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0 出版社:當代中國 作者:馬社香 頁數(shù):24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秋收起義38年后的1965年,毛澤東重返中國武裝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是一次感情尋覓回歸,還是執(zhí)政黨領袖對使命的深層呼喚? 40年后,本書作者沿著毛澤東重上井岡山之路,采訪了近百名接觸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等領袖人物的親歷者和知情者,以毛澤東二上井岡山為主線,生動講述了1965年春毛澤東從武漢經湖南到井岡山的數(shù)十天的所歷、所思、所講,以及當時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真實記錄了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的史實;從中探尋毛澤東準備發(fā)動上層建筑領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復雜的初衷。 書中一百多幅珍貴照片,不僅見證了這段歷史、更增加了本書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馬社香,武漢市社地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82年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師從吳量愷先生攻讀明清史。曾發(fā)表明清史系列學術論文和反腐敗系列論文。
出版史學類著作:《明末十大疑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國貨幣文化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楚史尋蹤》、(湖北少年出版社1992)。
出版?zhèn)饔涱愔鳎骸渡厣綑n案》、(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一個女革命者的歷史見證》、(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紅色第一家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韶山之謎》、(與夷學苗合著,香港商報出版社2000年)、《葉劍英照片檔案實錄》、(主撰,廣東旅游出版社2003年)、《廬山檔案》、(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書籍目錄
引言一、1965年3月毛澤東下榻武漢梅嶺 非同尋常的新年伊始 下榻梅嶺第一仗二、1965年4月梅嶺異峰迭起 4月27日電話急召張平化 4月28日賀龍、羅瑞卿等梅嶺匯報 4月29日下午梅嶺合影三、毛澤東長沙九所等待22天 汪東興、華國鋒井岡山沿線打前站 毛澤東長沙生病難離 毛澤東和胡志明的重要會面四、5月21日啟程重上井岡山 專列中午到醴陵 回首文家市 汽渡載車過洣水 夜宿茶陵縣委辦公室五、5月22日昔日戰(zhàn)地巡禮 毛澤東在茶陵第一張合影 往事回眸——打蓮花 永新別樣的追尋 三灣改編故地六、盤旋通向井岡山 路過古城、龍市的記憶 八角樓的“巧遇” 袁文才家人的“回聲” 佇立黃洋界的激情 “茨坪又到了”七、下榻井岡山賓館的珍聞 115房間特制木床和洗手間的“書柜” 毛澤東又食紅米飯南湯 珍聞鏈接一:謝覺哉、董必武、張茜參觀井岡山 珍聞鏈接二:1962年朱德重訪井岡山 ……八、毛澤東井岡山上不尋常的散步九、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強調的真理和革命傳統(tǒng)十、毛澤東接見烈士遺孀和井岡山群眾十一、毛澤東重上井岡山余韻附錄: 主要受訪者名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這是一部由近百名親歷者和知情者回憶、口述的歷史。 1965年春,“文化大革命”全面發(fā)動的前一年,毛澤東從北京到武昌下榻梅嶺,44天后離武漢到長沙,5月21日從長沙出發(fā),沿著1927年秋收起義之路重上井岡山。 井岡山是中國武裝革命的搖籃,是毛澤東尋找中國革命道路的轉折地,它在毛澤東心目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38年后,一代偉人毛澤東重回故地,是一次感情的尋覓回歸,還是執(zhí)政黨領袖對使命的深層呼喚? 從本書對毛澤東二上井岡山的歷史回放中,似可窺見當時毛澤東的某些思想端倪;發(fā)現(xiàn)其不惜一切代價,準備發(fā)動一場上層建筑領域革命——“文化大革命”的深刻而復雜的初衷……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