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魅力

出版時間:2009-03-01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吳芳思  頁數(shù):283  
Tag標簽:無  

前言

  數(shù)千年以來,中國一直是西方入迷的對象。在古羅馬的文獻中,就有對于神秘的絲綢制造商色瑞斯(Seres,希臘文意為絲綢——編者注)的記載,但從13世紀開始,第一批傳教士和旅行者親眼目睹了這個國度,他們開始了有關中國的記述,有關她的種種不同和輝煌,創(chuàng)造出一個傳奇的中國(Cathary)。到了18世紀末,新的一系列有關中國的長篇報導相繼問世,它們的作者是耶穌會的教士們和新教徒外交官,如揚·紐霍夫(Jan Nieuhoff,1669),以及馬嘎爾尼勛爵(Lord Macartney,他于1792—1794年期間曾率領英國使團遠赴中國),他們向讀者提供了更為科學的中國記述?! ?9世紀,中國被迫向外國人開放自己的港口和城市,許多短期居住的外國人和外國傳教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到處旅行,將所見所聞記載下來。19世紀末,以及20世紀初葉的數(shù)十年中,一些探險家,如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赫定(Sven Hedin)、梅拉特(Ella Maillart)和弗萊明(Peter·Fleming),開始向中亞推進,就是為了尋找神話中的城市和被湮沒的文明遺跡,而遠在歐洲的故國讀者亦急切地等待著他們冒險的故事?! ?920到1930年間,中國成為遠洋航線和環(huán)球旅行家們的重要目標??莆值拢∟oelCoward)短暫地在中國逗留了一陣,寫下了著名的《私人生活》(PrirateLives),當時他正患著感冒,躺在上海外灘有名的華懋飯店(現(xiàn)今的和平飯店——譯者注)的床上。像許多人一樣,赫胥黎(Aldous Huxley)關于他在上海度過的幾日也寫下過好幾頁的記載。一群文化人同樣被吸引到中國,因為他們可以在那里便宜地享受豪華生活,周圍都是仆人、字畫和瓷器。

內(nèi)容概要

兩千多年以來,西方一直對中國著迷。從默默無聞的絲路商人的暖昧傳奇故事,到蓋爾霍恩和伊舍伍德的戰(zhàn)爭真實目擊記錄,有關中國的故事風靡了無數(shù)的讀者。中世紀旅行家如馬可·波羅結合了事實和虛構,通過對中國城市的一些見聞記錄,以及在帝國統(tǒng)治下的人民生活的細節(jié)描寫,建構了一幅異地情調(diào)的浪漫圖像。而耶穌會傳教士和歐洲外交家則以第一手記述來追尋一個較紀實的中國印象。探險家如赫定和斯坦因爵士進入絲路和獵取它深埋的寶藏,而法國作家如克洛岱爾和馬爾羅筆下的中國則充滿著令人神往的事物。浪漫主義小說家如安·布里奇和薇奇·鮑姆在北京和上海成就了自己的名聲。當大批記者如《時代》雜志記者弗萊明進入中國時,藝術鑒賞家如阿克遜、西特韋爾和威爾奇正在陣陣鴿哨聲中欣賞著珍藏的古董,而小說家毛姆則從一個更加冷峻的角度看中國。如此多的探訪者記載他們的所見所聞,正如吳芳思所說的,“這仿佛是中國造就了這些作家”。在這本書,吳芳思精心挑選了大量精彩的記述,包括小說、回憶錄、旅游隨筆等,令人趣味盎然。來自歐洲、美國及中國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種插圖,包括照片及刊于書報的圖像。她的書展示了中國的人民、城市、食物、語言、植物、藝術、建筑及戰(zhàn)爭在西方作家筆下的景象,以及在過去8個世紀中,它們?nèi)绾我恢蔽鞣饺说南胂窨臻g。

作者簡介

吳芳思(Frances Wood)是英國國家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她以前的作品有:《馬可·波羅去過中國嗎?》(1995);《華人與狗不許人內(nèi):1843-1943年間中國通商口岸的生活》(1998);《在北京練習投手榴彈:我在“文革”期間》(2000);《中國指南》(修訂版,2002)。

書籍目錄

1  前言2  馬可·波羅和傳教士3  傳奇中國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4  耶穌會傳教士眼中的中國5  紐霍夫的記述6  笛福論中國7  馬嘎爾尼勛爵8  外交中國9  中國革命中的馬爾羅10  毛姆論中國11  絲蒂拉·本遜12  安·布里奇13  旅行者14  在中國的老伊頓生15  布盧姆斯伯里16  先鋒記者17  戰(zhàn)時訪問者18  收藏中國19  上海20  中國童年插圖致謝索引

章節(jié)摘錄

  馬可·波羅和傳教士  到了13世紀,歐洲人第一次獲得了有關中國和蒙古的目擊者手稿。其中包括傳教士和蒙古人進行談判的記載,以及更具異國風情的記述——馬可·波羅(Marco Pol0,1254—1324)和約翰·曼德維爾爵士(sirTohn Mandeville)的14世紀中葉的作品。  傳教士的使命,其中包括外交使命與收集事實,其背景是:圣地(the Holy Land)有了麻煩,歐洲的基督教徒急欲保護前往圣城耶路撒冷的朝圣路線。由于穆斯林的統(tǒng)治者控制了越來越多的疆土,所以,基督教徒們幾乎是追不及待地要和蒙古人(the Mongols)結盟。后者的家園遠在穆斯林的要塞后面,這是歐洲各國統(tǒng)治者的想法,盡管事實上在1242年一支蒙古軍隊已經(jīng)兵臨維也納的城下?! 〉谝晃唤袒实氖拐呙衅绽Z·卡披尼的約翰(Tohn of Piano Carpini),一位年長、肥胖的圣方濟教派的長老,他于1245年受教皇派遣。雖然他只到達了蒙古人的首都哈拉和林(Karakorum,今蒙古境內(nèi)),但是他留下了一份記述,其中記載他所聽說的中國,這個國家當時被蒙古人統(tǒng)治著。他描述了蒙古人包圍北京,以及北京的陷落(1215年)。然后他又將視線轉(zhuǎn)向了“吉他揚”(Kitayans)人。據(jù)他說,這些人“是異教徒,有著自己特殊的書寫方式,據(jù)說他們還擁有舊約和新約圣經(jīng)。他們也有自己的神父、隱士和像教堂一樣的建筑物,并在規(guī)定的時間進行祈禱,他們也有一些自己的圣徒。他們只崇拜一個神,尊敬我主耶穌基督,相信永生但沒有受過洗禮。他們對我們的福音書十分敬仰和尊重,他們熱愛基督教徒,并慷慨地捐贈。他們看來是世上最和氣、善良的民族。他們不留胡子,面相和蒙古人很相似,不過臉部沒有那么寬。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他們是最好的能工巧匠,各行各業(yè)中,世上沒有比他們更高的手藝了。他們有豐盛的谷物、葡萄酒、黃金和絲綢,以及人們用以為生的所有一切。”雖然聽起來像是想人非非(也許中國人也是準備進行十字軍東征的基督教徒),其中的有關宗教的敘述很可能涉及佛教。其中最后一句話在馬可·波羅游記的早期版本中也曾提到?! ×硪晃皇シ綕L老魯伯克的威廉(William ofRubruck),他在1248年曾經(jīng)隨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進行十字軍東征,于1253年受這位法國國王的派遣,作為使者前往蒙古人的駐地。威廉記敘了他在蒙古汗國的首都哈拉和林的停留經(jīng)歷。

編輯推薦

  在《中國的魅力(趨之若鶩的西方作家與收藏家)》這本書里,吳芳思精心挑選了大量精彩的記述,包括小說、回憶錄、旅游隨筆等,令人趣味盎然。來自歐洲、美國及中國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種插圖,包括照片及刊于書報的圖像。她的書展示了中國的人民、城市、食物、語言、植物、藝術、建筑及戰(zhàn)爭在西方作家筆下的景象,以及在過去8個世紀中,它們?nèi)绾我恢蔽鞣饺说南胂窨臻g。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的魅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最近連著讀了幾本有關中國古代文明的書,都是很厚的書,從李約瑟的著作開始,經(jīng)過青花瓷、中國和他的強鄰、鄭和遠洋、直到1901年,這些書勾勒出一個大致能明白的輪廓——也就是“李約瑟難題”的前因:中國古代確實是地球上文明程度很高的國家!
      這本書有個矛盾,吳芳思以前寫過一本《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考證的結果是那個威尼斯人并沒有到過元朝,只是在中國外圍轉(zhuǎn)了轉(zhuǎn)。而本書中,又把馬可波羅來華寫在第一章。
      書中說,不是馬可波羅啟發(fā)了莎士比亞、彌爾頓、柯勒律治,而是曼德維爾。我還想知道,是誰啟發(fā)了伏爾泰對中國的熱愛呢?
  •   馬爾羅是法國著名作家,他與中國有密切的關系,其自身在二戰(zhàn)期間來到香港,對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有直觀的認識。《中國的魅力》就是見證他在中國經(jīng)歷的一本著作。但是,作為域外文化的終結者,馬爾羅以他自身的知識、教育為背景,從他眼中看出的中國畢竟與事實的中國有所偏差。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就是從外國人的視域里察看中國一段有趣的歷史印記。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盡管馬爾羅在法國享譽甚高,但是在民族主義者的眼中,也許馬爾羅因為他對中國的非鏡子般的描述,為其作品和聲名在中國的傳播帶來了重重阻攔。如果我們堅決用民族主義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外來之物,那么一切文化交流的意義將變得蕩然無存。如果我們愿意接受多元的世界觀,那么我們就應該接納不同的聲音和挑戰(zhàn)。這樣,文學就給了我們更多重新選擇的機會。推薦馬爾羅,推薦《中國的魅力》。
  •   外國學者關于“中國”的印象記。不是特別學術的寫法。
  •     最近連著讀了幾本有關中國古代文明的書,都是很厚的書,從李約瑟的著作開始,經(jīng)過青花瓷、中國和他的強鄰、鄭和遠洋、直到1901年,這些書勾勒出一個大致能明白的輪廓——也就是“李約瑟難題”的前因:中國古代確實是地球上文明程度很高的國家!
      這本書有個矛盾,吳芳思以前寫過一本《馬可波羅來過中國嗎?》,考證的結果是那個威尼斯人并沒有到過元朝,只是在中國外圍轉(zhuǎn)了轉(zhuǎn)。而本書中,又把馬可波羅來華寫在第一章。
      書中說,不是馬可波羅啟發(fā)了莎士比亞、彌爾頓、柯勒律治,而是曼德維爾。我還想知道,是誰啟發(fā)了伏爾泰對中國的熱愛呢?
  •     說的無非是多個世紀以來,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匆匆一眼以及根據(jù)種種印像。我們掠過這一集合式的文本,仿佛通過一條哈哈鏡的長廊,觀察到熟悉的自己和背后的人文環(huán)境變形扭曲與褪色的倒影……
  •   文本堆積,讀來實在有些枯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