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1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作者:貝卡里亞 頁數(shù):169 字數(shù):86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將從刑事制度方面,研究這些保留著最野蠻世紀痕跡的法律,并以那些愚昧而魯莽的俗人所不具有的風度,向公共幸福的領導者勇敢地揭露這些法律的弊端。本書作者在寫作中能如此坦率地探索真理,并如此獨立于世俗之見,完全因為他所處國家的政府溫和而開明。偉大的君主——統(tǒng)治人類的恩人喜愛無名的哲學家根據(jù)理性冷靜地揭示的真理,只有醉心于強力或冒險的人才煽動與理性格格不入的狂熱。在那些透徹地研究了整個情形的人看來,目前的弊端只不過是對舊時代及其立法者的諷刺和譴責而已?! ∪绻f輿論比強力更能深人人心的話,如果說溫和與人道能使一切人接受正當權威的話,那么,本書的宗旨正是為了提高這一權威,而不是要削弱它。因而,只有首先很好地理解這一點的人,他的批評才能使我感到榮幸。對本書所發(fā)表的惡意批評產(chǎn)生于概念上的混亂,這迫使我暫時停止同開明讀者的論理,而去一勞永逸地杜絕一切鍋洞,以免引來一些神經(jīng)過敏的誤解或惡意嫉妒的誹謗。
內(nèi)容概要
《論犯罪與刑罰》這本小書具有寶貴的精神價值,好似服用少許就足以緩解病痛的良藥一樣。當我閱讀她時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這樣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眾多國家的法學理論中依然殘存的野蠻內(nèi)容。
作者簡介
切薩雷·貝卡里亞,意大利刑法學家。出身于米蘭沒落貴族家庭。青年時受到啟蒙思想運動的激勵,參加了一個激進的討論小組—“猛擊”。自認為是北意大利的百科全書派。1764年寫成《論犯罪與刑罰》一書,猛烈抨擊當時歐洲大陸的封建司法制度。
書籍目錄
致讀者一、引言二、刑罰的起源 懲罰權三、結(jié)論四、對法律的解釋五、法律的含混性六、關于逮捕七、犯罪嫌疑人和審判形式八、證人九、秘密控告十、提示性訊問 口供十一、宣誓十二、刑訊十三、程序和時效十四、犯意、共犯、不予處罰十五、刑罰的寬和十六、關于死刑十七、驅(qū)逐和沒收財產(chǎn)十八、恥辱十九、刑罰的及時性二十、刑罰的確定性和必定性 恩赦二十一、庇護二十二、懸賞二十三、刑罰與犯罪相對稱二十四、衡量犯罪的標尺二十五、犯罪的分類二十六、叛逆罪二十七、侵犯私人安全的犯罪 暴侵二十八、侮辱二十九、決斗三十、盜竊三十一、走私三十二、關于債務人三十三、關于公共秩序三十四、關于政治惰性三十五、關于自殺和流亡三十六、難以證明的犯罪三十七、一類特殊的犯罪三十八、虛偽的功利觀念三十九、關于家庭精神四十、關于國庫四十一、如何預防犯罪四十二、總結(jié)貝卡里亞傳略新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人們往往把最重要的調(diào)整工作委棄給平庸的謹慎和個別人的裁量,而這些裁量者所關心的是反對實質(zhì)上是利益均沾的高明法律,這種法律遏制他們結(jié)成寡頭,拒絕把一部分人捧上強盛和幸福的頂峰,把另一部分人推向軟弱和苦難的深淵。所以,人們只有在親身體驗到關系著生活和自由的最重要事物中已充滿謬誤之后,并在極度的災難把他們折磨得精疲力盡之后,才會下決心去糾正壓迫他們的混亂狀況,并承認最顯而易見的真理,即那些由于簡單而被他們平庸的頭腦所忽略的真理。平庸的頭腦不習慣于分析事物,而習慣于根據(jù)傳統(tǒng)而不是根據(jù)考察來接受強烈的印象。 我們翻開歷史發(fā)現(xiàn),作為或者本應作為自由人之間公約的法律,往往只是少數(shù)人欲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種偶然或臨時需要的產(chǎn)物。這種法律已不是由冷靜地考察人類本質(zhì)的人所制定的了的,這種考察者把人的繁多行為加以綜合,并僅僅根據(jù)這個觀點進行研究:最大多數(shù)人分享最大幸福。
編輯推薦
《論犯罪與刑罰》問世后立即給作者帶來了巨大的聲譽,被譯為多種文字,它對地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等國的刑法改革具有重大的影響。被譽為刑法領域里的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