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8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雷蒙·潘尼卡 頁數(shù):31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當代杰出的原創(chuàng)哲學家、神學家、佛學家、印度學家、跨文化研究的倡導(dǎo)者和“宗教對話之父”,雷蒙•潘尼卡的主要洞見都可見諸本書。該書就默觀、人權(quán)、真理、多元論、哲學與革命的關(guān)系,人的意識、宇宙性信心、文化間哲學等提出警世之洞見。 他告訴我們,當今世界的政治和經(jīng)濟形勢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我們關(guān)于人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觀念。 我們感到該書關(guān)于東西方人權(quán)、多元論、文化間哲學、對普遍理論的質(zhì)疑等思想將會引起知識界的關(guān)注。因為,它們對我們理解自己和世界,對于學術(shù)界的某些研究傾向和方法將具有糾偏的作用。
作者簡介
雷蒙·潘尼卡(RaimonPanikkar,1918-)是加利福尼亞大學宗教研究榮休教授,當代神秘主義者,已經(jīng)出版50多部著作,在宗教對話、跨文化研究、基督教神學諸領(lǐng)域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造性觀點,代表性的著作有《文化裁軍》、《宗教內(nèi)對話》、《印度教中未知的基督》、《宇宙一神一人共融的經(jīng)驗》、《上帝的沉默:佛陀的回答》、《神話、信仰與解釋學》、《基督顯圣——人的圓滿》、《存在的節(jié)律》(吉福德100周年講座)等。
書籍目錄
總序中文版序言導(dǎo)論第一章 默觀態(tài)度:對現(xiàn)代性的一個挑戰(zhàn) 上頭的天堂(此處對別處) 前頭的歷史(現(xiàn)在對以后) 勞動的情感(行動對結(jié)果) 大者的力量(內(nèi)心對外表) 成功的渴望(滿足對勝利)第二章 行動與默觀作為宗教理解的范疇 行動的優(yōu)先性 默觀的優(yōu)先性 宗教理解第三章 沉默的圣言:非二元的極性第四章 多元論的神話:巴別塔 引言 多元論的問題 通向多元論的進路 多元論的神話 跋第五章 真理多元論 我們?nèi)祟惖奶幘? 多元論 真理多元論第六章 哲學與革命:文本、語境和結(jié)構(gòu) 文本 語境 結(jié)構(gòu)第七章 人權(quán)概念是一個西方概念嗎? 每一種人權(quán)的神話視域:我們時代的一個故事 人權(quán)概念 探究的方法 這一西方概念的假設(shè)和蘊含 跨文化的反思 一種印度的思考 結(jié)論第八章 歷史是人的尺度嗎?人類意識的三個凱邏斯階段 前歷史意識 歷史意識 超歷史意識第九章 看不見的和諧:普遍的宗教理論還是對實在的宇宙性信心? 引言 意圖分析 批評 對話的開放性 結(jié)論第十章 宗教多元論:形而上學的挑戰(zhàn) 登場人物 一元論回答的不足 非二元論的假設(shè)第十一章 文化間哲學引論 引言 哲學 文化 難題潘尼卡部分著作的目錄
章節(jié)摘錄
書摘上頭的天堂(此處對別處) 如果你為了在天堂獲得獎賞而行動,那么你可能會獲得你所欲求,但這不是默觀的行動——即愛的行動,它的整個關(guān)切就是正在做的事情,并沒有什么先入的思想,要獲得完美或取得獎賞。默觀者吃就是吃,睡就是睡,祈禱就是祈禱,就如大師們提醒我們的。他們行動“沒有一個為什么的問題”(sunderwarumbe),如艾克哈特大師所說。默觀者不會設(shè)想來一生意味著什么,好像現(xiàn)在所經(jīng)歷的生活不是生活,不是生命,不是事物本身似的。根據(jù)絕大多數(shù)傳統(tǒng),默觀者正是在所履行的行動中,在所體驗的處境中,在今世,體驗到實在、上帝、天堂、梵、解脫、涅槃、開悟、覺悟、真理、存在或者虛無。默觀的生活已經(jīng)是一種天堂狀態(tài)、最后的生活,如神秘主義者所言。敘利亞的圣艾薩克(St.Isaac Of Syria),這位東方基督教靜修傳統(tǒng)的沙漠修士,說到內(nèi)在的心房就是天堂:“因為它們二者是同一的,進人其一即通達二者?!比绻闆r并非如此,如果還有別的向望,你還沒有達到默觀。 “老師啊,我已跟你三年:我得到了什么?”那位印度教古魯回答道:“你丟失了什么嗎?”基督教福音書上說:“腓力,誰看見我,就是看見了父?!睙o需其他的了。你不必去什么地方。涅槃即世間(輪回),世間即涅槃,大乘佛教如此肯定?!崩葋啠?阿達韋亞這位偉大的穆斯林婦女,從一名笛手轉(zhuǎn)變?yōu)橐幻[士,她唱道:“倘若我必須去地獄,這沒有什么;天堂就是這地獄,就是你,就在這里?!? 渴望什么,即便渴望不渴望,這也已經(jīng)表明你缺乏默觀精神,你沒有達到那神圣的中立,這種中立為依納爵傳統(tǒng)的和吠檀多學派的靈性所強調(diào),它超出了所有的差異,以至如《奧義書》所說的,默觀者被視為“超善惡”了?!俺茞骸币徽Z應(yīng)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果你做了你認為錯誤的事,那么你當然沒有超出善惡。我們可能質(zhì)疑說,盡管超出善惡是可能的,但一旦承認這一可能性,那么善惡的概念就不再適合于描述被認為已超出善惡的行動?!斑@兩種想法(在覺悟者那里)不會出現(xiàn):我行了惡,我行了善”,上面提到的《奧義書》明確說道。新的純真不是可以被隨意宣稱的東西。 默觀者無需上頭的天堂,因為對默觀者而言凡事都是神圣的:他們視“神圣的”東西為凡俗。他們吃禁吃的面餅,焚燒神像,把腳擱在林伽像上,不守安息日的具體規(guī)條。為什么?因為他們把一切凡俗的東西都視為神圣的。默觀者的心,正如那位基督教沙漠修士肯定的,是一顆“為每一個生物,為人,為鳥,為動物,為魔鬼,為一切創(chuàng)造物燃燒的心”。“(神的旨意)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這是一句古老的禱文。著名的蘇非神秘主義者伊本.阿爾-阿拉比(Ibn Al-’Arbi)肯定,發(fā)現(xiàn)這一真理的人“已掌握了靈性道路的秘密”。大乘佛教傳統(tǒng)說:“逢佛殺佛!”逢基督吃基督!這可以成為一句基督教的真言(mahavakya)。 默觀并不為明天擔憂;它不關(guān)心自己證得涅槃或贏得天堂。這就是為什么默觀者不爭論教義的緣由。神秘主義者會接受既定教義,但他的信仰不會完全依賴于它們。神秘主義者的信仰比一個信念體系的要求走得更遠。教義是拐杖,或至多是渠道或眼鏡,但并不包括隱含在這些傳統(tǒng)隱喻中的行走、水和風景。教條是假設(shè)、“意見”(在該詞的原初意義上),而不是真正的見(theoria)。正如庫薩的尼古拉重復(fù)艾克哈特大師的話所說的,“真理只能為它自己所理解”;這觀點也為拉羅摩.馬哈夏和其他許多前前后后的人所重復(fù))——他們是各自獨立說出的,因為在每一個人那里它都是一種直接的發(fā)現(xiàn)。任何不是基于自身的斷言都不可能絕對真實。默觀者知道,“我的上帝,我不是為著你已許諾給我的天堂,因感動而愛你”(no me mueve,mi Dios,paraquererte/el cielo que me tienes prometido),如西班牙黃金時代的默觀者常說的,他們奮力表明“寂靜主義”②的積極面,再次展現(xiàn)《薄伽梵歌》和佛經(jīng)在若干世紀前所說的:你應(yīng)該既不淡漠(careless)也不關(guān)心(careful),因為你既不“缺”(1ess)也不“滿”(full),而是自由的,無憂無慮的(carefree)?!稄浡罱?jīng)》上說,為了去天堂而舉行的獻祭(svarge kamo Yajeta)是一件大事,但吠檀多補充道,你將獲得解脫(moksa)的卻不是這條道路。 現(xiàn)代人可以不信獎善懲惡的上帝,可以不那么關(guān)心上頭的天堂,但現(xiàn)代人的絕大多數(shù)活動都是眼睛盯著種種瑪門(Mammon)完成的,而瑪門有賞有罰,而且不在上頭,而是在“后頭”。默觀者對這類刺激物卻無動于衷。他們已在心中發(fā)現(xiàn),心靈虛空的人有福(makarioi)了。錢于默觀者完全不是一種誘惑。他們并不是鄙視錢;他們只是毫不依附于它。他們并不是以與現(xiàn)代人一樣的方式需要它。正因如此,為了生活而需要錢的文明是反默觀的。P5-9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