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VS明治天皇

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王日根  頁數:14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他們,同樣于19世紀中后期登上最高統(tǒng)治者的寶座;他們的國家,同樣面臨著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嚴重局面;在這樣的危急關頭,他們同樣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法維新。然而,他的改革遭遇慘敗,國家的困境進一步加深;他的改革獲得巨大成功,國家從此踏入了近代化的行列。種種的相同,卻產生了最后的不同,他們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他們,就是光緒皇帝與明治皇帝。    為什么中、日走向近化化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過去的學者已經做了若干探討。我們只是想從光緒皇帝和明治天皇這兩個人物著手,通過比較手法,結合客觀時勢、具體實踐以及文化傳播因素,來重溫這段迷離的歷史。    圖文并茂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豐富的知識表格亦為本書添色不少。

作者簡介

王日根,1964年出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現為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專著有《鄉(xiāng)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歷史上民營教育的滋長》、《福建商幫》(合著)、《康熙傳》(合著)等。1999年獲“福建省青年社會科學先進工作者”提名獎稱號。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次獲省市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與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

書籍目錄

導言:卷入近代化漩流中的東亞性格篇 懦弱的光緒  子以父貴  “皇額娘”與“親爸爸”  西洋玩具的誘惑 果敢的明治  倒幕運動  武士道精神的薰陶權力篇 慈禧控制中的光緒  大敵當前  虛假的“歸政”  主戰(zhàn)派與妥協派  性格導致失敗 武士擁戴下的明治  中央集權的加強  中日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溯源篇 “文化優(yōu)越”光環(huán)下的積弱  國門洞開  危機的加深  洋務運動 “和魂洋才”謙卑中的開拓  培里叩關  “千歲丸”之行  制海權之爭變法篇 百日維新  康有為的努力  《明定國是詔》  西后與頑臣 大和之風  《五條誓文》  《大日本帝國憲法》用人篇 書生,幻想多于實際  天津的維新派  湖湘地區(qū)的維新派   六個人的維新 武士,成功源于實干  武士階層的形成  “尊王倒幕”的健將結語:“瀛臺之囚”與“民族之父”

媒體關注與評論

  19世紀后半葉,中日兩國同時面臨西方國家殖民入侵的困境。光緒皇帝沖破種種阻撓進行維新,卻最終慘敗于封建勢力腳下。明治天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強勢政權。這一勝一負的結果是日中兩國不同歷史命運的開端,其中引發(fā)的歷史性后果至今令人思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光緒皇帝VS明治天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看了這本書心情很沉重,對于那個年代的是與非描寫的很公正很客觀。給后人一個思考與警示的空間。
  •   感覺歷史書應該都那樣吧。。。給朋友買了,沒聽到有什么意見。。。
  •   還不錯,較公正地反映了二人在歷史舞臺上的功過成敗......................
  •   書很薄,感覺價格貴了點,但是紙質非常好,印刷很清晰,圖片也很清晰,有很多珍貴的老照片哦, 對學習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有一定幫助,開拓視野嘛
  •   還行,比較一般。
  •      光從寫作的角度看,不談歷史意義之類的,這本書清閑的時候翻翻還可以,對歷史或者考據執(zhí)著的遠之。這本書不過100多頁,插圖占了沒有三分之一也有四分之一的篇幅,可有可無,刪了也不影響敘述。材料不充分,也欠考證,觀點大多是別人說了半個世紀的觀點。要是聽過兩個人的名號想大概知道知道這倆都是什么人,這本書還可以參考。
      
       個人感覺這本書的兩個主角其實沒什么可比性,除了倆人所處的時代正好重合,倆人的國家又從大概相同的出發(fā)點走到了完全不一樣的終點之外,幾乎不可比較。所謂人比人,這樣的比較在光緒、明治、高宗、拉瑪五世之間都可以進行,足可以出六本書了(事實上出版社也出版了另外兩本:康熙對彼得;鄭和對哥倫布)。個人感覺(強烈)像康熙v.彼得v.路易、光緒v.明治這種對比頻見于各類圖書和各種講座里,完全是國人對清朝國史劇變的放不開。另外,這本書對倆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簡化得太厲害,實在是沒什么厚重感。
      
       對這段歷史有興趣,或有了解的讀者也許能從書里讀出不少東西,不過個人以為,這些感悟應該是來自讀者自身的,而不是這本書帶給讀者的。
  •     無論我們有多么討厭日本人,無可否認的是,日本是個善于學習與模仿的民族,打開日本史,為世人所知的兩次大變革都是徹頭徹尾學習鄰國的變革。一次是發(fā)生在中國唐朝時期公元六四六年的大化革新。另一次則是發(fā)生在清朝未期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維新。大化革新是全盤中化,明治維新是全盤西化,認認真真地學,一點也不含糊。昨天與同事Ken說起明治,同是變革,為何同時期清政變進行的洋務運動就胎死腹中,而明治維新卻能使日本從茸爾小國一躍成為巨人,短短二十多年的創(chuàng)新,就能在一八九四年打敗中國,一九零四年打敗俄國。這真是一個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學習最重要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全盤中化的大化革新也好,全盤西化的明治維新也好。日本人都一絲不茍地從無論是制度、服裝、建筑、語言、教育全盤地學習進步對手的長處,學習過程中始終是以學生的謙遜姿態(tài)進行。而中國的學習則如梁啟超所言,是處于一種老大帝國的心態(tài),從不肯放棄自身的陋習文明,死抱著傳統(tǒng)不放。在怎樣學習西方的問題也扯了經年,最后由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半中半西不倫不類地學習。學又不愿完完整整地學,學的都是枝節(jié),以為對手的強大是船利炮利、壘固兵強。終于在甲午一戰(zhàn)中,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對手全殲。百年后的今日再讀這段歷史仍然讓人痛惜不己。才知道腐敗的政府鮮能打贏對外戰(zhàn)爭。
      
      說起要不要全盤西化的問題。其實到了今天我們的社會早就是一個全盤西化的社會了。不妨檢視一下自身,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生活中吃的、穿的、喝的、住的、坐的、乘的、看的,那一樣不是西方的東西?甚至于我們現在所說的語言也不再是傳統(tǒng)中國的語言,我們思考方式也不再是傳統(tǒng)中國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現在還保留多少?只是老大帝國的心態(tài)不愿承認而己。
      
      我倒想起邯鄲學步那個故事,到邯鄲學別人的走路姿態(tài),最后別人走路姿態(tài)沒學會,自己原來走路的方式也忘了,只好爬回去。
      
      http://www.skycentre.cn/u/peterlee/archives/2007/208.html
  •   改革、改良、變革、革命,我們太善于玩諸如此類的文字游戲,實質的內核反倒不夠重視,甚至完全忽視了吧。
    洋務運動發(fā)動為時已晚,主事者多為漢族督撫,行動、言論不時被上層猜忌,不免投鼠忌器,另外,各省不相諧調,各自為政,整體上一盤散沙,即使在甲午海戰(zhàn),南洋水師竟然目之為日本與北洋水師的戰(zhàn)爭,而不是日清戰(zhàn)爭?!I導來了,我要下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