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冰

出版時間:1998-04  出版社: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  作者:余杰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獨裁員導(dǎo)致壓迫,獨裁導(dǎo)致卑躬屈膝,獨裁導(dǎo)至殘酷;最可惡的獨裁導(dǎo)致愚昧……

作者簡介

余杰,1973年出生于四川農(nóng)村,北大中文系碩士研究生,雖身居校園,卻時刻關(guān)注著時代和人生,并不斷有文章見諸各大報刊,因而深受北大師生偏受。有人稱其為北大怪才、“第二個王小波”。由于他文筆犀利、思想深邃,另有一大部分作品鎖在抽屜里,人稱“抽屜文學(xué)”。本書正式出版前,曾以手抄本   形式在首都九所名牌大學(xué)中悄悄流傳。

書籍目錄

第一輯 火與冰 第二輯 情感驛站 第三輯 夜路冥想 第四輯 黑色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火與冰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1條)

 
 

  •      剛上大學(xué)那會接觸到余杰的作品,雖說當(dāng)時余杰熱早已過去,但對于當(dāng)時腦袋空空的我來說,那些直白而又充滿理想主義的文字,著實讓人激情燃燒了一把。
       充斥在書中的大量書名和名人名言如同精神鴉片一般讓人提神,但是激情過后,似乎也沒收獲什么。
       后來有人評價余杰作品,認(rèn)為其大部分內(nèi)容只是些讀書筆記罷了,沒有自已的思想在其中。但就當(dāng)時來說,自己還沒這個認(rèn)識,饑渴的一本接一本的看著余杰的書,能感受到他變得越來越激進,當(dāng)時便覺得他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了。
       果不其然,余杰寫了一本關(guān)于表演的書后就被消失了。余杰的勇氣還是值得贊揚的,不過這本論表演的大作就太一般了,怨婦一般刻薄瑣碎,基本沒什么價值。
       最近一次聽到余杰的消息,是其以基督徒的身份與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見面。如果說出走海外是無奈之舉,那么這次會面似乎是別有用心。他究竟是不是虔誠的基督徒我不清楚,但確有以宗教的名義干涉政治之嫌。
      更重要的是,他與美國政府之間的曖昧關(guān)系,讓人對其作為知識分子所應(yīng)有的獨立人格產(chǎn)生懷疑。
       今后應(yīng)該不會再看余杰的新作了。
      
  •     余杰,是可以與魯迅相提并論的文學(xué)家。他像他們一樣,用文字戳穿專制的謊言,用正義對抗暴政。可惜的是,他生在了這個庸碌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甚至沒有聽過這個為他們作戰(zhàn)的文學(xué)家。不管他的《為自由而戰(zhàn)》的文字多么灑脫優(yōu)美,義正言辭的理性的正義感多么強烈,即使銳利的的尖刀已刺向極權(quán)的心臟,由于監(jiān)控和打壓,和人民的選擇性遺忘——幾乎沒有人記得這么一部偉大的作品,記得這么一個無私的、為了中國人追求民主、自由的人。 不知為何,我認(rèn)為這是余杰最好的作品。當(dāng)時,余杰尚年少。可是,年少有年少的好。讀魯迅、郁達夫、李敖的早期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文字鋒芒畢露,因為內(nèi)心的無畏,把語言化作戰(zhàn)斗的武器;因為有一顆赤子之心,把內(nèi)心的憤怒吶喊;因為真摯的熱忱,為這時代而感傷。余杰的文字也是這種狀態(tài)。那些年,他不過是一個剛上研究生的北大學(xué)子,書生氣特濃??删褪撬@份追求真理、堅持正直、拒絕謊言和妥協(xié)的頑固態(tài)度,化作一篇篇用文字爭取民主、用真實對抗極權(quán)的優(yōu)美作品?;蛘?,愛和真理,本質(zhì)上是極致的自由,也因為此,必然會對抗極權(quán)和專制。 《火與冰》摘錄: 自古以來,身體可能會遭到禁錮,然而靈魂卻無法被禁錮,靈魂像飛鳥一樣在藍天上飛翔;生命可能遭到屠殺,然而思想?yún)s無法被屠殺,思想像游魚一樣在大海中游弋;書籍可能遭到焚燒,然而文明卻無法被焚燒,文明像樹的根系一樣深深扎根在大地上。 最軟弱的必戰(zhàn)勝那強悍的,而最黑暗的深夜,也正是黎明到來的前夕。 《圣經(jīng)》中說:   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dāng)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羅馬書13:12》)
  •      余杰是個憤青,他充滿激情,對于二十世紀(jì)末的中國社會種種現(xiàn)象進行思考、批判。他有北大人的驕傲,時刻以最優(yōu)秀的學(xué)府為標(biāo)準(zhǔn)批判師生。很佩服他淵博的學(xué)識,涉獵廣泛,汲取哲學(xué)、文學(xué)、歷史等學(xué)科的經(jīng)典著作思想,書中溢滿他對民主、自由思想的歌頌與追求。
       通過閱讀本書,管窺蠡測,了解到書中提及的經(jīng)典著作的主要思想。他很注重心理建設(shè),反省意識很強,問題意思很強,這是很難得的。
       他是一個孤獨者,然而精神世界是充實的。
  •     多年之后再看完全是兩個感覺了。
      記得讀中學(xué)的時候初見,簡直驚為天人。
      豈止思想深刻、眼光獨到,針砭時事,一針見血,簡直是憂國憂民,神一般的精神領(lǐng)袖。
      現(xiàn)在再看,竟然覺得不過是個憤世嫉俗的小青年在發(fā)牢騷罷了。
      年齡越長,越看不上文人的“不平則鳴”,因為那喧喧擾擾間難免泛一股浮躁的味道,年齡越長,越覺得低調(diào)的平靜更值得追尋。
      那天同中學(xué)的同學(xué)聊天,聊起當(dāng)年看到的“飛揚的文字”,同學(xué)說,那作者已經(jīng)徹底劍走偏鋒了,他們?nèi)ハ愀鄣臅r候甚至見到我們當(dāng)年的精神領(lǐng)袖出版的書名驚世駭俗的jin書!
      “他走那個風(fēng)格了”同學(xué)不經(jīng)意的說著,口吻帶一點戲謔。
      我們最終都選擇了更為中庸的那一種,我們看那些不平則鳴的文字,不輕易相信所謂的political speech,但我們也并不滿腔憤懣,偶爾談起政治,口吻中帶著戲謔,對,戲謔,有的時候,有些事情,并不值得太認(rèn)真的對待。
      
      
      
  •      這個憤青橫行的年代,反ZF言論充斥的網(wǎng)絡(luò),網(wǎng)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各種批判。所以如今讀來余杰這本1998的作品已經(jīng)暗淡了當(dāng)年思想獨到,批判犀利的光芒感,而它不夠成熟的地方卻讓我感到當(dāng)年膜拜它的不夠成熟。 感覺為了批判而批判的痕跡很重,批判成了作者的一種寫作快感和目的。重讀之,已經(jīng)沒有高中時候初讀的崇拜感。不過必須承認(rèn)的是作者年紀(jì)輕輕的閱讀量之光,學(xué)識之淵博!此書如今讀來還是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和思想性。還是推薦下吧!
  •      讀了余杰的《火與冰》,驚嘆于作者知識面之廣泛,遣詞造句引經(jīng)據(jù)典無一不信手拈來,至于究竟是一針見血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則是見仁見智了。
       坦白講,我并不覺得里面的文章有多深刻多有洞見,總覺得作者很多觀點都有失偏頗,我不知是否是我在鉆牛角尖,因為在作者某些名言典故引用得琳瑯滿目頭頭是道看似宏偉堅實的論據(jù)和言之鑿鑿的結(jié)論中,我總能找出某些可笑之處。
       里面很多不贊同的觀點就不一一論述了,我也僅就針對25歲的余杰和這本被無數(shù)人稱贊的書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作為一個胸?zé)o點墨的大學(xué)生,我來讀一個公認(rèn)為怪才的碩士生的文字,無論這本書有多少贊美和光環(huán),我依然能讀得出同齡人的感覺,稚嫩,激憤,和初入社會想要以天下為己任的那份急切。但紙上談兵永遠不是趙括的專利,它的繼承者和光大者中就有我們這些二十出頭,空有一身激情,卻毫無人生沉淀及洞察力和審視力的大學(xué)生們。我們對看到的一切不公正不均衡都有種指手劃腳的沖動和在撥亂反正上舍我其誰的自負(fù)與急不可耐。
       我總覺得,站在世俗圈子之外的有兩種特征鮮明的人,一種是常說的世外高人,就是那些站在圈子之外看圈子里蠅營狗茍的人,他們通常有一顆仁慈的心,對眾生充滿憐憫,他們可能身依然在世俗,而他們的目標(biāo)卻是拯救。而另一種人,就是一些從未進入過真正的世俗的圈子,只在邊緣部分聞到了世俗的氣息,在讀了聽了無數(shù)人對世俗的著作和看法后,便在腦海中構(gòu)造了世俗的種種丑惡,繼而對一個腦海中的想象展開猛烈無情的批判。而寫這些文字的余杰,我覺得至少從這一本書上看,他屬于后一種人。
       僅參加過一年的軍訓(xùn)就自認(rèn)為已經(jīng)了解了軍隊中的一切黑暗,大肆批判軍隊的不人道,體制對一切的抹殺,甚至聲稱國家不應(yīng)該建造軍隊。我覺得,可能在未來的某天能實現(xiàn)這么“崇高”的理想,但對于現(xiàn)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來說,這種言論真的有些幼稚和無力,太窺斑見豹了。
       批判體制的弊端,批判封建思想,批判中國的糟粕,批判權(quán)力的角逐……難道這么做就能顯示自己的偉岸高大出淤泥而不染獨具慧眼?在一些人性共有的劣根之處,卻把自己擇得如此干凈,我在感受到故作姿態(tài)外,只能搖頭輕嘆一句:少年輕狂。
       但值得肯定的是,對于羅素的“支配我一生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中,余杰確確實實是擁有第三種情感的,可能是愛這片滿目瘡痍的黃土地太過深沉,便不能忍受她的不肖子孫涂抹在她身上的任何污點。于是他開始尖銳地指出自認(rèn)為存在的矛盾,但其實他并不明白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甚至不了解這個所謂的矛盾形成的社會根源和其意識形態(tài)。縱觀歷史長河,有些社會矛盾,政體的弊端和制度的陰暗都是人類文明進化到一定程度作為獨有的特征而出現(xiàn)的,不是我們現(xiàn)在個人一棍子就能全盤否定它的歷史意義的。拿現(xiàn)在的道德觀去抨擊過去的種種社會畸形,實在是有些狹隘。讀史明鑒,而不是一味地端著高姿態(tài)去抨擊去批判,我只是覺得:狂錯了方向。
       看到許多人對這位年輕的怪才給予的贊美,無一不提到:這是一個類似于童話《皇帝新衣》中的敢于直言的孩子,我想這對于初出茅廬的余杰來說是贊揚,但重要的并不是指出不足,徹底地反思不足及如何改進不足才是自認(rèn)為有責(zé)的匹夫們思索的重點。
       國外好像是這些異見人士的天堂,有國外政府支持,他們的言論和行為便猖狂至極,我感到甚是可笑與憤怒。他們不止一次地贊美西方的種種體制與民主,鄙夷中國的專制和劣根性。每當(dāng)看到這些我就想把作者從書里面揪出來搖搖醒,甚至用棒子捶打一番讓其看清真正的現(xiàn)實,其實我也不知道究竟該被捶打的是不是自己。但我覺得這些人至少是讀過書人,他們現(xiàn)在的言論行為真真表現(xiàn)了一個文人骨頭最軟的一面,最崇洋媚外的一面,最善于幻想和構(gòu)造不切實際的一面。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國外的優(yōu)良體制拿到中國來可能就成一盤散沙,并不是用體制管理住人民,而是人民的整體人生觀價值觀決定他們應(yīng)該身處的體制。其實他們才是最可憐的,看起來是國外的重點保護對象,其實不過是國外政權(quán)拿來對付崛起中的中國的工具而已,并且國外對他們的保護,一定程度上也能讓他們更加欣賞國外的“人文主義關(guān)懷”,從而更加熱愛國外的種種,更加抨擊國內(nèi)的種種吧,國外政府應(yīng)該在偷笑吧?不暗自慶賀就有鬼了。
       雖然余劉廖都躲在國外,但我對余杰還是很有好感的,在《曖昧的鄰居》一書中,我能看到一個對祖國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的人在用心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修改一下艾青的名句:為什么我的心中常有激憤,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至于另外兩個,當(dāng)為中華民族人人譴責(zé)的敗類,我就不予置評了。
       所謂“愛之深,責(zé)之切”可能就是余先生之流吧,至于廖和劉,現(xiàn)在的我對于他們,除了無奈地笑笑,實在是想不出來更能表達我無語的心情了。有可能是我現(xiàn)在對一切認(rèn)識都只是個朦朧的階段,如果我哪天真的明白了余先生的思想,我想我會回來重新為他正下名的,雖然他并不需要也不在乎。
       說些無關(guān)緊要的吧,之前看《香草山》,上面余杰提到自己有一千多本書,我當(dāng)時驚嘆,讀了這么多的書?。∠胂胱约?,把除了教科書之外的所有雜七雜八的書湊在一起也不過一百來本,頓時肅然起敬,但今天讀了《火與冰》,我覺得余杰至少讀了兩三千的書了,掰著手指頭算換成自己需要多少年才能讀完并保證汲取到其中的精華,發(fā)現(xiàn)數(shù)字龐大后,不禁哀嘆自己浪費了過去的無數(shù)時間……先自抽一下。
       《香草山》上寧萱和延生對于《圣經(jīng)》的引用可謂是不厭其煩,當(dāng)時也不禁感嘆這才是真正的緣分,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我,不僅相知相惜,關(guān)鍵是倆人居然都崇尚《圣經(jīng)》,并且這么拗口的句子這倆人居然還能記得住并狂飆引用。我當(dāng)時就五體投地了。直到前些日子看劉敏(即寧萱)的一篇介紹他們組織的方舟教會的文章后,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倆在認(rèn)識之前都不信基督教也絲毫不理會什么你有罪我有罪大家都有罪,耶穌為我們而死的種種,對基督教的人文主義關(guān)懷也無太多感觸。驚覺《香草山》中倆人關(guān)于基督教教義和《圣經(jīng)》的相關(guān)引用都是虛構(gòu)?;腥幻靼祝涸偌o(jì)實的書信體小說,它也是小說??!
       《火與冰》中引用了一段關(guān)于牛和牛蠅的小故事,意在表明叮在牛屁股上的牛蠅不全是壞處,至少它帶給牛的疼痛可以刺激??炫?。我想把余先生比作牛蠅有失妥當(dāng),還是比喻成牛身上的一顆鋼釘吧,只要這鋼釘不被外界邪惡勢力利用涂上一些傳染病病原什么的,這顆釘子對社會進步,體制改革等就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
       不知道這么多敏感詞匯會不會被和諧。我要不要把所有的余杰都改為余先生?。。
       在只剩兩個多月就要決定命運走向的時候,我居然還在思索這些不現(xiàn)實的問題,太不知輕重了。再次自抽一下,滾去學(xué)習(xí)了。。
      
  •      初讀此書,還是剛剛進入大一的學(xué)生,無事時常在圖書館游蕩,于是遇到了這本書,封皮已經(jīng)破破的,幾近與書本分離,除了版本比較老的原因,還有就是讀的人也比較多。
       那時常懷一種不適應(yīng)大學(xué)生活的孤獨情緒,圖書館便成了最佳的桃源,以一名政治學(xué)專業(yè)的學(xué)生觀點來看,這本書漸漸啟發(fā)了我更多的思考,還有當(dāng)時存有的激昂文字的些許情懷,大一新生的青澀和思考,也便與此書結(jié)下了深深的友誼。
  •     初中時候讀的,對于閱讀量很少很少的青春期,這本書真讓我開了眼。當(dāng)時覺得是萬丈光芒平地起,擲地有聲的文字啊。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啟蒙了。所以也就看不下青春文學(xué)的無病呻吟了,老是沉溺在那種青春期的小情緒小感傷之中覺得怪沒勁了。像書中那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真心讓人向往?,F(xiàn)在看來,其實要稱“怪才”未必談得上,這樣的文章看的多了,有的類似的文風(fēng),甚至有點點浮躁,乃至膚淺。有的僅僅關(guān)于修辭,而不是關(guān)于思想。
      唉,年少時候的閱讀條件真的是很有限,初中圖書館的書都老得不行了而且基本上是607080年代的那種調(diào)調(diào),而且藏書少,權(quán)限又有限。這本書是在學(xué)校外的書店借的,租一天2毛錢。當(dāng)時就差把整本書抄寫來了。嗯 我抄書的習(xí)慣是不是跟閱讀條件的艱苦樸素有關(guān)?那本書后來小可也借了,發(fā)現(xiàn)了我的罪行,把那本書蹂躪到不行了……哈哈。
      
  •     我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因為這本如今看來有些膚淺甚至可笑的書籍而永遠告別了自己的少年時代,的確,它在當(dāng)年的蔽目陰霾之中就像一道耀眼的閃電一般,讓我們戰(zhàn)栗的同時,也使我們這些鐵屋中的奴隸們終于蘇醒。但正如阿爾都塞所說,閃電縱然耀眼,卻不能照明。隨著對余杰更加深入的閱讀與了解,我們開始感到一種不滿足,冥冥中感到這些文字之中蘊含著許多無法調(diào)和的,對抗式的矛盾。是的,余杰讀過萬卷書,但吸收的程度確實值得懷疑,他甚至?xí)奶频匾门c自己的觀點相悖的事例;更有甚者,他逐漸把自己寫成了一具干枯的靈魂,千篇一律的無病呻吟,讓人不堪卒讀。
      
      用李澤厚的話來說,余杰對于我們,完成了一個從啟蒙到蒙啟的荒誕過程。但當(dāng)我們能如此思考的時候,我們不禁暗自慶幸,我們走出來了,看到了閃電之后的和煦陽光。
      
      如今,他也遠走美國,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極右派。
      
      但也無甚可惜,那些當(dāng)年受他啟蒙,踏上反奴役,求自由之路的少年們?nèi)缃褚讶婚L大,我相信,他們中的不少人在真正的思想家的引領(lǐng)下,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要走的那條道路,縱使步履蹣跚,也一樣在堅定地前進著。
  •     我是十年錢讀的這本書,那是還初中生,似懂非懂,只是覺得作者在向著一個我不知道的東西發(fā)泄,現(xiàn)在我知道了那個東西是什么。今天偶然想起這本書,想起作者,這本書已經(jīng)很久沒有再版了,作者也出走美國了,他的敵人贏了,他被迫逃走了
  •      真希望自己是在10年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可惜不是??催^《香草山》認(rèn)識了余杰,為了余杰,才看了這本《火與冰》??戳思s4分之一,一百余面,感覺無趣,還是放棄吧。不是說這本書不好。余杰小小年紀(jì),能有這樣的閱讀量,能對這個社會有這樣清醒的認(rèn)識很是難得。但是,僅此而已。
       之所以要說這本書是馬桶文學(xué),原因有這幾方面。第一,全篇都是發(fā)牢騷,針砭時弊。前輩先賢全不放在眼里,批評這個,指責(zé)那個,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好不痛快??墒沁@些評論、指責(zé),我感覺缺乏深度,雖然很有些獨特的角度和不錯的文采。也就是在排泄他的精神垃圾,只是因為余杰讀過海量的書,排泄出的垃圾也就還剩余些文化的營養(yǎng)。能沉下心來,做更深度的思考,或者是更有力度的某一方面的深度報告嗎?第二,全篇都沒有什么連貫性,就是對社會,對生活,對文學(xué),或是對某些問題的一些簡短到幾十個字至幾百個字的個人見解和評論,適合在坐馬桶時隨手翻看。也許在某些方面和作者能有心靈上的契合。
       雖然如此,對余杰總的來說還是很欣賞的。在其他年輕人、大學(xué)生、小學(xué)生們忙著玩電腦游戲,忙著談戀愛,忙著看球賽等等玩的時候,余杰在爭分奪秒地學(xué)習(xí)。看的書越多,知識面越寬,對生命的領(lǐng)悟也就更多,對生活的體驗也會更深刻。所以,就連他和寧萱談戀愛,也能深刻到極致,對愛的內(nèi)心體驗深刻到極致。許多人談幾十次戀愛,也許也沒他談一次這樣享受吧。這個世界的水這樣深,每個人都難免迷惑,怎么樣保持一份清醒,不迷失自我;怎么樣能不被世界欺騙,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怎么樣能在看透世情后還保有一份赤子之心。我想,這些都需要我們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大量閱讀,和各種各樣有思想的作者做精神上的交流。
       就寫到這吧,等我能多看些書以后,說不定對余杰的這本書能有更客觀的評價吧。
      
  •     天生對一切感覺敏感銳利,除了有助于成為一個創(chuàng)作人之外,實在想不到還有什么優(yōu)惠,敏銳,最大的福利是傷痕特別難以消散,無端端下場雨,又聯(lián)想起撐過雨傘的場面之類,誰沒有與愛人分享過雨傘?一下雨就新愁舊愛如潮涌,想深一層,真的不如生來鈍惑過人,翻風(fēng)落雨,最好打場麻將而且是章低興高那種,因為愚,不必費煞思量盯下家,不必怕打這只可能出沖,聽這個有幾成機會,隨意順性而為,享受盲拳吃糊的樂趣。
      ==========
      
      學(xué)的生命長過絕對的統(tǒng)治者、神學(xué)或意識形態(tài)的教條、一個又一個的獨裁政府;審查制度一再被解除,言論獲自由。文學(xué)的歷史有一部分是書籍戰(zhàn)勝審查制度的歷史,作家戰(zhàn)勝權(quán)勢者的歷史。因此,在最壞的時代,文學(xué)都永遠葆有一位盟友:未來。意大利小說家西洛內(nèi)和莫拉維亞、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和小說家德布林的生命比法西斯主義更長久,就像俄國作家巴別爾和詩人曼德爾斯塔姆的生命比斯大林更長久——雖然斯大林主義把他們殺死了?!眲傋x到這里的時候,我想,格拉斯也許太樂觀了。還有那么多清脆的聲音被凍結(jié)在冰層里呢——何況,如《日瓦戈一生》所描述的那樣,在刀槍和坦克的面前,文字和書寫文字的人從來都是軟弱無能的。文學(xué)真能像破冰船劃開冰面一樣戰(zhàn)勝邪惡嗎?
      ==========
      
      
      《圣經(jīng)》中說: 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我們就當(dāng)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羅馬書13:12》)
      ==========
      
      
      《明史》中記載,丁士美為廩生時,年齡尚小。依據(jù)當(dāng)時規(guī)定,凡為廩生者,官府皆每月供給廩米六斗。一些年齡較大的廩生欺丁年少,把他的廩米全部分掉。他依然和顏悅色,沒有一些不樂意?!睹魇贰窊?jù)此稱贊丁士美為人“縝密端重,以道義自持”。我弄不清楚他持的人是什么樣的“道義”——一個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quán)利的人,必不會保護他人的權(quán)利;一個以忍辱來獲取令名的人,必不知人格尊嚴(yán)的可貴;一個對黑暗安之若素甚至與之共謀的人,必不會期望光明的到來。
      ==========
      
      
      我想起美國社會學(xué)家西爾斯論述知識分子本質(zhì)的一段話:“在每個社會里,總有一些對神圣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對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的本質(zhì)和引導(dǎo)他們的社會規(guī)律具有不尋常的反思能力的人。在每個社會都有少數(shù)人愿意經(jīng)常苦思冥想一些象征性的事物,這些事物通常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具體情況,并且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很遙遠。這些少數(shù)人有一個需要,需要把這種追求,表現(xiàn)在真摯的筆下對話中、詩歌中、雕塑中、歷史回顧和寫作中、儀式操演和崇拜活動中?!绷钊诉z憾的是,中國恰恰少了這少數(shù)非太監(jiān)化的知識分子。
      ==========
      
      杰出的生理學(xué)家賴希認(rèn)為,性壓抑產(chǎn)生僵化的性格,導(dǎo)致病態(tài)的榮譽、義務(wù)和自制的觀念,磨滅了人因經(jīng)濟壓迫而產(chǎn)生的造反欲望?!靶越d大大改變了在經(jīng)濟上受壓迫的人的性格結(jié)構(gòu),以致他的行動、感覺和思想都違背了他的物質(zhì)利益?!辟囅Q芯康膶ο笫欠ㄎ魉怪髁x群眾心理,但他的理論同樣適應(yīng)于東方專制主義。就整個人類來說:“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機械發(fā)展過程,機械的生活觀已經(jīng)一代接一代地在人的生物系統(tǒng)中越來越根深蒂固。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人的職能實際上已按一種機械的方式改變。人在扼殺自己的生殖職能的過程中已在血漿上僵化了?!辟囅5挠^點可以用一句粗俗的話來概括:生殖器就是自由的源泉,這一真理,中國的皇帝們再昏庸也明白,再不懂得治國也會抓住這一法寶。最后,層層積淀下來的中國文化便成為了一種強大的障礙,即“個人和社會中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力量的自發(fā)作用的障礙”。人人都太監(jiān)化之后,也就沒有人覺察到障礙的存在了。
      ==========
      
      
      我想,有的東西是不能忘卻的。忘卻了,我們就生活在虛空之中。于是,回到宿舍之后,我連夜寫下了這篇文字,獻給在“三·一八”慘案中死難的幾位女孩——當(dāng)然,又不僅僅是獻給她們。
      ==========
      
      即使我自己的世界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寧愿處于一無所有的狀態(tài)之中。
      ==========
      
      
      古代有哲人說過:“思想是不說話的言語?!比欢行┯廾恋娜?,總是以為不讓人說話就能夠斷絕思想和扼殺思想。在那最艱難的環(huán)境里,我依然與這一邪惡的理念對抗著。有了白日夢,看上去一點自由也沒有的我,卻擁有了真正的心靈的自由;而那些企圖剝奪他人自由的家伙,卻淪落到最缺乏自由的境地——他們連因和果都分不清。在歷史的鏈條上,我們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而他們最多是上面的塵埃罷了。他們以為自己是主人,把我們當(dāng)作奴隸來驅(qū)使,殊不知我們才是主人——他們連奴隸也不配。
      ==========
      
      “希望”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成其為希望。當(dāng)時,我躲避著孩子的眼睛,無言以對,唯有淚落黃土地——仿佛我也參與了罪惡。肩頭的閘門頓時顯得如此沉重,讓我喘不過氣來——我有多少同胞在這樣像螞蟻一樣卑微的生存著啊。
      ==========
      
      
      加繆所說的荒謬,就是一種在非人性的因素面前產(chǎn)生的不適感,就是一種在我們所見的東西面前所引起的墮落。加繆認(rèn)為,人一旦在平庸無奇、習(xí)以為常的生活中提出“為什么”的問題,那就是意識到了荒謬,荒謬就開始了,而人也就清醒了。一方面,人看到了這毫無意義的、雜亂無章的世界,它是希望的對立面;另一方面,人自身中又深含著對幸福與理性的希望,荒謬就產(chǎn)生于“這種對人性的呼喚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間的對抗”。當(dāng)我認(rèn)識到紙上的真理的卑鄙無恥的時候,我開始尋找我自己的、從生命中直接生發(fā)出來的真理。別人的拐杖支撐不了我的生活,我的生活需要我自己制造的拐杖。這個時刻,真理早已晦暗不明,每個尋找真理的的人尤其要小心。加繆說過:“在這個時刻,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歷史中或違背歷史劍拔弩張,為的是重新接受考驗并奪得他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他田地里微薄的收成,對這塊土地的短暫的愛情;在一個人終于誕生的時刻,必須留下時代和它青春的狂想。我對生活的全部愛就在于此:一種對于可能逃避我的東西的激情,一種火焰上的苦味。我靜止而緊張,沒有力量反抗要把世界放在我手中的巨大激情?!笔堑模切┣瓒际俏⒉蛔愕赖?,我會把它們像蛛絲一樣抹去。我在經(jīng)過了長久的猶豫之后,堅決地回答了加繆的提問:我能夠義無反顧地生活。生活在過去,生活在現(xiàn)在,生活在未來。加繆說得那么好:“如果我確信這種生活只具有荒謬的面貌,如果我體驗到它的全部平衡都系于我的意識反抗與這反抗要與之斗爭的曖昧之間的對立,如果我承認(rèn)我的自由只有對被限制的命運而言才有意義的話,那我就應(yīng)該說,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边@一點,我做到了。在一年的軍訓(xùn)中,我沒有獲得什么獎賞,諸如入黨、嘉獎之類的。然而,這段歲月成為我一筆巨大的精神資源,它是我生命的暗流,它存在著,時刻在提醒著我保持清醒的頭腦——那種企圖摧毀我們的力量有多么的強大。
      ==========
      
      
      美國麻省理工學(xué)院政治學(xué)教授白魯詢就尖銳地批評說,中國知識分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偽“愛國主義”,在其名義下盲從家長,崇拜權(quán)威,思想有許多條條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此尖刻的批評,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是事實。
      ==========
      
      
      情緒之外,是思想的空殼。不要忘了,這部電影產(chǎn)自市場經(jīng)濟發(fā)達的香港,渲染民族主義的目的不過是投合我們迷狂的“愛國心”,多賺幾個錢而已。時下,有諸多學(xué)者談“超越五四”、“走出五四”,口號倒是很響亮,依我看,“超越”、“走出”還遠遠談不上,現(xiàn)在是老老實實地坐下來“認(rèn)識五四”的時候了。
      ==========
      
      你自己心里想問什么就問什么,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在于,說自己想說的話。如果在外部的壓力之下不能說自己想說的話,這樣的人是最不自由的;如果自己主動放棄說自己心里話的自由,這樣的人是最可恥的人。
      ==========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yīng)該避免粗暴和專橫。這兩種性格,是文化的對立面。段同學(xué)兩者兼而有之,并且很是為此驕傲。念了十幾年的書,連粗暴和專橫都沒有磨洗掉,這書是怎么念的?一向自稱最有禮節(jié)的中國人,卻表現(xiàn)得最沒有禮節(jié),讓全世界的人都在電視機前面搖頭。
      ==========
      
      
      洛克說過:“最低級的自由是大聲說出自己心里話的自由?!?br />   ==========
      
      
      一個人身上都有太陽——只是要讓它發(fā)光?!北恍袨榕淹?、邪惡地創(chuàng)造新神的蘇格拉底、太陽神的教子,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對塵世生活的美,對人和自然界的和諧一致,都抱有偶像崇拜的樂觀信念。
      ==========
      
      
      六點鐘,等待在圖書館的門口。門衛(wèi)一開門,便像一群瘋狂的股民沖了進去,其實里面不是阿里巴巴的寶庫,里面只有書和看書的座位。有一次,嘩啦一聲,門上的玻璃被擠得粉碎。
      ==========
      
      
      《舊約·傳道書》說:“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fēng)往南刮,又往北轉(zhuǎn),不住的旋落,而且返回轉(zhuǎn)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轉(zhuǎn),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何處?!?br />   ==========
      
      
      愛默生是個背著十字架的學(xué)者和作家。他在黑暗的夜晚,舉著火炬,他說這才是知識分子的價值,我不愿把我與這個充滿行動的世界隔開,不愿意把一棵橡樹栽在花盆里,讓它在那兒挨餓、憔悴。學(xué)者不是獨立于世的,他是現(xiàn)今這個靈魂萎靡的隊伍里,一個執(zhí)旗的人。
      ==========
      
      
      在自己的斗室里,一次次地閱讀《死屋手記》、《白癡》、《卡拉瑪佐夫兄弟》,讓陀氏這位精神上的父親把苦難結(jié)晶成的冰山猛地推向我,砸得我頭破血流?!霸谖覀兊牡厍蛏?,我們確實只能帶著痛苦的心情去愛,只能在苦難中去愛!我渴望流著眼淚去親吻我離開的那個地球,我不愿在另一個地球上死而復(fù)生?!?br />   ==========
      
      
      們可憐的小星球被一道道的邊界線和國境線,被一層層的高墻和鐵絲網(wǎng)劃得遍體鱗傷,它在冰冷的遠方旋轉(zhuǎn)著,沖著這些星星飛去,在它的表面上,沒有一寸不是看守著人的土地??傆幸恍┣敉浇柚诹硪恍┣敉叫⌒牡厥匦闹渌那敉揭约八麄冏约海苑廊藗兌嗪粑豢谟兄旅kU的美好的自由空氣。魯斯蘭遵從這一條除了萬有引力定律外最重要的定律,仍愿充當(dāng)一個日夜不撤的守衛(wèi)。”魯斯蘭的忠誠使它成為警犬的模范,在一個人性消亡的時代,連運動的天性也不存在了。??滤f的“訓(xùn)誡制度”居然連狗都不放過——狗的視角是天真的,這種天真卻讓人窒息。
      ==========
      
      
      最近讀到三本好書:黃仁宇所著的《萬歷十五年》、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潰》、葉曙明所著的《草莽中國》。這三本書巧妙地形成了一個系列:它們分別勾勒出明、清和民國三個時代中國的混亂景象,以及分別屬于這三個時代的關(guān)鍵人物們的悲喜劇。
      ==========
      
      李敖思想的核心是“全盤西化論”,他是繼魯迅以來對傳統(tǒng)文化及知識分子自身反省最深入的人。他的《千秋評論》達到甚至超越了魯迅的思想。他揭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五大毛病:拙于謀生、急于用世、昧于盡忠、淆于真知、疏于自省,全都是“誅心之論”,鞭打在其七寸之處。
      ==========
      
      
      “人生是一個永遠體驗著自思著的過程,知識和知性乃至邏輯推理并不給我們提供現(xiàn)成的人生困境的答案,答案只在每個人的尋求和探索之中,在于我們把握那震撼我們靈魂的人生重大困境和對生存處境的深切洞悉。我們只是人生最高問題的提問者,答案在生命的真切體驗中,在親身的經(jīng)歷、直接的感受、心靈的痛苦、危機和喚醒中?!蓖踉来ㄖ匾曮w驗的內(nèi)向性,我則關(guān)注體驗的外向性,即以他人的體驗為自己的體驗,在對底層的、赤裸的、蠻性的、黑暗的、殘酷的生命狀態(tài)的體驗中,使知識者自身蒼白的、文弱的、虛偽的、中庸的、溫情的體驗得以豐富、擴展和升華。也就是魯迅所說的,認(rèn)識到“外面的人”跟“我”息息相關(guān)。
  •      生命中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知曉生活常識。
       生命如此脆弱,像一根葦草;但生命又如此強大,因為她有思想。
       一個人多有力量,要看他的思想走多遠。
       一切都會腐朽,但熠熠發(fā)光的思想不會,在悠悠時空,她會愈擦愈亮,像永恒的星辰,明眸于長空卻不刺眼。
  •     夜深,剛睡下不久,夢尚未能在恬靜中去得更遠,鐘聲兀然驚起
      心慌意亂、對著陌生的黑暗徒瞪雙眼
      
      既已醒來,再難如夢
      恬鄉(xiāng)不知去至何方,而晨曦遠未到來
      
      向黑魆里發(fā)送無聲呼喊的訊號
      久無回音
      同在黑夜驚醒之人默默
      
      
      殉道者只在朝霞里鳴鐘
      展開氤氳的流彩
      暗夜在他緊鎖的雙唇之后
      
      唐曼努埃爾
      像山頂一月的雪那樣蒼白
      像被風(fēng)刮起的湖面那樣猛烈顫抖
      眼中流下淚水
      
      明天我與你們同去天堂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正是我剛剛決意離開學(xué)校的日子。
      
       我以為,窒息只在圍墻之內(nèi),不想?yún)s將自己投進更巨大的迷惘中。
       有天從一個言行乖張的女孩手里得到了這本書,稍微看了幾行,就忍不住一氣讀下去。
       我靠在在家里陽臺上的尼龍?zhí)梢卫?,點盞小燈,徹夜未眠。
       讀畢,天邊稍有啟明。我合起書,閉上眼睛,感覺掉落進飽餐后無望的饑餓里,我所抱有期望的一切變成從未見過的碎屑,在黑夜的鐘鳴里化為烏有。
      
      
      
      
      
  •     讀這本書還是幾年前了,還在念大學(xué)。偶爾從一個書攤上看到的,主要還是被封面上的標(biāo)題吸引了,抽屜文學(xué),還沒有接觸過,還是一個北大怪才,看看。一上手就真的被吸引了,兩天兩夜,沒有間斷的閱讀,言語的犀利,針砭時弊的快感,很久沒有過的感覺,看過之后還到處向人推薦。現(xiàn)在想來那個時候的自己也還是年輕,一腔熱血在心頭,現(xiàn)在冷靜下來,看了更多作者的書,有了更多的思考,發(fā)覺成熟需要一個過程,不論任何人。
  •      在很早之前看到《香草山》的時候就很喜歡著位被稱為是“北大怪才”的人----余杰。那是的我還是在高中,不知在什么地方挖出了姑姑的書,雖然看起來很破。但很快的就被作者的描寫所吸引,不知不覺就陷入其中,恨不得馬上就將書看完。記得很清楚,第二天就要考試了,本來要早點睡覺的,卻被這本書吸引,欲罷不能。這也足以說明它對我的影響,至此,我認(rèn)識了他,認(rèn)識了這個思想獨特,敢于說話的人。
       時隔三四年,當(dāng)再次拿到他的書,還是很開心,很激動。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書,總被他的文字、思想所吸引??催@本書,讓文學(xué)院的我深感慚愧,因為書中很多的東西,包括一些很有名的作家,思想家都是我不曾了解過的。同是學(xué)中文的,為什么人家的閱歷是那樣的廣泛,而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或許這就是不凡之人與平庸之人的差別吧。但是最重要的是讀這本書讓我更深層次的認(rèn)識到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所謂的名人,學(xué)者到底是怎樣的。曾經(jīng)在我的眼中,像錢穆先生,季羨林、張岱年、鐘敬文等人是我不曾企及,高高仰望的人,或許也是很多人所仰望的人,可是,余杰就敢于指出他們的缺點,甚至是批判他們。讓我覺得其實,那些名人或許真的沒有世人所傳說的那樣偉大,讓我能夠更加真實的認(rèn)識他們,不至于被“名人效應(yīng)”所影響。
       他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學(xué)校,關(guān)注自己。時時反省和檢討自己,這并不是一般的自我檢討,只是一個形式化的東西,而是對自己的人生的真正的思考,甚至是對自己進行拷問。
       《火與冰》或許就是對生活的似火的熱情,和冷靜的思考。是互為矛盾有相互促進認(rèn)識生活,認(rèn)識自己的一種狀態(tài)——火與冰。
      
      
       其實想寫的遠不止這些,但是不知道怎么來表達自己所想的,應(yīng)該要好好練練~
      
  •     中學(xué)時代的最愛書,后來發(fā)現(xiàn),你要有自己獨立的想法,文科的思維往往解決不了問題,擁有文人的情懷不錯,但也需要工科的思維和理性,你可以嘗試著比余杰看的更遠。
  •     認(rèn)識自己的愚昧與卑微,是自信心的一建立的根基。
      
      孔夫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卻是百家爭鳴的時代。
      
      我的讀書心得:面對所有漢語寫作的文章時,讀出每個字每個詞的反義詞來,這便是真相。
      
      是人,便有人的弱點;詩人,便有人的陰暗面。我們用不著去苛責(zé)誰。我們一定要警惕:千萬別把人當(dāng)神!
      
      相對于真話而言,假話的制作乃是一門精致的藝術(shù)。
      
      項羽的無奈。他能放一把火燒掉,卻燒不掉一代又一代的皇帝們大興土木的嗜好。
      
      
      
       普希金死后。
       沙皇不僅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憂心忡忡,他說:“人民為普希金的死亡而流露出來的悲傷,已多少表現(xiàn)出自由主義者勝利的丑惡景象。”因此,他命令說:“以秘密手段取消各種致敬的表示是政府的責(zé)任?!?br />    編輯克拉耶夫斯基在《俄羅斯殘廢者報》發(fā)表文章紀(jì)念詩人的逝世:“我們詩歌的太陽沉落了。普希金在壯盛的年歲,在偉大的中途去世了?!钡诙焖捅粋鞯綍瘜彶槲瘑T會。主席嚴(yán)厲地斥責(zé)他說:“為什么在這個品級既低、又未擔(dān)任重要公職的人物死亡的消息周圍加上黑邊呢?這算什么‘偉大道路’?難道普希金是個將軍、元帥、部長、政治家嗎?寫寫歪詩是談不上走偉大道路的?!?br />    誰在走“偉大道路” ?150年以后的今天,強大的沙皇政府已經(jīng)灰飛煙滅,末代沙皇一家被槍殺在簡陋的地下室里,嘍羅們就更不足道了。而普希金的詩歌還回響在一代代人的心靈深處。
      
      
      
      衣食不足固然不知榮辱,衣食足照樣也不知榮辱,這就是人類真是的生存狀況。
      
      ……我是個十足的懷疑主義者,但我終于發(fā)現(xiàn)歷史之中畢竟還是有值得信賴的東西,譬如說這些唾液……
      
      “自古以來,容忍的總是老百姓,被容忍的總是統(tǒng)治者?!睂捜莺蜋?quán)利緊密相連;有權(quán)利的人享有被寬容的權(quán)利,沒權(quán)力的人享有寬容的權(quán)利。
      
      亂世和盛世。這是一對可以互換的語詞。
      
      世有淵明,菊花無憾也;世有白石,梅花無憾也;世有嵇康,琴弦無憾也;世有余純順,窮山惡水無憾也。
      不遇知音,是人生無法克服的悲劇之一。
      
      生于清,當(dāng)見雪芹;生于明,當(dāng)見李贄;生于宋,當(dāng)見東坡;生于唐,當(dāng)見李白;生于魏晉,當(dāng)見阮籍;生于漢,當(dāng)見太史公;生于周,當(dāng)見莊子。
      世間面目可憎之人多,欲與交游者,二三子矣!
      
      相信真理,不要相信那些宣稱掌握真理的人;懷疑一切,不要懷疑自己所擁有的懷疑能力。
      
      王爾德說過:“男人與女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只有兩種,即愛與恨,而不可能存在友誼?!?br />   
      社會封閉,圖騰高懸。社會開封,圖騰崩潰。
      
      寫作是孤獨的分泌物。
      
      人最大的性在于,他不能選擇自己生活的時代。當(dāng)我認(rèn)識到這種由現(xiàn)行的時候,我更加痛苦。
      
      成長是一個喪失的過程。
      
      真正的榮譽,是無法獲得勛章的;真正的勛章,是流放地和火刑架。
      
      是的,XX是什么都干的出來的。
      
      晚清還有能勾勒著三種東西的作家,所以晚清還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年代。
      
      我曾經(jīng)醉過,卻總是醒來。我正在行走,卻沒有方向。
      
      (未完待續(xù),歡迎補充)
  •     讀書隨想之二
      
       他是一個孩子
       ——讀《火與冰》
       每次想到余杰,我的腦海里都會出現(xiàn)兩個字“孩子”。雖然已經(jīng)很久沒有看他寫的書了,但是我仍然記得,在他的書里他自己就是這樣評價自己,他是一個當(dāng)眾人都對皇帝的新裝保持沉默的時候,天真的喊道“他什么也沒穿”的“孩子”。
       《火與冰》是余杰出版的第一本書,當(dāng)時被收入“黑馬文叢”。也許是因為余杰當(dāng)時還僅僅是一名在讀的研究生,所以書商對這本書的包裝很厲害,用上了“北大怪才”、“抽屜文學(xué)”這樣的詞,甚至過分到宣傳北京高校的學(xué)生都像是文革中的青年手抄地下文學(xué)作品一樣抄余杰的書。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高二,我當(dāng)時心情郁悶,讀書是治療郁悶的一種方式??墒俏也⒉幌矚g那個時候受大家追捧的《新概念作文》,還有其它各種青春雜志;于是我向老師借書,說最近沒書看,無聊的。成老師說,我這里有一本余杰的書,你可以看一下,我覺得你的文筆和余杰有點像。我拿到了這本書,先看到了封面上的那些宣傳用語,心里很不以為然。
       回到教室,翻開書,看到那些火一樣熱烈的文字,我被打動了。余杰對自由的追求體現(xiàn)在他的文字中,那些對舊時人物的評價,那些對世相的思考,簡單的語言像一把刀子,直指人心。余杰敢于面對真實的世界,不像慣于忍耐,慣于自我安慰的大多數(shù)國人那樣躲在自己不真實的世界里,不愿面對。余杰是真誠的,他真誠的反思中國的文化,反思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他認(rèn)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斷地被閹割、不斷地進行著自我的閹割,沒有獨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更讓我觸動的是,余杰說起他的老師問他,北京的公交不擠了吧,言語間顯露出來的那種成就感,讓人很討厭,知識分子已經(jīng)滿足于自己的安逸生活,與現(xiàn)實嚴(yán)重的隔膜,不了解底層的艱辛。余杰提出要為底層寫作,為苦難的人們吶喊。在余杰的這本書里,大部分文章都是批判性的,這些是他激情的一面,我想也是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對生活的熱情,對生活的愛的體現(xiàn)吧。他并沒有唱贊歌,但是我已經(jīng)感受到他是多么的愛著自己生活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
       這本書的另外一部分是很柔情的,語言優(yōu)美,我至今都沒有讀到比《畢業(yè)生》更好的寫畢業(yè)的文章,這篇文章像詩一般的抒情,寫盡了畢業(yè)生的生活和情思。還有《父親的自行車》、《今夜飛雪》等美文,前者寫親情讓人動容,我記得我曾經(jīng)一個人朗讀這篇文章,讀著讀著,鼻子就酸了起來;后者寫自己對遠方佳人的情思,深情款款,真摯之極。
       這些文章或許真的如同人們所評價的那樣,沒有自己原創(chuàng)性的東西,只是說明作者涉獵廣泛,而且作者的思考都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但是我認(rèn)為余杰的價值并不在于創(chuàng)造了什么新的思想,有多少理性的建設(shè)性的觀點,他的價值在于他是一個敢于直面各種問題的人,敢于思考,善于表達,每一句話都是真誠的,每一次憤怒都源于現(xiàn)實的齷齪。正因為如此敢恨,我們才看到了余杰深情的一面,看到了他多么敢愛!余杰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真實的生活和思考,他并不是一個斗士,他僅僅是一個孩子,天真的孩子。
       可以說這本書是影響過我的一本書,我喜歡余杰的文筆,更喜歡他較真的思想。我從他的書里感受到了一個人只有活在理想主義情緒中才會憤怒,才會真誠的愛,因為他的心靈干凈、純粹。我不喜歡批評他偏激的觀點,說他偏激的人已經(jīng)老了,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對種種不合理現(xiàn)象的敏銳感覺,沒有了熱血飛揚的的激情,我不喜歡他們的謹(jǐn)小慎微。
      
  •     魯迅先生說: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
      無論余杰后來做的一些事情是多么的有爭議,無論你怎么看待余杰這個人,但是這本書很難否認(rèn)的,我很難相信,一個有著熱血的年輕人,不會為書中某些句子所打動。
      進而再考慮到,這些文章僅僅是一個大學(xué)生在大學(xué)四年里的作品時,今天的大學(xué)生, 大多在寢室玩著游戲,看著電影,或者泡在自習(xí)室刻苦學(xué)習(xí)專業(yè)知識,去做一顆合格螺絲釘,或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為求職添加資本,多少人愿意為無關(guān)于自己的事情去思考,去擔(dān)憂?
      余杰是醒著的,在于他看到父母教育小兒女們要長大以后要像大官一樣威風(fēng)時想到的”救救孩子“,大家渴望中國得諾貝爾獎是他說:為和不出一個讓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感到慚愧的作家,他同情底層人民,希望中國強大,他對于這個國家,思考了很多很多……
      余杰是”要前進“的,從這本書當(dāng)中可以看出他讀過很多書,去過很多地方,更主要的是,他讀書行路不只是為了實現(xiàn)物質(zhì)追求,更是為豐富精神家園,承擔(dān)一個北大人應(yīng)該承擔(dān)的社會責(zé)任
      這本書出版了十多年,當(dāng)年的余杰也不知身在何處,但是,這本書的啟蒙意義并沒有褪色
  •     余杰在《火與冰》修訂版時提到過這本書誕生的原委。封面真的花里胡哨。03年左右還能在市面找到,能找到的話可以收藏了。沒記錯應(yīng)該是草原黑馬叢書中的一本。
  •      朋友警告我:你的思想太偏激,要是生活在中世紀(jì)宗教裁判盛行的年代里,你 一定會被捆在火堆上燒死。
      
       我笑著回答朋友:你也太高估我了。那時,我大概已經(jīng)墮落成為一名虔誠的教徒。
      
  •     在標(biāo)簽中實在找不到可以合適的描述這本書的語言。98年剛剛出版的時候就已經(jīng)入手,在年幼的時候約莫接觸到北京高校圈子那時青年思想的激烈火花,小小心靈不能自持,常引嗟而坐,自恨不能早生數(shù)年。而今已然進入當(dāng)年所盼之年紀(jì),卻不復(fù)兒時之心,又嘆。說此書,沉穩(wěn)圓滑者不宜讀,萎縮膽小者不能讀,偽面盜行者不屑讀,雖然不能說是字字珠璣,但其文筆辛辣素樸之能事,非他人可擬。
      
  •     這是我的“啟蒙”讀物 -- “啟蒙主義”的啟蒙讀物,有很強的思想性。
      
      這也是最能體現(xiàn)余杰筆功的作品,既銳利又精辟。后來的,比如鐵屋中的吶喊,一本比一本口水化。
      
      這本書很能影響一個年輕人。不但影響他對社會和人性的看法,還會影響他的語言思維方式,但同時也可能讓他陷入像余杰一樣的偏執(zhí)境地。
      
      
  •     這本書是余杰的第一部公開出版物,也是我讀到它的第一本書,就在98年,今天不覺已經(jīng)十年有余,十年間能夠讓我不斷翻看的,一是王小波的,另一個就是余杰的。這是余杰的首部,也是最為經(jīng)典的雜文作品之一。在今天這個缺乏思考和立場的年代,余杰是個寶,但可惜這個寶也已不那么多見了。
  •   當(dāng)年上學(xué)時可沒想這么多,樓主比我強多了。不曉得你看過林達沒有,有興趣可以一讀。
    還有一本新書《永不抵達的列車》。
  •   林達的書還真沒看過。。剛搜了搜大概了解了一下,決定考完研后就開讀;看了這本新書的簡介,很感興趣,謝謝推薦~
  •   閃電縱然耀眼,卻不能照明
  •   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那么多人都倡議全面推倒中國文化呢?為什么他們都指望著基督教和西方呢?他自己也在書中舉過陳寅恪之類人的例子,這些人也是中華文化養(yǎng)育出來的,但是為什么他對于中華文化歷史只有恨呢?
  •   看他的書時我已是左派了,那時他也過時了
  •   他的敵人并沒有贏,慢慢看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吧,自由終屬于這片古老的土地!
  •   喜歡文字 不明白內(nèi)容
  •   但信徒是需要榜樣的,有人堅信著,旁的人才更堅信
    究竟是真相重要,還是幸福重要
  •   哈哈 就像暗夜騎士里塑造一個英雄去給民眾膜拜么。。
    沒有真實就沒有自由 遑論幸福
  •   你看看我說的那本書再說,我指殉教者
  •   不管是殉教者還是正義騎士 封鎖真相這一點是一樣的吧。。
  •   這不就是魯迅關(guān)于鐵屋的比喻么
    究竟是在睡夢中悶死 還是要吶喊讓眾人醒來在鐵屋里掙扎
  •   回復(fù)被河蟹了~~~
  •   為何殉道,為生而死,還是為死而生?
  •   為殉道而活
  •   中國人相信人性是善的,所以惡能夠在這個國度里肆虐。
    愛因斯坦說過:“現(xiàn)代社會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亂?!?br /> 體育迷是現(xiàn)代社會異化的表征。
    革命的蛻變是革命者必須承受的最深重的打擊。蛻變的革命為投機者加冕,卻把革命者送上絞刑架。
    梅貽琦告訴學(xué)生:“由于各人的機遇、環(huán)境和人生觀不同,看起來好像成就差別很大,其實向遠快一點看,并沒有什么差別。赤子之心必須保留,凡是能做的和應(yīng)當(dāng)做的,好好去做就行了!”
    美誕生于丑。安徒生寫出了最美的童話,可安徒生是全丹麥最丑的男人。姑娘們說,他是一根連小鳥也不愿在上面憩息的樹干。
    丑誕生于美。那些在星級賓館里賣淫的妓女們,無不具有驚人的美麗。男人們孜孜以求的,布政使這樣的美麗嗎?
    在魯迅的議題上覆蓋寫著“民族魂”的旗幟,是無情的中華民族最多情的時刻。
    王韜《淞隱散錄?自序》:“見世之所稱為儒者,非虛驕狂放,即拘墟固陋,自帖括之外,一無所知,而反囂然自以為足;及出而涉世,則忮刻險狠,陰賊乖戾,心胸深阻,有如城府,求所謂曠郎坦白者,千百之中不得已一二。
    愛一個人,不要戀棧他。戀棧的結(jié)果無一例外是悲劇。誰能白頭偕老,誰能??菔癄€?
    唉一個人,就要離開他?;蛘f,當(dāng)你離開他,才會明白你對他的愛?!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斑@才是世間最動人的愛情。
    盡管這是一首最讓人哀傷的唐詩。
    大家結(jié)黨去革命,結(jié)果黨外的人便成了反革命。
    歷來,“好人“的定義就是:認(rèn)認(rèn)真真地生活在虛偽里。
    黛玉:“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
    舊夢是不能重溫的,一旦重溫,舊夢便破碎了。
    人最脆弱的時候便相信愛,人最堅強的時候便相信恨。
    有歌唱的權(quán)利的,往往并非夜鶯,而是喜鵲。
    有些做的權(quán)利的,往往并非大師,而是御用文人。
    人們被迫停最難聽的歌聲,被迫讀最難讀的作品。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喜鵲也就成了我們心目中的夜鶯。
    弱者的影子是善良,因為弱者沒有作惡的條件。
    我們一輩子追求智慧,但智慧在好多領(lǐng)域內(nèi)都無能為力。往往是我們受苦的時候,他束手無策地站在一旁,幫不了我們。
    一切占有都是走向喪失。
    占有與喪失的尷尬對峙,是生活淪為一種在其形式后追趕而永遠找不到這種形式的運動。
    徐志摩死于天空;聶耳死于大海;瞿秋白死于黃頁。秋白了望四周山水,駐足說:“此地甚好”,遂平靜坐地,從容就義。
    死亡也富有詩意的人,可以成佛矣。我們應(yīng)為他們欣悅,不應(yīng)悲傷。
    最骯臟的政治,需要最骯臟的心靈去周旋。
    魯迅先生逝世60多年后,我們卻還只有魯迅可談,這是我們的悲哀。
    同志殺同志的效率,往往比敵人殺同志要高得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