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 出版社:軍事誼文出版社 作者:李曉偉 頁數(shù):16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一部華夏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部大河的演變史,黃河與長江,同時孕育了華夏文明。特別是一部黃河的演變歷程,更是與歷代中原王朝更迭有著不解之約。而炎黃東進、大禹治水,秦漢雄風和唐宋氣象,甚或一切的盛世與末世交替,無疑都可在黃河這部流動的大書中找到詮釋。故解讀一部大河流變史也就是在解讀華夏的文明演進史。從古到今,大河的變奏與華夏文明的變奏相輔相成,互為動因。故與大河同行,與昆侖同在,溫故知新,放眼未來,既是人與大河的相守鐵律,更是永恒的人文坐標?! 杜c大河同行與昆侖同在》將帶你一同上溯大河源頭,追隨炎黃腳印,與歷史同行,與大河同行,領略百代風云,共賞5000年大河變奏之音。
書籍目錄
大哉“河出昆侖”與華夏文明(代序)前言昆侖龍脈地華夏文明與大河同行華夏文明順天地之運炎黃東進聚百代風云大洪水下的文明再生黃河流域的演變與王朝更迭河首之“謎”河首世居民乃炎帝正宗后裔三危地——青康藏黃河文明薈萃古都長安生態(tài)變化與黃河變奏“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與文化遷徙星宿海一柏海一西海黃土高原大出血高山流水黃河源一壺口瀑布一人??趹液拥碾[憂河源祭神山遠去的羊皮筏破冰的黃河梯級電站與大河安瀾沙塵暴黃河右岸登華山再塑昆侖
章節(jié)摘錄
炎黃東進聚百代風云 對于中國古籍中多次濃墨重彩所記述的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zhàn)”,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該作出怎樣明晰的梳理與判斷呢? 我們姑且先引述《史記·五帝本紀》的有關部分:“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互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藪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疆、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黃帝崩、葬橋山。” 如果仔細推敲,再參照其他古籍記載,并對地下考古遺址的對應年代及文化類型進行分析,再對當時時代的古氣候、古地理變遷進行綜合性對位判斷,我們便可明白:所謂蚩尤,乃代表東夷三苗九黎族團。所謂炎帝,乃代表烈山氏神農族團。所謂黃帝,乃代表軒轅氏族團。他們所處的時代及地域,既有先后時序,亦有彼此交錯。應該說,蚩尤族團是最早居于中原及東部沿海地區(qū)的一族,生活方式主要以漁獵為主,農業(yè)為輔,冶鐵發(fā)達。而炎帝族團是沿著渭水、黃河從西向東一路遷徙而至中原的西部羌戎集團,由于在種植業(yè)園藝方面發(fā)達較早,被尊為神農氏。因其族群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族群的壯大亦是必然,故在東進中原時先與蚩尤的東夷三苗九黎族團發(fā)生沖突。這種沖突的時段肯定相當長。因炎帝族團與后起于渭水的軒轅族團同為羌戎分支,故以兄弟相稱。經炎黃聯(lián)手、將蚩尤族團驅逐出中原。但勝利后的炎黃兩族團又發(fā)生戰(zhàn)爭,結果是后起的軒轅族獲勝,軒轅代神農而成為中原主人。后來蚩尤族團休整多年后前來復仇,卻被已經融合成黃炎聯(lián)盟的聯(lián)軍打敗。于是三族團共尊軒轅氏為黃帝,始為天子?! 】梢钥隙ǖ卣f,這個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 所以說,把蚩尤、炎帝、黃帝分別看做是三個具體的人肯定是說不通的,而將他們分別作為三個不同的氏族集團來看則合乎實際。從對應地下文物考古的情形來看,則蚩尤代表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而炎帝代表仰韶文化。黃帝因是后起之雄,則代表了前兩類文化的融合。從相互印證的時段來看,則明確無誤地表明,蚩尤在前,炎帝居中,黃帝在后。三大族團的先后角逐,爭斗持續(xù)了千年之久。當然,我們現(xiàn)在所認定的那個葬在橋山的黃帝,既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亦是一位大一統(tǒng)后公認的人文代表。而他的公孫氏或軒轅氏族團先代,肯定是繁衍、發(fā)展壯大了數(shù)百年之久,才最后由這個被公推為黃帝的人統(tǒng)一了天下。這情形有些類似于秦統(tǒng)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的秦始皇——由于名震天下,武功赫赫,世人倒大多忘記了從他的先祖秦穆公算起,秦用了500年的奮斗,才把統(tǒng)一六國的桂冠戴到了秦王贏政的頭上。而黃帝的最終被尊為華夏之祖,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在他的時代文治武功及德政的積大成者?! ∪绻覀儊碛^照一下當時時代的古氣象、古地理變遷,就會更加明白當時世事滄桑巨變的大背景原因了?! ≡诰嘟?000年左右,黃河下游山東半島至連云港一線因海平面上升而變?yōu)榇笱笾泄聧u。這是由于氣溫上升上游冰川融化以及月亮對地球的引力綜合作用所引起的狀況。當時居于今華北及東部沿海一線的東夷太昊一少昊族團因各部落被洪水湖泊分割,自然形成了九夷部落。待隨后的數(shù)百年間海水退去后,九夷部落遂又逐漸發(fā)展聯(lián)合成為三苗九黎族團。很顯然,這個東夷族團當時已創(chuàng)造了相當高的文明,他們在漁獵、造舟、營建城池以及冶金術方面均有建樹。并且,他們對天文星象的觀察也頗具成就?,F(xiàn)在連云港郊區(qū)的巨石山上,有東夷人留下的既像太陽又像人臉的巖畫,其意義非比尋常,是當時圖騰崇拜的經典表述。更讓人稱奇的是,他們競能在碩大光滑的巨石上,雕刻排列出北斗七星的圖案,表明當時他們族團設有專門的天象研究機構,且對天文知識的運用也達到相當程度。而按照《山海經》的記載說少昊國在東方大海中,可以明確印證今連云港一線朝北包括山東半島俱被孤懸在大海之中的事實。而這個東夷太昊、少昊部落的后裔,即就是后來大海退去以后聯(lián)東夷九黎部落而起的蚩尤。很顯然,蚩尤族團在炎帝族團由西向東發(fā)展的期間,曾雄踞于現(xiàn)今的中原華北及東部沿海一線,并且創(chuàng)造了史前燦爛的東夷文明或稱鳥夷文明?! ∧敲矗藭r的炎帝族群呢,他們正從渭水、黃河兩岸一步步東進,種植五谷、繁衍擴大族群、制彩陶、營房屋、馴化牲畜、傳播農耕。一直到族群擴大進入中原后,便與此地的蚩尤族團發(fā)生了沖突。這個被稱為炎帝神農氏以及后起的軒轅氏所代表的農業(yè)文明,遍布黃河上中下游各地,其文明當屬地下考古挖掘出的仰韶文化。從文化的覆蓋范圍來看,炎黃兩族團的人口及農業(yè)生產力水平當居蚩尤族團之上。而蚩尤族團因為冶金術領先,其所制造的紅銅戈矛曾給炎黃以重大打擊。而炎黃聯(lián)手,加之又以各諸侯征師以助,炎黃聯(lián)盟終于打敗了蚩尤族團,占據(jù)了中原。 一個必須引起深思的問題是:炎黃族團先后由西向東,沿黃河東進,他們代表著居高臨下開拓進取的銳氣,更代表著從相對差的環(huán)境向相對好的大環(huán)境轉移前進的進取力量,其動力當是勢在必奪、舍我其誰?這也可以看出炎黃文明沿黃河東進的歷史必然性,因為,更廣闊的東部平原自是墾殖農業(yè)更大的用武之地。而農業(yè)文明相較于漁獵文明,其先進生產力的力量自是不可阻擋的。 至此,我們應著重探討一下炎黃文明脫胎于羌戎文明的脈絡及演變過程。明白了這個過程,也就明白了為什么華夏文明主要是由西向東,沿黃河兩岸發(fā)展起來的大緣由?! ?95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在青藏高原進行普查時,足跡涉至高原腹地的長江源頭沱沱河沿岸,在可可西里的三個地點采集到10余件打制石器,分別有精致尖銳的石核,鋒刃的石片等舊石器時代的工具。1980年夏,青海省文物考古隊在黃河上游的共和縣曲溝地區(qū),又采集到一大批與可可西里發(fā)現(xiàn)的石器相類似的原始人遺物。1982年7月,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lián)合考察隊,在柴達木盆地小柴旦湖東南岸的湖濱階地上,找到了一批上百件的舊石器。1984年6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和古人類研究所在同一地點的古湖濱沙礫層中找到了與古石器共存的原生層位,并相繼找到了各類石器112件。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有雕刻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累計41件。據(jù)碳14測定和地層對比測算,其存在年代大約距今3萬年。這一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它說明,在距今3萬年前,甚至可以上溯到八九萬年以前,青藏高原是適合于古人類生存的地區(qū)。當時的狩獵活動廣泛而普遍,草原與灌木叢林中棲息奔跑著數(shù)量眾多的羚羊、羚牛、野驢、野馬、野狐、兔子、鹿群等大量野生動物,這為原始人提供了豐富的食源。而遍布高原上星羅棋布的眾多淡水湖,河流小溪等,則為原始人提供著豐富的食用水。就海拔而言,數(shù)萬年前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當在兩千米左右,植被豐茂,氣候濕潤,且視野開闊,特別適合于古人類的生息繁衍。我們可以設想,這些活動于兩三萬年到10萬年前的高原古人類,大約是從岷山、橫斷山脈一帶的原始森林區(qū)逐漸向西遷徙到達青藏腹地的,因為大森林中的蛇類、毒蜴類爬行動物及以毒障之氣對古人類的威脅,以及古人類對寬廣的視野的需求必然導致古人類的大遷徙。而青藏高原的坦蕩開闊與生物多樣性則是一個理想的去處,如此,古人類的足跡必然要光顧這一片高大陸了。因為,生存需求導致生活區(qū)域的擴大與開拓,這是鐵定的法則?! ?993年,考古人員在格爾木市以南130公里處的東昆侖山中發(fā)現(xiàn)了古人類使用過的燒土層及四層炭屑,并發(fā)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少的經人工加工的貝殼裝飾物和一批細石器,在同一剖面的炭屑層中,還發(fā)現(xiàn)了鹿科動物的牙齒化石。 據(jù)測定,這些遺物距今約1萬年。1980年夏,青海省文物考古隊在黃河上游的龍羊峽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六處不同于新石器時代任何文化類型的遺存,在其中一處出土文物1489件,其中細石器1480件,骨器7件,裝飾品2件。石器中最具價值的是一套用于加工谷物的研磨器,略成長方形橢圓狀,凹槽平滑,與用于實施研磨的石塊成對應關系——這表明當時的采集農業(yè)已經出現(xiàn),先民們的生活方式發(fā)展到狩獵與農業(yè)并重的時代。此處遺存當在5000年左右,恰是傳說中的西王母時代,亦是炎黃兩族團東進的時代。此時代在青海的柳灣地區(qū),“彩陶流成了河”,是一大觀無與倫比的輝煌。 齊家文化類型的代表性發(fā)現(xiàn),是在黃河上游的青海貴南縣尕馬臺出土的青銅鏡,其制作精良,光可鑒人,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早的銅鏡,距今3000 年。其出土曾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很顯然,銅鏡的使用表明了貴族的產生與階級的分化,也表明了古人審美的深化與提升,是一種文明進步的標志。而在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qū),發(fā)掘出銅制的刀、斧、鉞、鏃和木制的車轂以及毛布,其工藝相當成熟——這些產生于2700年前的遺物,據(jù)專家考定,屬古羌人的遺存,其與當時正雄踞于關中平原的周王朝的青銅文明可以比美。這說明,從石器時代一直到青銅時代,發(fā)祥并衍生于青藏腹地的西部羌戎文明一直處于華夏文明的領先地位。而炎黃二族團的血緣與文化,以及他們由西往東的發(fā)展歷程,無疑都會證明,炎黃文明是脫胎于羌戎文明,并發(fā)揮壯大更新了羌戎文明、其本源都出自從遠古走來的昆侖文化。大昆侖為古代先民提供了最早的高大陸以躲避洪水,更為他們提供了狩獵與采集農業(yè)的生存環(huán)境。后來,隨著高原的逐漸升高,文明的腳步便漸次向東轉移,古羌人的一大部分隨著炎黃二族團沿黃河一線走向中原,創(chuàng)造了具有決定意義的炎黃文明。而留居于高原古大陸的羌戎族,無疑成了現(xiàn)今藏族人的前身— —這個歷史脈絡清晰而明確,有大量的考古學成果和文化人類學以及民族民俗學的成果可以佐證。 ……
編輯推薦
《與大河同行與昆侖同在》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又親涉實地考察體悟后完成的大作。細讀全書,發(fā)現(xiàn)它顯然不是那種應景浮泛之作,而是一部集歷史地理、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透視為一體的“真”書:真考察,真感情,真見識。 本書集學術性、紀實性、文學性為一體,融文史哲為一身,夾敘夾議,今古比照,自成一格。讓讀者在閱讀中既可以上溯大河上游,又可以縱覽大河全境,更可以在欣賞大河萬千景致的愉悅中,穿透歷史煙云而領略大河五千年之變奏與演進,從而借助一個獨特的視角體味華夏文明的生發(fā)與演進,領會華夏文明其所以能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自然與人文背景,從而在心底里升騰起一股感性的豪情和理性的導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