tài)很難同人分享,所以里面的文章不怎么能引起我的共鳴。
      
      8.5.15上寫于A069
  •     一個人的狀態(tài),肩帶斷開后因為扣不到,只好換穿別的衣服。倒也自由自在。一個人,選擇變得私人化,變得別人不能干預和評論。因為我們,一個人。
      《一個人》是在圖書館里看完的。當時正在準備專四考試,查資料的時候發(fā)現這本書被置放在最底層的,一大堆語法書中間。是因為書名吧,我還在想怎么會有這么有感覺的語法書,然后發(fā)現原來是被放錯了。我想,大概這也算是冥冥注定吧。
      書不算很厚,但是很重。書全都是彩頁,但是有黑白冷清的感覺。書集中了很多人對一個人的看法,研究,評論,還有感受。我想,無論是不是一個人,你都可以產生共鳴,因為我們同樣是擁有完整自我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一個人太久了,會變得和世界和潮流疏離,但是怡然自得。就像隱居之后的詩人,指帶靈氣,身著青衣,旁的人并不能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快樂和幸福。
      雖然說,這樣一些感覺的都是錯覺。錯覺,就錯覺吧。沒有太多所謂的。
  •      這是我第一次在沒有看完一本書的情況下寫讀書筆記。確切的說,我甚至沒有開始看,只是隨意地翻了幾遍。
       這本書的書名就是《一個人》。關于“一個人”,似乎總逃不開寂寞與孤獨的爭論。
       套用書里的一句話?!罢Z言創(chuàng)造了‘寂寞’這個詞來表達因一個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獨’這個詞來表達因一個人而感到的光榮?!保〞性倮aul Tillich的定義)
       之所以想要寫些什么,或許是最近一段時期以來,越來越強烈地感受著一個人的愉悅。這是一種只屬于我一個人而無法與人共享的愉悅。這是一種“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的感受。
       很久以前我就覺得,其實每個人都是可以通過相互了解,而成為至交的。但為何我們總有那么多的泛泛之交,卻很少有知己相伴?我總覺得,那是因為人的潛意識里總是認同一個人的愉悅的。未知的世界莫名而又不可抗拒地攫取了我們那種想要了解它的渴望,然而越了解,內心的恐懼卻會越來越清晰、龐大、具象化,甚至吞噬我們的內心。最后我們會知道,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的唯一辦法就是遠離它,所以一個人的自省自悟自律必不可少,因為說到底,一個人唯一需要戰(zhàn)勝的,只有自己。
       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里,少年為什么沖動地殺了自己所愛的女孩呢?我想起多次讓他心灰意冷的那些對話?!澳阏娴囊詾樽约嚎梢愿淖兾?,改變這個世界?其實你什么都改變不了。”青春弱小的心靈承受不了這樣子的生命之輕。真與假,愛與恨,生與死,對與錯,一瞬間都變得模糊不清,失去邊界——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我們無法感受到邊界的存在。
       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歷經繁華之后,回到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的世界有時候等同于思念,有時候等同于等待,但你總得相信,一個人的世界里也會有未知的精彩。
      
  •     當高中課本出現這個詞的時候。年輕的英語老師舉了個例子。
      
      她說,一個剛從青藏高原跋涉回來的女探險家被記者問到,你孤獨么?
      
      她回答說
      
      I am alone, but not lonely.
      
      記憶猶新。
      
      書是在我最難熬的日子里買來的。一個人從西單圖書大廈出來,在長安街上寂寞的騎車。
      
      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枕邊書,疏影橫斜,一段淺淺的寂寥。
      
  •     作者: 楊吉
      
      《雛菊》的開頭,全智賢在屋檐下避雨,旁白是“又下雨了。不喜歡帶雨傘的我,像這樣每次下雨總要找避雨的地方,可能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反正弄濕了也沒人擔心我,所以沒有雨傘也無所謂……”
      
      一個人總得面對一個人的問題,如此熱衷于避雨,或許也是一種孤獨的排擠。像這樣不以孤獨為恥的行為主義,讓我想起了Paul Tillich。他曾經說過:“語言創(chuàng)造了‘寂寞’這個詞來表達因一個人而感到痛苦;‘孤獨’這個詞來表達因一個人而感到的光榮?!惫陋毑⒉患拍?,寂寞并非孤獨。寂寞很好打發(fā),它只是一閃而過。無聊的時候,畢竟有書相伴,或默念“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或想像“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看電影,為愛情劇里的悱惻纏綿落淚一把,也可以為英雄片里的氣勢恢弘豪情萬丈;大不了,去Starbucks點杯美咖,量多價廉,選個靠窗的位置一坐就是半天。孤獨就一樣了。它是一個階段,一個里程,甚至是一個人生。消極的孤獨之人,也就伸伸懶腰,打打哈欠,然后不知覺地伴著別人的生活在繼續(xù),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也已經“落葉滿長安”,回來也便安然入睡。過程中,他并沒有感到一次悲涼,也不會感到一絲落寞,隨遇而安的閑適便是最大的知足。積極的孤獨之人,隨時都可以不是一個人。喜歡安靜獨處,那么就回到孤獨;喜歡熱鬧喧騰,那么就去找朋友——KTV、Pub、健身房、咖啡館、Shopping mall、私人會所、互聯網絡,總有一款是你的“各得其所”。
      
      最近淘到一本書,名為《一個人》(Alone),屬于像康德、梭羅、尼采、叔本華這些孤獨者的“各得其所”,他們可以少一些聲色犬馬、活色生香,但絕不能忍受沒有書好讀。在這本關于“一個人/孤獨者”主題的書里,有一篇“一個人要讀的五十本書”的文章,是編者很用心思的佳作。五十本適合孤獨者讀的書,編者首推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不要為這么拗口的書名卻步,查拉圖斯特拉走下山來,無非想世人分享他的智慧。就像當一個為人生的諸多波折而自怨自艾,查拉圖斯特拉會告訴你:“人生是悲涼的,而且絲毫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小丑或許便足以成為它的致命傷。我要教給人類存在的意義,那就是超人……”他又說:“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橋梁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于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辈槔瓐D斯特拉就是尼采心目中的超人,所以他不食人間煙火,也不會有孤獨。在喊出“上帝已死”一剎那,孤獨感早已被稀釋了大半。
      
      后面一些書單,也挺有意思。在“關于一個人的認識”中,有存在主義大師克爾凱郭爾的《一個誘惑者的日記》、伯特蘭·羅素的《幸福之路》、笛卡兒的《談談方法》、威廉·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安東尼·斯托爾(Anthony Storr)的《孤獨》和菲利普·科克(Philip Koch)的《孤獨》等。后兩本同名書,路子卻大相徑庭。斯托爾是一個精神醫(yī)師,他的“孤獨”是“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在于從心理觀察的角度,把孤獨的成因、作用,從一個人的幼年到成年,到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開始逐步分析。而科克則是一個哲學家,因此在他的《孤獨》里,有的是旁征博引更多哲學與歷史上他人思考的“孤獨”,有的是根據這些思考梳理出的“孤獨之德”,有的是更多文藝感的語言,有的是對老莊思想的遙相呼應(當然,《莊子》也是一本關于一個人的認識的比讀之書)。此外,在“關于一個人的歷史”、“關于一個人的狀態(tài)”、“關于一個人的方法”類別中,有一些我們熟悉的書,如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陀斯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張愛玲《怨女》、卡夫卡《變形記》、加繆《局外人》、海明威《老人與?!返?,也有一些陌生的,如大衛(wèi)·里斯曼(David Riesman)《孤獨的人群》、伊麗莎白·艾寶特(Elizabeth Abbott)《獨身》……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套五大卷本的《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內容是從羅馬時代到近代西方私人生活的演變。
      
      思想的人會孤獨,幸好有書可讀。其實,孤獨就是這么一回事,如同惠能給《金剛經》里的一個注:“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掌成拳,似水成波;拳即是掌,波即是水?!彼扑刹ǎx完《一個人》,似乎找到了進退的出路——還是我的朋友體會最深刻。她在QQ上的簽名上寫道:“婚姻應該給雙方都帶來幸福才會選擇結婚吧!如果不是結婚來干嘛?可是很多人結婚之后才發(fā)現真的不是這樣。所以越來越多的高齡人士都還沒有結婚。這足以成為晚婚甚至單身的理由吧。申明一下,我未婚!”她不僅參透了“一個人”,而且還理解了契訶夫,后者說:“如果你怕孤獨,就不要結婚。”
      
  •   原本想借三樓的那本,結果發(fā)現書已經脫頁,而且越翻脫得越厲害。所以我多少擔心還書時,被人誤會。于是,就選擇去到五樓看完這本書。很可惜,五樓的這本依舊有脫頁的情況。估計一是裝幀的問題,二來可能是書在倉庫放得太久。
    和你有一樣的感覺 赫赫
  •   我買回來后也是脫頁嚴重。。
  •   或跟膠也有關系
  •   我的也是,這種裝訂有問題
  •   不知道為什么。當自己身處人群中,更易感到寂寞。而寂寞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其實一個人只是無聊而已,沒有不好的。
    我想,總是因為有太多顧慮需要去逃避,所以才沒有勇氣堅持一個人吧。
    最近才發(fā)現。其實一個人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但只可惜,悟到了卻做不到。
    都只能是當成是錯覺。
  •   "潛意識里總是認同一個人的愉悅的" 不這么認為.
  •   呵呵,一個人,究竟要跨越多少寂寞,才能到達alone but not lonely?
  •   文章寫的很流體~
    最近看到介紹來找這本書,想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