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 作者:鳳凰周刊 頁數(shù):303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鳳凰周刊》秉承鳳凰文化的獨立與創(chuàng)造精神,堅守對公民知情權(quán)的滿足和對中華文化的智慧傳承,在對精英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不斷超越自己,發(fā)出了時代需要的積極的、善意的、具有建設(shè)性的聲音。 本書是“鳳凰周刊文叢”之一,全書共分七個章節(jié),分別從時政、社科、人物傳記、文學(xué)等多個角度來反映近十年來三地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情況。
作者簡介
陳安:曾用筆名安晨。生于江蘇啟東,長在上海。上海外國語學(xué)院俄語系畢業(yè)生,紐約哥倫比亞大學(xué)碩士。曾任中央電視臺國際部編輯,《美洲華僑日報》編譯,哥大東亞圖書館管理員?,F(xiàn)為香港《大公報》專欄作家。著有散文隨筆集《尋找貓頭鷹》、詩集《紐約匆匆》、歌曲集《遙遠的懷念》,灌有歌曲CD《往事如歌》,譯著有美國長篇小說《布魯克林的荒唐事》、《反美陰謀》,編著有詞典《新英漢美國小百科》。
書籍目錄
Chapter 01 歷史中的個人 一個人文主義者的苦難敘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叫聲父親太沉重 蔣介石:一個人及其時代的凄風(fēng)苦雨 蔣年輕時的愛人 看辜振甫口述人生 李國鼎的從戎歲月 一個傳奇藏人的自白 一卷鮮活的香港故事 狐貍學(xué)者的傾城之戀 忘不了春已逝,忘不了花已老 華洋混雜的香港大老 甘尚武的世紀回憶 香港最后一個政治貴族 陳若曦的七十回憶 既微小又龐大Chapter 02 奢華的時空之旅 難得一見熊十力《新唯識論》 親炙大師風(fēng)采 名士風(fēng)流沈君山 傅聰:如何走出《傅雷家書》 等待歲月的漂移 陳之藩與胡適的故人舊事 梁思成的困惑 梁啟超:文化啟蒙的輿論驕子 是“遺民”心態(tài),還是“時代錯置”? 康有為/魯迅/丁玲天安門這個舞臺 一個時代和一份報紙 迷失的家園:對家的尋找 試圖還原歷史之作 對日人在華報業(yè)的歷史評價 自由不在彼岸,而在于爭取 拼圖太平輪事件 奢侈的時空之旅Chapter 03 走進閱讀的理想國 性趣的舌頭 蘇童“南方的墮落” 另一只眼看顧城 龍應(yīng)臺家書 心有戚戚讀《目送》 七十年代的“局” 真實張愛玲 食物是一則故事 二十一年林夕 香江健筆,閑筆不閑 一個天生的文學(xué)家 一代宗師的武俠觀 心物人生:《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創(chuàng)造性 大時代中的“巨流河” 訪問“讀者” 好書是用血寫成的 一趟奇妙的旅程 一個了不起的純愛故事 被小說家深深擁抱的小說 走進閱讀的理想國 書到用時當(dāng)為用 香港半世紀的記錄 村上春樹的災(zāi)難三部曲 脫口秀女皇歐普拉 青年格瓦拉的轉(zhuǎn)變Chapter 04 為未來拼圖 當(dāng)文化研究遭遇學(xué)院反思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的幾個可能 葛老爹向人類的本性宣戰(zhàn) 一場不容假想的假想 身份是流動的,那么家園呢? 被建構(gòu)的微笑 愈柔軟愈強大 藝術(shù)和運動如此相像 在新野蠻時代尋找文明 除了放屁之外,政客還做了什么 今天的文學(xué)史 尋找更“專業(yè)”的閱讀樂趣 中國崛起與新儒學(xué):復(fù)興的省思 進步的陷阱 澳門中文的回歸之路 研究“中國大學(xué)”這東西 帶你認識中國 華西村神話的背后 中國,走向何方? 女工的呼喚 “中國崩盤,全球股災(zāi)” 一段“停滯不前”的時光 為中國未來拼圖Chapter 05 “凝視”臺灣 在文學(xué)與歷史之間 “臺獨”神話的破滅 “2·28”與臺灣的文化政治 臺灣的創(chuàng)意狂想曲 給臺灣“總統(tǒng)”上的課 對臺灣的肺腑之愛 浪漫的革命者 到記憶中旅行 臺灣新世代創(chuàng)意人中的NO.1 馬英九的臺灣單車之旅 “臺灣70年代”的啟示 臺灣農(nóng)業(yè)的希望在哪里? “凝視”臺灣 故事要被說出來才存在 臺灣,請聽我說 告別黑夜,臺灣傳媒仍在尋找星星Chapter 06 香江故事 上個世紀的香港 一個30歲香港人的8個故事 這一代香港人的成就與失誤 香港是個大商場 他們下一代香港人 中通外植 國際化皮囊,本土化視野 沙灣徑看香港 香港,中年危機 香港,不怕青春喚不回 香港三十世代,該你們了 馬家輝的香港情 香港日治時期的教育 市場VS政府:香港的實踐 三年零八個月,往事并不如煙 繁榮與衰退:香港回歸10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軌跡 英國讓香港懷念? 香港曾經(jīng)的文化圖景 香港故事不易說 “后香港”與“新新中國” 香港故事,四世同堂 香港大陸化?50年不變下的改變 香港,成為我的香港 香港式犬儒批判 作為香港的關(guān)錦鵬Chapter 07 金融物語 讀京都的另一種方法 回到“出發(fā)點” 整形日本 全球化,國格如何重建? 誰都需要藍海策略 在消費中找到美,找到向上提升的力量 創(chuàng)意的價值 世間再無“孔少林” “中流”到“下流”的啟示 一本敬告日本國民的組合書 新帝國主義運作的秘密 了解全球化真相的另一個坐標(biāo) 揭開境外金融的秘密 臺灣的“北歐熱” 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jīng)濟的關(guān)鍵 全球化時代人的意義之復(fù)歸 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 金融的公平與正義 臺北金融物語 現(xiàn)代政治要有現(xiàn)代領(lǐng)導(dǎo)
章節(jié)摘錄
就華人移民而言,“家”是一個日漸模糊不清且充滿矛盾的概念。在過去,華僑有一個十分清楚的“家”的概念,那就是他們所出生的村莊。那里是他們無論漂泊何處,最終都要回去,或者至少在精神上回歸的地方。然而,當(dāng)代華人移民在努力維持世界不同角落多重居留的同時,卻無法確定哪一個地方才是他們真正的家。他們就此迷失了他們對“家”的認識,生活在別處的困惑無時無刻不成為他們心中的困擾。也正因此,對家園的尋找、對身份的認同,成為了他們生命中的故事?!跋愀塾∧崛A人”一詞指那些在印度尼西亞出生和長大,20世紀50、60年代移居到中國內(nèi)地,又在70、80年代再移民到香港的那一群中國移民。從20世紀50年代起,出于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激發(fā)的中國民族主義的影響,大批東南亞華僑尤其是華僑青年陸續(xù)“回”到中國。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在中國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了20年,對中國的各項建設(shè)事業(y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70年代初期,當(dāng)中國政府調(diào)整僑務(wù)政策,放寬了對歸僑及其家屬的出境限制之后,他們中的許多人又離開中國內(nèi)地,來到了香港。目前,香港大約有30萬到40萬來自東南亞的華人。其中,印度尼西亞華人占絕大多數(shù),大約有20多萬人。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香港印尼華人對于“家”的定義,是充滿矛盾的。對他們而言,“家”分散在三個空間,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含義。香港是“功能的家”,印度尼西亞是“情感的家”,中國是“祖先的家”?!凹摇痹谶@三個方向拉扯之下,出現(xiàn)了無法愈合的裂痕。這種裂痕在香港印尼華人的內(nèi)心深處,制造了強烈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保護的潛意識。首先,雖然香港印尼華人中的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在香港生活了20多年,并且獲得了永久居留權(quán)。他們自己也承認對香港的熟悉程度,已經(jīng)超過了中國內(nèi)地和印度尼西亞。但是,香港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一個“居所”而已,一個他們及其家人可以生活的棲身之所。他們很多人并不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充其量是這個城市中的一個“過客”。一位口述者在書中就曾這樣說:“我們并不認為香港是我們的地方,我們至今仍有這種感覺。畢竟我們是新移民,不是本地人?!?/pre>編輯推薦
《三地書(最具影響力的港澳臺百本大書)》:鳳凰周刊文叢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