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作者:阮虹 訪談并整理,王儀軒,許光建 等口述 頁數(shù):14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卓長仁劫機案,因其是新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而震驚世界。同時,由于當時中韓兩國沒有外交關系。韓國一直被視為與中國敵對陣營的國家,因此。中韓兩國如何破解由劫機事件帶來的外交難題,讓被劫持飛機和機上人員安全返回。引起舉世關注。 本書試圖徹底打開本案所留下的歷史“黑匣于”,通過對當年被劫飛機的機長和參與中韓談判的主要成員的口述實錄,客觀地記錄了卓長仁劫機事件從案發(fā)、漢城談判到結局的全過程,透露了許多真實的細節(jié),揭開了中韓外交破冰之旅的歷史內幕。
作者簡介
王儀軒,296號航班機長。男,1940年生,遼寧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時任中國民航沈陽管理局飛行大隊隊長。后歷任中國民航沈陽管理局總飛行師、中國民航東北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并當選為遼寧省人大代表、全國總工會代表、中共十三大代表。
書籍目錄
引言一、案發(fā) 1983年5月5日 王儀軒 盧瑞齡 王儀軒二、漢城談判 1983年5月6日 盧瑞齡 王儀軒 1983年5月7日 盧瑞齡 許光建 蔣正才 1983年5月8日 盧瑞齡 許光建 錢光榮 1983年5月9日 盧瑞齡 蔣正才 錢文榮 1983年5月10日 盧瑞齡 蔣正才 許光建三、結局及影響 王儀軒 盧瑞齡 許光建 蔣正才 錢文榮 1983~2001年追億采訪手記:感受歷史的辯證法則
章節(jié)摘錄
一、案發(fā)1983年5月5日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新華社記者從中國民航局獲悉:今天上午,一架中國民航客機被武裝暴徒安衛(wèi)建等數(shù)人劫持,被迫于當日13時10分在南朝鮮漢城。附近的春川軍用機場降落。中國民航296號客機是今日上午10時40分由沈陽起飛去上海的。春川機場在漢城東北約80公里。據(jù)外電報道,這是美軍的一個軍事基地。 據(jù)了解,這架客機載有105人,其中機組人員9人?!?983年5月6日《人民日報》沈陽1983年5月5日,星期四。早上6點30分,沈陽體育學院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安國瑞像往常一樣,走到書桌前打開收音機,準備收聽早問的全國新聞節(jié)目。就在這時,一個沒有封口的信封引起了他的注意。信封上的字跡告訴他,信是兒子安衛(wèi)建寫的。他頗感詫異地把信打開,只見里面寫著這樣一段話:“爸爸、媽媽:我到遠處做生意去了。永遠忘記我吧,就當你們沒有我這個兒子?!币环N不祥的預感襲上心頭,安國瑞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了學院院長。安衛(wèi)建是學院保衛(wèi)處的工作人員,任職期間,曾因盜竊、持槍斗毆和流氓等行為,數(shù)次被警方拘捕。那么,他這次的不辭而別,會不會是又一次犯罪行動的開始呢?這個可怕的推斷讓院長也陷入了極度不安。他立即找到學院保衛(wèi)處副處長栗增洪,讓他馬上檢查一下存放在保衛(wèi)處保險柜里的槍彈是否安在。檢查的結果令人大驚失色:存放在其中的4支美制手槍及30發(fā)子彈全部消失!他們很快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保衛(wèi)處的另一名工作人員、安衛(wèi)建的密友姜洪軍也同時失蹤!姜和安衛(wèi)建一樣聲名狼藉,也曾有過數(shù)次被警方拘捕的不良記錄。情況變得更加令人擔憂。栗增洪立即帶人趕往火車站查找二人去向,但卻一無所獲。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失,通過其他途徑展開的查找也都毫無結果。上午9點10分,學院決定向警方報案。皇姑區(qū)公安分局在接到報案后,迅速派警員趕往現(xiàn)場進行勘察。10點整,案情被報至市公安局刑警大隊。11點40分,市公安局向該市各大車站及交通要道安保部門發(fā)出了對安衛(wèi)建、姜洪軍等人的通緝令,同時立即派警員趕往東塔機場截堵嫌犯。但是,當警員趕至機場時,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起得逞的惡性劫機案已經(jīng)在渤海灣上空發(fā)生了……口述實錄王儀軒,296號航班機長。男,1940年生,遼寧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時任中國民航沈陽管理局飛行大隊長。后曾任中國民航沈陽管理局總飛行師、中國民航東北管理局局長、黨委書記,并當選為遼寧省人大代表、全國總工會代表、中共十三大代表。王儀軒: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1983年5月5號,那是我飛行生涯中,或者說是我一生經(jīng)歷中一個非常特殊的日子。那天。我們要飛沈陽—上?!枮I—上海—沈陽這個航斑.當然,航班號也是我無論如何都忘不了的——296,一架英制的“三叉戟”飛機。飛機上一共有96名乘客,其中三個是日本人,其余的都是中國人。我那時候是飛行大隊長,同時也是教員,飛行的時候就是機長。這個航班的線路比較長,大概每星期飛一次。那次我飛這個航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要考察我們的一個機長,他叫和長林。他以前只是在白天放過單飛,因為這趟航班回來的時候肯定是夜航,所以剛好可以考察他的夜航能力,如果他通過考察了,就能夠全天候放單飛了。296號航班原定是8點20分起飛的,但是我上了飛機以后,開車檢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有點故障。于是,我馬上決定暫停起飛,請地面人員做進一步檢查。飛機打開艙門以后,我們機組有人從飛機上走下去。后來我才知道,這個小插曲曾經(jīng)讓幾個劫機犯非常緊張,他們以為自己被發(fā)現(xiàn)了。大約10點半左右,故障被排除了,機組人員重新回到飛機上準備起飛。我們正式起飛的時間是10點49分。296號航班的機組人員一共有9個,其中有3名乘務員,另外6個人都在我們前面的駕駛艙里:飛行的有兩個,我和和長林,還有兩個領航員、一個報務員和一個機務人員。我們機組人員有配餐,在正常起飛的情況下,我們是到上海后吃午飯的。但因為這次起飛得比較晚,所以飛了二三十分鐘,到大連上空的時候,我就對機組里暫時沒有事做的領航員王培富說,你出去弄點吃的回來,等咱們到上海再吃飯就太晚了。王培富出去了,回來的時候,一進駕駛艙他就說:“后面第三排的那六個人好像不太對勁兒,不老實,一直在嘀嘀咕咕的。”我聽了以后半開玩笑地說:“準備好!準備好!把咱們反劫機的工具拿出來!”因為在那之前一年,發(fā)生過一起未遂劫機事件。局里的領導反復告誡我們要提高警惕,隨時做好反劫機的準備,所以我們在飛機上準備了一些工具,包括木棒、消防斧,還有繩子。另外,我們在前面還放了幾個汽水瓶子,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當武器。 大家把工具拿出來以后,我又囑咐把門鎖上。正這樣說著的時候,我們身后就有動靜了——有人想要闖進駕駛艙。就在這時,駕駛艙里的警報鈴響了,這是我們事先和外面的乘務員約好了的,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有情況的話,馬上趕到后艙按警報鈴,我們前面一聽到鈴聲,就知道后面出事情了。我聽到警鈴的同時槍聲就響了,槍是往駕駛艙里面打的,因為門是鎖著的,外面的人進不來,他們就往里面打槍,大約打了十來發(fā)子彈吧。子彈落到了我的腿邊,落在地板上,把地板都穿透了,駕駛艙里全都是煙,還有木頭屑子。當時他們實際上是在打門鎖,但就是打不開,最后他們用腳一踹,門開了。其實駕駛艙的門是很薄的,就是普通的三合板,這主要是為了減輕飛機自身的重量。因為我們里面已經(jīng)有準備了,所以靠門的兩個人一看到門被踢開了,馬上就舉起棒子和消防斧要打。但是機艙里的空間太小了,棒子和消防斧都舉不起來,人也施展不開。劫機犯一看我們要打就開槍了,把報務員王永昌和領航員王培富都打傷了。我們機組的另外兩個人——林國榮和馮云武,趕快把受傷的人抬出了駕駛艙。我們駕駛艙里原來有六個人,現(xiàn)在四個人都出去了,只剩下了我和和長林兩個人。這時,幾個劫機犯全進來了。其實從他們打槍的時候開始,我和和長林就一直在晃動飛機,制造顛簸,為的是讓劫機犯難受,干擾他們的劫機行動,結果晃了半天也沒管用。我們一看沒用,就讓飛機緊急下降,因為我們要盡快想辦法著陸。雖然地面的情況一點兒也看不見,但是根據(jù)經(jīng)驗,我覺得我們當時是在渤海灣上空。沒想到為首的劫機犯沖進駕駛艙以后,跑到我身邊猛推駕駛桿,嘴里還大聲喊著:“148度1148度!漢城!”他喊的這個148度是飛行航向,我一聽,心里吃了一驚:在渤海灣這個位置上,148度就是漢城方向??!我想這是個什么人呀?他有準備呀!他懂行呀!我當時就是這么個感覺。這個人就是卓長仁。后來我才知道,他果然比較懂行,因為他上過航校,是遼寧省航校畢業(yè)的。我們的飛機本來就在緊急下降,卓長仁一推駕駛桿,飛機就下降得更快了,實際上已經(jīng)是在往下俯沖了。劫機前我們在云上9000米,他這一推就到了云下。在云下也看不見地面,因為海上有霧,全是霧。這時候因為飛機在超速往下俯沖,速度太快了,飛機上的警報器就響了,警報燈也亮了,但是當時情況太緊張了,我?guī)缀鯖]有注意到。等我最后反應過來的時候,一看飛機的高度已經(jīng)很低了。我大致算了一下,那時候每分鐘的下降速度超過了6000英尺,因為顯示下降率的表已經(jīng)指到頭了,也就是說已經(jīng)超過6000英尺了,究竟是7000英尺、8000英尺,還是更多已經(jīng)不知道了。我一看這種情況,趕快向上拉。那時候飛機離地面的高度可能還剩3000多英尺、不到4000英尺的樣子,而且拉的過程還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因為向上拉的時候飛機不能直接就起來,還要繼續(xù)下沖一段距離,所以,如果按這個距離計算的話,飛機一直往下俯沖,還有十來秒鐘就要下去了!從9000米的高空這么快地沖下來,那人就全碎了,所以特別危險!在這個過程中,報話機里一片嘈雜,地面沿海一帶的機場都在向我們喊話,因為報務員王永昌在卓長仁他們闖進駕駛艙以前向地面喊了一句:“有人劫機!”這句話我們東北沈陽、大連一帶都能聽到,所以他們都在找我們,里面都叫亂了!我當時一直在駕駛飛機,根本不能分神,也不能動,連頭都不能回,所以也沒辦法和地面通話。卓長仁他們當中的一個人很快就破壞了通訊系統(tǒng),中斷了我們和地面的聯(lián)系。這樣一來,不論發(fā)生什么事情,都要由我們自己想辦法應對了。北京國家民航局總調度室。這里是國家空中交通安全管制的神經(jīng)中樞,它全天候監(jiān)控著全國范圍內所有跨地區(qū)的高空干線飛行,并且控制著全國的飛行流量以及處理特殊情況下的飛行。值班的雷達管制員目不轉睛地盯著雷達顯示屏,一切看上去都非常正常。但是,11點20分左右,屏幕上突然出現(xiàn)了罕見的異常情況:從沈陽飛往上海的296號航班信號若隱若現(xiàn),并且開始偏離航線。雷達管制員沒有遲疑,立即將情況報告了民航局反劫機領導小絹……口述實錄盧瑞齡,296號航班被劫持后赴漢城談判的中國民航工作組副組長。男,漢族,1933年生,陜西人。中共黨員,時任國家民航局國際司副司長,為民航局反劫機領導小組成員。后曾任中國民航總局國際司司長、中國駐聯(lián)合國專門機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理事會代表。盧瑞齡:5月5號中午,我接到總調度室打來的電話,說從沈陽飛往上海的296號航班有可能碰到麻煩了。我那時是民航局內部反劫機領導小組的成員,根據(jù)有關規(guī)定,一旦發(fā)生了劫機事件,或者是懷疑發(fā)生了劫機事件,我們立即就要趕到總調度室,并且馬上將情況上報到國務院和中央,當時中央已經(jīng)成立了一個專門處理劫機事件的部門,叫國家緊急處置劫機領導小組。當我趕到總調度室的時候,總調度正在雷達前觀察情況。那架飛機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地面人員一直在向機上喊話,但是一直也沒有得到機組的答復。那時候尊天上和地面的通信聯(lián)絡沒有現(xiàn)在這么好,所以雖然通話已經(jīng)中斷了,但是大家還不能立即斷定飛機出事了。又過了一會兒,飛機從屏幕上消失了。我們開始猜測,它可能發(fā)生意外了,因為叫機長叫不通,不一定是通訊出了問題,而是機長根本不能回話。我們繼續(xù)觀察了一段時間,還是沒有發(fā)現(xiàn)那架飛機的蹤影。大家越來越著急,開始多方聯(lián)系,尋找飛機的下落。但是和其他機場通話后得知,它既沒有到上海去,也沒有到境內的其他地方去,我們不得不考慮它飛到境外的可能性。我們分析了飛機的幾種可能的去向,在渤海灣上空,它走的路線無非是日本、朝鮮和南朝鮮。按照常理推斷,如果飛機是飛往朝鮮的話,對方肯定會跟我們聯(lián)系。飛到日本的話,對方也應該跟我們聯(lián)系??伤麄兌己翢o反應,那么只剩下了最后一種可能性,就是飛到了南朝鮮。我當時是民航局國際司副司長,根據(jù)分工,民航的對外事務主要由我負責。在那種情況下,當然最好是立即和南朝鮮有關方面取得聯(lián)系了,但是我碰到了一個難題:我們和南朝鮮沒有外交關系,兩國的空中管制區(qū)域也沒有聯(lián)系——除非有什么飛機事先做出了安排,也就是大家事先約定好了幾點開始聯(lián)絡,但是沒有,也不可能有。怎么辦?情急之下,總調度室的一個副主任提醒我,讓我看看是不是還保留著南朝鮮民航局局長金徹榮的名片,因為在這之前我們曾經(jīng)參加過亞太地區(qū)國際民航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南朝鮮代表一直積極地和我們接觸,雖然中國和南朝鮮沒有外交關系,但兩國代表在國際會議上還是可以接觸的。我很快就找到了名片,由于情況緊急,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沒有事先請示的情況下,用我的私人名義給金徹榮發(fā)了一份電報,問他,“我們有一架飛機失蹤了,是不是在你們哪里?”我當時想,如果請示民航局領導和中央領導的話,我們就會花費很多時間。雖然296號航班飛往南朝鮮只是我們的一個猜測,但我們還是發(fā)了那樣一份電報,并且開始焦急地等待對方的答復。296號航班在經(jīng)過了一陣劇烈顛簸之后,飛機終于重新恢復了平穩(wěn)。然而,駕駛艙里的局面已經(jīng)完全被劫機者所控制。此刻,卓長仁的手槍就頂在王儀軒的頭部。王儀軒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拖延,他只知道,接下去的一切,都將取決于他在這段不確定的時間里做出的決定。同地面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完全中斷,他也不可能和副駕駛有任何交談,他只能獨自完成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和劫機者同歸于盡,還是盡最大的可能保全乘客的生命?口述實錄王儀軒:我們把飛機重新拉回到安全高度,在這個過程中,我做出了一個決定:向北飛15度,那是大連方向,我想首先爭取到大連落地。于是,我就趁著拐彎的時候讓飛機掉了個頭,從羅盤上看,148度和15度在不懂行的人眼里是沒有多大差別的,至少有的羅盤看上去差不多,因為飛機上有好幾個羅盤嘛!我們向北15度大約飛了一分鐘,卓長仁就不干了,他說:“不對!不對1148度不是往北,是往東南飛!”說這話的時候,他就站在我背后,而且拿槍不斷地敲打著我。我在右座,那是機長的位置,和長林在我左邊,他身后也站著一個人。我們身后還有三個人把著門,當時就是這種局面——他們五個人對我們兩個人。我們只好稍稍向東調整了一下飛行方向,但卓長仁還是不停地說:“不對!不對!往東飛!繼續(xù)往東飛!往左改!再改!”我們又改了一點,我心里想,大連去不成了,就準備去丹東吧!就這樣,我們往丹東的方向又飛了一兩分鐘。卓長仁發(fā)現(xiàn)方向還是不對,又說:“不行!再改,再改,再往東邊改!”這樣一改,就真是往東飛了。往東飛就是對著朝鮮、平壤那個方向去了,我心想也行呀!如果不得不出境的話,能飛到平壤落地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了。
編輯推薦
《中韓"劫機外交"》:當代中國口述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