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當代中國 作者:江上漁者//明河在天 頁數(shù):232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人歷來有重視學(xué)習(xí)歷史的傳統(tǒng)。自然,我們的歷史著作也是浩如煙海、繁似星斗,它就像是一座精神的巨大寶庫,等待著我們每一個好奇者、好學(xué)者去奮力攫取。而正如我們到了一座千重萬復(fù)的迷宮中一樣,沒有方向感的探尋往往就很容易使得我們永遠被困跡于無所莫名、無所適從之中,這時候,我們就渴望被引領(lǐng),渴望獲得意義感。那么,讀歷史究竟應(yīng)該讀什么?正是出于對這個問題的思索與讀史過程中得到的感動,才有了這本書的撰寫。可以說,這本書的撰寫,首先來源于對歷史的感動——對中國歷史上一種人格的感動。其實人格是一個復(fù)雜的概念,尤其許多人可能還不甚了然。說到底,人格并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無從捉摸的抽象化的東西,而實在乃是支撐我-們?nèi)松囊粋€極其堅強的因素。做事先做人、就是這個道理的體現(xiàn)二為什么呢?因為只有二個大寫的“人”先立住了,這個人也就在本質(zhì)上立住了,否則一切都是奢望,一切都是空談,一切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切都沒有意義。本書寫的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們之中有帝王將相,有販夫走卒,有義俠之士,有文人優(yōu)伶,有山林隱者,更有弱質(zhì)女流,上至堯舜,而下迄清末,歷千百代而不絕不衰。他們或者忠而忘身,或者義而赴死,或者千金一諾,或者臨節(jié)不茍,或者大義凜然,或者視死如歸……有關(guān)他們的事跡,中國歷代的史書中都會濃重地記上一筆:比如義不食周粟、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比如為救“趙氏孤兒”而慷慨赴死的義士公孫杵臼及不惜名節(jié)的程嬰,比如道出“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的名將樂毅。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歷史上,上至堯舜,下迄清末,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身處逆境,或忠而忘身,或千金一諾,或臨節(jié)不茍,或大義凜然,或視死如歸……他們當中有帝王將相,有販夫走卒,有義俠之士,有文人優(yōu)伶,有山林隱者,更有弱質(zhì)女流。他們的事跡千古傳唱,他們的人格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作者簡介
江上漁者,本名徐憲江,北京天健圖書策劃工作室創(chuàng)辦人。有近十年的圖書編輯、策劃經(jīng)驗,擅長歷史、文化類圖書選題策劃及書稿撰寫,編撰出版的圖書有《中華史典》《中國歷代未解之謎》《如何改變自己的性格和命運》《如何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和生活》《不可不知的1000個法律常識》等。
書籍目錄
當隱則隱——隱逸者的“清潔”理念 引子 一、堯讓天下,許由感覺受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 二、求仁得仁,兩個老頭兒餓死在了首陽山 三、介子推葬身火海,千古寒食為一人 四、《高士傳》中的孔子得意門生 五、仁者自見仁,情自為事所遷 六、歷史的真實與不疑古的道理 七、余聲:今人之心,如何去揣度古人之心趙氏孤兒——男人們演繹的悲壯 引子 一、行刺趙盾的鈕麂下不去手,一頭撞死在槐樹下 二、趙盾的族弟弒君,賬算到了趙盾頭上 三、禍起下宮,屠岸賈斬草要除根 四、兩個義士,一個身死,一個背上了“不義”的罵名 五、程嬰帶著趙武千里大逃亡,復(fù)仇后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一死 六、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傳到法國,伏爾泰一見傾心 七、余聲: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被殺的寫史者——崔杼弒君與燕賊篡位 引子 一、弒君就是弒君,真的假不了 二、明朝出了個方孝孺 三、這先生,一點面子也不講 四、“燕賊篡位”,屠刀不是萬能的 五、死了也就死了,活著又怎么著? 六、余聲:歷史總在我們想象之外自尊的失敗者——夫差和項羽的功業(yè)與結(jié)局 引子 一、吳王闔閭伐越身死,其子夫差念念不忘報仇 二、天以越贈吳,夫差卻因“心太軟”而沒要 三、勾踐要報答夫差的不殺之恩,卻被夫差拒絕了 四、夫差死后三百年,出了個英雄叫項羽 五、歷史發(fā)生了輪回,項羽與夫差犯了同樣的錯誤 六、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七、余聲:一個人不能沒有尊嚴地活著士為知己者死——刺客們的簡單邏輯 引子 一、勇士專諸把利器藏到魚腹里行刺吳王僚 二、趙襄子被豫讓的行為感動,把衣服脫下來讓他砍了幾刀 三、聶政刺死韓傀,怕被人認出在自殺前毀容 四、荊軻刺秦王:壯士這一去,不再回頭 五、殺死一荊軻,還有高漸離 六、關(guān)于刺客們的千古論題 七、余聲:沒有無緣無故的聲名仗義每從屠狗輩——幾位急人之難的奇士 引子 一、急平原君之難,毛遂自薦 二、馮諼為孟嘗君打造了“三窟” 三、望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四、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五、余聲:英名何以千古不滅?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名將留給我們的做人準則 引子 一、樂毅成了燕昭王的黃金臺下客 二、樂毅當上了五國聯(lián)軍總司令,把齊國打得大敗 三、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中了反問計 四、戰(zhàn)場上沒有了樂毅,燕國大軍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 五、燕惠王倒打一耙,樂毅作書明志 六、樂毅緣何成為諸葛亮的偶像? 七、余聲: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從人身到精神的依附——田橫與他的五百壯士 引子 一、秦末天下大亂,田橫之兄見勢稱“齊王” 二、田橫兄弟為項羽所敗,劉邦黃雀在后 三、漢軍背信襲齊,五百士隨田橫入海島 四、田橫臨大節(jié)而不辱,五百壯士無一人茍活 五、封建主義問題,五百士壯舉的歷史分析 六、余聲:“正因死士憶田橫”主辱則臣死——一種并不迂蠻的封建倫理道德 引子 一、為保全君主的體面,一介書生冒死兩屈秦王 二、皇上老丈人辱罵臣子女婿,惹怒了一個叫貫高的義士 三、為捍衛(wèi)君上尊嚴而拼得一死的李若水 四、特殊的時代決定特別的意識形態(tài) 五、余聲:見義不為,無勇也“背叛者”的千秋萬世名——說不盡的李陵 引子 一、漢武帝導(dǎo)演了一出戰(zhàn)爭史上最荒唐的北伐劇 二、該死卻沒有死,將軍百戰(zhàn)聲名裂 三、一言之辯不合,小小太史令遭難 四、丈夫不能再辱,李陵死葬蠻夷中 五、歷史學(xué)家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己的獨特立場 七、余聲:“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親”一聲嘆息,一聲慟哭,換來了兩個名垂千古——漢有蔡邕,唐有雷海青 引子 一、蔡邕其人及其亡命天涯始末 二、殺人如麻的董卓對蔡邕特別恩遇 三、蔡邕之死緣于一個哀傷的表情,時人莫不扼腕 四、遭逢安史之亂,樂工雷海青臨節(jié)不茍 五、后世對于蔡邕的苛評 六、歷史的復(fù)雜面目 七、余聲:蔡邕真正的悲劇魏晉之后,再無“名士”——竹林七賢與他們的時代 引子 一、“竹林七賢”可能不在竹林 二、嵇康的家世及其生平志趣 三、與山濤絕交之事始末及其社會影響 四、嵇康慨然赴死,一石激起千重浪 五、關(guān)于其他幾位竹林名士的生平志趣 六、死得其所,作為精神豐碑的魏晉時代與魏晉名士 七、余聲:師賢當師其心可憐金谷墜樓人——正言說綠珠 引子 一、石崇其人,由一個政治家蛻變?yōu)椴积X之徒 二、石崇復(fù)雜的性格及其復(fù)雜的行事 三、石崇被殺之事緣起及他與綠珠的情意 四、不費解的石崇之死與費解的綠珠之死 五、多情的石崇,引出一個更加多情、可嘆的綠珠 六、余聲:金谷墜樓人的不死之魂死囚們的道德選擇——唐太宗縱囚的是是非非 引子 一、石破天驚,唐太宗與死刑犯搞起了“君子協(xié)定” 二、大史學(xué)家歐陽修之非難唐太宗“縱囚” 三、唐太宗縱囚,僅僅是“政治秀”嗎? 四、“湯顯祖縱囚觀燈”事件 五、湯顯祖之成功的事例分析 六、死囚們對于唐太宗的態(tài)度及道德選擇的淵源 七、余聲:善不積者不足以成名人生不畏死,丹心照汗青——再說文天祥 引子 一、文天祥得意的青年及坎坷的官宦生涯 二、天下有變,一州之長挺身而出 三、回天乏力,唯盡人事而聽天命 四、抗元大業(yè)失利,文天祥不幸被俘 五、堅貞不屈,三載囚徒只盼一死 六、英雄寫照: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 七、余聲:千古絕調(diào)《正氣歌》死得其所,不亦快哉——戊戌君子譚嗣同 引子 一、“不走尋常路,只愛陌生人”的世家子弟 二、發(fā)奮圖強,湖南志士的振興之夢 三、有心而乏力,理想主義的維新者步入軍機 四、病急亂投醫(yī),一個深明大義一個包藏禍心 五、譚嗣同自己選擇了成為“中國因變法而流血之第一人” 六、譚嗣同的學(xué)術(shù)生涯及其對待生命的精神自覺 七、余聲:求仁得仁,前承古人,后啟來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第一章 京劇藝術(shù)特征中的文化因子第一節(jié) 生旦凈丑這是戲曲行當最粗略的區(qū)分,實際在各個劇種當中,都有自身更細致的劃分。在京劇里,行當大體區(qū)分如下——生:包含老生(又分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和靠把老生)包含武生(又分為長靠武生、短打武生、箭衣武生和勾臉武生)包含小生(又分為扇子生、雉尾生、窮生和武小生)包含紅生旦:包含青衣包含花旦包含刀馬旦包含武旦包含老旦凈:包含銅錘花臉(又名黑頭,重唱功)包含架子花臉(兼任“奸白臉”,重功架)包含武花臉丑:包含文丑(方巾丑、袍帶丑、茶衣丑,兼演彩旦、丑婆子)包含武丑(開口跳)類型化與個性化京劇塑造人物的辦法是“兩步到位”——先達到人物的類型化,然后再進一步實現(xiàn)個性化。為了更好地解釋廣義臉譜,我們還需暫時回過頭去,再說一說狹義臉譜在三方面的藝術(shù)功能。首先是變形。這當中又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離形,二是取形。離形,指敢于離開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大膽地根據(jù)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去加以夸張、變異;取形,是指“離”不能漫無邊際,“離”的同時就又要時刻想到這一張“人臉”,要時刻想到京劇的美學(xué)原則,并使一切的“離”最后“回歸”到對這一張“人臉”的刻畫中來。沒畫臉譜之前的“人臉”,是自然的和樸素的,其喜怒哀樂呈生活中的常態(tài),它不美,起碼是缺乏“京劇的美”。一旦畫了臉譜,就需要按照“京劇的規(guī)律”去喜怒哀樂。無論喜怒哀樂都得美,都得符合“京劇的美”。其次是傳神。取形可以“取”多方面的“形”,但人的臉就那么大一塊地方,也只能一出戲只畫一次,于是辦法也只能是:這一次畫的,就只能是這出(類)戲的基本情緒。京劇中的著名花臉人物常常在許多戲中重復(fù)出現(xiàn),但是這“許多戲”經(jīng)常屬于同一個基本情緒,所以每當這時,花臉的“這一張臉譜”也就能適用于“這一類”(許多出)戲。一旦出現(xiàn)在與其基本情緒相悖的劇目中,“這一張”臉譜就會幫倒忙,就會和刻畫人物“打架”。試想一下:錢金福之《蘆花蕩》張飛臉譜突出一個“笑”字,如果把它移植進表現(xiàn)張飛威武勇猛的《戰(zhàn)馬超》中,豈不有些滑稽?大約正是為了補救這一缺憾,年輕的尚和玉(與錢金福相對而言)才為《戰(zhàn)馬超》的張飛設(shè)計了新的臉譜。再次是寓意。傳神又總離不開寓意。演員扮一個人物,總會有自己的評價,于是這一評價也就不知不覺在臉譜中流露出來。包拯的黑腦門上有一個白月牙,藝人對之有多種解釋:一說是包拯幼年放牛時睡在路邊被馬踏過留下的傷痕,一說是表現(xiàn)他有下到陰問斷案的本領(lǐng),一說是在吏治黑暗的年代,老百姓仰望他如同天空中的皓月一般。這許多種解釋說明民間想象本身,就又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或者積極與消極緊緊包容在一起。這對于我們今天整理、提高臉譜的工作,無疑帶來了困難。狹義臉譜的這三種功能,使得人物一出臺,觀眾一看見這張臉譜,根據(jù)以往對于臉譜的常識,便知道它大體屬于哪一類,于是馬上就對人物的氣質(zhì)、性格實行了第一次“圈定”,馬上把它“框”進一個大致準確的范圍中。
后記
1937年5月,正值日寇大舉侵略中國前夜,著名出版家張元濟先生特意為中國青少年編寫的《中華民族的人格》一書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這是一本只有數(shù)十頁的小冊子。書的內(nèi)容是張元濟從《史記》《左傳》《戰(zhàn)國策》中精心擷取的8篇故事,對原文作了適當?shù)膭h節(jié),譯成白話文,并在每篇后面加以評點。這8篇故事分別是《公孫杵臼程嬰》《伍尚》《子路》《豫讓》《聶政》《荊軻》《田橫》《貫高》,而縱觀全書,所涉及的人物遠不止上述九人。在《編書的本意》中張元濟指出:“我現(xiàn)在舉出這十幾位,并不是什么演義彈詞里妝點出來的,都是出在最有名的人人必讀的書本里。他們的境遇不同,地位不同,舉動也不同,但是都能夠表現(xiàn)出一種至高無上的人格。有的是為盡職,有的是為知恥,有的是為報恩,有的是為復(fù)仇,歸根結(jié)底,都做到殺身成仁,孟夫子說是大丈夫,孔圣人說是志士仁人,一個個都毫無愧色。這些人都生在二千多年以前,可見得我中華民族本來的人格,是很高尚的。只要謹守著我們先民的榜樣,保全著我們固有的精神,我中華民族不怕沒有復(fù)興的一日!”1937年6月25日,張元濟致信住在廬山、尚未最后下定抗戰(zhàn)決心的蔣介石,除了送上新出版的一部《二十四史》,還送了《中華民族的人格》一書,信中說:“國難日深,復(fù)興民族,必先提高人格,元濟近撰小冊’冀喚醒一般民眾,附呈一冊,并期裁教。”張元濟先生對此書之重視由此可見一斑。正如先哲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令人慚愧的是’我是在決定編寫這本《中國人的人格——中國歷史上的人格精神》之后,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得知張元濟先生的這本《中華民族的人格》的。為了避免抄襲與模仿。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與梨園的老演員混得極熟。他們給我聊藝壇往事,包括幼年如何練功的故事;我跟他們下基層演出,在后半夜叉聽名家敘述成長經(jīng)歷;我也參與過給他們寫戲的實踐,這才曉得舞臺上的一字一腔全都得來不易……這些舞臺后的玩意兒,充滿了神奇與神秘。我必須承認,老演員多是“人精”,盡管沒多少文化,識字也有限,但他們深入自己周邊的生活很用心,并把這種心得用進所演劇目之中,豐滿生動了對戲中人物的塑造。盡管他們手上有泥土,盡管他們語言有些粗,但嘴上、身上的人物卻越來越鮮活,他們與他們扮演的人物一起生動起來,并長久占領(lǐng)著億萬觀眾的心頭,而且還是一代傳一代的?! 斐潜?/pre>編輯推薦
《京劇的知性之旅》是季羨林作序隆重推薦,看戲、聽戲、賞戲、唱戲國粹賞析經(jīng)典著作。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