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1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作者:田永勝 頁數(shù):283 字數(shù):22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強調(diào)詮釋的創(chuàng)新、文本啟迪、超越文本的內(nèi)容,都發(fā)揮了本體詮釋學的得要精神。他對王弼的詮釋,具有三個層次的意義:一、超越了傳統(tǒng)研究的窠臼;二、常握了哲學詮釋學對文本的重視;三、強調(diào)超越文本的觀點符俁本體詮釋學的論旨。由此,他的論文可以說提示了一個新研究方向。
作者簡介
田永勝,1969年生,山西五臺人。1992年獲山西師范大學哲學學士學位;1995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5-1996年在北京市西城區(qū)團委工作;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光明日報主任編輯。
主要著作:《心靈的守望者》(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五種倫理
書籍目錄
序言一序言二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生平與著述 第二節(jié) 王弼玄學思想的源泉 一、玄學并非受漢末清議的影響而產(chǎn)生 二、王弼玄學并未受某些前人的影響 (一)、王暢影響王弼的觀點難以成立 (二)、王弼受荊州學派影響的觀點顯得牽強附會 (三)、王弼思想未受《人物志》影響 (四)、王弼這學并非來源于蔡邕、芊遇等人的學術(shù) (五)、王弼思相受《太玄》、《論衡》影響的觀點也難以成立 (六)、王弼思想與傅嘏等沒有多大關(guān)系 第三節(jié) 五弼玄學是儒道融合的產(chǎn)物 一、強大的儒家勢力 (一)、曹魏歷代皇帝都重視儒學 (二)、懂儒家典章制度的人很多 (三)、仍然有不少人詮釋儒家經(jīng)典 (四)、許多士人精通儒家典籍并奉行儒家思想 二、漸盛的儒道融合思潮 (一)、曹魏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儒道融合 (二)、一些儒學修養(yǎng)深厚的士人轉(zhuǎn)向道家思想第二章 一有研究方法的審視 第一節(jié) 經(jīng)典詮釋的產(chǎn)生與王弼對經(jīng)典的詮釋 第二節(jié) 文本的變動對詮釋的影響 一、文本的差異 (一)、《論語》在漢代有三個版本 (二)、《老子》有多個版本 (三)、《周易》也存在不同的版本 二、文本的差異會造成詮釋的差異 (一)、文本誤句的不同造成詮釋的不同 (二)、文本詞語的差異造成詮釋的不同 (三)、斷句的不同造成詮釋的差異 第三節(jié) 區(qū)別注釋中的文本思想與詮釋者的思想 一、不能把注釋完全看作是詮釋者的思想 二、文本的約束與詮釋的客觀性 (一)、文本的約束使得詮釋具有較大的客觀性 (二)、把注釋全部當作詮釋者的思想會遇到一些難題 1、“道”與“無”的矛盾 2、生成論與本體論的矛盾 3、“崇本舉末”與“崇本息末”的矛盾 三、詮釋者的前見與詮釋的主觀性 (一)、詮釋者的前見 (二)、詮釋的創(chuàng)新 1、詮釋中超越文本的內(nèi)容 2、從文本中受到的啟迪 第四節(jié) 如何區(qū)別注釋中的王弼思想與文本思想 一、如何區(qū)別《老子注》、《論語釋疑》中的文本思想與王弼思想 ……第三章 王弼《老子注》與《老子指略》第四章 王弼《易經(jīng)注》及《周易略例》第五章 王弼的《論語釋疑》第六章 王弼玄學思想管窺第七章 王弼《老》、《論》、《易》注對后世的影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