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2-1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露?莎樂,王書祥,金惠敏,薛曉源 頁數:239 字數:14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成書于2002年。作為"尼采百年解讀系列"叢書六部之一,該書一出版就在社會上特別是哲學界引起廣泛重視。本書是尼采曾經的戀人露·莎樂美對尼采的精彩回憶錄,閱讀本書對解讀尼采及尼采的思想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露·莎樂美(Lou
Andreas-Salome):俄國將軍的女兒,與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交往甚密。她把與尼采、保爾·瑞的三角戀愛關系稱作“三位一體”,后婉拒尼采的求婚。交際甚廣,與奧地利大詩人里爾克、奧地利心理分析大師西蒙·弗洛伊德、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有很深的交情。擅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他的本質
第二章 他的轉變
第三章 尼采體系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除宗教的天賦之外,在尼采所有偉大的精神天賦中沒有任何一種天賦同他全部的精神組織保持深刻的無情的關系。如果在另一個年代,在另一個文化時期,相同的情況下,絕對不會將這個牧師的兒子塑造成為思想家!然而,在我們年代的影響下,他宗教的精神卻得到了求知的方向,并企圖將那些他本能最急迫要求的東西,如同要求他健康的自然表達一樣,只能以病態(tài)的方式進行滿足——就是說,他企圖只借助于一個逆向關系作用于自己,而不是依賴于一個對他來說是廣泛的、于他之外的生活權力!這樣,他就實現了與其所追求的恰恰相反的結果:不是他本性的較高度的統(tǒng)一,而是其最內在的一分為二;不是將所有的感情沖動和欲望的緊密聯合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個體,而是將它們分裂變?yōu)椤癉ividuum'。要想實現一種經常性健康,就必須通過疾病的途徑;要想實現一種真實的崇拜,就必須要借助欺騙的手段;要實現真正的自我維護和自我振奮,就必須要使用自我傷害的辦法。 所以,在巨大的宗教的內心沖動中,存在著特有的獻身和特有的神化,存在著特有毀滅的殘酷性和特有崇拜的快樂感,存在著充滿痛苦的衰弱和獲勝后的痊愈,存在著熱烈的陶醉和冷淡的知覺。對尼采來講,他所有的認識全部來自這種內心的沖動并且無法解釋地消失在一種癥結中。在這里,人們感覺到了對立雙方的緊密聯系,它們相互不停地制約著對方。人們感覺到,以最大程度激發(fā)出的和聚集的力量無法控制地自由、混亂、黑暗、恐怖地墮落下去,然后又從中產生出一個向往光明和仁愛的渴望。這是一種意志的渴望,而這意志本身“也被無盡的苦難和它自己所聚矛盾的痛苦所破滅?!雹龠@是一種想創(chuàng)造上帝的混沌:必須創(chuàng)造上帝。 “在人中,造物與造物主是一體的:因為,在人中,有的是原料、碎塊、充盈、泥巴、污垢、荒謬、混亂;在人中,同樣也有造物主、雕刻家、堅實之錘、觀眾之神情和第七日?!?摘自《超善惡》225,張念東,凌素心譯。)在這里也表明,不間斷的痛苦和不間斷的自我崇拜是互相制約的。因此,總是產生新的特有的對立——正如尼采在國王威濕瓦米特拉的故事中所講:“這位國王經過了上千年的自我折磨才獲得了一種權力感和自信心,使他能夠去建立一個新的天國?!恳粋€曾經在某時建立過一個天國的人都是事先在他自己的地獄里找到了建立新天國所需要的力量……”(《論道德的譜系》Ⅲ10)。另一個使他想起這個神話的地方是在《曙光》113節(jié)中,并繼續(xù)對那些有權力欲望的痛苦者進行直接的描述,這些痛苦的人自我推選出來作為他們威嚴統(tǒng)治欲望的對象:“苦行者戰(zhàn)勝了他自己,他,的目光轉向內部,看到自己分裂為一個受害者的和一個旁觀者;當他打量外部世界時,他似乎只是在為焚燒自己的柴堆搜尋木柴,在這幕渴望出人頭地的最后的悲劇中,惟一的角色是點燃和焚毀了自己”(田立年譯)。這一段對迄今為止所有苦行者和其動機的描寫,用以下評語作為結束:“是的,渴望出人頭地的圓圈真的在苦行者那里永遠結束了嗎?難道這一循環(huán)就不會重新再來一遍,把苦行者的那套作風與一位憐憫的上帝的基本性情緊密結合起來?” 對此,他在《人情的,太人情的》1137節(jié)中說道:“有一種對抗自己的頑固力量,而苦行者的某些形態(tài)正屬于對這種對抗最純正的表達。某些人具有同樣的一種強烈實施他們權力和統(tǒng)治欲望的需求,致使他們最終落到對他們自己本性的某些部分進行虐待的地步。這種對自己本身的破壞,這種對自己本能的嘲弄,這種從中產生如此之多宗教信仰的“spernere se perni”,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極度的空虛。人對于因過分的要求而被迫使用武力感到是一種真正快樂之感,之后又在他的心靈中崇拜這個專橫要求的東西?!痹冖?38節(jié)中他又說道:“其實,只有發(fā)泄沖動的感情才對他至關重要。因為,為了緩解內心的緊張,他似乎要集中敵人所有的矛并把它們刺進自己的胸膛。”在142節(jié)中他還寫道:“他用他的自我鄙視和殘酷性去譴責他的自我崇拜,他對他情欲的瘋狂爆發(fā)而感到高興——他明白,他給他的情感,比如最外在的統(tǒng)治欲望的情感設置了一個圈套,致使他陷入了最外面的侮辱的圈套中以及他的被煽動的心靈通過這個鮮明的對照而被四分五裂;從根本上說,這是他所追求的一種少見的情欲。但是,也許是那種情欲,所有其他的情欲都被聚集在它的中間。諾瓦利斯,這個由于其先知和直覺使其成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者之一的人,有一次用天真的快樂說出了全部的秘密:非常令人驚異的是,情欲、宗教和殘酷性的締結使人們剛剛注意到它們相似和它們共有的意圖。” 實際上,對尼采的正確研究,就其主要內容來講,就是一種對宗教心理學的研究。僅就這點而言,好像宗教心理學領域已經不再神秘,掠過的明亮光線灑落在他本性、痛苦及自我快樂的含義上。他的整個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源于他失去了信仰,也就是來源于“關于上帝之死的情緒”——這一巨大的情緒一直影響著他,直至到最后,他在狂想的界限上寫成的著作,直至影響到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四部分。有這種可能性,在自我崇拜的不同方式中“為已失去的上帝”尋找一個替身,這就是他精神的歷史,他著作的歷史,他疾病的歷史。這是“思想家所具有的宗教的附屬欲望”的歷史,即使是上帝消失之后,這一附屬欲望也還強烈地存在著,他經常提到它,在它那里可以找到尼采在《人情的,太人情的》Ⅰ 223中使用的語言:“太陽已經落山,但我們生命的天空還在因它而發(fā)熱,還在因它而發(fā)光,盡管我們已不能再看見它?!?。對此,人們在《快樂的科學》125節(jié)中可讀到“瘋狂之人”令人感動的感情的爆發(fā)。他大聲喊道:“《上帝哪兒去了?》讓我告訴你們吧!我們把他殺了!——是你在快樂的科學中(戲虐、陰謀和復仇38)看到關于人的情緒好像在上帝對人的創(chuàng)造中就已完成了: 虔誠者說道: ‘上帝愛我們,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我們’, 你們,精明的人立即回答:‘人創(chuàng)造了上帝’! 難道不應愛他創(chuàng)造的? 抑或因為是創(chuàng)造而應否定? 這問題欠妥,還是讓魔鬼收走吧。 他和我殺的!咱們大伙兒全是兇手!——我們還沒有聽到埋葬上帝的掘墓人的吵鬧嗎?我們難道沒有聞到上帝的腐臭嗎?上帝也會腐臭啊!上帝死了!永遠死了!是咱們把他殺死的!我們,最殘忍的兇手,如何自慰呢?那個至今擁有整個世界的至圣至強者竟在我們的刀下流血!誰能揩掉我們身上的血跡?用什么水可以清洗我們自身?——這偉大的業(yè)績對于我們是否過于偉大?我們自己是否必須變成上帝,以便顯示上帝的尊嚴而拋頭露面?從未有過比這更偉大的業(yè)績,因此,我們的后代將生活在比至今一切歷史都要高尚的歷史中!”(摘自《快樂的科學》125,黃明嘉譯。) 在最后的創(chuàng)作時期,尼采自己用查拉圖斯特拉的話(Ⅰ結尾)說出了引發(fā)這種痛苦和渴望爆發(fā)的答案:“一切諸神都已死了!現在我們只愿意超人之生。” (摘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Ⅰ結束語,楚圖南譯。)這一并說出了他哲學中最內在的靈魂。 在其著作接近結束時,尼采也試圖借助這個使他自己發(fā)生如此轉變的特性來理解瓦格納的音樂。因此,他將瓦格納的音樂天賦理解為反映他靈魂狀況的一種形式: “當他的音樂用一種殘酷的決定使自己服從于那種與命運一樣無情的劇情過程時,這種藝術的熾熱精神卻渴望在自由中,在荒野中進行無拘無束的漫游”(82)。 “在所有那些愛講美麗空話的人的頭上,在他們狂熱的戰(zhàn)斗之上,在整個矛盾的混亂之上回蕩著一種強大的、具有交響效果的理智,這種理智持續(xù)著從沖突中創(chuàng)造和睦”(79)。 “當困難增長到十倍時,當他在與規(guī)則制訂者興趣的全部關系中能完全處于支配地位時,瓦格納就不再是瓦格納了。那種狂熱進行反抗程度被壓制成為一種簡單的節(jié)奏,并通過那些混亂的、多種多樣的要求和渴望而實施著一種意志”(80)。 但是,正是他們的這種雙重本能的轉變,導致了尼采最終必須在孤獨的軌道上繼續(xù)他思想的發(fā)展,這種轉變應在某時將他與瓦格納強行分開。只要尼采在這個時期內達到高潮,那已描述過的第一步就應不可避免地帶領他向前走。當他后來在他的不公正的小冊子《瓦格納事件》中強調“我最大的經歷就是一種康復,瓦格納僅屬于我的疾病”(前言)這句話時,實際情況似乎被完全顛倒了。因為,他的發(fā)展是在同瓦格納分裂后很長時間才進入病狀。是的,人們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起他的瓦格納時期,這一時期屬于他放棄健康的時期。盡管如此,在他的強調中,人們也應聽到了真實的東西:當時他還沒達到其本身的高潮,在那段時間中,他是健康和幸福的。 為了贊美高尚,他自己應該得到這份健康。為了從一個青年成為一個大師,他必須首先禁錮他的自我:但是,因為他帶有強迫的必要性的本能要求一個有宗教意識的青年,這樣只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青年人應同大師結合為一體——也有可能是為此而再次患病,也有可能是為了結束兩者之間的病狀結合。查拉圖斯特的話正適合他的這條通往偉大的路:“頂峰及深淵——此時終結為一!” 人們對尼采背棄瓦格納給予了不同形式的解釋,人們曾試圖從純理想動機的角度——從那種不可抗拒的真實欲望的角度——并且也從那種人情的—太人情的動機的角度,對這種背棄的行為進行解釋。但事實上,這兩種動機大概在其中以完全相似的形式相互交叉,如同這種形式在尼采的第一次轉變中,在他從信仰的疏遠過程中被使用的情況一樣;而正是這個情形,使他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找到了靈魂的安寧和精神的歸宿,致使瓦格納的世界觀就像一塊“健康的皮膚”,如此柔滑地緊貼在他身上,這種情形也激起他自己擺脫這塊皮膚,讓他將他的“過分的幸福作為一種痛苦”來表現,讓他“從他的幸福中受到傷害”。根據他的這種產生其自由意志志向的方式,他的那種“對自由意志者精神根源的設想”(《人情的,太人情的》1 232)絕對找到了用途,這種設想是通過極大的情感快樂,在已存在的世界觀中產生的: “同樣,如同冰川增大一樣,如果在赤道地區(qū),烈日用比以前更強的熾熱曬烤著海面,那么一種很強大的、已傳播開來的自由意志者的精神似乎對此證明,那種情感的熾熱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在上升。” 只有在自我要求的、自我尋求的痛苦中,他的精神才能成為那種有戰(zhàn)斗力的、堅硬的、用以武裝自己的、從而與他舊的理想進行戰(zhàn)斗的裝甲。無疑,他覺得放棄那種贊揚和奉承,并且同時從那種最終的依賴性中擺脫,是一種解脫;但是,這種自我解脫仍然描述了一種放棄的行為;他在這種自我解脫之下忍受著痛苦,正如在創(chuàng)傷中忍受痛苦一樣,盡管這創(chuàng)傷是由自己造成的。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前言1882年4月,作為保羅·瑞的朋友,露·馮·莎樂美在羅馬認識了年長她17歲的弗里德里?!つ岵?,當時她21歲。瑞比尼采年青5歲。而當她33歲時,作為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夫人,作為自由女作家即將第一次赴巴黎旅行之前在柏林寫下了這本名為《情遇尼采》的書。 《情遇尼采》這一書名清楚表明,人們不應將這本書僅僅看成是對其著作的詮釋,而是表明了作者同尼采的私人關系和在各種不同類型文件中以及尼采給她和給保羅·瑞的書信中的個別段落中表示出來的同樣的構想:要將仿佛隱藏在作品中的尼采的思想認識發(fā)展過程更準確地表達出來。 這種說法使人難以想象,構成本書前提的是尼采與露,馮·莎樂美的相遇只能被理解為是兩種生活道路和思想道路在一個完全固定的時間的相交,——并且,這本書的原稿也只有在露·安德烈亞斯—莎樂美生命中的一段固定的時間內才有強調:“在奧爾塔,我當時就已計劃,將您逐步引向我的哲學觀點——我認為您是第一個能做到這點的人?!薄霸谶@期間我們曾共同建造了我們的臨時宿營地,比如,在上意大利湖邊的奧爾塔,旁邊的蒙特薩卡羅似乎曾很吸引我們:由于我母親突然得了一場病,為了等她,尼采和我在蒙特薩卡羅停留很長時間,而這些引起了照顧她的保羅·瑞的特別反感?!?《生活回顧》——根據露·馮·莎樂美在陶滕堡寫的日記。)而尼采在《回顧我們在意大利的時光》中溫情地寫道:當我們“沿著狹窄的山徑向上走時”,“蒙特薩卡羅,是我生命中最令人喜悅的夢想,我感謝你”。 關于“在盧塞恩的日子”:1882年5月,尼采同露·馮·莎樂美“在盧塞恩的獅子花園邊”進行了一次“私密的”傾談,“因為,保羅·瑞向她轉達求婚的意思顯得不夠明確”,“但是,尼采同時也請求三人一起合影,盡管保羅·瑞表示極不情愿,這種不情愿使他的面部終生掛著一種病態(tài)的厭惡”(《生活回顧》)。從盧塞恩出發(fā),尼采與露·馮·莎樂美一起到了特利普森,“在這里他曾同瓦格納度過了令人難忘的時光……”。(見116頁及以下幾頁。) 陶滕堡(門)這個名字代表著尼采與露·馮·莎樂美之間思想觀點交流的高潮和交點,可這個詞并未出現在給保羅·瑞的信中,露·馮·莎樂艾在她的日記中寫到瑞叫,則通過下面的話表達了同尼采關系的終結:“我們的共同之處是我們有相同的天生的宗教信仰,而恰恰因此在我們中間爆發(fā)出如此強烈的不同,因為,從某種特殊的意義上講,我們都是自由意志者?!? 9月中旬,尼采從萊比錫寫信給弗蘭茨·奧韋爾貝克:“我同露的談話是這個夏天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我們的理性和品味都發(fā)生了最深刻的轉變——另一方面,我們彼此之間如此之多的矛盾都成了觀察研究對方最有效的人口。我還從未認識過這種懂得從他人的實踐經驗中獲取如此多的主觀觀點的人,從未認識過這種懂得從一切有豐富實踐纖驗者那里吸取如此多經驗的人?!薄疤针そo了露一個目標?!? 讀了這封信,還是難以猜想尼采當時還有一些看起來要修正的東西。更何況在偶然的、有意的和無意的事情上,對尼采不要有太多的指望,沒有什么東西會驅使他一再做出反應,直到無法忍受為止。 12月25日,也就是露·馮·莎樂美給保羅·瑞寫上述所引用的信前幾天,尼采就曾寫信給奧韋爾貝克:“昨天我也中斷了與我母親的書信往來,這在過去是無法忍受的,也許這樣更好,我大概很早就不能冉忍受這些了?!? “我與露的關系一直存在于最痛苦思緒之中:至少我今天相信是這樣,未來的,——如果有未來的話——,我也想對此說一個字,同情,我親愛的朋友,這是一種苦難的深淵——這也就是叔本華的信徒們所喜歡說的?!?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