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碎片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作者:張鳴  頁數:200  
Tag標簽:無  

前言

  閑話辛亥:發(fā)生在僻地山鄉(xiāng)的一件小事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對于這樣一個革掉了中國人的皇帝以及男人腦后辮子的大事件,趕上這樣一個逢百的大紀念,我們這些以歷史為飯碗的人,不說上幾句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不過幾十年以來,從國民黨到共產黨,從海峽的這邊到海峽的那邊,甚至從國內到國外,大家將辛亥革命的大事情、大人物連同大問題都說得差不多了。嚼點別人的老生常談,權作紀念,對于我來說,一來沒有資格,二來心有不甘。沒奈何,翻舊書翻出了一點舊聞,記的是一件對于革命而言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權且倒騰出來,好借題說上點什么。  1911年夏天,地處廣東偏遠山區(qū)的紫金縣,發(fā)生了一件事情。說是鄰縣的一位在廣州測量學堂讀書的學生放假路過此地,不留神碰上了幾個防勇,由于他腦后沒有辮子,而恰好此時又趕上廣州黃花崗起義發(fā)生之后,兩廣總督張鳴岐下令在全境搜捕黨人,所以防勇們抓了這個學生,要將他當革命黨拿辦,送到上面請賞。該學生急中生智,說我是學生,你們要拿我,先要跟我到學堂去通知一聲。于是幾個防勇押著那個廣州測量學堂的學生來到了紫金縣唯一的一所小學堂,找到了學堂從廣州聘來的格致(即數理化)兼體育教員甘暉如(據說是位同盟會員)。甘教員對于這種剪了辮子的“同志”懷有天然的同情,馬上將這位倒霉鬼藏到房里,又召集了幾個學堂的學生,讓他們去找學堂的總辦——紫金最著名的鄉(xiāng)紳鐘榮山,就說是大兵闖學堂抓人。此時鐘正在一位官員家里喝酒,僅僅聽了學生的說詞就立即要他們回學堂將防勇捆起來,一切有他做主。當學生們摩拳擦掌地回到學堂時,四個防勇見勢不妙跑了三個,剩下一個跑得慢的隨即讓學生們給捆了起來。  紫金縣當時的巡防營的負責人是哨官陳家裕,剛好其時他也與鐘榮山在同一席間喝酒,聞訊后勃然大怒,當即質問鐘榮山為什么縱容學生捆綁他的士兵。雙方吵了起來,一個說,我做了幾十年的官,沒見過你這樣的劣紳。一個道,我做了幾十年的紳士,沒見過你這樣的“芝麻狗虱官”有這樣的威風。一個說少了士兵要對方負責,一個說你敢縱容士兵騷擾學堂,所有的損失都要你賠償。最后知縣出面調停,說好由他負責調查處理。這期間,那個廣州測量學堂的學生早就溜之乎也了?! 〉诙?,學堂方面提出,學生方面被搶去白銀二百兩,金表一只,金戒指一枚,要求防營如數交還,缺一不可(當然都是渾扯),并要求哨官陳家裕辦酒二十桌賠禮道歉。防營方面當然不肯,僵持良久,結果是由縣署出了三百兩銀子,并辦了十桌酒,事情才算平息?! ∵@件事無論怎么看,除了那位測量學堂學生腦袋后面沒辮子以外,與即將發(fā)生的革命似乎根本沒什么關系。而在1911年,上海的報紙已經在公開要求剪辮,各大都市剪掉了辮子的學生和文化人如過江之鯽,公開地招搖過市,甚至在政府官員中也混雜了不少沒辮客,甚至一些時髦的滿人都剪了辮子。至于官府,對剪了辮人基本上是無可奈何。紫金縣的事件之所以發(fā)生,關鍵是辛亥年廣東的形勢,被革命黨鬧得風聲鶴唳的情形。我所感興趣的,是這件小事透出了另外的一些信息,其實與革命也不無關聯,這些信息實際上告訴了人們,這場革命能夠推翻清王朝的更為深層的一些因素?! ∈紫龋覀兛吹?,經過湘淮軍興起以來幾十年發(fā)展,特別是新政地方自治的刺激,鄉(xiāng)紳已經成為輕而易舉地左右地方政治的勢力,自新政以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的求新嘗試,基本上是由他們主導的。從地方自治、司法改革到興辦學堂和推動立憲,這些鄉(xiāng)紳雖然相當一部分人頭腦還沒有真正從中世紀拔出來,但腳卻已經很活躍地踏在了向西方學習的路上了。攫取和炫耀權力的欲望和趨時沖動也許還要加上強國的夢想扭結在一起,使得鄉(xiāng)紳主導的學習西方的過程充滿了莫名的興奮和熱情。似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于大部分鄉(xiāng)紳對于他們所學的東西不甚了了,結果學習的過程攙和進了許多實際上為他們的價值觀根本不相容的內容。像甘暉如這樣的“叛黨”,就在求新的名目下,大量地被并不贊同革命的紳士們請進了他們花錢辦的事業(yè)中。事實上,甚至可以說,具有反叛色彩的知識分子是與地方鄉(xiāng)紳的勢力同步成長的。這些熱衷新政的地方鄉(xiāng)紳和紳士的另一部分,即所謂立憲派人士,在整個新政過程中,已經成了革命黨人某種意義上的共謀,開展西化事業(yè)的共謀,學堂辦得越多,新軍練得越多,革命黨也就越多滲入的機會。梁啟超的說法顯然是有道理的,辛亥革命的成功,他們也有一部分功勞。  其次,這個事件讓人感到,無論是鄉(xiāng)紳還是地方官,對于朝廷的事業(yè)都漠不關心。防營士兵抓捕沒有辮子的學生,從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來看無疑是天經地義的,具有完全的“正當性”,但是,這個行動卻遭到了鄉(xiāng)紳的堅決抵制,而作為朝廷命官的知縣卻也不問“是非”,一味和稀泥,屁股明顯坐在了鄉(xiāng)紳一邊。其實,無論鄉(xiāng)紳還是知縣都根本沒有同情革命的跡象,他們能這么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自己事業(yè)的關注。那個鄉(xiāng)紳似乎根本沒有考慮過那個學生是否可能真的是革命黨,以及這樣的公然“包庇”會不會給他帶來麻煩,“大膽妄為”到了連一丁點起碼的政治上的顧慮都沒有了。對他來說,學堂是他的事業(yè),而這個事業(yè)從來都是神圣而清正的,區(qū)區(qū)大兵敢到學堂騷擾,首先是傷了他的臉面,為了維護學堂的神圣地位,尤其是為了維護他的臉面,必須采取強硬手段回擊。而那個哨官居然敢在席間撕破臉皮吵鬧,一個武職的芝麻官膽敢如此放肆,真是斯文掃地,所以非得讓大兵們賠錢陪情不可。至于知縣,他關心的自然是他位置能不能坐穩(wěn),為政不得罪巨室是歷來地方官的原則,所以他只能如此這般的和稀泥,破費一點,息事寧人了事。在這里,上司追查革命黨的命令被擱置了,可能的謀反罪的追究不了了之了,朝廷的利益也沒有了。而那些行為似乎有“正當性”的防營,抓捕外地學生的真實用意是為了維護朝廷利益還是借機勒索,還真是說不清楚,否則的話怎么會在自家的士兵被捆綁之后,會如此輕易地被擺平。  相反,在這里我們看到,清王朝的威信已經墜落到了無可挽救的谷底,出現了嚴重的合法性危機。原來作為政府支柱的官僚和鄉(xiāng)紳,已經基本上對清朝政府的安危漠不關心,在廣大的基層,即使真的發(fā)生對朝廷的反叛行為,他們也并不在乎,他們更在乎的是他們自己在地方的利益和面子,如果有叛亂的話,別在反叛和平叛之間被殃及。這種現象,漫說是在清朝盛期和中期,就是庚子義和團事件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說,辛亥年的中國,不僅盛產“叛黨”和“叛民”,而且連官紳也不再為朝廷盡心盡力了。正是由于這個緣故,當朝廷倒行逆施,大肆收權的時候,人們的反叛心才會陡然升起,當位于中國中心的武昌響起起義的炮聲以后,清朝統(tǒng)治才會出現土崩瓦解之勢。大批的地方官不是痛快地“易幟”,就是麻利地棄城而逃,多數情況下連革命黨的影子還沒見到呢,幾個冒充的蟊賊就足以讓他們繳械交印?! 撜f,自所謂的“同光中興”之后,政治的重心已經開始從中央轉移到了地方,開始了所謂的督撫專權的時代。然而到了新政時期,政治的發(fā)散趨向進一步加劇,各地大小的紳士以及新市民,開始成為地方勢力新的代表,他們的利益不是可以被忽視,而是恰恰要逐漸滿足,如果不滿足,連要求立憲都搪塞,他們對朝廷的三心二意,就消解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恰是在朝野離心離德的時候,由滿族貴族把持的中央政府,卻一廂情愿地力求將已經散在地方的權力收回中央,甚至收回到滿族貴族自家手里,結果是在最不該得罪人的時候得罪了最不該得罪的人。從紫金縣的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這個僻地小縣最“牛氣”的人,就是鄉(xiāng)紳鐘榮山,手中握有槍把子和印把子的哨官和知縣都不得不讓他三分——不,至少七分,他不僅敢于捆起了“執(zhí)行公務”的防勇,而且理直氣壯地倒打一耙,要求本來有理的防營賠償損失和賠禮道歉。一個中的“理直氣壯”,細想起來倒也不是全為無因,因為鐘榮山維護的不僅是他個人的面子,還有新學堂的利益——這恰恰是代表著時代潮流的東西。凡是代表潮流的東西,都具有天然的正當性。其實,這個鐘榮山一點都不革命,甚至不同情革命,后來革命到來的時候,他還是反動派,但是并不耽誤他在革命前包庇一個革命黨嫌疑的學生?! ≡诮裉炜磥?,義和團失敗以后的清政府處境的確很難,不變革吧,王朝要亡,變革吧,革命黨這種洪水猛獸的東西在求新學習的過程中就溜進來了。然而,從省城到縣城的紳士們卻沒有這樣的兩難,他們只管求新趨時,新的事業(yè)與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體現著他們的利益,甚至標志著他們地位的攀升。諮議局和自治局給了他們上干朝政,下斷鄉(xiāng)里的權力,而他們的子弟又紛紛進了學堂或者出了洋。雖然大家都知道從新軍到新學堂,里面凈是革命黨,但不同的是,朝廷在追查,而紳士卻在庇護。那些在內地活動的革命黨人,除了那些鋌而走險的,有幾個沒有受到過原本并不同情革命的紳士的庇護呢?實際上隨著新政的推進,紳士已經將革命與學習西方看成是一類的事情,他們明知道學堂里的先生思想不安分,但卻聽任其將自家的子弟教得離經叛道。我曾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在革命真的到來之際,學堂的師生幾乎都沖到臺前,鄉(xiāng)紳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學堂的學生是“懂革命的”,樂意將他們推到臺前,哪怕那些學生僅僅還是些不諳世事的娃娃?! ”M管我們說紳士階層是歷代王朝的支柱,但每當大廈將傾之際,他們總是比別人更早地棄樹而去,將目光只盯在自己的地方范圍之內。晚清時節(jié)當然也不例外,只是晚清的紳士們自以為手頭多了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他們手中的求新事業(yè),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對此還不甚了了,但他們相信那是已經被西方證明具有魅力的東西?! ∵@也許就是紫金的鄉(xiāng)紳鐘榮山毫不猶豫地選擇庇護學生對抗防營的真實背景?! ‘斎唬辖鹗录軌蚋嬖V我們的還不止這些。在這次事件中,鄉(xiāng)紳鐘榮山之所以采取斷然對抗的手段,還不僅僅只由于他的地位高勢力大,還可能由于防營觸犯了其紳士地位決定的某種忌諱,而這種忌諱,在傳統(tǒng)社會里是為全社會所認可的。事實上,在廢科舉興學堂的過程中,存在著很明顯地將學堂比附于科舉的社會意識,大家?guī)缀醪患s而同地認為,小學生相當于秀才,中學生相當于舉人,大學生相當于進士,而當時的朝廷也確實將優(yōu)秀的大中小學畢業(yè)生分別授予進士、舉人、貢生的榮譽銜。所以,學堂至少在潛意識里是被人看成是學宮(過去生員,即秀才名義上讀書的所在)的替代,對于紫金這種只有一所學堂的小縣,恐怕這種比附意識就更強烈。而過去的學宮恰是一塊立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下轎馬”的下馬石的“禁地”,漫說大兵們不能進去造次,就是朝廷命官去了也得規(guī)規(guī)矩矩地下馬落轎。在鐘榮山氣壯如牛的背后,很有可能具有這樣的意識背景。只是這種舊的意識存留,在此時恰好起到了保護新學生和新事業(yè)的作用?! 牧硪粋€方面,在普遍具有“學堂神圣”意識的情況下,幾個大兵居然敢上門等著拿人,也說明自湘淮軍興起以來,武人的地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晚清之前,漫說一個小小的哨官,就是正二品的總兵,也不敢對縣政插半句嘴,更不敢隨便靠近學宮半步。在這次事件中,一介芝麻大的哨官,居然敢當著知縣的面跟鄉(xiāng)紳對罵,雖然知縣偏袒鄉(xiāng)紳,但畢竟不能真的讓防營出錢破費,只好兩下和稀泥??磥恚蟊鴤兪种械臉寳U子還是有分量的。這里,雖然有富國強兵國策的拉動,國人鼓吹糾正重文輕武風習被染,更多的卻是王朝末世,文治秩序崩塌的必然結果。用不了幾年,到袁世凱當政時,中國就進入武人跋扈的時代,新軍(包括北洋軍)演變成了大軍閥,各地大大小小防營則轉化成割據一方的土軍閥,地方勢力的代表則再一次發(fā)生轉換,由紳士主導變成了軍閥主導,或者說如陳志讓所云,進入了軍紳時代。如果那個哨官能知曉他們日后的命運,那么這件事情肯定不會這么輕易地了結?! v史總是樂意跟人開玩笑,在辛亥前后,巡防營是支在歷史書上聲名不佳的軍隊,因為他們往往更樂于忠于清廷,與革命黨人作對,而大家對于新軍則頗多溢美,因為在革命中他們往往扮演了起義中堅的角色。其實,在那個當口,巡防營響應革命的也不少,而新軍也有忠于清朝的,只不過,當時前者是從綠營變過來的,人猥、槍次、餉也低,而后者則是效法洋人編練的西式軍隊,餉高、械良、人也精神,在人們的觀感上就有鳳鴨之別。加上在革命前后新軍傾向革命的多一點,而巡防營傾向清廷的多一點,自然巡防營就遺臭萬年了。其實,在革命以后,鳳鴨之別的新軍和巡防營卻殊途同歸,都演變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當年洋氣十足的新軍將領,也脫下戎裝,跳下戰(zhàn)馬,坐上轎子,輕車熟路地干起抽大煙、討小老婆的勾當,做起了一省或者數縣的土皇帝?! ∷自捳f,一葉知秋。即使在今天,即使是廣東人,也沒有多少人知道紫金這個小地方,但是發(fā)生辛亥革命前一個僻地小縣的一件小事,實際上已經預兆了即將來臨的大變動。

內容概要

  我這個人研究歷史,或者說琢磨歷史,沒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經常在晚清和民國之間跳來跳去,東撈一把,西摸一下。像我這種野路子出來的人,沒有家法,也就沒有限制,也不想有限制。

作者簡介

  張鳴,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長于北大荒。出生趕上鳴放,故曰:鳴。年幼時最大的理想是做圖書管理員,好每天有書看。及長,幻想當作家,變成文學青年。一輩子養(yǎng)過豬,做過獸醫(yī),大學學的是農業(yè)機械,最后誤打誤撞,成了大學教歷史的老師,眾人眼中的學者。一生碰壁無數,頭撞南墻不回頭,不是墻破,就是我亡。由幼及長,從黑板報算起,寫過的文字無數,黑板報都擦了,小說都燒了,所謂的學術文字和隨筆評論,留下來的比較多,有些變成鉛字,好像有十幾本了,均遺憾多多。平時寫點時評。年過五十,沒有長進,再活五十年也許能好些。著有《直截了當的獨白》《歷史的壞脾氣》《歷史的底稿》《北洋裂變》等作品。其中《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獲得2010南方閱讀盛典最受讀者關注年度圖書(非文學類)。

書籍目錄

序言 閑話辛亥:發(fā)生在僻地山鄉(xiāng)的一件小事
末世的荒唐與苦痛
 林則徐的澳門之行
 西太后想要的“借口”和不想要的“扎花”
 男人的“不纏足運動”
 “光緒”來了
 給西太后講立憲
 光緒之死的公案
 義和團的女人戰(zhàn)陣
 義和團“刀槍不入”之謎
 世紀末的看客
 太監(jiān)的醬缸動不得
 末世貴冑的貨與色
 辮子王朝的閑話
西洋鏡與中國景
 關于洋人跪拜的那點事兒
 被燎掉的大胡子
 八國聯軍與妓女以及“女人救國論”
 洋人的八股取士
 有關名人和辮子的故事
 民國時期的人頭像章與個人崇拜
 失了手的警察頭子
民國的扦格與風度
 名士與老媽子之間不得不說的事
 章太炎的政治瘋病
 吳稚暉的兩次”冤”的際遇
 上了梁山的<蘇報)
 報紙的天窗與記者的牛
亂世的軍事與政事
 《叫魂》的多余話
 一份“村圖”的故事
 從洋槍隊到八旗洋槍隊
 新軍腦后的辮子
 小站練兵的風波
 來了假冒的孫天生
 袍哥政府及其他
 軍國與民國的兩套邏輯
附錄 辛亥革命大事記

章節(jié)摘錄

  “光緒”來了  戊戌政變后次年的一天,武昌出大事了,街面上哄傳,光緒來了?! 髡f中來了的光緒,只帶了一個仆人,住在一個租來的小公館中,杜門不出。不過,前來造訪的人卻不少。主人二三十歲的年紀,面白無須,干干凈凈,舉手投足,都有點戲里“王帽子”的架式,仆人四五十歲,也面白無須,聲音略帶女腔?! ≈魅擞玫谋桓?、玉碗,上面均有五爪金龍,而且仆人對主人,一口一個“圣上”地叫著,反正怎么看都像是一個皇上。一時間,武漢三鎮(zhèn)的官民人等,著了魔似的往這里涌,有三跪九叩的,有送錢送物的,也有單純看熱鬧的。有好事者為了驗證那個仆人是不是太監(jiān),還設法把他弄到澡堂子里洗澡,脫了衣服大家定睛一看,嘿,人家還真的就沒有男人的那個命根子。前來“恭迎圣駕”的人中,有官員按說是有見過光緒的,清朝的制度,地方官上任之前,哪怕僅僅是個七品知縣,皇帝也要接見一下,只是見的時候工夫短不說,官員一般都低著頭,即便偷偷看一眼,其實也看不清楚。眼下比照起來,只覺其像,越揣摩越像?! 淼轿洳墓饩w,口口聲聲說要張之洞來見,但是身為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卻做了縮頭烏龜,一聲不響,任憑外面鬧翻了天。在漢口和上海的報紙連篇累牘地編“張之洞保駕”的故事的時候,張之洞暗中派人到京城打探,待得到光緒還囚在中南海瀛臺的確切消息之后,馬上派人把那主仆二人抓來,刑訊之下,倆人招了。原來,來了的“光緒”是個唱戲的旗人,多次入宮演戲,長相跟真光緒有幾分相似,同行都叫他“假皇上”,仆人倒是個貨真價實的太監(jiān),犯事逃了出來,倆人一拍即合,出來假扮光緒騙錢?! “绻饩w的戲子把戲演砸了,因此丟了自己的腦袋,政變以來,多少有點跟康黨不清不白的張之洞,因此立了一功,重新得到了西太后的信任。不過,當時的輿論,卻不肯罷休,那些奉獻了銀兩物品的人們,自然肉痛,而其他地方的人,在對張之洞失望而且憤憤之余,倒寧愿相信真有其事,是張之洞出賣了光緒,然后找了一個替死鬼結案。  自甲午戰(zhàn)敗,到庚子之亂這段時間,是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和官僚階層最為惶惶不安的年月。大家都知道中國必須變,不變,就要亡國,但卻不知道怎么變,在變革過程中自是怎么回事,尤其是不知道變了以后自己會怎么樣。到了中國輸給小小的日本,而且輸到如此丟臉的這般田地,當年像倭仁那樣富有理想主義的頑固派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絕大多數害怕變革的人士,不過是擔心變革帶來的結果損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所有反對變革的說辭,也不過是希圖茍安一時的借口。只是維新人士的變革主張,卻往往由于人們對其過于陌生,而顧慮重重。畢竟,中國大多數士大夫,對于西方乃至日本的情形,知道得太少,西學的ABC,對他們來說,已經足以嚇得晚上睡不著覺了?! ≌f起來,在近代史上特別聞名的戊戌維新,其實只是場雷聲大雨點小的變法。維新人士把西方政治乃至社會變革的大多數口號都喊了,但真到變法詔書上,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制度變革,幾乎沒有任何東西。裁撤幾個闌尾式的衙門,撤掉督撫同城的巡撫,甚至包括科舉考試不用八股,都是傳統(tǒng)政治框架內制度變革的應有之義,自秦漢以來,中國制度已經如此這般地變過很多回了。然而,吊詭的是,這種看起來既不傷筋也不動骨的改革舉措,由于前面很西化的鼓噪,那些希圖茍安的人們,往往會將之聯想起來。什么事情,一聯想就很可怕,尤其當這些希圖茍安的既得利益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旗人的情況下,類似的聯想在茶館酒樓之間流轉,勢必會演變成一股至少是頗有聲勢的反對聲浪?! ‘斎?,反對的聲浪,只有在當時特殊的帝后二元權力架構中才能掀起風浪。盡管明知道中國或者大清不變法不行,但面對只要變法成功自己就不得不真正“退休”的局面,西太后還是心里老大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在旗人的“群眾意見”越來越多的時候,終于讓老太婆從后臺走到了前臺,而維新派人士破釜沉舟的軍事冒險,又恰好讓她找到了囚禁光緒、親自訓政的最好借口;于是,維新人士死的死,逃的逃,可憐的光緒只好在瀛臺以淚洗面了?! 】墒?,事情到了這一步,京城的旗人們也許可以偷樂一時,但自甲午以來困擾著官紳們的難題并沒有解決,“新法盡廢”就能解決亡國的困局嗎?太后當家就能頂事嗎?對于被囚禁的光緒,從封疆大吏到一般士人,未必都如西太后那樣義憤填膺,為之抱屈者大有人在。政變后的人心,其實更加惶惶,就算旗人,其實心里也沒底。正是這種上上下下惶惑不安的氣氛,才讓那個會演戲的假皇上看到了機會,而且冒如此大的風險付諸行動?! ?hellip;…

媒體關注與評論

  張鳴寫史,頗有著名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的風范;他的文筆恣肆汪洋,帶評夾敘,非常好?! ?mdash;—粱文道  張鳴的文章是我一向喜歡的——有思想,有見地,有學問,無官腔,十分好讀?! ?mdash;—易中天  張鳴的文章很好讀,很好看,更重要的是他很關心社會現實問題,很有見地。張鳴有很多小文章,但揭示的問題卻很深刻??此臅梢允刮议_拓心胸,開拓眼界?! ?mdash;—王學泰  讀張鳴的文章既可以作輕松的享受,也可以從里面學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識,可以說是讀史的捷徑?! ?mdash;—李零  我們能不能找到真的歷史?現在有學者零零碎碎、點點滴滴在做這個事情,就是告訴你們,你們知道的這些事情在當時不是這樣的。張鳴做的工作,就很重要。  ——陳丹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歷史的碎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1條)

 
 

  •   張教授的書買了不少,但因為個人學識淺薄,不敢妄加評論,加上本書收到后看了一半才發(fā)現有漏印,于是更不能隨便說了。引用一位朋友的看法吧?!?.....一般認為張鳴的歷史寫作,介乎學術與通俗之間。我認為這種“之間”更偏向于正史清源型的寫作:既非《明朝那些事兒》般賣弄歷史、或者“百家講壇”式的淺入淺出,也不是正襟危坐坐而論道、或者故紙堆里覓蒼黃,而是從不計其數的文史材料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挑出大量的細節(jié)來組成自己的觀點,潛入史實最深處,用事實說話,反思歷史神話、化解革命符號。所以讀《歷史的壞脾氣》、《歷史的底稿》、《歷史的空白處》、《北洋裂變:軍閥與五四》等著作,會讓人耳目一新、又心服口服。而這其中尤以《辛亥:搖晃的中國》正面描寫了辛亥前后的大格局大潮流,“看透槍桿子、了解鋤把子”,力圖還原一個時代的真相?!   《@恰好和本書形成鮮明對比?! ∠啾绕鹎白髁鑵柕恼嬷睋?,本書選擇了頗為柔和的“側擊”。名為歷史隨筆,則書中每每搜尋古中華沒落文明的幽暗處,補闕拾遺,從人物、事件的側面甚至背面入手,著力挖掘史料中含糊的細節(jié)。而借助所得的吉光片羽,某些事實的真相,也漸漸從歷史的碎片中還原出來。比如戊戌變法,到底是光緒太優(yōu)柔、康梁太顢頇,還是慈禧太后太毒辣?如果當時維新派膽大點選擇西太后而非光緒,變法會不會更容易更徹底?因為單就委曲求全以維護統(tǒng)治而言,慈禧甚至能比光緒走得更遠。可惜維新派人士也有自己一葉障目的盲點,更可惜歷史不能重演,種種陰錯陽差,導致最終不可改變的宿命,錯失了一次又一次振興的機會……    比起直擊的大開大闔,側擊似乎只是小打小鬧。一個個小事例,一樁樁糊涂案,只是辛亥大背景下的一抹淡彩。但是這一筆又一筆的涂抹,卻同樣標示出中國近代史的走向。在張鳴的筆下,其邏輯性之嚴密并不亞于大部頭的鴻篇巨制?! 〔蝗羧罩币?,而取月之折光。這或許就是他所要達到的隔山打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了?!   】v觀浩如煙海的史實,從辛亥之役解讀百年中國政治動蕩的緣由,巨筆如椽,寫盡大變革中的復雜國民性?! 摹暗蹘煛蓖蹶]運、“頑童”吳稚暉、“政治病人”章太炎,到文人之脾氣、軍閥之臉譜、武夫之性格。從暗殺與炸彈、革命與?;剩搅椗c新政……寫人,更是寫事寫史——歷史的沉疴皆由此定,當代的命運皆由此起?!   〈送猓高^這本小書,張鳴的治史風格也更加成熟而明朗?! ∈紫?,他始終堅持材料、事實和邏輯相結合,絕不無中生有、信口開河。其次,堅持尋找自己的聲音,盲從則暗、兼聽則明,絕不人云亦云。第三,觀點犀利、文筆恣肆、語言生動,夾敘夾議,力爭有思想的同時盡量好讀易懂?!   ∵@正是我們所紀念的辛亥革命的重要特征——開啟民智、喚醒民主?!?/li>
  •   將歷史的碎片還原,很好,有深度??戳撕枚嗵炝耍瑴蕚湓儋I作者其他的書。
  •   碎片連接歷史!
  •   張鳴側擊辛亥是虛招,實招直指當代命脈,隔山打牛,把歷史的沉疴病渣擊的粉碎,還一個清爽簡單的新世界,佩服。被別人說成昏聵的那個,其實不一定昏聵。話都說成那樣了——清朝走了幾百年,其實還在——在歸在,說這話都沒人管,其實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   看待歷史的新視角,喜歡這樣有爭鳴的書籍
  •   買來自己看看,增長歷史知識,很好~
  •   還可以吧,感覺這些歷史類的書都比較難懂
  •   好書,推薦,看看歷史的小片段吧
  •   很不錯,視角獨特,文筆也很生動,勾起了我對那段歷史的濃厚興趣!
  •   張鳴教授的歷史隨筆我非常喜歡讀。
  •   張教授從另一方面給我們展現了真實的歷史。
  •   夾敘夾議講歷史,不錯。
  •   客觀的歷史,有別于課本讀出不同的韻味
  •   張銘是一位“另類”學者,原來專業(yè)是理工科,但后來成為歷史學的博導??赡苷缢约核f,正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寫作時就沒有那么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得作品筆鋒犀利,見地獨到,雖然不屬于嚴謹的學術論證文章,但卻十分“好讀”(易中天評語)。實際確實如此,他的角度很新穎,往往能從小事件的細節(jié)出發(fā),引出對時代大變換的深刻思考。此書在當當網的價格也屬實惠,因此推薦一讀。
  •   見解觀點獨到,見人所未見~好`
  •   在單位也沒法看書,太忙了,之翻看了一點點張鳴的另一本書《重說中國近代史》,剛看一點就覺得很興奮,所以我想這本也應該不錯吧
  •   很有深度和啟發(fā)的書,值得購買
  •   很有意思。值得購買
  •   該書印刷質量還可以
  •   小故事讀起來頗有意思。
  •   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話可做參考。
  •   張鳴的書,深入淺出,很好懂,又好看
  •   這本書電子版本的我已經看過五遍了,感覺顛覆了我從高中到大學所學的所有的關于中國近代史的觀點!
  •   張鳴老師的好書,值得一讀
  •   立意很深,同時作者做到了深入淺出,讓我受益匪淺。
  •   喜歡作者進而追他的書,之前看的是北洋軍閥,順勢來到辛亥革命
    每一段的切入點都不大,能夠反映出當年的風貌,進而指向當年政治和社會的核心和本質
    值得反復閱讀
  •   收貨到現在還沒看,因為還訂了其他書,沒來得及,看樣子會好看吧,小期待
  •   支持張鳴
  •   讀了明國風度,在讀這本書,可謂互補!
  •   真的好書,值得一看
  •   歷史的碎片就象海邊的貝殼,不拾是無法發(fā)現其中的風景的
  •   里面是一個個小故事講述歷史,不論內容確鑿與否,看起來很輕松,吸引人。
  •   正在看,最近都在看張鳴的書,看書的同時補一補歷史知識
  •   選看了兩段,關于太炎先生和吳稚暉。文筆很好,也很幽默??勺鳛楸救碎喿x魯迅作品的旁注。
  •   辛亥題材的書現在這么火爆,是想借古喻今么?
  •   最近一直在關注張鳴的作品,不過這本有點失望,不少能容都大同小異了
  •   新穎的觀點 發(fā)人深省 值得推薦
  •   買了作者的好幾本書,都挺好的。
  •   部分內容與張教授其他書中章節(jié)重復,不過也算是本有趣的書。
  •   替長輩買的,他很喜歡
  •   每個章節(jié)都是相互獨立的,讀起來不吃力,有深度
  •   讀過之后,大家都懂的……
  •   生活有時需要一點憤激
  •   都是一篇一篇的,但是文字寫的很一般 既不像文學作品也不像歷史傳記。當時看評論買的買回來看后很失望,作者的文筆實在一般,看這故事像寫給小學生看的簡單讀物
  •   本人在國外,看不到現書,結果買了張鳴的若干本書,一看都是大雜燴,驚呼**,以后凡是這位作者的書一概敬而遠之。
  •   歷史的碎片:側擊辛亥
  •   論晚晴民國社會的好雜文
  •   這個時期的很多東西還是值得去了解
  •   歷史的碎片
  •   歷史就該這樣寫
  •   當代最有良知的知識分子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