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范恩君 頁數:42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道教神仙》專章探討“道與神仙”,從“道神一元論”、“神仙與陰陽五行”、“生道合一得道成仙”角度,從理論高度論證“道”的信仰與“神仙”相統(tǒng)一的問題。較為詳細地闡述了神仙品位、譜系源流、神仙關系系統(tǒng),和神仙修煉理論、修煉方術,及神仙的洞天福地。
書籍目錄
緣起總序序一序二序言第一章 道教的神仙信仰第一節(jié) 道教信奉的神和仙一、道教神仙的分類二、神仙信仰的人文精神第二節(jié) 神仙實有神仙可學一、神仙實有 人能長生二、神仙可學 長生可致第三節(jié) 神仙與道教的人格理想一、神仙以長生為生命之美二、神仙以至真為生命之美三、神仙以至善為生命之美四、神仙以逍遙為生命之美第二章 道與神仙第一節(jié) 道神一元論一、道神一元二、道生神三、道性與神性第二節(jié) 神仙與陰陽五行一、道教與陰陽五行思想二、神仙的陰陽五行屬性第三節(jié) 生道合一 得道成仙一、 生,道之別體二、生道合一 長生久視第三章 神仙品位和譜系第一節(jié) 神仙稱謂和仙品一、神仙的稱謂二、神仙的品位第二節(jié) 道教神仙譜系一、神仙譜系的源流二、道教神仙關系系統(tǒng)圖表 第四章 道教諸神圣紀第一節(jié) 先天神圣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二、“四御”尊神——三清之輔佐三、“斗姆元君”——北斗眾星之母四、共理陰陽二氣的西王母、東王公五、四極五老 護法四圣六、三十二天帝 三十六土皇七、天地水三官大帝八、諸天星君九、雷部及風雨云電諸神十、太乙救苦天尊及冥世神靈十一、護法天將十二、火部及監(jiān)生司、天醫(yī)司諸神十三、人體身神十四、其他上圣高真第二節(jié) 后天仙真一、始祖黃帝二、道祖老子三、五大真人四、四大天師五、群仙洞真六、五祖七真七、天師世家第三節(jié) 社稷神靈一、社稷地祗二、功國神靈第四節(jié) 民俗諸神一、吉祥神二、佑護神三、居家神四、出行神五、婚育神六、文化神七、物靈神附錄 三元五臘圣誕日期第五章 神仙的洞天福地第一節(jié) 一炁化三清第二節(jié) 三十六天 三十六地一、三十六天二、三十六地第三節(jié) 十洲三島 五方六國一、十洲三島二、五方六國第四節(jié) 洞天和福地一、十大洞天二、三十六小洞天三、七十二福地第五節(jié) 五岳四瀆一、海外五岳二、人間五岳三、四瀆第六節(jié) 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一、二十四治二、三十六靖廬第七節(jié) 祖庭仙跡一、終南山二、龍虎山三、武當山四、嶗山五、昆崳山第六章 神仙理論和修煉方術第一節(jié) 仙真修煉理論和成神觀一、功德成神觀二、勸善成仙說三、修道長生論第二節(jié) 神仙修煉方術一、導引術二、行(服)氣術三、存思術四、服食(餌)術五、房中術六、攝養(yǎng)術七、外丹術八、內丹術第七章 神仙傳記、神仙造像和繪像第一節(jié) 神仙傳記簡介第二節(jié) 神仙造像和繪像一、著名的神仙造像二、著名的道教壁畫三、道教神仙畫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后記香港蓬瀛仙館簡介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道與神仙:第一節(jié) 道神一元論:一、道神一元道神一元問題,盧國龍先生、張繼禹首長有專文論述。他們指出,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中,作為道教最高理念的道與作為道教最高信仰的神,究竟是一元還是二元問題,教內和教外有著不同的認識。教外學者站在哲學的角度看問題,往往認為道代表著自然法則,彰顯出理性精神,最終追求的是至真;而代表著人生理想、彰顯出宗教情懷的神仙信仰,最終追求的是至美。教外學者從歷史淵源的角度來考察,往往認為道的最高理念,來源于先秦道家;而關于神的最高信仰,來源于上古時代的鬼神崇拜以及戰(zhàn)國時代的方仙之說。道家之道,彰顯自然法則,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理性精神;而鬼神崇拜以及方仙信仰,則表達出不以理性法則為圭臬的宗教情懷。二者來源不同,旨趣也不同,所以是二元的。然而,道教信仰的實際情況是,自然之道與神仙信仰是凝為一體的,它既賦予自然之道以神圣的品格,也賦予神仙信仰以自然之道、萬物至理的意蘊。自漢魏晉以迄南北朝,社會上廣泛流行一種觀念,即抽象的道家之道以及由之演化出的真一、玄一等概念,可以被具象化為某種信仰對象。這種信仰對象,或者被圖畫成神像,作為舉行戒潔身心等宗教活動的圣物,或者出現在存思冥想等宗教修持中,是感受人神合一的景象化存在。以道為有形信仰的現象非常普遍?!暗馈本哂兄粮邿o上、至尊唯一、根本原則、無所不能的意義。在戰(zhàn)國秦漢時代就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最高理念。這些信仰和理念,至今為道教所遵循。
編輯推薦
《道教神仙》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