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資財團

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馮邦彥  頁數(shù):373  
Tag標簽:無  

前言

  1987年,筆者首次踏足香港。香港中區(qū)的繁華鬧市、維多利亞海港的璀璨夜景,都給筆者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 ‘敃r,筆者是應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振漢先生(楊振寧博士的胞弟)之聘,前往該公司任經濟分析員,從事香港經濟研究,聘任期是一年。筆者以為這只是一次短期的旅程和考察,不料自此就在香港工作、生活了8個年頭。這期間,香港正處于“九七回歸”的過渡時期,各種政治、經濟力量正在激烈角力。這使筆者獲得一個極難得的機會,直接貼近并親身感受香港經濟跳動的脈搏,從中領悟它的勃勃生機和所面對的困難?! ∈构P者對香港的資本、財團,尤其是英資財團產生最初認識的,是在初到香港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在香港一位朋友的陪伴下,筆者游覽了香港經濟的心臟區(qū)——中環(huán)。在美輪美奐的置地廣場,朋友指著瀕臨海港、高聳的康樂大廈(今怡和大廈)說:這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怡和洋行的總部所在地。筆者不期然聯(lián)想起英國著名小說家克雷威爾(James clavel)筆下的《豪門》(Noble House),據(jù)說該部小說所描述的扣人心弦的權力斗爭和商戰(zhàn),就是以這家古老而神秘的洋行為背景展開的?! ?987年lO月全球股災前夕,香港恒生指數(shù)從3 949.73點的歷史性高位滑落;然而,著名的英資地產公司置地的股價卻逆市飆升,有關收購傳聞不絕如縷。連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號稱香港地產“皇冠上的明珠”的置地都遭到華資財閥的狙擊,顯示英資財團正面對某種重要的轉變,這使筆者對香港的英資財團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并開始了持續(xù)而廣泛的搜集有關資料的工作。

內容概要

  《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試圖從歷史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對香港的英資財團作一個客觀、平實的概述和分析。一部香港英資財團的歷史,某種程度上就是香港近現(xiàn)代政治、經濟歷史的一輯極其生動的側影,從中反映了逾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經濟所經歷的深刻變化、各種資本與財團勢力的激烈競爭和角力,以及中英兩國的國力在遠東地區(qū)的此消彼長。

作者簡介

  馮邦彥,廣東鶴山人,經濟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xiàn)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暨南大學特區(qū)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暨南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學術委員會委員,以及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國際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港澳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第三產業(yè)研究會副會長、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同時擔任廣東省政協(xié)港澳臺僑外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常務委員,曾任第九屆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  曾于1987年至1994年應聘赴香港,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經濟分析員等職,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經濟史、資本與財團等領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澳門概論》、《香港地產業(yè)百年》、《香港金融業(yè)百年》、《香港產業(yè)結構研究》、《百年利豐一一從傳統(tǒng)商號到現(xiàn)代跨國集團》等,主編有CCEPA與“泛珠三角”發(fā)展戰(zhàn)略》、《經濟全球化格局下的兩岸產業(yè)分工與合作》.曾在《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經濟學動態(tài)》、《當代亞太》、《學術研究》等學術期刊發(fā)表工00多篇學術論文。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奠定百年基業(yè)一、販賣鴉片起家二、香港早期的英資洋行三、航運、倉儲碼頭和船塢業(yè)四、匯豐銀行的創(chuàng)辦五、地產和酒店業(yè)六、英資對公用事業(yè)的投資第二章 向內地擴張一、上海成為進軍內地的大本營二、怡和洋行:“洋行之王”三、太古洋行:航運業(yè)的巨擘四、匯豐銀行:金融業(yè)的壟斷寡頭第三章 雄踞香江一、戰(zhàn)略重心轉移:重返香港二、英資四大行:怡和三、英資四大行:和黃四、英資四大行:太古五、英資四大行:會德豐六、匯豐:支配香港經濟的金融帝國七、壟斷香港經濟命脈第四章 從巔峰滑落一、華資財閥勢力抬頭二、和記黃埔首告陷落三、九倉、會德豐相繼失守四、怡和置地困守危城五、從巔峰滑落的原因第五章 部署國際化戰(zhàn)略一、怡和:遷冊百慕大二、匯豐:結構重組三、加快海外投資步伐四、“帝國還鄉(xiāng)戰(zhàn)”五、從“上市豁免”到全面撤離六、國際化戰(zhàn)略的影響第六章 穩(wěn)守香港核心業(yè)務一、太古:邀香港中信加盟二、香港電訊:淡化英資公司色彩三、嘉道理:對香港投信心一票四、英之杰:最后一家英資大行五、穩(wěn)守香港的戰(zhàn)略考慮第七章 歷史的回顧與前瞻一、英資在香港經濟中的地位二、九七的挑戰(zhàn)與機遇附錄 香港英資財團大事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奠定百年基業(yè)  第一章 奠定百年基業(yè)  1840年爆發(fā)的中英鴉片戰(zhàn)爭,導致近代香港的開埠及香港英資財團的誕生、崛起。早期香港的英資洋行,憑借當時英國強大的國勢,從對中國進行的大規(guī)模鴉片貿易中牟取了驚人的利潤,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隨著香港成為遠東著名的貿易轉口港,香港英資洋行迅速將投資的觸角伸向航運、倉儲、銀行、地產、酒店及各項公用事業(yè),并開始建立起逾150年的龐大基業(yè)?! ∫?、販賣鴉片起家  香港英資財團的誕生、崛起,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對華鴉片貿易。當時,東西半球的兩個大國,正為其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在南中國緊張地對峙?! ∈攀兰o上半葉,中英兩國的緊張對峙中取攻勢的是英國,它早已完成了工業(yè)革命(1760—1840年),并在帶有海盜掠奪性質的海外貿易以及爭奪殖民地的戰(zhàn)爭中迅速崛起,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強大的新興工業(yè)國家。到十九世紀初,憑借著強大的艦隊和制海權,英國不僅控制了西起好望角東至遠東的廣大海域,而且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大片土地成為其殖民地,占領了直布羅陀、馬耳他、錫蘭、檳榔嶼等重要戰(zhàn)略或商業(yè)據(jù)點。1819年,英國在占領了通往遠東的重要基地新加坡之后,即以印度為基地,將其擴張勢力直逼中國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古老國家。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及一批所謂“自由商人”Free Merchants)Cl當時正對中國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猖獗的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活動?! ∪∈貏莸闹袊?,剛經過了清王朝輝煌的“康雍乾盛世”,從十八世紀末開始進入了衰落期。1820年道光皇帝即位后,由于連續(xù)的自然災害和鴉片輸入的不斷擴大,中國社會日益動蕩不安。清政府害怕外國勢力的侵入會加劇不穩(wěn)的情勢,企圖以加強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維持統(tǒng)治。當時,中國的對外貿易規(guī)限極嚴,對外通商口岸僅限于廣州一處,對外貿易亦規(guī)定由清政府特許的行商組成的“公行”壟斷進行。然而,日漸腐敗的官僚機構,并未能制止迅速擴大的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活動?! ▲f片戰(zhàn)爭前英國對華的鴉片貿易  事實上,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早在1773年已由東印度公司展開。東印度公司的前身是倫敦東印度官商貿易公司,創(chuàng)辦于1600年,由英女王批準成立,旨在開辟印度和中國的貿易。1702年它和英國東印度貿易公司合并,以后稱為東印度公司,并壟斷了英國對東方的貿易專利權。1715年,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商館,正式開展對華貿易。初期,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主要是向中國輸入英國的毛織品、鉛、錫、銅等金屬品,以及印度的棉花、檀香等產品;并將中國的茶葉、絲和瓷器等銷往英國。1760年開始,英國正值工業(yè)革命之始,從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經濟轉變到以工業(yè)和機器制造業(yè)為主的經濟,更是急需為大規(guī)模生產的工業(yè)品尋找市場。可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對英國工業(yè)品的需求量微乎其微,而中國出產的茶、絲在英國的需求量卻日益增長,是以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長期處于逆差之中。1804年以前,東印度公司每年都必須從歐洲將大量白銀輸入中國,以彌補對華貿易的逆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1773年東印度公司確立鴉片專賣制度,首次從加爾各答向廣州輸入鴉片。他們發(fā)現(xiàn),鴉片不但比工業(yè)品易于銷售,且利潤豐厚。自此,中英貿易形勢開始逆轉。  鴉片貿易的巨額利潤,刺激著貿易額的大幅增長,1773年,外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僅1 000箱,到1790年已增加到4 045箱;其中,東印度公司占絕大部分,打破了最早向中國輸人鴉片的葡萄牙人的壟斷,成為對華鴉片貿易的主角。1796年,清政府宣布禁煙,東印度公司為了顧全對華貿易,表面上停止鴉片貿易,實際上轉由它發(fā)給特許證的自由商人進行。這批自由商人以更積極的“進取態(tài)度”,通過走私、賄賂等違法手段,繼續(xù)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  在東印度公司和自由商人的全力推動下,對中國的鴉片輸入逐年遞增。據(jù)統(tǒng)計,1800年輸入鴉片為4 570箱,1822年為7 773箱,1831年為16 550箱,到1834年竟達21 885箱[2]。從1773年到1834年東印度公司壟斷鴉片貿易的整個時期,輸人中國的鴉片從每年的1 000箱急增到逾21 000箱,60年間增長近21倍。由于鴉片暢銷中國,英國對華貿易已從逆差變?yōu)轫槻?,中國白銀外流日趨嚴重?! ?834年4月22日,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被英國政府正式廢除,使鴉片貿易完全向英商開放,實際上開始了英、美鴉片販子向中國大規(guī)模販運鴉片的新時期,鴉片貿易和鴉片走私不僅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驚人的增長,范圍還從澳門及廣州黃埔港外的伶仃島擴展到廣州城外及東南沿海,一直到直隸和東北沿海一帶,煙毒迅速在中國泛濫起來?! ∫遭蜑槭棕溬u鴉片的三大洋行  由鴉片販子們組成的私人公司或洋行,雖然在1834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被廢除之后才嶄露頭角,但實際上在此之前他們已以自由商人的身份大肆活動,成為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的主力軍。1834年以前,這批英商已掌握了一半以上的中英貿易。1834年東印度公司從廣州退出后,販運鴉片的外資洋行立刻像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從1833年到1837年,英資洋行從66間增加到156間,美資洋行也增加了不少。這些洋行中,最著名的是英資的怡和洋行、寶順洋行和美資的旗昌洋行?! ♀脱笮袆?chuàng)辦于1832年,然而其歷史最遠可追溯到1782年的科克斯。賴德商號和1824年的馬尼亞克公司。怡和洋行的正式名稱是渣甸。麥地遜公司(Jardine。Matheson & Co.)。1906年后改組為渣甸.麥地遜有限公司(Jardine,Matheson&Co.,Ltd.),是以其兩個創(chuàng)辦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麥地遜的名字命名的。“怡和”是它在廣州注冊時所用的行號,取“快樂和諧”之意?! ⊥?。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年),蘇格蘭人,早年畢業(yè)于英國愛丁堡的醫(yī)科學校,1802年他離開英國前往印度,先后在東印度公司往來于加爾各答和廣州的商船“布魯斯威克號”和“格拉頓號”任隨船醫(yī)生。當時,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英國對東方貿易。根據(jù)英國法律,破壞這種專利權的人將被處以絞刑。不過,東印度公司對職員訂有特別優(yōu)待章程,允許每人每次夾帶私貨兩箱。渣甸眼見走私鴉片所牟取的暴利,自然不滿足區(qū)區(qū)這點優(yōu)待。1817年渣甸脫離東印度公司,加入自由商人行列,開始了鴉片走私的生涯?! ∷紫群驮螙|印度公司醫(yī)生、已成為富商的老南海公司老板托馬斯。威汀,以及孟買鴉片商弗拉姆吉??仆咚辜匣铮徺I了一條“薩拉號”商船,從事鴉片走私活動。很快,“薩拉號”成為加爾各答至伶仃島快速航線上的一條著名的鴉片走私船。當時,渣甸主要在孟買做生意,他把中國方面的業(yè)務委托給荷林渥爾茲。馬尼亞克代為經營。荷林渥爾茲是他哥哥查理斯的查理斯。馬尼亞克公司的合伙人。馬尼亞克兄弟是從十八世紀以來就常駐澳門和廣州的老牌鴉片販子。1824年查理斯死后,荷林渥爾茲將公司改名為馬尼亞克公司,同時決定退休回國,為此,他物色了渣甸為公司的合伙人。1827年渣甸加人馬尼亞克公司,負責管理該公司在廣州的業(yè)務。這對于渣甸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因為當時的形勢已漸趨明朗,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的貿易壟斷已接近尾聲?! ♀脱笮械牧硪粋€創(chuàng)辦人詹姆士,麥地遜(James Matheson。1796-1878、年),也是蘇格蘭人,早年畢業(yè)于英國愛丁堡大學。麥地遜亦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1815年他取得了自由商人的資格,并加入他叔父在加爾各答開設的公司。1818年他離開叔父的公司前往廣州,開始從事鴉片走私活動。1826年麥地遜結識了渣甸,兩年后亦加入了馬尼亞克公司,與渣甸合伙摘鴉片走私,生意越做越大。兩人不僅在廣州一帶銷售鴉片,還雇用德國傳教士沿海北上至渤海灣,走私販毒,積累了大量財富和資本。1830年,渣甸在廣州致函英國友人,聲稱鴉片走私是“我所知道的最穩(wěn)妥又最合乎紳士風格的投機”。他在信中說:“在好的年頭,我估計每箱鴉片的毛利甚至可達一千銀元之多?!弊咚进f片的生財之道,不僅在于販賣,他們同時操縱市場,投機買賣,一轉手間,即獲暴利。  1832年7月1日,渣甸和麥地遜在馬尼亞克公司倒閉的翌日,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怡和洋行。當時,公司的主要合伙人還有渣甸的外甥安德魯.約翰斯頓和麥地遜的外甥亞歷山大.麥地遜。怡和洋行的業(yè)務發(fā)展極快,1834年東印度公司退出后,怡和洋行即取代東印度公司,成為英商對中國進行鴉片貿易的主角。就在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被廢除后的3個月內,怡和洋行運往廣州的貨物達75船,占當時廣州對外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3]。到1837年,怡和洋行已擁有資本261.3萬元,其中大部分投資于船隊和鴉片等貨物上,它擁有的鴉片走私快船,包括著名的“奧斯丁號”、“楊上校號”、“海斯夫人號”、“紅色海盜號”、“勞德萊總督號”、“希臘號”、“奧米加號”、“哈里特號”、“維納斯號”以及“珊瑚號”等共12艘,頻密穿梭于加爾各答到廣州的航線上。  寶順洋行,又名顛地洋行(Dent&Co.),是僅次于怡和洋行并可以與怡和洋行相較量的另一家著名的鴉片走私商。洋行老板顛地在廣州是與渣甸齊名的兩大鴉片走私販之一。寶順洋行的歷史,可追溯到1807年東印度公司代理人喬治.巴林在廣州開設的巴林洋行,后因公司另外兩個合伙人莫隆奈和羅伯茨的加入,改名為巴林.莫隆奈。羅伯茨洋行。181 1年英國鴉片商大衛(wèi)蓀加入該洋行,改名為大衛(wèi)蓀洋行。后來,因慣賣鴉片的顛地,即托馬斯.顛地等人加入,該洋行再改名為顛地洋行。其中文名稱“寶順洋行”,取“寶貴和順”之意。寶順洋行亦擁有一支鴉片走私船隊,其中著名的走私快船有“水妖號”、“伊芒號”、“韋德.戴雷爾號”等等?! ∶蕾Y旗昌洋行(Russell&Co.),是當時廣州僅次于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的第三大鴉片走私公司,它的前身是1803年由美國軍官柏堅士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柏堅士公司,1818年柏堅士將公司轉售予美商羅素,該公司遂改組為著名的旗昌洋行。旗昌洋行擁有許多由美國特制的鴉片走私快船,進行武裝走私,著名的有“玫瑰號”、“氣精號”、“西風號”、“妖女號”以及“羚羊號”等?! ∮⑸坦拇滴淞Υ蜷_中國市場  盡管怡和洋行、寶順洋行等英商的鴉片生意越做越大,但渣甸、麥地遜、顛地等英商仍不滿意,他們認為應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早在1830年,在廣州的47名英商就曾聯(lián)名向英國國會致函,要求對中國采取強硬政策,并建議派兵占領中國沿海島嶼,以擴大對華貿易。該函件就是由麥地遜起草的?! ?834年7月,英國外交部在接管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事務后,即派遣上議院議員兼海軍高級軍官律勞卑(w.J,Napier)來中國擔任英國駐華首任商務監(jiān)督。當律勞卑啟程來華上任時,英國政府給他發(fā)出訓令,明確指示他要設法擴張英國在華勢力,并要求他在中國沿海選定一些地方,以便一旦爆發(fā)戰(zhàn)爭時,英國海軍可以立刻予以占領。律勞卑到達廣州后,即支持渣甸的倡議,將廣州的英商組成“貿易事務會館”,即廣州英國商會,麥地遜并出任商會首任主席。當時,律勞卑不按中國制度監(jiān)理貿易,有意挑釁。兩廣總督盧坤曾下令封艙,以停止中英貿易予以抵制。律勞卑即率領兩艘英艦,炮轟虎門炮臺,闖入珠江,進行威脅。同年12月,廣州英國商會為此事向英國女王請愿,請求英國政府派出軍艦保護,封鎖中國沿海,強迫清政府接受自由通商要求,結束廣州的中國行商的壟斷,并開放中國北方各省口岸。事態(tài)的發(fā)展顯示,自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被廢除之后,英國的對華政策已轉趨急進和強硬,并已準備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  律勞卑的威脅并未成功,被迫退至澳門,不久病死。稍后,麥地遜陪送律勞卑遺孀回國。在倫敦期間,麥地遜會見了英國外交大臣威靈頓公爵,向其陳述英商的侵華要求。1836年,麥地遜在倫敦出版《對華貿易的現(xiàn)狀和展望》一書,竭力鼓吹英國應對華采取“前進政策”,他建議占領香港,作為“英國和著名的蘇格蘭自由貿易者的代管領地”[4]。在他的鼓動下,曼徹斯特商會、利物浦商會、格拉斯哥商會都先后向英國外交部請愿,要求“加強對華貿易的保護”?! 〈笠?guī)模的、猖獗的鴉片走私,令輸人中國的鴉片數(shù)量驚人增長,到1838年已超過4萬箱,比1834年再大幅增加一倍。鴉片輸入的激增引起白銀的大量外流,這一時期,廣州平均每年外流的白銀已達到3 000萬兩,其他如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地口岸白銀外流的總數(shù)亦達數(shù)千萬兩。白銀外流造成了銀貴錢賤的局面,不但嚴重影響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而且也影響到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引發(fā)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在全國要求禁煙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情況下,清政府感到問題嚴重,終于下決心嚴禁鴉片?! ∏逭疀Q心禁煙與英商反應  1838年12月,清政府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jié)制廣東水師,到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是堅決主張禁煙的“抵抗派”,他任湖廣總督時,短期內在武昌、漢陽查獲煙土12 000兩,在湖北、湖南兩省繳獲煙槍5 500多支,聲勢赫然。林則徐到廣州后,即雷厲風行展開禁煙,他命令外商交出全部鴉片,具結保證,以后來船永不夾帶鴉片,否則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林則徐對渣甸、顛地兩大鴉片煙販尤為深惡痛絕,他指渣甸“盤踞粵省夷館,歷二十年之久,混號鐵頭老鼠,與漢奸積慣串通,鴉片之到處流行,實以該夷為禍首”;又指顛地為“著名販賣鴉片之奸夷”,“遞年逼留省城,凡紋銀出洋,煙土人口,多半往其過付”。林則徐下令拘捕顛地,渣甸自知在中國難以立足,遂將洋行事務交給麥地遜,自己離華回國。  林則徐的禁煙,初始遭到英商的抵抗,英國駐華商務監(jiān)督義律(C.Llliot)自澳門趕到廣州,親自庇護顛地。林則徐遂下令封艙,派兵監(jiān)守洋館,斷絕洋館與停?自在伶仃洋面的鴉片躉船的來往。義律無法可施,只好命令英商交出鴉片,并保證以后由英國政府賠償全部煙價。麥地遜積極支持義律,他告知回到倫敦的渣甸說:“這是一項遠大和具有政治家風度的措施,特別是中國人已掉進了要向英國政府直接負責的圈套?!笔谴硒f片禁煙,林則徐共收繳了英、美商人交出的鴉片21 306箱。其中,怡和洋行繳出7 000箱,占第一位;寶順洋行繳出1 700箱,占第二位;旗昌洋行繳出1 540箱,占第三位?!  ?/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資料豐富、結構嚴謹、文字簡練,作者將跨155年香港英姿財團發(fā)展的脈絡,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可以說是了解香港經濟史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  愀劢洕鷮W社主席胡國亨先生  香港自開埠以來,英國資本一向于本港,甚至亞太經濟扮演重要角色,這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上В嘘P英資財團歷史之研究,特別是中文著作方面,可謂寥寥可數(shù),因此本書之作,是一貢獻。本書廣泛引用中文資料,文字簡潔流暢,適合各階層讀者閱讀?!  愀鄞髮W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培德博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香港英資財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