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非均衡金融

出版時間:2004-10-1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作者:易秋霖  頁數(shù):324  

前言

  本書是對1979年后中國金融非均衡及其影響的實證與理論研究。書中具體分析了中國信貸市場、外匯市場、證券市場非均衡的狀況、原因、非均衡對金融體系與經濟體系的影響,以及實現(xiàn)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轉變的路徑(政策)?! ∽髡叩贸龅慕Y論認為,1979年后中國逐漸建立起非市場化或計劃的金融體系,非市場金融體系對金融市場交易價格、交易數(shù)量的控制,以及市場交易主體(金融機構與企業(yè))的非利潤最大化經營行為,是中國金融長期處于嚴重非均衡狀態(tài)的原因;復合非均衡是中國信貸市場的顯著特點,是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產生、金融機構效率與企業(yè)資本利潤率下降、中國金融深化與經濟貨幣化程度虛化的原因之一,也是經濟非均衡(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原因之一;外匯市場與證券市場的非均衡有害于金融體系的穩(wěn)定,并給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執(zhí)行帶來消極影響;金融市場化與經濟市場化是中國金融由非均衡向均衡轉變的必由之路。作者將已有的對中國經濟非均衡問題的研究延伸到了金融領域,創(chuàng)立了復合非均衡這一新范疇,得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結論,包括:中國儲蓄增長中具有虛化成分;當國內商品生產部門的信貸受到數(shù)額限制,提高利率既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經濟增長速度,通貨緊縮時降低利率能夠提高出口商品生產部門的產出,而不能夠提高國內商品生產部門的產出;外匯儲備增長并非一定導致通貨膨脹,相反可能導致通貨緊縮;在金融機構的治理結構轉變之前,利率市場化與放棄信貸規(guī)??刂茖⒃黾咏鹑跈C構的風險(不良貸款);等等。作者的研究基于大量事實,運用了數(shù)學模型方法與計量分析方法。

內容概要

  《中國的非均衡金融》具體分析了中國信貸市場、外匯市場、證券市場非均衡的狀況、原因、非均衡對金融體系與經濟體系的影響,以及實現(xiàn)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轉變的路徑(政策)。

作者簡介

  易秋霖,004年6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金融市場、金融發(fā)展與經濟增長、貨幣政策、企業(yè)理論等。在核心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在報刊發(fā)表經濟分析與評論一百余篇。

書籍目錄

第1章 導論一、中國非市場金融體系的產生與演變(一) 1978年之前:中國金融作為財政體系的一部分(二) 1979~1997年:中國非市場金融體系的建立(三) 1998年之后:中國金融體系開始市場化轉型(四) 中國金融改革滯后——一種新解釋二、非市場化:中國金融非均衡之源(一) 均衡(二) 均衡的實現(xiàn)(三) 非均衡(四) 非瓦爾拉斯均衡(五) 非均衡的產生(六) 非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均衡是更經常的現(xiàn)象三、文獻述評四、《中國的非均衡金融》的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及結構(一) 研究的問題(二)《中國的非均衡金融》的創(chuàng)新(三) 研究方法(四)《中國的非均衡金融》結構第2章 中國金融市場非均衡狀況一、信貸市場非均衡狀況(一) 信貸市場非均衡狀況:經驗事實(二) 信貸市場非均衡狀況:計量分析(三) 信貸市場非均衡的特點(四) 不同需求者之間信貸配給差異的原因二、外匯市場非均衡狀況三、證券市場非均衡狀況(一) 限量發(fā)售認購抽簽表方式(二) 無限量發(fā)售申請表方式(三) 與銀行儲蓄存單掛鉤發(fā)行方式(四) 全額預繳款方式(五) 上網競價方式(六) 上網定價方式(七) 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方式第3章 中國金融非均衡原因分析一、價格控制(一) 利率控制(二) 匯率控制(三) 股價控制二、數(shù)量控制(一) 信貸市場數(shù)量控制(二) 外匯市場數(shù)量控制(三) 證券市場數(shù)量控制三、企業(yè)與銀行非利潤最大化經營行為(一) 非利潤最大化(非成本最小化)導致非均衡(二) “超貸”與“惜貸”(三) 預算軟約束與信貸軟約束的原因第4章 金融非均衡對中國金融體系的影響一、信貸市場非均衡的影響(一) 對需求者與供給者的影響(二) 不良貸款(三) 儲蓄增長(四) 經濟貨幣化與金融深化(五) 中國獨特的金融深化之路——復合非均衡下的金融深化(六) 金融效率二、外匯市場非均衡的影響(一) 匯率或人民幣幣值(二) 信貸計劃(三) 外匯儲備三、證券市場非均衡的影響第5章 金融非均衡對中國經濟體系的影響一、金融非均衡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一) 中國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二) 中國信貸市場非均衡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三) 中國外匯市場非均衡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四) 中國股票市場非均衡與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二、金融非均衡下化解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政策之效應(一) 通貨膨脹(二) 通貨緊縮三、金融非均衡與經濟增長第6章 市場化:中國金融從非均衡到均衡之路一、信貸市場二、外匯市場三、證券市場(股票市場)附錄1 名詞解釋附錄2 計量數(shù)據(jù)參考文獻后記附表表1.1.1 1997年主要商業(yè)性金融機構產權中國有獨資比例表1.1.2 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貸款存款份額表1.1.3 國有銀行政策性貸款表1.1.4 1985~1996年金融機構信貸資源流向表1.1.5 中國金融機構各年的準備金率與備付金率(%)表1.1.6 部分發(fā)達國家準備金率(%)表1.1.7 中國金融市場化程度評估表1.1.8 1997年中國間接金融與直接金融狀況表1.1.9 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化進程表2.1.1 部分年份貸款增量:計劃數(shù)與實際數(shù)的對比表2.1.2 1987-2002年銀行間拆借成交額(億元)表2.1.3 1995~1999年農戶借貸資金來源構成(%)……附圖

章節(jié)摘錄

  成立于1954年9月,隸屬于財政部,直至1979年8月獨立出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的職能是辦理國家基本建設撥款和企業(yè)、機關等用于基本建設的自籌資金的監(jiān)督撥付工作。1958年后,國家賦予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管理基本建設、地質勘探和施工企業(yè)財務預決算的職能。中國銀行。1949-1979年3月,中國銀行一直是中國人民銀行所屬轄的一個部門,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為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外業(yè)務局。農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國金融中介的組成部分。至1956年,農村信用合作社總數(shù)達10.3萬個,基本上是一鄉(xiāng)一社。農村信用社受中國人民銀行的統(tǒng)一領導。在建國初期,私營金融業(yè)還存在,主要是私營銀行、私營錢莊。1952年12月,對私營金融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私營銀行和私營錢莊或被并入公私合營銀行,或被撤銷。1956年7月,公私合營銀行被納入中國人民銀行體系之中。中國人民銀行行使了中國的銀行體系的絕大部分職能,其他專業(yè)銀行并不獨立存在,他們或是人民銀行的一部分(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或是財政部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整個銀行體系的主要職能是為企業(yè)提供周轉資金,銀行本身并不能在金融資源的配置上起實質性作用,因為投資計劃由國家計劃部門做出,然后由財政部安排財政信貸計劃,再由銀行辦理資金撥付?! ∫虼?,銀行被稱為財政部的“出納”。金融中介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相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也是在各級政府所在地設立相對應的分級機構。1949-1958年間,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職能是“保護國家財產,保障生產安全,促進物資交流,改善人民生活”。1958~1979年間,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并人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后者的一個部門,其國內業(yè)務完全停止,企業(yè)的意外損失由國家財政補償,國有、集體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對個人的意外損失承擔責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的非均衡金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