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事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陳冠學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核心敘事,當然是“田園”和“秋天”。但出版者將它更名為“大地的事”,也頗為準確。關(guān)于田園,中國歷代的文人都曾反復吟唱過,從陶淵明以降,田園敘事就成了失意文人最主要的寫作路子。然而,在這些文人筆下,“田園”只不過是一個精神的假想,他們抒情的重心,主要是為了寄托官場、仕途的落寞和不得意,那份怡然自得中,多多少少都還有一些做作和不甘心。在這種心境下,田園再美,大地再豐饒,他們也未必真有興致去觀察和享受——更多的時候,他們可能都在豎起耳朵諦聽來自京城的馬蹄聲,是否能為他傳報復職或升遷的佳音。但長年住在臺灣屏東鄉(xiāng)下的陳冠學和他們不同,他回到故土、走向田園的心境,有著一種別人所沒有的平靜和自在,同時也帶著一種面對人世的通達和智慧,所以,他的文字自然、純凈。
本書是具有閑心和從容的,所以,里面的文字,深得散文的神韻;它的出現(xiàn),恢復了散文作為一種瀟灑自然、散漫真實的文體的獨特風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地的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7條)

 
 

  •     新京報 江楠
      
      閑暇能維持生命不僵化,供人明德省過,不斷培養(yǎng)一個人充實其克勝邪惡的力量。
        上世紀80年代,臺灣鄉(xiāng)土散文興起,眾多散文家開始描繪山林田園生活的閑逸與自得,并以此反思都市文明的種種弊端。陳冠學即是這一風格中產(chǎn)量豐沛的作者,而其代表作便是《田園之秋》。
        陳冠學1934年出生于臺灣屏東縣,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畢業(yè)后,曾任編輯和教師多年,上世紀80年代他辭去教職,重歸田園,過起晴耕雨讀的書生農(nóng)夫生活。散文集《田園之秋》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一年中從初秋到晚秋的田園生活,有農(nóng)時農(nóng)事的記載,有自然美景的描繪,也有晨昏讀書的心得。
        看這本書的時候,正值北京再次重度霧霾,走在街上空氣彌散著焦煳的味道,在這樣灰暗的空間中煩躁的心情無法擺脫,此時再看陳冠學筆下的鄉(xiāng)間更被觸動:“淺藍的晴天上抹著幾絲薄紗也似的白云,空氣如此澄澈而清涼。如今回想起來,早在十多天前無怪早晚已仿佛有了秋意,甚至中午日光遍照之時,也一樣帶著清泉似的氣息。”更讓人動容的是這種田園生活帶給陳冠學的純樸心境,“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而不奢求,不貪欲,過著無所不足,勞力而不勞心的安詳生活。”
        陳冠學對于農(nóng)人生活的倚重,自有其思想淵源,他曾師從牟宗三,鉆研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田園之秋》中陳冠學常常提到莊子、老子,以此批判現(xiàn)代的政治文明,反對工業(yè)社會將人降為工具,整日過忙忙碌碌、不知所謂的生活。他在一篇日記中特別說到閑暇的重要性,認為閑暇能維持生命不僵化,供人明德省過,不斷培養(yǎng)一個人充實其克勝邪惡的力量,“沒有從容不迫的生活,哪會有天高地厚的性情呢?”
        在這篇日記中,陳冠學提到了《呂氏初秋》上的一句話:“迫生不如死?!蔽蚁搿捌壬笔墙^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狀態(tài)吧,但我們當然是不能選擇死的??蓪τ谝呀?jīng)生活在工業(yè)文明中的都市人,又怎么能活得更平靜、更愉快呢?也許我們可以試著過過陳冠學筆下詩人的生活,“真正的詩人的生命在于超越生存事態(tài)以上的心靈,而不在于其血肉之軀?!标惞趯W認為這些詩人才是世間的真有睛者,他們不會被已有的欲望、概念束縛,“見所即見,聞所即聞,覺所即覺”。
        觀點:即使我們不能完全睜開眼睛,也總要有意識地減少奢求貪欲,為自己掙得一點精神世界。陳冠學延續(xù)的是《擊壤歌》中體現(xiàn)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當我們被各種信息所填充,在都市中為物質(zhì)所困而疲于奔命時,《田園之秋》或能帶來返璞歸真的提醒。
  •     
      
      不得不說,單純懷著欣賞的心態(tài)閱讀《田園之秋》已不能承受此書之重。
      
      寫這部書的陳冠學先生已經(jīng)作古,但是還好他留下了文字,讓后輩們能體會他筆下自然的記錄,他心里常常落拓不羈的想法,也借著田園氣息的文字,絲絲縷縷地隨著眼下春天的節(jié)奏寫入腦海。
      
      弱觀此書,可有三個境界的婉轉(zhuǎn),在這三個境界的婉轉(zhuǎn)中,一本《田園之秋》的韻味,恬淡濃烈地,給閱讀的春夜,帶來花香,也帶來鳥鳴,更有深遠的夜空,由著思緒起飛落下,甚為快意。
      
      賞
      
      讀此書,第一境界,可曰賞。
      
      隨便摘段,你可能不賞么?九月九日寫雨后:“雨后的空氣不用說是清新的,我懷疑那不單是大雨把空氣中的游塵洗青了,雨后的葉子似乎更吐著無邊的清氣。一路穿過番薯地,來到番麥田,天已向晚,一只夢卿鳥見了我,從番麥梢上緩緩飛起,身上依然是黑色的夏羽。此鳥飛行的緩慢,使人有夢幻之感。它那柑橘色的翅膀,尤其加強了這種氣氛。番麥生得很好,看著快要吐穗。有些綠金龜在啃食嫩葉,好在不太多,隨手捉了幾只。在田頭上割了四總草,天色漸暗,日已落,殘霞黃金也似的,格外耀眼?!?br />   
      這文字中有著老輩文人的從容。其實《田園之秋》全本書,就是一天一天的日記,從初秋的九月一日到晚秋的十一月三十日,每篇都是記錄陳先生在南臺灣田間地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聞到的、所想到的和他的作息,當然也包括偶爾的看書說書。若是這么看來,重復的日子可有什么可記錄呢?但是,就是有著絲絲入扣的文字,讓你跟著陳先生在南臺灣,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整秋。
      
      以賞文的目的讀此書,收獲可說是不少的,一來這南臺灣的耕農(nóng)生活畢竟不是每個人都熟悉,就如我生長在大陸北方,每個秋天也沒有多久時日欣賞繽紛落葉,就進入白雪覆蓋生命休眠的空間,哪里還有各種鳥類的飛抵和豪雨滂沱之后田野的清新?
      
      每一段文字都可翻來覆去地賞讀,然后即可進入讀此書的第二境界,品。
      
      品
      
      若《田園之秋》僅僅是景物散文,便不會引起我去品書的意愿。當初學語文課時,老師常常推薦一些美文,文辭華麗,寫景抒情,不少大作家的小品文亦如此,但多半這些文章,因牽強附會處太多,日經(jīng)月累之后的洗禮,愈發(fā)覺得那些文章的做作,所以遺忘的遺忘,憎恨的憎恨,塵歸塵,土歸土。那些文章斷沒法去細品,矯揉造作的抒情,尤其讓長大的我們,會起雞皮疙瘩。
      
      《田園之秋》里的每日記錄,會有陳先生的所思所想,或者是深夜讀書他的點滴思緒,這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落筆之處,我理解卻恰恰是其著力點。落拓不羈,酣暢淋漓,洞察天地,所以安之若素地鄙視該鄙視的東西,喜歡該喜歡的東西。你才明白,陳先生以教授之身,退隱土地,這瀟灑不是玩兒的,是他心下本就是明明白白的了。每每讀到這樣心緒的話語,真是拍拍大腿,立刻起身,在書房里轉(zhuǎn)悠著,然后說,真是說的對!真是覺得我也是這么想的!真是我也想告訴自己,我也想通了,田園才是我生活的歸宿。
      
      如,早秋最后一篇日記,竟然是九月三十一日,陳先生寫道:“平生沒寫過日記,這次興來開筆,居然寫滿了一個月。今天從頭讀起,發(fā)現(xiàn)總算將田園的生涯寫出了一點兒?;叵氘斈隂Q心回歸田園,只為在路邊看到一朵小小的藍色花草,如今想起來大概是鴨舌草的花吧!一朵小小的草花,猛烈地使我覺醒過來自我遺失之已深,給我那么大的力量,掙脫羈系著我那么長久的機栝。一個人活著,若不能將自己當一包強烈的炸藥,把世途的坎坷炸平,好讓千千萬萬的人們有坦蕩蕩的道路行走,則套在人群中的一切行為都是出賣自我、遺失自我的勾當。對于此時的我,人生只能有兩種生活,要不是將自我炸成碎片,便是保有全部的完整自我,教我將自我零售,或委屈自我,將為世上的一件工具,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自我永遠是主體?。 ?br />   
      嘆
      
      一本書,讀到作者的真心,是不是閱讀者的最高境界?也是作者的欣慰?《田園之秋》第一版出于三十年前,被影響者不在少數(shù)。此書也因此被美譽為中文版的《瓦爾登湖》。陳先生在2007年書寫的序文中說:“讀者們喜愛作者借臺灣南部的一角田園為樣本,讓他們關(guān)照到臺灣土地之美,進兒衷心熱愛臺灣這塊浮在太平洋西陲的土地,其中還有不少有心之士,更進而提早回歸田園,實現(xiàn)他們愛這塊土地的決心?!?br />   
      其實,細細想來,歸隱田間,并不是每個人能有幸運做到的。或者如我們這般已然不知自己故鄉(xiāng)何在的第三代城市人,何來田園故土可歸隱?所以看了陳先生的書,也只有悵惘慨嘆的份了。若本心并無此對田園的向往,習慣于在大城市擁擠中窄窄弱弱地呼吸著生活,也就算是麻木,不至于覺到痛苦。因此,讀書彌補的不僅是知識或者見識的短缺,更應該有開悟或者明示的指引,否則,花說花,鳥說鳥,只見遠山未見空,書讀再多也是惘然。
      
      陳先生在《田園之秋》整書中暗藏開悟的明示,需有迎接的心靈,或可懂。比如,他寫到:“花兒不是為人開,蝶兒不是為人舞,鳥兒不是為人唱,還為誰呢?老天把各種珍饈擺設(shè)在世界的任一角落,隨時等著人去品嘗,唯恐人饑乏失味。即使一個角落有一萬年沒有人到,老天還是永遠擺著,隨時撤換,永遠以最鮮味等著人,人豈可愚蠢魯莽啊!”
      
      所以,說田園只是一個角度,如同梭羅說湖。開啟人們不要忽略上天的美意,回歸人們活著的原本,才是這些身體力行的思想家們期望。有心靈土壤的人們會感同身受,聽從召喚。
      
      比如,馬英九會親躬南臺灣的田園,去看望陳冠學先生,想必他在政治的漩渦中想有清明的個人天空,所以他懂得《田園之秋》里的道理。若換做是陳水扁,那必然是不在意自己有沒有清明的心境。所以,《田園之秋》對他而言,那都不如對牛彈琴。
      
      “但愿我們的田園,我們的土地,不至于死去,在居民普遍欲求下,日益復活,作者正馨香祝禱?!?br />   
      臺灣的土地上多年來有這樣的作者們在努力,令人概嘆。而我們有機會讀讀《田園之秋》,也屬幸運,更該謝作者給我們帶來的清明。
  •      當代社會,城市人口越來越多,環(huán)境越來越差,人們在拼命追求者物質(zhì)享受的同時,心中卻對越來越遠去的田園生活無限向往和懷念??蓱涯顨w懷念,向往歸向往,又有誰能真正放下眼前的一切回歸到田間地頭,徹底和都市隔離,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年呢?
      
       還真有!這就是臺灣的教師、總編輯、作家陳冠學。
      
       80年代初,陳先生依然辭去教職,回到家鄉(xiāng)屏東縣新埤鄉(xiāng),做了一個差不多與世隔絕的農(nóng)夫,并寫出了在臺灣文學界占有重要地位的《田園之秋》。
      
       初讀《田園之秋》只覺得字句都是平平常常,沒什么稀奇,無非就是一些鳥兒啊,草啊的,可是細細品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簡單里有著最不簡單的內(nèi)涵。靜心讀書,就像聽清新悠揚的田園三部曲,滌蕩身心,讓人沉醉。
      
       《田園之秋》采用日記的形式,從九月一日開始記起一直寫到十一月三十一日,共分初秋、仲秋、晚秋三個部分,詳細記錄了作者在家鄉(xiāng)的生活狀態(tài),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享受和贊美,也給讀者展示出一個真實、生動的臺灣農(nóng)村場景。
      
       日記形式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承載了作者文字的內(nèi)容,每篇文字可長可斷,可記敘,可描寫,可抒情,可議論,還可兼而有之,收放自如的情感表達也有了最好的體現(xiàn)。所以,整本書看下來,給人一種質(zhì)樸、輕松、自由而又愜意的感覺。
      
       我想,這得益于作者立足田園、安貧樂道的思想。作者在遠離都市、靠近樹林的地方搭一平房,和一頭、一只狗、一只貓,幾只雞構(gòu)成了最簡單的家,每天下下地,讀讀書,看看風景,教孩子們認認字。作者安于“一燈如花,一室如斗,一蟲如泉,一士如僧“的生活,自己耕田,拔草、澆水、賣東西,親力親為,平時靠著地里的菜蔬果腹,偶有客人來才去鎮(zhèn)上買點東西待客?!盁o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酒肉之友,倒有三五心靈之交,這種自在安閑的田園生活作者身在其中,不覺其苦,反倒怡然自樂。
      
       作者已然經(jīng)歷過都市的繁華,如今回到鄉(xiāng)村,不僅沒有水土不服,反倒很沉迷這種生活。他贊美這種田園生活,甘愿做一個農(nóng)夫,并沉迷其中。他用身心記錄田園,也用身心體驗田園。書中幾乎每篇日記中都有關(guān)于臺灣天氣的變化,關(guān)于所處地的植物、動物尤其是鳥兒的動態(tài)變化,作者把鳥兒當朋友,當家人,把自己當成自然的一份子,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甚至為了讓鳥兒有的可吃,為了保持自然生態(tài),他還特意種了兩畦草!沒有對田園的熱愛,他怎么對山番薯花那么在意,他怎么能聽出每種鳥兒不同的鳴叫聲,他怎么能對田野中的一株草,一滴水都那么在意!
      
       他覺得村中的人都質(zhì)樸可愛,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和情意。尤其是烏短仔提前算八字族親的反應,那種不拘小節(jié)、樂天知命的農(nóng)人觀,不僅作者意外,估計讀者讀到這里也會會心一笑的。土鱉仔三十二歲了沒拿過錢,結(jié)個婚丈人只要二十斤大餅(后來作者自己加了十斤),兩塊布就成了。這種淳樸、簡單的婚禮真真是讓現(xiàn)在為了結(jié)婚動輒十萬、十幾萬的年輕人大跌眼鏡。賣魚的送貨到家,憑賬取錢,沒一家賴賬;一到莊稼收成的時候,幾家合力,共收共賣,那種和諧的關(guān)系更讓我們這些在鋼筋水泥叢林中掙扎的人羨慕妒忌恨!
      
       讀著這些零零散散的記敘,你仿佛來到臺南,親身領(lǐng)略到了那里清新潮濕的天氣,看到了那些旺盛的綠草,聽到了那些啁啾的鳥鳴,體驗到了臺南特有的風土人情,他們種什么,收什么,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自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著最天然的作息規(guī)律,就像臺灣本土最真實最有特色的生活記錄。
      
       但作者畢竟不是普通的農(nóng)人,他身在田園,心在田園。田園給了他生存的物質(zhì),也給了他精神的滋養(yǎng)和寫作的靈感。作者在田園的環(huán)境中,體察自然,研究環(huán)保,也思考人生和社會。他體驗到了田園的樂趣,希望能保持住這原生態(tài)的環(huán)境,人類不要再對自然和環(huán)境進行掠奪。
      
       他也關(guān)注社會和哲學問題。在十一月七日到十日的日記中,他和伸張討論了關(guān)于政府和社會的問題,關(guān)于生死的問題,等等足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并未有一刻的停歇。他對于農(nóng)人的艱苦和質(zhì)樸感同身受,對于大自然的饋贈身懷感恩,所以他反對“一切政府一切統(tǒng)治”。這種觀點到底如何,姑且不論,但我們從中看到了作者對于哲學的思索和探究。
      
       作者立足田園,贊美田園,也思索田園,他用質(zhì)樸的文字描繪出一幅陶淵明式的田園風情。看著一篇篇仿佛用露珠浸潤過的文字,你會覺得整個身心都舒緩了下來,天地頓時清明許多。
      
      
       另: 說實在的,我不是很喜歡關(guān)于生死和社會的思考這幾天的日記,可能是我不太喜歡理論的東西吧。我更喜歡作者那些關(guān)于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和記錄,既生動又有本地特色,再加上優(yōu)美的插圖,真是絕配!尤其喜歡那種繪本式的風格。
      
       又另:有人說,陳冠學的《田園之秋》假模假式的,不是真的田園。我覺得吧,如果一個人肯放棄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在農(nóng)村里一待就是二十年,這本身就很不容易。不然,可以自己先試試。
      
       再另:其實,很喜歡這種寫作風格,但因為主題不統(tǒng)一,所以在書評中沒有提及。但一定要說出來。
      
      
      
  •        守拙歸園田,草木皆有情
         ——讀陳冠學《田園之秋》
         
         三年前,我從小城伊寧搬到了邊境線上的農(nóng)場居住。工作之余,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宿舍四周均是大片的田野,冬天是茫茫白雪,春夏是莽莽濃綠,秋天又是洶涌的金黃。相熟之人,都說我在隱居。
         但看過陳冠學先生的《田園之秋》后,我知道他們是戲言。離隱居,我還差得遠。
         《田園之秋》是臺灣散文大家陳冠學隱居田園三十余年在耕讀之余寫下大量自然散文中的一部分,更準確地說是一本日記,標題也以日期命之,某年九月一日逐日記至十一月三十日,從初秋到仲秋,再到晚秋,陳先生都以沖淡的文字予以記錄,每日一記,長則數(shù)千字,短則百余字,或長或短,秋日的田園牧歌就得以呈現(xiàn)。
         這是作者文字的魅力。
         我在看《田園之秋》時,常常忍不住要把它和梭羅的《瓦爾登湖》、葦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以及程虹翻譯的幾本美國自然主義文學經(jīng)典叢書做比較,誰優(yōu)誰劣明眼人自是一眼可以看出。我感興趣的是,他們寫下這些文章時的心態(tài),就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作者的田園生活,用守拙歸園田、草木皆有情形容再也妥帖不過。山川草木,接觸的人畜,無不是極要好的朋友,赤牛哥、花貓、花狗以及眾多花鳥蟲魚,寫起來都飽含感情。在此,比起梭羅等人來,自是稍勝一籌。
         田園生活,在作者看來,“說是忙碌倒是忙碌”,“說是閑逸也是閑逸”,躬耕勞作得以溫飽后,少不得閱讀、觀察、思考,這都是生活的記錄。觀察的結(jié)果之一,就是作者記錄下的許多聲音。
         作者寫的許多種聲音中,記雨聲之美,雖只有二三十字,勝過千百言,讀幾遍都忍不住動容,才發(fā)現(xiàn):哦,雨聲原來如此美。他還將雨滴和讀書連起來寫,寫得真美:一頁書十數(shù)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數(shù)行的水滴,越發(fā)覺得窗外窗里,渾然相應,滴了一整天的雨,翻了一整天的書。這樣的文章,也只有在田園的陳冠學能寫得出來。
         此外,作者還記下了數(shù)種鳥鳴,他寫貓頭鷹鳴聲,就從側(cè)面寫起,“聽見貓頭鷹的鳴聲,照例看書時放不下書,洗滌時停了洗滌,躺著之時停了思維,一心只沉迷在它的聲音說開出的深邃之境”。誰會想到,被我們憎惡的貓頭鷹叫聲,還有如此優(yōu)美的時候。果真是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耳朵。
         草木有情人有義,幫作者撿拾番薯的孩子們,在小溪里爭著飲上游的水時的情景,就讓人想起飲水對清流的詩句。也是作者的田園生活的趣味所在。這樣的趣味在放牛時也常有:成人放牛唯一的好處,就是牛吃草質(zhì),人聞草香;但牧童放牛就不一樣了,“牧童與牛是田野間不可缺的風景”。
         隨著時代發(fā)展,大部分人都奔現(xiàn)代化而去過一種勞心不勞力的高壓力生活,作者卻反其道而行之,走向田園,過一種“勞力而不勞心的安詳生活”。這樣的生活,是“明凈的天,明凈的地,明凈的陽關(guān),明凈的芒花,明凈的空氣,明凈的一身,明凈的心”,簡直就是天堂。
         田園生活,夜晚最適合讀書,作者也常常夜讀。九月五日,他讀完了一部書,“正好雞啼頭遍。在此起彼落的半夜雞啼聲中,我滿足地熄了燈,也不看壁鐘是幾點幾分”,夜讀至黎明的經(jīng)歷我也常有,只是少了雞啼聲。
         如果把此書,僅僅看作一本自然散文,那是低估了它的價值。在這些之外,更多的還有關(guān)于生活美學、哲學,人文情懷在文字之中。
         《田園之秋》這樣的書,讀過使人安靜,適合每日讀幾篇文章、賞幾幅畫,尤其睡前在如豆青燈下,“借著燈光給撐開了一角夜色,讀了幾頁書”,放罷書,便可睡個安慰覺。
         
  •     辦醫(yī)院青島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青島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青島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青島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青島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青島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青島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青島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青島開病假條【ΩΩ:535982237】青島醫(yī)院開診斷證明
  •     辦醫(yī)院金華開病假條【單ΩΩ:535982237】金華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金華開病假條【單ΩΩ:535982237】金華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金華開病假條【單ΩΩ:535982237】金華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金華開病假條【單ΩΩ:535982237】金華醫(yī)院開診斷證明辦醫(yī)院金華開病假條【單ΩΩ:535982237】金華醫(yī)院開診斷證明
  •      為陳冠學先生的《田園之秋》寫書評,真成了一件讓我犯難的事。難就難在如何定義的問題,因為一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本僅僅描繪田園風光的散文。
      
       看看我之前羅列的題目——欸乃一聲山水綠、我看青山多嫵媚、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千載之下陶淵明、田園詩農(nóng)(來自于陳冠學先生的朋友的評價)等等等,總是不妥,掛一漏萬。最終確定的這個題目是來自于陳先生文章中的一句話,雖然仍覺缺乏足夠的統(tǒng)攝性,但是以我的智商,也只能這樣了。
      
       我想,如果我不能明確地表達“它是什么”的問題,那我就試著表達“它不是什么”的問題。
      
       它不是興之所至抒情矯情以及大發(fā)思古憂情的一本書。確切地說,我認為這是一本日記。從九月一日逐日記錄一直記到了十一月三十日。整段完整的秋日在作者的筆下逐一流淌,日日記載,日日有新,倘若沒有足夠的功力,這是無論如何拿不下來的?,嵥榈纳钭铍y標記,因為在我們的感覺中,除非有了重大事件成為生活的節(jié)點,平常的日子不過是重復又重復罷了。但是,陳先生的書寫行云流水,不粘不滯,仿佛在清泉流淌中變幻的光影,時時莫測,新鮮靈動。僅就這一點而言,它不是《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跨度長達兩年的記錄,就時間和容量來看,可供選取的素材和可能蘊含的變化要豐富得多,所以寫作的難度反而比本書要小。既然有了扎實的日月做底,這本書中的所感所得就不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零星片段,也就去掉了很多與山水景致相關(guān)的散文的即興、輕飄與刻意。
      
       它不是看山看水看景致的一本書。如果一定要將之歸入生態(tài)文學的范疇,那我認為,這是一本大而化之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陳先生在正當壯年之際,辭去所從事的教師和編輯的職業(yè),隱居故里,荷鋤務(wù)農(nóng),一粥一飯都要依靠自己在田間的辛勤勞作,直至七旬故去。與山水依傍之間,描繪了一派田園牧歌,筆下的景致細膩入微,一草一木皆有情語。尤其是對于小動物特別是鳥類的敘述,準確到令生物學家都要訝異的程度。更為關(guān)鍵的是,所有的風物都不是他憑“看”而得來,這也是我之所以將之認定為擴大化的生態(tài)文學的緣由。陳先生是“活”在這個景致中的,他的日常起居,他的耕作放牧,才是這本書的主體。作者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不是彼此,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呼吸吞吐。換言之,陳先生自己既是觀者,又是被觀者。陳先生的生活與心靈就是風景的一部分。
      
       它不是攝錄臨摹刻畫外觀的一本書。作者的“赤牛哥”,還有自由自在的“花狗”、“花貓”以及它們聯(lián)合對付的“大山豪”,讀來情味盎然;作者與族人、摯友以及郵遞員、背包客的交往,讓人深有所思;作者在風雨中捧讀典籍的快意自足,又讓人忍不住要與他促膝暢談……連綴在山水農(nóng)耕之間隨意揮灑的哲理情思,使這本書大大超越了所謂的“田園”,進入了曠達的對人生、人性、人文的無盡思考。濃重的文化底色,是它別具一格的內(nèi)在與風貌。
      
       有情、有意的一本書。讀來方覺——不負此景不負此身。
  •     手邊書越來越多,想讀的卻越來越少。
      拿到這本《田園之秋》,只翻看幾頁,就知道這是我的“菜”了。鄉(xiāng)村,秋色,植物,安靜而溫暖,我知道我一定會找出讀它的時間。
      讀書,有時書里的內(nèi)容并不能完全記住,最多記一個場景。讀書,于我更多是體悟和感受。遠在臺灣鄉(xiāng)下的田園之秋,竟讓我聯(lián)想起萬里之外阿勒泰的冬牧場。李娟筆下的冬牧場,不是寒冷,是溫暖而單純,簡單卻快樂。二位都是靈性作家,與自然相通。這樣的書,最適合一個理想的下午,不必趕著補覺,不必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甚至忘掉自己是一個哺乳的母親。有這樣一段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閱讀時光,是多美妙的事??!
      自足是亦是一種豐盈。即便我不說出這書中的任一句話,每每想到它安靜地躺著家中,只待我有時間便可以抽出翻看,便覺得我擁有了整個的田園的秋天。
  •     世人都知道美國的生態(tài)文學,比如愛默生,梭羅,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俄羅斯也有帕烏斯托夫斯基,艾特瑪托夫和普里什文?,F(xiàn)在陳冠學的《田園之秋》也出了,竊喜,這是中國自己出色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
      
      這本書不同于潘富俊的古典植物文學辭典,它不是以簡素之筆法,結(jié)合文學作品,普及植物常識,也不同于丘彥明的《浮生悠悠》那樣的和現(xiàn)代文明有機結(jié)合的耕讀生活。它更有泥土氣息。陳冠學是實實在在的歸隱田園,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是有點不信任的,他的文字非常求工,大概之前做過《論語新注》《莊子新傳》的編輯,而自身閱讀書目都偏國學,筆觸很工雅,有些是奇崛的生僻字,比如“密菁滅徑,深草蔽蹊”,后來一點點讀下去,這書整體的樸素和真實感,還有那字里行間緩釋分泌出的孔顏之樂漫過來,壓住了我的疑心。
      
      這真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么?每天聽著雞鳴,隨天色起身,曉讀,下田耕作,天氣不適合農(nóng)作的時候就去讀書,大石下一只鈴蟲緩緩的鳴叫,正和他心中讀詩的音節(jié)。傍晚收拾完作物,坐牛車進城,上集市去賣掉,歸途上睡著了,老牛自會輕車熟路的把他帶回家,直到家門口的老狗歡快的吠醒他,農(nóng)閑時去近處馬來族聚集地旅行,晚間在燈下幫不識字的鄉(xiāng)親們寫信回信,還有他筆下的郵差,四十年來一直往大山里送信(太像是電影里的情節(jié))……這在終身房奴,每天呼吸著重污染的霾氣的我們看來,實在是世外桃源的綠色生活。古代書生的晴耕雨讀,原來早有人親身躬行。
      
      日記里記到一次夜讀,他說“讀書是心靈世界的旅行,也是一種交通,就像人趁腳力尚健得四處走動,不至于困于家門口一樣,人也該趁有心力時多去看看偉大心靈的景觀”,這正是我近年來力圖減壓減噪,集中心力讀書的緣起。
      
      書中關(guān)于各類鳥的記錄,可以媲美約翰巴勒斯。這本書,愛鳥者不可不買。他真是愛美麗繽紛的小鳥,藍肌鶇,黃脊鴒,只憑羽色他就可以分辨;他也愛低微的生靈,比如雞;還有不美的,如土蜢;甚至對老鼠,也沒有常人的憎惡和避之不及。所有生物鏈上的動物都是平等的。他愛動物,也完全遵從自然之道,并不以人的惟我獨尊去圈養(yǎng)及把它們寵物化——牛就要耕地,雖然盡量避開日頭;貓從不喂食,這樣它們才踴躍抓老鼠;鳥也不籠養(yǎng),讓天地養(yǎng)著供人欣賞。麻雀在樹頂被貓頭鷹吞噬的慘叫,他聞聲不忍,但也知道這是天然的生物鏈秩序。
      
      遠離各項現(xiàn)代化配置和設(shè)施,這樣的生活就沒有不便與麻煩?當然是有的,但看陳冠學寫老鼠,覺得他并不太介意這些。他聽著老鼠在屋頂上走動,閑閑的寫著貓和老鼠的文章,接著引領(lǐng)我們讀了一段《博物志》里寫老鼠的章節(jié),甚是有趣。他的田園生活,是以欣喜恬靜為基調(diào)的,他數(shù)次執(zhí)筆想記下這至福的生涯,但是正沉浸其間,生命吸飽了這田園的喜悅,反而不知如何落筆。最后幾經(jīng)躊躇,才一一細描出其中種種。那喜悅似乎唾手可得:“雨聲之美,無如冬雨。冬雨細,打在屋瓦上幾乎聽不出聲音,匯為檐滴,滴在階石上,時而一聲,饒有韻味”。不過是雨聲而已,何處無雨,何處無屋檐,奈何無靜心如斯人也。所以,這簡靜又是奢侈的。而這簡與奢,差別只在于心。
      
      他和西西,都是牟宗三的學生,不可泛泛比較,但他們文字中確實都有恬淡無爭,松弛無欲的洗凈味道。不知是否與師從牟有關(guān)。
      
      備注:在微信“新浪微讀書”上看到黎戈老師這篇書評,不禁頂禮膜拜,所以特地拷貝了來,放在這里。希望對大家了解陳冠學先生的這本書有用處。
      
  •     
       陳冠學老師的《田園之秋》令我驚喜!為什么呢?一則,個人覺得“秋”是比較難寫的,不論嘆秋之悲瑟,還是頌秋之豐碩,都很容易陷入俗套;二則,散文這種文體看似自由,真正要做到“形散意不散”卻相當不易。陳老師的《田園之秋》憑籍深入細致的觀察,以動物、植物、山川、太陽、氣候等自然元素為載體,使秋的柔美、秋的靜謐、秋的典雅躍然紙上、歡奔在我的心間,更讓我如獲至寶的是,當樸實的田園之秋映入眼簾之時,蘊藏在這田園之秋背后的各種體悟也潺潺流過我的心坎。
      
       “人們總是等季節(jié)來到已有些日子之后才注意到新的季節(jié)來了,而也在此時才覺察到上一季節(jié)早走了。”生活在喧囂中的人們,往往被這樣或那樣的羈絆束縛自由、蒙住心眼,恐怕很少有閑情逸致潛心看看周圍、聽聽周圍、想想周圍。在一心追逐的征途中,人們有著驚人的斗志和毅力,奮勇可嘉,有時卻早已不記得出發(fā)的地點和理由,不察周圍情境早已悄悄發(fā)生變化。
      
       實際上,正如草木常?!霸谌藗円粓龊盟囊估锿低得攘搜浚聣蚜?,結(jié)實了”,人的生老病死也“在不知不覺間變換著”。世間萬物都遵守無常的步調(diào),以運動發(fā)展為永恒。既如此,我們豈能對環(huán)境閉目塞聽!
      
       古語有云“圣人者應時權(quán)變,見形施宜?!焙帽忍栔鄙潼c隨著春、夏、秋、冬(對北半球而言)的更替依次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之間移動,候鳥便隨著太陽往返遷徙。現(xiàn)代管理學里亦有以環(huán)境為自變數(shù)、以管理思想及管理技術(shù)為因變數(shù),通過函數(shù)關(guān)系來研究最佳管理方法的理念。以此鑒今,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的方向和方式方法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和條件的變化而作相應調(diào)整,認清形勢,順勢而為。天人合一方是大智慧,身心諧和才能真正的逍遙快樂啊。否則就淪為陳老師所說的“變成了植物,釘根在某一定的地點上,放棄了他作為一個動物的優(yōu)特之性”之人啦。
      
      
  •     林文月評價《田園之秋》:
      文筆自然,沒有造作,最可貴的是躬耕自持的精神。不只寫田園之美,也有很多人文思考和高層次的人文關(guān)照。
      
      吳念真評價《田園之秋》:
      所提供的是一個能把欲望降到最低的人的生活境界,我常常透過《田園之秋》學習生活態(tài)度的改變。
      
      汪笨湖說:
      陳冠學是臺灣最有實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我去天國時,《田園之秋》是我最想帶入棺材的五本書之一。
  •     晚上翻看《田園之秋》,快要睡覺了仍難釋手。各種鳥兒的鳴叫聲,田園里芳香的泥土氣息,讓我的心靈已飛出擁擠的城市……極具魅力的手繪圖畫,為這本書增添了恰到好處的色彩。
      文摘:
      不一會兒,陶使飛到我身邊的茅叢來了,停在另一面,大約不超出五尺的距離。透過茅稈和茅葉,我清楚地看見它;它大概也清楚地看到了我,只是它看到的并不是一個整體的大動物,乃是被茅稈和茅葉分隔成千百個小塊的一大塊圖案,因此它沒有驚飛,不然它不待停下早就嚇跑了。我屏住了氣,眼珠動也不敢動,連眼瞼都不敢眨,裝著是一大塊圖案般看著它。嚇!它竟然有眉。我一向總以為陶使無眉,此時清清楚楚看見它有一道眉自嘴基直畫到眼,只是沒過眼罷了。原來它的眉太短了,遠望時總望不見。它的腳是很美的肉紅色,跟嬰兒的臉頰一樣的顏色。它剛停下來便又快樂地歌唱起來了。它一句接一句,重復地唱著,每唱一句便把身子用力向下一頓再一起。它不停地唱著,就不停地上下一頓一起、一起一頓。不及人類手拇指大的身軀,這么小的鳥兒,顯著這般健康的元氣,真是可愛!它的歌聲這樣的近,聽來竟像是唱著:“疾疾,休留休留休留!”難道它要我跟伸張一道出去嗎?孔子周游列國,徒勞而返。只要人世盡是盜與賊時,有哪一樣東西不被竊劫?連圣人也智無所出,計無所施,誰還有力挽救?“陶使啊!我和你共休戚,我跟你一樣無力!”憂愁在我腦子里一閃而過,很快就失去了蹤影。我看看它一起一頓地歌唱著就感到無邊快樂;就是天塌下來,地裂開去,只要陶使在五尺之內(nèi)歌唱著,誰還感覺得到?我讓自己漂浮在陶使的歌聲中,不知道過了多久。其實像草鹡鸰和陶使這樣活躍的鳥兒,在一個地方歌唱,最長久也不會超過三分鐘;我大概在三分鐘里漂浮了一萬年。
      
  •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歸園田居》
       如果思維從現(xiàn)實意識中醒來,那么它是否也想要尋找另一種時空的另一片天地。造物主是如此仁慈,既給予了人類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明的智慧,又留下了一方晨能聞“兩個黃鸝鳴翠柳”,夜能聽“一犬吠深巷”的田園。而人們都熱衷于追逐前者,走在節(jié)奏緊迫的道路上,卻不曾想到后者才是靈魂真正的棲息地。
       “滿園青草,滿天綠苗,在燕鸻劃破熹微曉空的鳴聲中醒來,在鈴聲幽幽夜吟中睡去,沒有疲憊感,沒有厭倦感,這就是我的生活?!睅仔形淖?,清晰干凈,娓娓道來,卻蘊藏著一束明媚而不耀眼的光,照亮很久以來都處于混沌的黑暗之地,那是重生之火,解脫之燈,為束縛已久的內(nèi)心啟開自由之門,吶喊的回音是飛翔的翅膀,在蒼穹中劃出自由的弧度。
       人與自然的相知相敬,人與人的相親相愛,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溫情和合乎情理,如果說這世間還留有一方凈土,也許就是那片無論在何時都能給人無限寧謐和柔和感的田園吧!翻開《大地的事》,讀著書中質(zhì)樸凝煉的文字,呼吸著你的呼吸,思考著你的思考,想象著你的想象,莫名的厚重感開始浮現(xiàn)在心底,它仿佛具有穿透紙背的力量,穿越萬千距離,直抵我的內(nèi)心深處。這里沒有喧囂,沒有風塵,沒有浮華,有的是藍天、云雀、裊裊炊煙、樸素的農(nóng)人……
       《大地的事》不僅僅寫的是關(guān)于田園的瑣事,更多呈現(xiàn)的是一種豁達、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告訴我們?nèi)绾斡眯膩碚{(diào)節(jié)我們的生命、運轉(zhuǎn)我們的生命、安頓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感官產(chǎn)生共鳴并重新復活。書中描寫的瑣碎生活,是再平凡不過的生活小事,可這些平凡小事卻并非爾等平凡人能擁有的。一直都最愛閱讀散文,字字句句都滲透著寫作者情感的氣息,字字句句都存在著生命,而這具有生命力的文字能發(fā)掘世界的美,通達生活更高層次的境界。一位作家曾說:散文,是心靈自由的藝術(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都向往高深難測的象牙塔,明知道其中的殘酷卻仍舊往里擠,漸漸地失去了許多自由,甚至成為生活的奴隸,失去了自我意識,連“獨善其身”都難以做到。也許,生命真的不需要太多的金錢、名利和榮譽,那些外在的光環(huán),永遠都無法進入生活的本質(zhì),與生命融合。其實每個人都行走在路上,在行走中找尋安放靈魂的城堡,而大自然則是魂的另一半---魄,只有當我們將自然當成知音,與自然一氣共流轉(zhuǎn),顯示出和諧的步調(diào),魂與魄才能結(jié)合,形成完整的魂魄。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這是農(nóng)人的生活,他們擁有一顆淳樸的心,與大自然打成一片,不孤立也不對立,承襲了祖輩們優(yōu)良的體魄和勤勞的精神,他們不奢求,不貪欲,農(nóng)作于農(nóng)人而言,是享受而非苦楚,并樂此不疲。他們身上永遠散發(fā)著泥土氣息。“對農(nóng)人來說,這是世上唯一最提神醒腦的香味,吸在肺里,滲在血中,元氣百倍?!彼麄兪钦嬲龡⒃诖蟮厣系娜巳?,與大自然同呼吸共命運,以一顆赤子之心守候著這片土地?!八麄儾粻幎?,連吵架都不會有,真可稱得是葛天、無懷之名”,這是一種多么令人向往的和諧境界,人與人本應該相親相愛,卻因為世事的緣故,而使人間出現(xiàn)了種種丑陋的東西----虛偽、冷漠、無情,完全背離了人性的真善美,始終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生來都是心善的,卻被這復雜的社會套上了重重的枷鎖。當你內(nèi)疚的時候,是否希望通過懺悔來減輕負罪感,當你疲憊的時候,是否希望通過解脫得到心靈的釋懷,大自然則是最好的療藥。
       狗吠聲是村夜特色,鳥鳴聲是晨早之歌,雞啼聲是黎明時鐘,流水聲是動聽旋律,每一種聲音都是大自然跳動的脈絡(luò),給人幾許親切和溫情感。慶幸自己還是孩童的時候,與祖父祖母一起生活在大山里,這些聲音,是童年里最熟悉的,并成為了一份刻骨的記憶一直縈繞在心間。再一次讀到這些文字時,孩童的記憶瞬間在腦海里放大并逐漸清晰。記得小時候,家里養(yǎng)了一條淺黃色的狗,給它取名為阿呆,因為它看起來總是呆頭呆腦的,卻又十分可愛,阿呆喜歡跟著我,無論我去哪,它就跟到哪,它如親人一樣,帶給我許多快樂和感動,兩年后,阿呆因為疾病而永遠離開了我,忘不了阿呆離去的時候那包涵著復雜情感的眼神----悲傷、痛苦、不舍,于是一種難言的情愫久久徘徊在心中,人與物之間的情感原來可以如此深,如此真。隱隱約約中還感到了生命的無奈和脆弱,以及自身的無能為力。阿呆教我懂得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一切,所遇見的人,所遇見的事。
       “醒來第一耳是這深林聲,第一眼是這深林影”,這份愜意足以令人心生向往和歆羨。一開眼,萬物森然,盡入眼簾,在心境上展開無邊的喜悅和淡然。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寫作,來源于他純粹的情感和自然反饋于他的純粹精神感悟,回歸生命的底色,在靜待中觀得萬物,晴耕雨讀,過著清貧樂道的生活,無論是花草樹木、雞鴨羊群、蟲鳴鳥叫、白云落日,都透露著作者內(nèi)心寧靜平和的訊息。
       “他的散文是有重量的散文,它的重,在于他那干凈的文字后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世界的想象、對人生和存在的希望。”一位知名作家評價到。面對這種看似平常其實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和對生命關(guān)懷的文字,我們要做的便是靜下心來,靜靜地閱讀,靜靜地享受,在靜中尋得屬于自己。
      
      
      
  •      看完了《大地的事》的最后一部分,隨著天氣逐漸轉(zhuǎn)冷一年的農(nóng)事已畢,作者的關(guān)注點也由外界轉(zhuǎn)移到了內(nèi)里,談的多是一些精神領(lǐng)域的事,涉及到他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哲學方面的論道乃至于愛情的觀點,當然其間最令我感到有興趣的還是后者。
       看起來作者孤家寡人的生活不是偶然的,因為他對愛情抱持的是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態(tài)度,很純粹也很極致。比如他就認為愛情應該只發(fā)生在俊男子和美女子之間,而俗世的那種只為了生殖目的的男歡女愛根本就不在其列。我以為這里所說的“俊男子”、“美女子”并不是單指樣貌而言,更主要的還是指品性和素養(yǎng)方面,這就是稱其為人的內(nèi)在本我,若是這部分達不到一定高度那也就根本不具備發(fā)生愛情的資格,就像普天下蕓蕓眾生一樣充其量也只能停留在男歡女愛生兒育女的層面上了。當然這并沒有什么不好,只不過有點太過動物性了,若人類只停留在繁衍種族的層面上實在有些暴殄天物,白白地辜負了上天特別賦予我們的人類智慧的靈性。
       而我所理解的愛情應該是種高尚的情感,這里面似乎應該不涉及金錢、地位等等太多世俗的考慮,而應當是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的契合,初為思想上的認同,進而發(fā)展到人格上的欣賞,終至達到情感的激蕩,一定是非你不可的那種心境,便是這一刻死了也是甘愿的?!赌档ねぁ防镉醒裕呵椴恢穑煌?。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我深以為然,愛之所以難得,就在于唯有至純至性之人方解其中真味,絕非一般凡俗之人慣有的那些紅塵欲念可比。
       當真做到不媚俗、不從俗,就極有可能會曲高和寡,形影相吊,我以為大可不必慨嘆知音難求,曠古至今有覺悟的畢竟不乏其人,盡可與之結(jié)為神交之友,比如作者陳先生就被我奉為同道。我們的共識是有時候愛情可以獨立于所愛之人而存在,比如他可以愛上偶然夢到的女子,而在現(xiàn)實中享受這份幸福,甚至認為有此一愛便不枉此生。這不失為愛的大境界,既然愛情本就不是理性范疇的事,又何必非要苛求那一份完滿呢?能夠所得其人自然好,若不能也不必抱憾,只要心存愛意便可以成就一份幸福感。我以為這也總要好過屈從于俗流,雖能獲得外界的肯定卻永遠喪失了愛的體驗,真是大大的得不償失。
       別以為兀自堅守著一份愛的信念會有多么辛苦,其實我們真的能夠醉身其中而不愿返,這只因為我們擁有著異常富足的內(nèi)心。生活,理應重在一種境界,而非其狀態(tài)本身,不是嗎?
      
  •     P3
      人們總是等季節(jié)來到已有些日子之后才注意到新的季節(jié)來了,而也在此時才覺察到上一季早走了。
      
      P3
      在自然里,在田園里,人和物畢竟是一氣共流轉(zhuǎn),顯現(xiàn)著和諧的步調(diào),這和諧的步調(diào)不就叫做自然嗎?
      
      P4
      一路上相照面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就像遇見了好友一樣,和它們打招呼。雖然旁人也許不能理解,但我自己卻是那么親切地感到這一切有著人格的真實。
      
      P5
      總之,那催我出去的感應力,果然發(fā)于這一片靈秀,轉(zhuǎn)了這么一圈,我的生命更加晶瑩了。
      
      P7
      農(nóng)人的特征在于有個純樸的心,因有一顆純樸的心,才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而不奢求,不貪欲,過著無所不足,勞力而不勞心的安詳生活,而和田園打成一片。一旦失去了純樸之心,則奢求貪欲,無所不用其極,便裹著不饜足,勞力又勞心的不安詳生活,不止和田園不能打成一片,還成了田園的榨取者、奴役者,田園將不堪凌虐,逐漸死去。
      
      P43
      一天里,只要有一樣愜意的事物入眼入耳或如心,便覺得很滿足。愜意的事物總是有的,或是一片藍天,或是一絲冰晶云,或是一段鳥音,或是一章好書,總有一些愜意的事物入我耳目心中來,因此我每天都覺得滿意。要挑一挑右哪一天,我不滿意,似乎挑不出來。
      
      P50
      連圣人也應該有情趣的生活。若勞動只單純?yōu)榱松a(chǎn),申明便成了奴役,人生就毫無意義了。
      
      P58
      我是森林中的一株樹,小溪中的一滴水,原野中的一棵草,田園中的一根苗,天地間的一個生物,我融溶在整體中,安永名號分別為?
      
      P59
      一個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綠園中,只要仍舊照著原始以來鳥獸般隨處覓食,就地而飲,雖不耕不種,可不虞饑渴。
      
      P65
      萬物靜觀皆自得。
      
      P67
      我出去,是一種生命內(nèi)里的渴求,想拿腳底去親親田園的膚表,接觸接觸泥土、沙礫、草葉,充一充生生不息的地氣。
      
      P80
      回想當年決心回歸田園,只為在路邊看到一朵小小的藍色草花,如今想起來大概是鴨舌草的花吧!一朵小小的草花,猛然地使我覺醒過來自我遺失已深,給我那么大的力量,掙脫羈系著我那么長久的機括。一個人活著,若不能將自己當一包強烈的炸藥,把世途的坎坷炸平,好讓千千萬萬的人們有坦蕩蕩的道路行走,則套在人群中的一切行為都是出賣自我、遺失自我的勾當。對于此時的我,人生只能有兩種生活,要不是將自我炸成碎片,便是保有全部的完整自我;教我將自我零售,或委屈自我,降為世上的一件工具,我再也不能忍受,因為自我永遠是主體??!
      
      P83
      天容雖多變,地面卻是永遠含笑著的。
      
      P89
      剛從草葉樹葉間吐出的清新空氣多沁人心肺腑血液,竟要吸煙?山泉多甘冽,竟要吃酒、茶、咖啡?
      
      P91
      人是從大自然里出來的,誰能忘得了綠色和鳥聲?城市像牢籠般將人牢籠著,人就像囚犯般渴望回到牢籠外的自然世界,這是都市人的命運。都市人要看一片藍天、幾片綠葉,聽幾聲鳥啼都成了奢侈;要看整片藍天、整面綠地,聽鎮(zhèn)日自由來去的鳥鳴,那就成了夢想了。他們把藍天綠地的影子用畫框掛在廳上,以畫餅充饑;把鳥兒用籠子吊在檐下,聽失調(diào)的鳥聲。
      
      P93
      有生便有死,盡其一份兒活著,盡其天年而死,只是出生且活著的意義。
      
      P94
      其實勞心的人,最難過的,是念念牽涉天理良心,這才是重負。昧了天理良心,自己心頭可是明白,沒有一個是好過的。你看他或許表面上好過,其實他內(nèi)里并不自在。還是吃力不吃心的好。
      
  •     這幾天一直在看陳冠學的《大地的事》,從九月一日看到十一月十日,沒有一天重復的田園生活,讀來舒服極了。說來真是難以置信,那樣凈藍得象玉一樣,敲敲會琤琮作響的天空,我竟仿佛是親見了,青苔鳥在剛澆過水的桂花樹葉間洗澡的情形,也仿佛是親見了,雖然,我并不知道青苔鳥長得什么模樣,只能憑描述想像那個大拇指般大小的生命。想像要比看見容易得多,謝有順的序言貢獻了這么句話,剛好可以用來敘述這幾天:在書齋里看到了,走出門去,卻看不到。雞啼、鳥鳴、草蜢聲豎起耳朵聽也難聽得到,哪里還有陶使的“歸去來兮”、“疾疾,休留休留”,僅此一種,都市生活的缺損就暴露無遺。缺損的何止是這些詩蟲歌鳥,晴耕雨讀中那份從容也是久違了的,不斷地有詩情汩汩流出,總以為作者講了什么心得的話,回頭看,人家不過是趕著赤牛哥賣了最后一車番麥,歸來作別最后一次夜讀雞啼、不過是月夜走了一遍田園、坐在橋上冥思到日暮。有人說,他比陶淵明還陶淵明,象法布爾一樣如何如何,實在話說,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如是二十一世紀,誰說不是一樣的,會在熱愛的田園里載欣載矚?二千七百米的太母山下族親相聯(lián)的自耕地,法布爾若生在此,未必能做到象他一樣,在專注的研究外自食其力呢!這真是個勇敢智慧的人,讀完這本書,我們應該能這樣肯定的說。為什么呢,他知道什么才是自然的、真正的人,他做到了,而且,真的,幸福了。
      
      讀這本書,也叫人快樂。聽不到那許多的鳥聲,耳這一關(guān)目是被城市給生生的制約住了,但只要綠色不從地面消失,眼睛就會格外地乖覺起來,恨不得屋邊每一棵樹,每一棵草都漫延開來,接上天連上地,希望能有人說出它們的名字,更重要的是,愛它們勝過那些表面的浮華、虛假的新聞和叵測的心。我們愛自然一些,我們就更象我們一些,有什么比這更和諧,更美好,應是沒有了的。
      
      這幾天氣氛確實不對,四月里的江南,風刮得人要飛起來,好好的奧運會火炬?zhèn)鬟f前后都是西藏專題,西藏那樣倍受青瞇的地方啊,這樣密集地在電視上出現(xiàn),卻給愛它的人們一處燒焦的廢墟和無限的憂慮。拿起書,竟有點負疚感,我們本不是規(guī)避田園的隱士,是什么讓一顆僅僅耽于夜讀的心都無法從容起來???也許,越是這樣,這本書越是值得一讀。
      2008-4-11
  •     其實我初初看《大地的事》的時候覺得有點怪怪的,似乎是覺得作者在過分矯情地強調(diào)他的田園。然后再讀下去,就慢慢覺得只是自己的閱讀慣性在作怪。
      
      很多農(nóng)作詞語作者需要加以注釋說明,可是對我來說卻有種曾經(jīng)熟悉的陌生。我只是將他的文字用我的家鄉(xiāng)話讀出來而已,可我躺在床上,瞬間儼然回到了童年。
      
      曾經(jīng)是很向往一個不窮的僻壤。像賈平凹的“靜虛村”,那時我是多么喜歡賈平凹散文;像我還沒讀過的劉亮程。
      可是大多時候這只是城鎮(zhèn)人的一些浪漫主義想法罷了,就像我小時候厭得不能再厭的地瓜現(xiàn)在是要作為新鮮東西出現(xiàn)在貨架上了。
      偶爾遠行與偶爾食齋的功用是一樣的。
      
      但兒時的記憶畢竟不是可以偶爾為之的那么簡單。
      花生地里的沙蟲和番薯垅間要起根才能除掉的臭頭香,正午在空中懸飛啼叫的白色小鳥,落日前成片的麻雀,還有入夜后的黑狗……當時誰也不曾想過二十年后回憶起來會如此美麗,只是那時無法選擇。
      我們那時是不得不農(nóng)居在農(nóng)村,陳冠學是選擇棲居在村野。
      
      
      
  •     明凈的天,明凈的地,明凈的陽光,明凈的芒花,明凈的空氣,明凈的一身,明凈的心——這徹上徹下、徹里徹外的明凈,不是天國是什么?這片刻不是永恒是什么?
      
      6月22日,列車T9,自北向南,從北京回四川老家。
      這不算是一趟旅行,為的是母親的五十大壽。說大壽好像有點言過其實,但是常年身在北京,遠離母親,本身就覺得對母親有所虧欠,所以大凡涉及親情,決無猶豫的理由。
      與往常一樣,在火車上是最為適合閱讀的,沒有其他任何因素可以打擾你的心思。于是我用一趟旅途換來了《大地的事》的絕佳感觸。
      這本書厚厚的,兩百多頁,曾經(jīng)在家里的書桌上唬了我大半月,一直想要讀,卻一直未得時間和勇氣,談及勇氣,是因為從封面和簡介我都將這書投入了過分的預期,希望它如同我曾經(jīng)閱讀過的那些關(guān)于大自然和淳樸生計的書一樣美妙,也因冠在作者身上的陶淵明的姓名太沉重。這種期望生怕被它親自謀殺,加上總以為需要過分多的閑適時光才得以讀完,所以一直等到如今。
      其實當你翻開了這本關(guān)于田居生活的書你會全然忘卻以上種種,由于其日記體質(zhì),所以印刷上留白較多,所以兩百多頁不過區(qū)區(qū)二十數(shù)萬字,認真較勁閱讀也僅僅花掉我五個小時的時間。但這五個小時,怎么描述呢?就如同作者在這本《大地的事》中描繪他傾聽大自然的時候,三秒鐘勝過一生。
      
      關(guān)于大自然,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應該有點說的。
      我對于這個題目,每每與人神侃,必定說到小時候清明上墳之事。最后一次去那處名為大山鋪的地方上墳似乎也是十年之前,但如今說起來依然栩栩如生,仿佛就發(fā)生在昨日。
      我必然會告訴身邊的人,那時候四川的春無比美好,坐車到了鎮(zhèn)子上,還有八里山路需要行走,路邊有清澈的河流和池塘,以及滿山遍野的油菜花和蠶豆花,以及山坡上的竹叢。一行人走在泥土路上,從來不會覺得路途的辛苦,因為風景十分秀麗。
      其實我必須坦白,我跟好多書寫大自然的作者一樣,似乎想象的空間過分得大,對回憶也夸大其詞了。其實清明時候四川是否還有那么多的油菜花是一件現(xiàn)在想來值得懷疑的事件,之所以對旁人天花亂墜,無非是對那些自然的美的長久眷戀,以及那實實在在發(fā)生在幾個孩子與午后下溪撈蝌蚪的童年趣事的扎實記憶。所以也許那種對大自然的愛對于童年的我來說是真實的,但是那種愛是否代表了大人們,卻是另外的事情了。
      然而《大地的事》跟這些過往的經(jīng)歷卻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
      這本書在二十年前就已經(jīng)在海峽那一面發(fā)行且贏得一些聲譽,以致多年來似乎許多人士想要引入到大陸,這是為什么呢?
      這本書的作者名叫陳冠學,用他在書中日記里記述,自己是土生的臺灣人,所在的部族也許是跟姓了某位大人,便統(tǒng)一姓了陳。從臺南屏東一處鄉(xiāng)下長大,后讀書,進入師大國文系,畢業(yè)后曾任教師和編輯。后來,僅僅因為看到路旁的一朵不知名的花而產(chǎn)生了歸隱故鄉(xiāng)作一個徹底的農(nóng)人的想法,并真正的落到現(xiàn)實。如果你不曾看過他的文字,對于這出自原文的敘述斷然不敢相信,但是這確是這位熟讀古書且傾心莊子的古風文人的作風。
      他的離市歸隱比李白還要來得徹底,比南陽諸葛要來得誠心。他真正地愛上了鄉(xiāng)下的土地、農(nóng)田的生活。
      
      陳冠學這本書所收的散文是歸隱后某一年秋季三月的日記,從公歷九月一日一直到十一月三十日。在臺灣出版時名為《田園之秋》。大陸出版時更名曰《大地的事》也相當合適。
      這本書中的日記主要記載了主人的日常生活和對人生社會的思考。說他與其他一些“鄉(xiāng)土散文”不同的是,他是真正經(jīng)歷著這種農(nóng)田的生活,他不僅寫田園形式上的美好,在他的文字中,也包含著農(nóng)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主要集中在番薯和蕃麥的秋收出賣上。這些文字往往同秀美的環(huán)境描述、田園動植物博物敘述、形而上學的思考一起,成為陳冠學不分主客的敘述內(nèi)容。因為這些入世的描述,非得讓我想起彼得.梅爾手中的普羅旺斯,唯一不同的是英國人更多的入世是消費,而咱們這位更多是為世界貢獻著糧食。
      從那些描述,你能了解,這個人是真歸隱。他獨身一人,然而卻總以六口之家自敘其屋,除了他還有一花狗、一懶貓、一牛哥、一對雞(后來繁衍了十五只小雞),他沒有把農(nóng)居生活當成休養(yǎng)生息的手段,而是真正熱愛的生活,尤其是愛他這個家四周的大自然,田地,大山,溪流,以及他最愛的鳥類、昆蟲和花草。
      他就像一個博物學家一樣不厭其煩地在他的日記中記錄鳥類、蟲類和花草。通過一言半語我只能這樣理解陳冠學為什么會對這些生物如此了解:
      一是生于鄉(xiāng)下,童年的玩伴便是這些大自然的精靈,所以對他們從小就相熟。而從城市重新回到鄉(xiāng)下,又是常年相伴,自然熟識。用他的話來說,通過聲音便知道是誰。
      二是他重新回到鄉(xiāng)下,想讓自己真正成為這里的人物,便通過博物書籍和鄉(xiāng)親們的口耳相傳來更新他大腦中的數(shù)據(jù)庫,以成為我們看來有些神奇的高人。
      以他十一月十八日日記中特意記錄一天所聽的鳥,以便看看在他日記中常常出現(xiàn)的鳥類:
      早晨:藍磯鶇、白頭翁、青苔鳥、藍鹟、烏鹙、麻雀、草鹡鸰、陶使。
      中午:云雀、伯勞貍、烏嘴觱、長眉、家令(八哥)、夢卿、老鷹、烏鴉。
      下午:斑鳩、報春、灰鹡鸰、白鹡鸰、黑鹡鸰、赤腹鶇、黃尾鴝、雉雞。
      黃昏:小環(huán)頸鸻、赤腰燕、伯勞、夜鷹。
      一些是鳥的學名,一些則是他給鳥兒起的好名,比如陶使,因為這種鳥的叫聲似“歸去來喔”,無不顯示著他對這些生命的喜愛。
      他在文章中探討靈魂,認為人的靈魂與這些鳥并無區(qū)別。
      因為這些靈魂的相通,所以他才真正地熱愛自然。他總是透露出以我為中心的世界觀,認為世界的美好都是為了展現(xiàn)給他看。其實這是一種更為廣博的平等,“我看”還是“看我”,其實只是一念之差了。在這種理念之上,我們可以看到莊子哲學對他的影響,他也絲毫不拒絕人們的看法,生怕別人不知道,多次在日記中書寫,認為莊子是人類文化中最偉大的思想者。他總是這樣,自詡為詩人,對哲人、詩人、文人充滿尊崇,對忽略自然破壞自然者表達他的鄙夷。
      
      在火車上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火車正快速地經(jīng)歷中國的秦淮分界。我看著北中國收割完麥子后創(chuàng)傷的大地,也看到南中國青綠色稻米的世界。北方蕭瑟而壯闊,南國狹仄的農(nóng)田里因為紛飛的白鷺而顯得珍貴。
      興許我突然也感染了陳冠學對于農(nóng)田的愛,對那田地我竟然也開始想入非非,臆想著如果我成為這一方田地的耕種者,我將擁有何種生活。
      也許這正是描述世外生活的《大地的事》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在十月三十日的日記中開篇記了他一個夢。說是夢見自己所珍愛的山水突然出現(xiàn)大的自然災害,他與族親逃跑哀號,然而大家與山洪斗,竟得滿河床的寶石。
      最終伯勞夜晚的鳴叫催醒了作者。推究起來,料是登跑了被子。
      然而這樣的一個夢,著實沉沉地擊中了我的心。他所愛的大自然,以及我們所愛的大自然,其實不正是毀與己手,為的那看似到手的利益,丟失的東西何其珍貴!
      平常人也許并無陳冠學如此的得道之心,所言聞道有先后,但是對于大自然的愛,是每一個人的權(quán)利。我們既然不必為了愛自然、與自然平等要如同先賢一般與農(nóng)田生活在一起,做一個小國寡民的夢想,但那真真切切愛自己生存周邊的藍天、大海、鳥類、花草卻是一絲很平常的欲望。
      所以有一天,在南中國某座城市,一些人手戴斷巾時,聞?wù)卟槐卣痼@,這于凡人來說,只是一絲本意而已。
      
  •      近日在看一本書,名為《大地的事》,是臺灣作家陳冠學寫得,媒體對他的評價為:具有傳統(tǒng)舊文人氣質(zhì),同時又具有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入世思想。上世紀70年代初,他毅然辭去教職,重歸故鄉(xiāng)田園,晴耕雨讀,過清貧樂道的書生農(nóng)夫生活。而《大地的事》可謂就是他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在此書中,他的歸隱生活決不會是陶淵明的那種隱士思想,而應該是真正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有人評價說:散文園地上竟有這樣的純粹的文字,它比陶淵明還陶淵明。
       而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也許就因為它的純粹吧,用樸實的語言,細致的寫出了大自然中的盎然生機,讓我隨著這些文字以純粹的心享受純粹的樂,何樂而不為呢!例如文章的些許段落、語句,讓我真切的感覺到他所生活的怡然自得同時又認真細致,似乎每分每秒都在體會生活。
       “……寂靜極了,仿佛聽見時間的腳步聲從身邊過去,但是一定神,這次聽見田野里傳來土蜢的夜鳴。此刻是九點半,此物自黃昏六點起,足足振動了三個半鐘頭的薄翅,真有那份勁兒,可也真迷人!”
       “一早打開門,出去給牛放草,新奇地看見一只藍磯鶇,停在牛滌上,見了向我敬禮;不細察就知道是雌的,果然腹下沒有赤狐色。此鳥據(jù)往年的觀察,差不多都在中秋節(jié)的時候到,且是雌的先到,雄的總要遲上十天八天。它們是很有禮貌的鳥,任何時候都科可看到它們在向四周圍鞠躬,母的全身灰色鱗羽,微帶藍色;公的腹下的顯眼的赤狐色,頭背粉藍鱗羽”
       “……滿院青草,滿田綠苗。在燕行劃破熹微曉空的鳴聲中醒來,在鈴蟲幽幽的夜吟中睡去。沒有疲勞感,,沒有厭倦感,這是我的生活“
       這種純凈而又細膩的文字,處處都是作者對身邊的自然事物的真實描繪,似乎就是一幅幅工筆畫,細致的描繪出了種種真實生活,這種純粹的文字,在現(xiàn)在社會中又存在多少呢?在他的筆下,不會存在官場、商?;蛘咂渌须s人世的影射,是真實田園,是真實的真正狀態(tài)的農(nóng)夫生活,恬淡而自然,純粹的為生活而生活!
       這種生活要放棄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因此我所能體會的只能是一種淺層的感覺,一種作為俗人的對真正隱士的表層羨慕感,若想真正體會,那要放棄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沒有那種勇氣和那份信念,所以就讓我做一個虛偽的望隱興嘆者吧!
      
  •     許是從小生活在鄉(xiāng)下的緣故,所以對田園大地有著一種天生的喜愛之情,綠和大地總會給我一種平和之感。幸好是老師,每年都會有一兩個星期的暑假,讓自己能夠回歸到田園大地中,與鋼筋水泥和喧囂暫別,過上一段晴耕雨讀的時光,讓平淡、充實的農(nóng)人生活伴隨著書香把暑氣阻隔在外。心自然是平靜的。
      
      所以每一次回鄉(xiāng)下老家的時候,我都要帶上一本書,而這一次帶的剛好與田園生活有關(guān),是臺灣學者陳冠學的《大地的事》,一本靜靜的田園隨筆,文字優(yōu)美,情感淡定,充滿著恬靜、安詳、隨意、純樸、明凈的美感,流淌出來的韻律就象作者在文中寫道的“日光晃薄、空氣恬靜、桂花淡香”,如此之美,讓我讀來不忍掩卷,在故鄉(xiāng)夏日寧靜的夜里,和著百草的香氣,自是快樂怡然。
      
      陳冠學曾任教師和編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毅然辭職重歸故鄉(xiāng)田園,晴耕雨讀,過著清貧樂道的書生農(nóng)夫生活。他對田園大地有著炙熱的感情,他以日記的形式把自己在田園大地的生活躍然與紙上,因而形成了這本《大地的事》(原書名為《田園之秋》),“喜愛田園”與“感到愜意”是這本書的主旋律。在作者的筆下,田園大地里的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每一滴露珠,每一場雨、每一次鳥飛,每一聲鳥鳴,每一次的日落。。。。。。都是那么的可愛、柔和、逍遙、篤定、平靜、自然、隨意。。。。。。,那種溫馨的泥土香味,讓他樂在其中,所以他的心充滿了喜歡和愛戀。
      
      作者的文筆從容淡定,田園瑣事之中,是作者生命狀態(tài)的展示。有人說,《大地的事》與梭羅的《瓦樂登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我個人認為,它比《瓦樂登湖》更能體現(xiàn)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己生命的審視,更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人要的那種“天人合一”和“人與自然的諧順”。
      
      書中常常有一些好句子,讀來讓人愛不釋手?!懊鲀舻奶?,明凈的地,明凈的陽光,明凈的芒花,明凈的空氣,明凈的一身,明凈的心——這徹上徹下,徹里徹外的明凈,不是天國是什么?這片刻不是永恒是什么?”想來秋天給人的味道就是這樣的。我曾經(jīng)看過曠野之中秋天時的天與地,沒錯,就是這樣的一種明凈,讓人覺得自己是那樣的輕爽?!耙豁摃當?shù)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數(shù)行的水滴,越發(fā)覺得窗外窗里,渾然相應。滴了一整天的檐滴,翻了一整天的書,一整天下了幾公厘的雨?讀了幾公厘的字?”,這意境之美,是我所不能遙想的。類似這樣的句子還有許多許多,所以讓人常有“掩卷而久久不能平靜之感?!?br />   
      還有,讀此書的時候,一定不要急著一氣呵成,哪怕讀著讀著睡著了(因為這樣的安靜之書常常讓人有放松之感),也無關(guān)緊要,因為醒來后,你依然還會看到那些綠,依然還會嗅到田園大地的芬芳,因為田園大地的芬芳是絡(luò)繹不絕的。
      
  •     有一本名叫《瓦爾登湖》的書,美國人梭羅寫的,被很多人當作經(jīng)典,在各種所謂的必讀書目里也是必有的一本。而通常的經(jīng)典,也許是名頭太響期望過大的緣故,有時候,反而容易讓人失望。比如《瓦爾登湖》,怕是文化、地域終究不同的緣故,讀來,總覺得是隔膜的,不能很好地深入進去。
      
      反過來,這本《大地的事》雖還未到達《瓦爾登湖》的經(jīng)典高度,讀來卻更加親切許多,其中的思想,也更好理解些,除了作者是中國人這個原因外,其思想與人生觀也更中國恐怕是更大的原因。
      
      本書的作者陳冠學1934年生于臺灣,早年做過教師與編輯,到70年代,毅然重歸故鄉(xiāng)田園,晴耕雨讀,過安貧樂道的書生農(nóng)夫生活。單憑這一點很陶淵明式的舉動,就迅速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在中國人的骨子里,除去最年輕的這一輩以外,大約都有些“無為”的思想,能不無五斗米折腰最好,只是,很多人缺少勇氣罷了。
      
      《大地的事》以日記體的方式寫就,時間從初秋始至暮秋止,以很平靜而實在的語氣談莊稼的長勢,談天氣的變化,談對歲月的感悟,談讀書的收獲,行文都是閑聊的風格,是一人獨自坐在靜夜里,仰望星辰之時的所思所想,也正是因為是個人的所思所想,是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感悟與感恩,所有的文字,便具有了真實而樸素的力量。這種真實與樸素,卻又是當下我們所缺少的,所以,這本書也就因此可貴起來。
      
      讀《大地的事》,適合在臨睡之前,洗漱完畢,靠在床頭,隨便翻上幾頁,困了也不必勉強,睡去就好了,不要著急,這是一本需要慢慢,也許是一生時間去閱讀的書。
      
      作者博客:http://zhoudakuan.spaces.msn.com/
  •   高人的書評。
  •   比如,馬英九會親躬南臺灣的田園,去看望陳冠學先生,想必他在政治的漩渦中想有清明的個人天空,所以他懂得《田園之秋》里的道理。若換做是陳水扁,那必然是不在意自己有沒有清明的心境。所以,《田園之秋》對他而言,那都不如對牛彈琴。
    說的好?。?/li>
  •   O(∩_∩)O~ @笨笨爸
  •   點贊!這樣真正生活于田園的人寫出來的東西很值得看看!
  •   藍寧,么么噠~
  •   申請好多次的書,可是小編都給我推了,看了飛燕的評論解饞
  •   點個贊 支持一下!
  •   意境很美~
  •   此本確實極好
  •   水秀鄉(xiāng)老師的評論,流暢,簡潔,不施力,卻讓人讀著很帶勁,真好!
  •   午歌大兄,謬贊謬贊!失敬失敬!
  •   秀秀,,贊,,這本我也正在讀,,真心覺得美~
  •   瀟瀟,書是好書,書評真是犯難。
  •   是的。。。我這本看得著實慢,,評啊,卻不知道從哪兒說起咯。。
  •   一樣一樣滴!瀟瀟!
  •   嗷嗚,,人家很久沒見你啦。。
  •   親哦!見與不見,某都在!
  •   我來晚了 呵呵 支持哦
  •   看著就是很美很美的一本書
  •   好書加好書評啊,贊!
  •   臺灣的散文有一股輕松和自在。
  •   紅皇后貍奴老妖金起伏我愛讀書,人家書好,我寫的真是不行!
  •   寫得太贊了??!
  •   店長??!汗的我!
  •   看得通體舒暢~
  •   再給店長揉揉哈!
  •   看了你的評,更想去看書,這就是成功。
  •   毛毛坐坐!
  •   陳冠學先生是一個活在現(xiàn)代的中國古人。難得見到這樣真正可以溝通古今,繼承傳統(tǒng)而不露痕跡的作家。讀這本書書時,覺得如果不是這邊文脈斷掉,我們也可以有這樣的底蘊,過那樣悠然的生活吧。
  •   陳冠學老師的《田園之秋》令我驚喜!為什么呢?一則,個人覺得“秋”是比較難寫的,不論嘆秋之悲瑟,還是頌秋之豐碩,都很容易陷入俗套;二則,散文這種文體看似自由,真正要做到“形散意不散”卻相當不易。陳老師的《田園之秋》憑籍深入細致的觀察,以動物、植物、山川、太陽、氣候等自然元素為載體,使秋的柔美、秋的靜謐、秋的典雅躍然紙上、歡奔在我的心間,更讓我如獲至寶的是,當樸實的田園之秋映入眼簾之時,蘊藏在這田園之秋背后的各種體悟也潺潺流過我的心坎。
  •   果然,喜愛這本書的人不俗。
  •   相信你會發(fā)現(xiàn),在回顧往昔的時候,小時候的地瓜總是暖暖地躺在心頭。
  •   從某種意義上說,世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讀過《大地的事》(《田園之秋》)的人,一種是沒有讀過的人。發(fā)現(xiàn)同樣是讀過且喜愛這本書,且寫得很美的人,當是驚喜的事。
  •   我讀這本書,不會讀著讀著睡著了的 :)。
      
    雖然它是一本“安靜”的書,但是它那安靜里有著美好和燦爛的光彩,使人覺得美妙無比,使人激動。
  •   不管怎么樣,我們倆都是喜歡這本書的.呵呵!
  •   賽寧君寫得很好。只是不同意“《大地的事》還未到達《瓦爾登湖》的經(jīng)典高度”的說法。相反,我認為《大地的事》甚至超越了《瓦爾登湖》的經(jīng)典高度,無論從思想的深度還是文學的高度。只可惜這本《大地的事》也和《瓦爾登湖》及《四季隨筆》一樣,不是一本“熱鬧”的書,它自首次出版(《田園之秋》)至今已二十多年,尚沒真正地為天下所知。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