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論學派研究(上下)

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圣凱  頁數(shù):687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文依“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的方法,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的研究。我們利用電腦檢索《大正藏》,并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獻與敦煌遺書中的攝論學派資料,發(fā)現(xiàn)靈潤、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攝論學派的發(fā)展史跡。   我們對真諦的思想定位為“從始人終之密意”,在虛妄與經(jīng)驗層面,則是純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識緣起”,則是屬于“始教”;在轉(zhuǎn)依的果位上,其主張“相性融即”、“智如不二”與護法一玄奘系所主張“相性永別 ”、“智如為二”明顯不同,則是具有“終教”的特點。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諦的“識界”并非是《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識,但是真諦的佛學思想最終必定能夠走向《起信論》,這是其思想的內(nèi)在必然發(fā)展趨勢。   在心識論方面,真諦繼承“一種七現(xiàn)”的“一心論”而提出“一意識論 ”,主張阿陀那識即是染污意;唯識今學強調(diào)別體別用的“諸識差別”,區(qū)分阿陀那識與末那識的不同。真諦從種識不分的立場,主張種子是假而無體,阿黎耶識是實而有體;而種子的相續(xù)即是阿黎耶識的相續(xù),而不承認種子生種子。護法一系從諸識差別的立場,主張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建構了種子生種子的異時因果與種生現(xiàn)、現(xiàn)熏種的同時因果。   在影像門唯識方面,唯識古學從“無相唯識”的立場出發(fā),主張分別為因,虛妄為果,虛妄分別通依他性與分別性,強調(diào)“識境同一”的,層心理結構。唯識今學從有相唯識”的立場,強調(diào)虛妄與分別不同體,分別為能緣的依他起,虛妄為二取的分別性,因此必須有兩層心理建構,所以“虛妄分別”只是指依他性。唯識古學以“虛妄分別顯現(xiàn)”詮釋影像門唯識理論,世親依“識轉(zhuǎn)變”建立了整個唯識體系。在認識論,唯識古學強調(diào)心識生起時,心識無義但顯現(xiàn)為義,或“似現(xiàn)為義”,顯現(xiàn)即是執(zhí)?。晃ㄗR今學強調(diào)心識與心識所顯現(xiàn)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執(zhí)“似義”為義”,于是現(xiàn)起分別性。   在三性三無性思想,真諦是繼承與綜合“塵識理門”與“染凈通門”的三性思想,而唯識今學是繼承“情事理門”的思想,從而有不同的展開。真諦與安慧都以八識為能分別,而護法則強調(diào)第六識、第七識為能分別;而且,護法主張見分、相分同屬依他性,真諦、安慧則無此義。真諦以分別性、依他性無所有而所呈現(xiàn)的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是一;護法系主張于依他性上遠離分別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際,不可混同。唯識今學強調(diào)“假必依實”的“他性空”,分別性是“無”,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別性是“空”,而真實性是“空性”,因此“空”與“空性”是有絕對區(qū)別的。真諦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場,主張“空”是否定的對立同一,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都加以遣除,空與空性是同一的。同時,真諦主張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三性為安立諦,三無性為非安立諦,三性同時也是三無性。而唯識今學強調(diào)“三無性不離三自性”,這是在三性之外說三無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識古學主張二重二諦,窺基則主張四重二諦。   真諦在果報黎耶、種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羅識”,通過淡化如來藏“我”的色彩,融攝如來藏與阿黎耶識兩系,解決瑜伽行派的內(nèi)在矛盾與困境。從解脫論來說,阿摩羅識即是境智無差別、智如合一、如如智、轉(zhuǎn)依;從實踐論來說,建立“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或“正觀唯識”)的實踐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識今學主張“五性各別”與“密意一乘”,提出“ 理佛性”與“行佛性”;真諦主張“一性皆成”與“究竟一乘”。   在轉(zhuǎn)依思想方面,唯識今學重視轉(zhuǎn)依的認識論意義,其思想的重點在于 “所依轉(zhuǎn)變”;強調(diào)種子與阿黎耶識都是實有的,所以轉(zhuǎn)舍與轉(zhuǎn)得的“轉(zhuǎn)變 ”,正是阿黎耶識的體之“用”的變化,而其體并沒有變化。真諦的“中間路線”在轉(zhuǎn)依思想上有所體現(xiàn),他一方面以聞熏習來闡明認識論意義的轉(zhuǎn)依,即減舍雜染習氣,增長聞熏習,即是所依轉(zhuǎn)變;另一方面,真諦以解性黎耶、阿摩羅識、四德種子等,來詮釋存在論意義的轉(zhuǎn)依,即轉(zhuǎn)阿黎耶識為阿摩羅識,這是自我存在的基體的全然的改變狀態(tài)。   攝論師由于受地論學派的影響,以“一心二門”來詮釋心識論;而且以真妄、體用、本末等思想來理解三性,出現(xiàn)兩種形態(tài)的三性思想。我們認為,“九識”說是北地攝論師所提出的。攝論師逐漸背離了瑜伽行派的立場,而與“真常唯心”系合流,強調(diào)以佛性為中心,以“佛性”詮釋“十勝相” ,完全是以如來藏緣起來解讀《攝論》,這是攝論學派中國化的核心體現(xiàn)。   最后,我們指出真諦的“染凈二分依他”是“立體式”的理解,分別性與真實性的轉(zhuǎn)換是非連續(xù)的;而《起信論》強調(diào)平面式的“一心二門”,阿黎耶識與法身之間的轉(zhuǎn)換是連續(xù)的,這是二者的不同。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佛教存在論是一種“過程存在論”,一切存在建構于“過程”與“關系”中,如來藏、阿黎耶識、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 所說不變、無差別的“基體”,這些絕對觀念是與“空性”緊密相連的。   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整理、發(fā)現(xiàn)一批攝論師的著作與零星資料;在方法論上,提出“綜合式研究方法”與“解脫詮釋學”,以阿黎耶識緣起、影像門唯識、三性三無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為中心,對唯識古學與唯識今學進行比較研究。本文指出,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視經(jīng)驗內(nèi)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詮釋模式下,唯識今學的發(fā)展則是必然的。同時,本文以語言哲學、存在哲學、現(xiàn)象學對唯識思想進行現(xiàn)代詮釋,對“批判佛教”進行很好的回應。

作者簡介

圣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蒼南縣,1990年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平興寺出家。在中國佛學院、南京大學修學佛法12年,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懺法、唯識、如來藏、凈土、南北朝佛教學派等思想的研究及講授,發(fā)表相關學術專著五本、論文數(shù)十萬字。愛好文學,將詩意的語言與佛法的智慧融為一體,與社會大眾廣結法緣。

書籍目錄

序一 惟儼序二 賴永海引論:研究史與方法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史的回顧 三、“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第一章 傳承歷史與文獻考證 第一節(jié) 真諦的生平與譯著 第二節(jié) 攝論學派傳承史 第三節(jié) 攝論學派現(xiàn)存文獻  第四節(jié) 結語第二章 識體與八識  第一節(jié) 一種七現(xiàn)與八識現(xiàn)行  第二節(jié) 阿陀那識與末那識  第三節(jié) 阿黎耶識的成立——具有認識論意義的存在論  第四節(jié) 種子與熏習  第五節(jié) 真妄與心識——攝論師的心識思想  第六節(jié) 結語第三章 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第一節(jié) 唯識無境與虛妄分別——以概念史與語言學的考察為中心  第二節(jié) 識轉(zhuǎn)變與因果同時、異時  第三節(jié) 無相唯識與有相唯識  第四節(jié) 結語第四章 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第一節(jié) 三性思想的詮釋——語言論、認識論與存在論的視角  第二節(jié) 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 第三節(jié) 唯識與中觀 第四節(jié)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三性思想 第五節(jié) 結 語第五章 解性黎耶與阿摩羅識 第一節(jié) “界”之詮釋與解性黎耶 第二節(jié) 智慧種子與道后真如 第三節(jié) 阿摩羅識與本覺 第四節(jié) 結 語第六章 五性各別別與一性皆成 第一節(jié) 佛性與種性——以概念史與語言學的考察為中心 第二節(jié)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 第三節(jié) 一性皆成與佛性、如來藏 第四節(jié) 方便與真實——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第五節(jié) 三種佛性與真實勝乘——攝論師的佛性、一乘思想 第六節(jié) 結語第七章轉(zhuǎn)依與涅檠 第一節(jié) 轉(zhuǎn)依與種子、真如 第二節(jié) 所依轉(zhuǎn)變與轉(zhuǎn)變所依 第三節(jié) 轉(zhuǎn)依與涅檠 第四節(jié) 結 語 第八章 攝論學派與中國佛教 第一節(jié) 三法輪與四教——攝論學派的判教思想 第二節(jié) 攝論學派與隋唐佛教 第三節(jié) 民國年間新舊唯識之論爭 第四節(jié) 結語結論:比較與詮釋 ——以唯識古今學、如來藏與唯識交涉為中心 一、文獻的發(fā)現(xiàn)與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 二、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 三、唯識與如來藏——經(jīng)驗立場與超越立場的不同 四、從唯識走向如來藏——攝論學派的中國化 五、“批判佛教”與“解脫詮釋學”的詮釋 六、攝論學派的現(xiàn)代詮釋參考文獻專家推薦后記一后記二

章節(jié)摘錄

  在三性三無性思想,真諦是繼承與綜合“塵識理門”與“染凈通門”的三性思想,而唯識今學是繼承“情事理門”的思想,從而有不同的展開。真諦與安慧都以八識為能分別,而護法則強調(diào)第六識、第七識為能分別;而且,護法主張見分、相分同屬依他性,真諦、安慧則無此義。真諦以分別性、依他性無所有而所呈現(xiàn)的同一無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是一;護法系主張于依他性上遠離分別性,即是真實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際,不可混同。唯識今學強調(diào)“假必依實”的“他性空”,分別性是“無”,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別性是“空”,而真實性是“空性”,因此“空”與“空性”是有絕對區(qū)別的。真諦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場,主張“空”是否定的對立同一,分別性無相、依‘他性無生都加以遣除,空與空性是同一的。同時,真諦主張分別、依他同一無性即真實性,堅持“一切諸法同一無性”,三性為安立諦,三無性為非安立諦,三性同時也是三無性。而唯識今學強調(diào)“三無性不離三自性”,這是在三性之外說三無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識古學主張二重二諦,窺基則主張四重二諦?! ≌嬷B在果報黎耶、種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羅識”,通過淡化如來藏“我”的色彩,融攝如來藏與阿黎耶識兩系,解決瑜伽行派的內(nèi)在矛盾與困境。從解脫論來說,阿摩羅識即是境智無差別、智如合一、如如智、轉(zhuǎn)依;從實踐論來說,建立“方便唯識”與“真實唯識”(或“正觀唯識”)的實踐次第。  ……

編輯推薦

  依“綜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脫詮釋學的方法,以唯識古學與今學的比較為中心,對攝論學派進行整體的研究?! ≌嬷B的思想被定位為“從始入終之密意”,在虛妄與經(jīng)驗層面,是純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識緣起”。則是屬于“始教”,在轉(zhuǎn)依的果位上,其主張“相性融即“、“智如不二”與護法-玄奘系所主張“相性永別”、“智如為二”明顯不同,具有”終教”的特點。真諦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過渡,是一種“中間路線”,但是其基本立場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諦的“識界”并非是《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識,但是真諦的佛學思想最終必定能夠走向《起信論》,這是其思想的內(nèi)在必然發(fā)展趨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攝論學派研究(上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本書填補了關于攝論學派研究的空白與不足,對整個唯識學的研究學習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作者參閱資料很多,用功很深,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   今年國內(nèi)佛學研究專著中的佳作,雖然裝幀印刷一般,但內(nèi)容非常值得一讀。
  •   這是圣凱法師的非常不錯的作品,很值得學習。
  •   值得一買,但太過學術化,請買家仔細選擇.書有些舊,有些臟不知道怎么回事
  •   本地買不到了,異地購買
  •   圣凱法師是“大學僧”,其書自然是旁證博引,全面論證。

    其中關于唯識方面的內(nèi)容很充足。

    無論是學習、研究都能從中受益菲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