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jīng)

出版時間:1999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點校  頁數(shù):409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長阿含經(jīng)》是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四至十五年(412-413年)罽賓沙門佛陀耶舍誦出,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道舍筆受,譯于長發(fā)?!端陌⒑罚òā堕L阿含經(jīng)》)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以對話的形式記載了現(xiàn)實中的釋迦牟尼及其弟子的活動,本經(jīng)完全可以體驗釋尊現(xiàn)實的人格?!端陌⒑飞婕暗降挠《鹊纳鐣L(fēng)俗、政治經(jīng)濟、宗教哲學(xué)等各個方面的文獻價值極為珍貴。另外《四阿含》完整記載了釋迦牟尼破斥各種學(xué)派的過程,其中獨特的辯論術(shù)和卓越的智慧,都值得我們?nèi)ネ诰蚝脱芯俊1窘?jīng)大部分內(nèi)容總結(jié)和解釋佛教的基本教理,敘述了佛陀的本生、歷劫故事、成道經(jīng)過、及其弟子們的活動。還有一部《善生經(jīng)》為在家人講持家處世、敬事父母等。讀此經(jīng)讓人仿佛置身于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聆聽佛陀的教誨,進行一次宗教文化的熏陶。本書整理據(jù)高麗藏,參考宋、元磧沙藏、明代北藏、日本大正藏,做了個別字句的修訂。并加注現(xiàn)代標(biāo)點,將繁體字改成簡體了。

書籍目錄

總序
長阿含經(jīng)序
長阿含經(jīng)第一分
卷第一
一、大本經(jīng)第一
卷第二
二、游行經(jīng)第二初
卷第三
游行經(jīng)第二中
卷第四
游行經(jīng)第二后
卷第五
三、典尊經(jīng)第三
四、?尼沙經(jīng)第四
長阿含經(jīng)第二分
卷第六
五、小緣經(jīng)第一
六、轉(zhuǎn)輪圣王修行經(jīng)第二
卷第七
七、弊宿經(jīng)第三
卷第八
八、散陀那經(jīng)第四
九、眾集經(jīng)第五
卷第九
一○、士上經(jīng)第六
一一、增一經(jīng)第七
卷第十
一二、三聚經(jīng)第八
一三、大緣方便經(jīng)第九
一四、釋提桓因問經(jīng)第十
卷第十一
一五、阿兔夷經(jīng)第十一
一六、善生經(jīng)第十一
卷第十一
一七、清凈經(jīng)第十三
一八、自歡喜經(jīng)第十四
一九、大會經(jīng)第十五
長阿含經(jīng)第三分
卷第十三
二○、阿摩晝經(jīng)第一
卷第十四
二一、梵動經(jīng)第二
卷第十五
二二、種德經(jīng)第三
二三、究羅檀頭經(jīng)第四
卷第十六
二四、堅固經(jīng)第五
二五、倮形梵志經(jīng)第六
二六、三明經(jīng)第七
卷第十七
二七、沙門果經(jīng)第八
二八、布吒婆樓經(jīng)第九
二九、露遮經(jīng)第十
長阿含經(jīng)第四分
卷第十八
三○、世記經(jīng)閻浮提州品第一
世記經(jīng)郁單曰品第二
世記經(jīng)轉(zhuǎn)輪圣王品第三
卷第十九
世記經(jīng)地獄品第四
世記經(jīng)龍鳥品第五
卷第二十
世記經(jīng)阿須倫品第六
世記經(jīng)四天王品第七
世記經(jīng)忉利天品第八
卷第二十一
世記經(jīng)三災(zāi)品第九
世記經(jīng)戰(zhàn)斗品第十
卷第二十二
世記經(jīng)三中劫品第十一
世記經(jīng)世本緣品第十二

編輯推薦

  佛教是最古老的世界宗教。佛教沒有把人的崇拜集中起來的神,更沒有一本大家都認  同的經(jīng)典。而《阿含經(jīng)》是公認最為接近原始佛教的經(jīng)典,最近還被列入影響世界歷史的100名部著排行榜名單。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長阿含經(jī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我向所有真理實相的追求者致敬。開首之先,我們要知道,真理是如其所如的。你們無法改變真理,你們要如其所如的接受它。很可惜,以人類的知覺,我們不能知道真理。要有一些事情發(fā)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才可以知道真理。因此,在所有的經(jīng)典,如法句經(jīng),圣經(jīng)、印度的經(jīng)典或古蘭經(jīng)都說,你們要通過得到自覺而有一種內(nèi)在的改變。這便是"Buddha"(佛)這個字的意思。Buddha是梵文,"Bu"的意思是在你們的中樞神經(jīng)知道真理。
          在我們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現(xiàn)在成為人。還有一小步,我們便可以得到覺悟的境界,即佛的境界。佛陀,還有耆那教的大雄,他們生在大約相同的世代,他們都很熱切希望人們得到他們的自覺。他們都不說神。因為如果他們說神的話,那些人便只會拜神,而不去追求自覺。但如果沒有自覺,我們便不能吸收任何宗教原理在我們之中。
         例如,你可以是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卻可以犯下任何罪惡。這有甚么分別呢?所有這些只是個招牌。我們要真正成為得到覺悟的人。
          無論我向你們說甚么,你們都不要盲目接受。你們要好像科學(xué)家那樣,保持開放的頭腦,將我的話看成是一個假設(shè)。但如果這個假設(shè)被證實,那么作為誠實的人,你們便要接受它。
          你們剛才已聽過內(nèi)在能量系統(tǒng)的介紹,那是內(nèi)在于你們的。當(dāng)靈量提升起來,穿過六個能量中心,最后穿越頭頂,你便變成是個得到覺醒的人。你們不能有意去靜坐,而是要在靜坐之中。有兩個關(guān)于你們的真理你們要知道。從基本來說,你不是這個身體、這個思維、這個自我和超我、這個情感、這個頭腦,你們都是純潔的靈。這是我們要去成為的,為此你們內(nèi)在才有這個能量系統(tǒng)。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創(chuàng)始人錫 瑪塔吉
        
         我見過一個禪宗的師傅,他病得很重,有人找我去醫(yī)治他。我很驚奇,因為這位師傅不是個得到自覺的靈,對靈量也一無所知。我于是問:「你對靈量一無所知,怎么會成為禪宗的領(lǐng)袖?」我問他:「甚么是靈量?」他不知道。我又問:「甚么是禪?」他說禪便是靜坐。我問他怎樣靜坐,他回答得很混亂。我于是問:「你不是個得到自覺的靈,怎么會成為禪宗的領(lǐng)袖?」他說禪宗已許久沒有這樣的大師,在公元六世紀(jì)時曾經(jīng)有過,之后就沒有了。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創(chuàng)始人錫瑪塔吉
  •     引子
      
       基督教的創(chuàng)世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上帝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世界,然后上帝用六天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用一天來休息。中國古代的創(chuàng)世神話,雖說沒有基督教的流傳那樣廣泛,但知道的人也不少:宇宙之初,天地一片混沌,在混沌中孕育了一個蛋,蛋中孵化出了盤古,盤古用斧頭劈開蛋,就有了天地,而盤古的身體化作了天地間萬物......
      
       但很少有人知道,佛教之中也有一套系統(tǒng)的創(chuàng)世理論,而且其規(guī)模之宏大,其結(jié)構(gòu)之清晰,遠非基督教及道教神話所能企及。奇怪的是,大多數(shù)佛教徒甚至某些佛教專家,都對這套都理論知之甚少,前幾天和一位攻讀宗教學(xué)得博士(方向是佛教)談起佛教的創(chuàng)世理論,他竟然也知之甚少。
      
       本文所討論的佛教創(chuàng)世論,主要來自于原始的佛教基本經(jīng)典《長阿含經(jīng)·世記經(jīng)》,其他典籍也有零星記載,但佛教典籍浩如煙海,是否還有對這套理論有更深入的闡述,本人就無力窺望了。下文依照《長阿含經(jīng)》的介紹,對佛教這套創(chuàng)世理論作一個簡單介紹。
      
      
      
      目錄
      
      1.宇宙的結(jié)構(gòu)
      
      2.世界結(jié)構(gòu)之須彌山
      
      3.世界結(jié)構(gòu)之六道輪回
      
      4.世界結(jié)構(gòu)之空居天
      
      5.世界結(jié)構(gòu)之三界
      
      6.世界的演化
      
      7.人類的由來
      
      8.社會的形成
      
      
      
      1. 宇宙的結(jié)構(gòu)
      
       無論基督教神話還是道教神話,對“宇宙”的理解大致都是在日月照耀的范圍之內(nèi),用現(xiàn)代天文學(xué)的觀念來說,很多宗教描述的世界,無非都是太陽系內(nèi)的世界。但丁《神曲》之中,但丁依次升入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然后到達第九重天就見到上帝了。而在中國傳說之中,最大的概念就是“天地”,盤古化作天地萬物之后,其雙目就化作了日月——因此盤古開創(chuàng)的世界范圍仍然是小于太陽系的。
      
       其實我一直認為,關(guān)于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完全抄襲自印度婆羅門教中梵天創(chuàng)世的神話,因為婆羅門教認為梵天誕生之后,雙目變?yōu)槿赵?,頭發(fā)變?yōu)楹阈?,肌肉變?yōu)樯酱ǎ}變?yōu)楹恿?,汗毛變?yōu)榱帜?....這個傳說與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一般無二,盡管關(guān)于盤古的最早記載見于《山海經(jīng)》,但開天辟地細節(jié)的描述則最早見于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歷紀(jì)》,此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已達到相當(dāng)規(guī)模,所以有理由懷疑盤古神話受到了印度神話影響——梵天與盤古的關(guān)系問題,雖說是題外話,但也說明佛教誕生以前,婆羅門教對“宇宙”的理解,也只是局限在太陽系范圍之內(nèi)。
      
       然而,佛教對宇宙結(jié)構(gòu)的描述遠比婆羅門教、基督教及道教都要宏大得多,《長阿含經(jīng)》中佛對弟子們說,日月所照耀的地方叫做一個世界,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日月繞須彌山而行。
      
       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只是宇宙中無窮無盡世界中的一個。按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來描述,如果有一千座須彌山,那么就有一千個太陽、一千個月亮、一千所地獄、一千個開創(chuàng)世界的上帝(盤古?梵天?)......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構(gòu)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構(gòu)成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構(gòu)成一個大千世界——這就是佛教所說“三千大千世界”的含義。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剎”或“佛世界”,而“佛剎”又有無窮無盡,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阿含經(jīng)》屬于小乘佛教,二者在很多問題上都有差異),每一個“佛世界”都有一個佛在教化眾生,如西方有阿彌陀佛,祂所教化的世界稱為極樂世界;東方有藥師佛,祂所教化的世界稱為“琉璃世界”;而我們所居住的“佛剎”稱為“娑婆世界”,由釋迦摩尼佛教化——所以在中國的寺院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三尊巨佛,由西而東依次是阿彌陀佛、釋迦摩尼佛、藥師佛,這也被稱為”橫三世佛“——而宇宙之中有無窮無盡的佛,所以也就有無窮無盡的“三千大千世界”。
      
       可見,婆羅門教、基督教及道教觀念中的“宇宙”,其實都只相當(dāng)于佛教描述的一個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小世界,這種日月照耀的世界的數(shù)量無有窮盡,在整個宇宙中,連一粒芥子、塵埃都算不上呀。
      
      
      
      2.世界結(jié)構(gòu)之須彌山
      
       如前所述,世界的中心是一座須彌山,日月繞須彌山而行。
      
       須彌山的四周是大海,大海之外由颶風(fēng)將陸地海洋和須彌山托舉于無盡虛空之中。大海之中有四塊陸地,我們就住在須彌山之南的閻浮提洲?!段饔斡洝分?,孫悟空就誕生于東方的弗于逮洲,向須菩提老祖求道則是在西面的俱耶尼洲(《西游記》中,四塊陸地稱之為四大部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四大部洲是凡人住的地方,世界中心的須彌山之上則居住著各種神族、仙族。但這里所說的”神仙“并非是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的大神,而只是神通比人多一些的仙人而已,這些”仙人“有著種族的區(qū)別,如居住在須彌山下部的迦樓羅族就是半人半鳥,《西游記》中的大鵬金翅鳥就屬于迦樓羅族;居住在須彌山中部的是稱為”持鬘“的夜叉族;而須彌山頂則是一個稱之為”三十三天“的地方(因為這地方八個方向各有四處”天“,加上中央,共有三十三處“天”,故有此名),”三十三天“的中央居住著須彌山上最高的神——帝釋天,須彌山上所有的神族都是帝釋天的部屬,聽命于帝釋天的差遣號令。帝釋天的地位,頗有些像《西游記》中的玉皇大帝,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從須彌山頂一直到最底層的地獄,都被稱之為欲界,這是因為所有眾生都有食色之欲,都有喜怒悲憂恐——帝釋天也莫能例外。甚至于帝釋天還常常率領(lǐng)須彌山上的眾神族,和居住在海中的魔族阿修羅發(fā)生戰(zhàn)爭,而二者相互交戰(zhàn)的原因,無非是為了美色、美食、權(quán)勢等等,甚至有時之是為了出口惡氣的意氣之爭。
      
       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在很多方面與帝釋天的形象都很相似:他們都不是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都居住在神山之巔(宙斯居住在奧林匹斯山頂),都是神山上眾神之王,都有妻妾,都會為美色所迷惑,都時常與其他神族發(fā)生戰(zhàn)爭......我有個小小的猜想,或許宙斯與帝釋天的神話有著共同的淵源,因為婆羅門教是由遷徙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創(chuàng)立,而古希臘人文明毫無疑問的受到過雅利安人深刻影響。
      
       佛教中帝釋天的形象顯然影響過道教中玉皇大帝觀念的形成,甚至后來儒釋道三教合一越來越濃厚時,很多人就把玉皇等同于帝釋天了——但二者還是有很大差異,道教認為玉皇大帝已經(jīng)修真得道,不入輪回了,而帝釋天還不過是輪回在苦海眾生中的一員,如果非要把玉皇大帝納入佛教的神祗體系中,那至少也應(yīng)該屬于”色界“而非”欲界“。
      
       上面簡單介紹了須彌山上的情況。而在海水之中,也居住著很多神靈精怪,如龍族就是很重要的一類。另外,時常與須彌山眾神發(fā)生征戰(zhàn)的魔族“阿修羅”也居住在海中,按《長阿含經(jīng)》所說,阿修羅居住在北海之底,其生存的空間高八萬由旬。八萬由旬是什么概念呢?《長阿含經(jīng)》上說,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須彌山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可見魔族阿修羅生活的空間非常廣闊,而魔族阿修羅生活的世界亦如須彌山上一般金碧輝煌,滿目奇珍異寶、亭臺樓閣。
      
       阿修羅族男性面目兇惡丑陋,好斗善怒;而阿修羅女貌美妖艷,以至于讓帝釋天垂涎而欲得阿修羅女,這也是神族與魔族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的原因之一。
      
       須彌山之下,欲界之內(nèi),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地獄。在基督教和道教的觀念中,地獄都在地下,但《長阿含經(jīng)》所描述的地獄,則是在海洋之外,按經(jīng)中所說:在四大部洲之外,又有八千小部洲圍繞四大洲,而在八千小部洲之外,又有海水圍繞,海水之外,就有“鐵圍山”圍繞大海(《阿含經(jīng)》稱為“金剛山”,“鐵圍山”是《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叫法),鐵圍山之外又有大鐵圍山,地獄就處于兩座鐵圍山之間。由于鐵圍山距離須彌山極其遙遠,日月之光不能照耀到這里,所以"二山中間窈窈冥冥“,幽暗至極。
      
       按照《十八泥犁經(jīng)》所說地獄分為十八層,這里的“層”不是指空間的上下,而是在于時間和內(nèi)容上,每一層地獄比之前一層地獄增苦二十倍,遭受酷刑的時間增一倍。也就是說,如果在第一層地獄受刑的時間是十年,那么在十八層地獄就要受刑二百六十萬年,痛苦是第一層地獄的兩千萬億億倍——難怪古代有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的說法。而這最低一層地獄,也稱之為“無間地獄”,電影《無間道》的名字就來源于此,之所以稱為“無間”,是因為:獄中日夜受苦,無有間斷;所有酷刑輪番交替,無有間斷......
      
       3.世界結(jié)構(gòu)之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是早期印度宗教中十分盛行的觀念,所謂”六道“就是”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須彌山上居住的眾生就屬于”天道“,海中居住的魔族阿修羅、四大部洲上居住的凡人,分別就是阿修羅道和人道,這三道稱為”上三道“,認為欲界眾生如果行善積德,那么死后就可以投生到”上三道“,享受福報;如果作惡多端,死后就會投生到下三道,遭受惡報。
      
       所以佛教最基礎(chǔ)的一層教理,就是教人要多行善事,遠離惡事,這樣死后就能投生到上三道而避免遭受地獄之苦的煎熬,正如一句流傳甚廣的偈子所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種勸人行善而往生善道的教理在佛教中也稱之為“人天道”。
      
       然而,就算投生到天道享受無限的福報,也并非一勞永逸,即便積累下極大的福德,投胎轉(zhuǎn)世之后成為須彌山上的眾神之王帝釋天,按佛經(jīng)所說,其壽命也只有天界的一千歲,不過天界的一天相當(dāng)于人間的一百天,所以帝釋天的壽命是人間的十萬歲。帝釋天享盡福報,壽命快終結(jié)時就會顯現(xiàn)出“五衰象”:(1)衣服染上灰塵。(2)戴帽子上的鮮花都枯萎凋謝了(3)流汗(4)身體出現(xiàn)臭味(5)坐立不安。出現(xiàn)這五種征兆時,帝釋天七天之后就要壽終了,死后又要重新投胎,根據(jù)以往作過的善惡諸事,投胎到六道中相應(yīng)的地方,如果曾經(jīng)作過大惡,完全有可能直接墜入地獄遭受煎熬。
      
       欲界的眾生莫不如帝釋天一般,依據(jù)自身所作的善行或惡行,在六道之中輪轉(zhuǎn)交替,享受福報或遭受惡報,永無修止。
      
       4.世界結(jié)構(gòu)之”空居天“
      
       須彌山上下所有眾生都屬于欲界,但欲界的范圍并不止于此。過了須彌山頂,在虛空中繼續(xù)往上走,仍然有屬于欲界的四層空間:由須彌山頂上行八萬由旬有“夜摩天”、再上行十六萬由詢有“兜率天”、再上行三十二萬由旬有”化樂天“、再上行六十四萬由旬有”他化自在天“——相互間的距離呈公比為2的等比數(shù)列,其間眾生的壽命也呈等比數(shù)列:”三十三天“是一千歲,“夜摩天”二千歲,“兜率天”四千歲,”化樂天“八千歲,”他化自在天“一萬六千歲,而這里歲都是按他們所生活空間的時間計算,如果與人間的時間換算,也要按2倍的數(shù)值增加,例如三十三天的一天相當(dāng)于人間一百天,那么夜魔天相當(dāng)于兩百、兜率天相當(dāng)于四百......
      
       由于這里的眾生不像前面所說的那些依山、依海、依地而居,他們生活在虛空之中,故將這四個空間稱之為“空居天”?!笨站印八闹靥祀m然屬于欲界,但對欲望的需求已不像須彌山下眾生那樣濃厚熾烈,并且越往高去,對欲望的追求越淡漠,”夜摩天“男女之間以相抱為淫事,”兜率天“以牽手為淫事,”化樂天“以相笑為淫事,”他化自在天“以相視為淫事。所謂”淫事“就相當(dāng)于凡間的交媾,然后就可以受孕而有新生命誕生,但是,包括居住在須彌山上的很多天神,其生產(chǎn)的方式都和凡間的胎生(如人)、卵生(如鳥)、濕生(如蛆蟲)大不一樣,稱之為”化生“,新生命自然從膝間而出,無有人類生產(chǎn)那樣的污穢痛苦。
      
       "天居”四重天中,“兜率天”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因為釋迦牟尼的佛法在世間消亡后,他的接班人彌勒佛就要降世重新弘揚佛法,而彌勒現(xiàn)在正居住在兜率天宮之中,給兜率天眾生講法,等待降世——按照佛經(jīng)中的說法,釋迦牟尼佛之前曾有燃燈古佛在世間教化眾生,那時釋迦摩尼佛也居住在兜率天宮中等待降世,正如彌勒佛所作一樣,所以在中國寺院的大雄寶殿中,還有一種三佛的供奉形式,分別是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這代表過去、現(xiàn)在、未來,稱為縱三世佛。
      
       "天居”四重天中居住的并非都是天神,也居住著”天魔“,天魔的神通威力就比居住在海中的魔族阿修羅大得多,他們居住在欲界的最高處——他化自在天的摩醯首羅天宮之中,想方法設(shè)法阻止欲界眾生脫離欲界,而脫離欲界的方法是行善積德,修習(xí)梵行,因此這些天魔就常會用各種辦法引人作惡,勾引修行人放棄梵行。例如在釋迦摩尼成道的傳說中,他在菩提樹下苦坐七七四十九天,即將成道之時,天宮魔王深感不安,召集魔眾商議對策,先是派妖治異常之魔女前去勾引,然后又派魔眾變化各種牛頭馬面恐怖之狀進行恐嚇,然后又使用刀叉劍戟輪番攻擊,最終都被釋迦摩尼降服。
      
       ——或許猶太教里勾引亞達夏娃的蛇,基督教中耶穌在曠野中修行時來試探耶穌的魔,都屬于佛教神祗體系中的天魔吧。
      
       5.世界結(jié)構(gòu)之”三界“
      
       ”欲界“以天魔的宮殿為界限,再往上就進入了”色界“,佛教中“色”字常指物質(zhì),色界眾生仍然有物質(zhì)構(gòu)成的有形之身,但已經(jīng)沒有了欲界眾生的七情六欲,所以稱之為色界。色界眾生沒有欲界諸苦,沒有男女之別,也不用吃有形的食物,而是”以念為食“,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以各種精神享受作為食物,佛教中還有”法喜“、”禪悅“的說法,”法喜“就是聽聞?wù)ㄖ笮闹械南矏?,”禪悅“就是在禪定中體會到的快了,這或許是”以念為食“的一部分吧!
      
       ”色界“分為十八層天,其間的眾生也有壽命的限制,也應(yīng)該象”空居天“那樣每上一層天壽命就增加一倍,但對凡人來說已經(jīng)長久得不可思議了。但”色界“眾生壽終正寢之后,也有可能依其過去也業(yè)力墜入欲界,在六道中永無休止輪回。
      
       那么,人類如何才能往生進入色界呢?除了要行善積德,行十善行之外,還要修習(xí)禪定,依據(jù)禪定所達到的深度決定往生色界的高度。佛教中通常將禪定的深度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對禪定中每一階段所獲得的體驗都有說明,這里就不詳述了,而色界也分為四禪天,與禪定四禪的深度對應(yīng),于是修行者禪定達到的深度就決定了他最終能達到的境界。
      
       說到禪定,不得不說一下古印度的“沙門”文化。在佛教創(chuàng)立之前,在印度占主導(dǎo)地位的是婆羅門教,但同時還流行著一種不同于婆羅門文化的沙門文化,佛教中的“六道輪回”“五戒十善”“禪定”“剃發(fā)出家”都源自于這種“沙門文化”,與佛教幾乎同時產(chǎn)生、現(xiàn)在仍然在印度流行的耆那教屬于沙門文化,在這些概念上佛教與耆那教是相通的。佛教誕生時的婆羅門教也吸取了“沙門文化”的很多東西,例如從《奧義書》的記載可以看出早期的婆羅門教并無“六道輪回”思想。
      
      在釋迦牟尼的傳說中,釋迦牟尼做王子的時候出游,分別在三道城門之外看到了老、病、死的慘狀,于是產(chǎn)生厭離之心,到了第四道城門,看見一個沙門,威儀非凡,這才下決心出家修行。出家之后,釋迦摩尼遍訪仙山,跟隨各種大師修道,但發(fā)現(xiàn)都沒有找到根本擺脫六道輪回的辦法,這才自己獨自進入深山中苦行。而釋迦牟尼早期跟隨的這些師父,就應(yīng)該屬于沙門,而他們教給釋迦牟尼的東西中,修習(xí)禪定是很重要的一項,其中釋迦摩尼跟隨阿羅邏仙人學(xué)習(xí)時,就已經(jīng)達到了四禪的境界。
      
      因此,修習(xí)禪定的傳統(tǒng),應(yīng)該來自于沙門,而佛教中認為通過禪定而達到色界的觀念,應(yīng)該是對沙門文化的一種發(fā)展,或許早期的沙門認為通過修習(xí)禪定達到一定的深度,就可以進入色界而得到解脫,而佛教則否定了這種觀點,認為進入色界,也終將墜入輪回。
      
      四層禪天,由低到高,其中眾生的壽命要以“劫”進行計算。四重天的壽命依次為一劫、兩劫、三劫、四劫,有人按佛經(jīng)的記載推算,一劫大約相當(dāng)于凡間的十三億年(目前所知,地球的年齡為五十億年),當(dāng)然這應(yīng)該是指凡間的時間,換算為祂們生存空間的時間,可能就相當(dāng)于數(shù)十萬年。
      
      出了四禪天繼續(xù)往上走就進入了”無色界“。前面說過,佛教中的”色“通常是指物質(zhì),所以”無色界“就是指其間眾生擺脫了物質(zhì)的障礙,只有純粹的精神存在,無拘無束極度自在?!睙o色界“也分為四重天,分別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其間眾生壽命皆以萬劫計算,也就說其壽命至少相當(dāng)于凡間的數(shù)十萬億年。凡間眾生要想往生”無色界“,則需要修習(xí)跟高層次的禪定,分別修習(xí)到”空無邊定“、”識無邊定“、”無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的極深禪定狀態(tài)。
      
      “欲界”“色界”“無色界”就稱之為“三界”,此中眾生皆因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而在三界之中輪轉(zhuǎn)不休。而小乘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參破十二因緣之流傳,跳出三界修成阿羅漢,不再進入三界輪回。
      
      6.世界的演化
      
      前面花費了大量篇幅描繪世界的結(jié)構(gòu),只有把世界的結(jié)構(gòu)說清楚,也才能講清世界的演化。
      
      《長阿含經(jīng)·世紀(jì)經(jīng)·三災(zāi)品》中,開篇佛就告訴弟子們說:”有四件事情,曠日長久,無量無限,不可以用日月來計算“。這四件事就是:世間災(zāi)難漸起,天地逐漸毀壞,其間曠日長久不可以日月計算;世間毀壞之后,其間空曠,沒有天地,其間曠日長久不可以日月計算;接下來天地開始生成,其間曠日持久不可以日月計算;接下來天地已成,久住不壞,其間曠日長久不可以日月計算。
      
      也就是說,天地的變化,要經(jīng)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其間所經(jīng)歷的時間都長久不可思議,并且這樣的過程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不休。
      
      接下來,佛又詳細描述了世間敗壞的三種形式,即分別遭遇火災(zāi)、水災(zāi)、風(fēng)災(zāi)。然而與很多宗教的觀念大不相同的是,天地間遭遇各種災(zāi)難,并不像《圣經(jīng)》中說因為人類道德敗壞而要懲罰人類,相反,佛經(jīng)中人為世間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災(zāi)劫,是因為人類道德已經(jīng)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長阿含經(jīng)》中說,由于世間正法廣布,人們都修習(xí)善行,持正見而遠離邪見,這時有人修習(xí)禪定,壽終之后跳出欲界,進入色界的光音天(也即二禪天),于是在虛空中向眾生宣說正法,宣講修習(xí)二禪的方法,于是越來越多的人聞聲之后修習(xí)禪定進入二禪,壽終后皆往生于光音天。由于世間正法廣布,沒有人墜入地獄,而地獄中眾生受苦結(jié)束,投生人間時,也即跟隨修習(xí)禪定進入光音天,這樣地獄就逐漸空了,餓鬼、畜生也如此逐漸投生人間,然后修習(xí)禪定進入光音天。長此以往,經(jīng)過一個及其漫長的過程,欲界以及色界初禪天中的眾生都來到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之下就沒有生命了。
      
      由于世間沒有生命,世間就要毀壞。這時天上的太陽會越來越多,由一個逐漸增加至七個,于是海水逐漸被蒸干,大地上燃起大火,逐漸將大地?zé)龤?,又將須彌山燒毀,大火一直由欲界燒到梵迦夷天(也即色界的初禪天),大火經(jīng)過的地方,所有的物質(zhì)都被燒為虛空,直到眾生居住的光音天才結(jié)束。這就是世間遭遇火災(zāi)逐漸毀壞的過程。
      
      大火息滅之后,光音天之下就會聚起大黑云,開始下大暴雨,雨滴如車輪般大,經(jīng)過無數(shù)百千歲月,水逐漸增長,一直漫到光音天之下,接下來就會刮起大風(fēng)讓海水退卻,而海水退卻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塑造出每一個空間中新的結(jié)構(gòu),例如塑造出新的梵天天宮、新的天魔天宮、新的三十三天宮、新的須彌山、新的日月、新的四大部洲、新的鐵圍山、大鐵圍山,于是新的世界就形成了。
      
      以上就是天地遭遇火災(zāi)而經(jīng)歷的壞、住、成的過程。
      
      天地遭遇水災(zāi),不同之處在于,”水災(zāi)”是因為世間之人皆奉行善法,有人修習(xí)禪定進入三禪,往生后進入色界的遍凈天(即三禪天),他在虛空中廣宣修習(xí)三禪之道,于是世間所有眾生都跟隨他來到遍凈天,這時遍凈天下開始聚起大黑云,然后開始下暴雨,將遍凈天以下,包括梵迦夷天和光音天也都被消溶。于是大雨停后,三禪天——遍凈天以下的所有空間都變?yōu)榱颂摽眨@就是世間遭遇火災(zāi)逐漸毀壞的過程。
      
      這里有個小小的問題,經(jīng)過大雨之后,這些雨水都去哪里了呢?佛經(jīng)上并沒有說明這個問題,但我想可以這樣理解:前面我們說過,陸地之外是海洋,海洋之外是颶風(fēng),海洋、大地以及須彌山都是被颶風(fēng)托舉于虛空之中的,而《長阿含經(jīng)》中說過,世間被雨水消溶時,托舉世界的颶風(fēng)也隨之消散,于是從遍凈天落下的雨水就應(yīng)該落入了無盡的虛空之中。
      
      欲界、色界的初、二禪天完全消溶之后,遍凈天之下又會聚起大黑云,下起暴雨,于是水會逐漸增長(當(dāng)然,按我們剛才的分析,在暴雨降落之前應(yīng)該已經(jīng)形成了托舉世界的新的颶風(fēng)),一直漫到遍凈天之下,然后又刮起大風(fēng)讓水消退,消退過程中一層空間又逐漸被塑造出來,這與經(jīng)歷火災(zāi)之后塑造出新世界的過程是一樣的。
      
      天地遭遇風(fēng)災(zāi)的過程也大致相仿,不同之處在于世間眾生都修習(xí)善行時,有人修到四禪天中的果實天,于是世間眾生都跟隨他來到果實天,這時果實天之下就會刮起大風(fēng),將欲界及色界的初、二、三禪天全部摧毀,接著果實天下就會聚起大黑云,然后降下暴雨,水漫至果實天之后,起大風(fēng)讓海水逐漸退卻,于是就塑造出了新的世界。
      
      以上就是世界經(jīng)歷火、水、風(fēng)三災(zāi)而發(fā)生壞、空、成的過程。
      
      
      
      7.人類的由來
      
       無論是婆羅門教、猶太—基督—伊斯蘭教體系還是中國的神話傳說(不說道教,是因為道教的很多理論都是從佛教中抄過來的,所以二者在對天地形成的認識上有著共同淵源),都認為天地是由一個神創(chuàng)造出來的,婆羅門教中這個神叫做梵天,猶太—基督教中就是上帝,伊斯蘭教就是真主安拉,中國神話中就是盤古。而人類的起源,婆羅門、猶太、基督、伊斯蘭諸教都認為創(chuàng)造了天地的神創(chuàng)造了人,而中國神話中,女媧與盤古的關(guān)系并不明確。
      
      顯然,佛教的很多觀念都直接受到了婆羅門教的影響,前面提到的很多神祗,如大梵天、帝釋天、阿修羅、迦樓羅等等都直接源自于婆羅門教。但是,佛教認為婆羅門教所崇奉的最高的神——大梵天,其實級別并不高,祂居住在色界的最低一層:梵迦夷天,也即初禪天。大梵天是初禪天最高的神,他有很多部眾,依照級別的高低依次稱為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
      
      婆羅門教認為大梵天創(chuàng)造了世界,也創(chuàng)造了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及天地間的眾生,佛教則完全否定了這種說法。
      
      《長阿含經(jīng)》中說:世界自色界二禪天——光音天往下毀壞之后,又逐漸形成了新的世界,這時光音天眾生之中,有的壽終正寢之后,就投生于新的世界,化生于色界的初禪天——梵迦夷天。第一個來到梵迦夷天的生命,就認為:“我是自然生成的,沒有能造我的神,我知道世間所有義理,能夠在世界中自在變化,能夠造化萬物,是世界中最為尊貴的,是眾生之父”,其后由光音天投生來梵迦夷天的眾生,看到大梵天先來到這里,也就認為:“祂是世界上最先有的,我等眾生都是由祂化身而成。”就成為了大梵天的部眾。而色界中的生命紛紛由于愛欲染著,投生于新造成的欲界,紛紛變成帝釋天、迦樓羅、阿修羅、凡人等等之后,也就相信世界是大梵天創(chuàng)造,自己是由大梵天創(chuàng)造出來的了。
      
      那么,色界眾生,如何又會染著愛欲,而逐漸墜入欲界,變?yōu)榉踩四酥翂嬋氲鬲z之中呢?《長阿含經(jīng)·世紀(jì)經(jīng)·世本緣品》進行了詳細說明。
      
      新世界剛剛形成之時,眾生都還居住在光音天之上,第一個壽終正寢來到梵迦夷天的生命成為了大梵天,其后來到的生命,也都如大梵天一般神通廣大,佛經(jīng)中的描述是:“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壽命長久”。這時沒有男女、尊卑、上下的區(qū)別。
      
      這時地面涌出一種有如酥油一般的稱為“地味”的物質(zhì),凝結(jié)于地面,其味道甜如蜜。來到新世界的眾生,有的以手嘗試其味道,開始覺得味道很好,就產(chǎn)生了對這種味道的貪戀執(zhí)著,不停的用手掬起來吃,其他眾生也隨之效法。這些貪著“地味”的眾生,身體逐漸變得粗糙,本來是身放光明的,這時光明逐漸變暗乃至消失,本來是可以自在飛行的,現(xiàn)在也不能飛了。
      
      這時還沒有產(chǎn)生日月,眾生身上發(fā)出的光明消失,于是天地間又變?yōu)橐黄诎?,直到日月又自然生成為止?br />   
      那些最初來到新世界的眾生,吃過“地味”之后,就長久的留地面了,“地味”吃得多的,容顏就變得憔悴粗糙,吃得少的,容顏就還光澤潤滑。由于有了容顏的優(yōu)劣,眾生之間就有了“你不如我”或者”我比你好“的高下、你我的觀念,有了爭強好勝的心態(tài)。
      
      隨后,”地味“逐漸消竭,又露出了地皮,其狀如酥餅,色美味香,眾生食后,身體又變得更加粗糙了。地皮吃完之后,又產(chǎn)生了地膚,顏色如天上的花,柔軟如天人穿的衣服,美味如密,眾生吃完后身體變得更加粗糙。
      
      地膚吃完后,地面上開始自然生長稻谷,最早的稻谷,不需要烹調(diào)就自然具備各種美味,眾生吃過之后,身體變得更加丑陋,而且開始有了男女的區(qū)別。男女之間相互瞻視,就有了欲望,開始躲在隱蔽處交媾,其他眾生看見后就斥責(zé)他們,行淫事的男子見有人呵斥他,就開始悔過,伏地不起,而行淫事的女人看見男子悔過伏地不起,就為他送飯食,于是世間就有了夫妻(可能在印度語言中,”丈夫“有”不善之人“的意思,而”妻“有”送飯“的意思,所以佛經(jīng)中會有這樣的說法)
      
      8.社會的形成
      
      從此以后,眾生的行為越來越放逸,所作的不善之事越來越多,人們紛紛結(jié)成夫妻、建造房屋,此后從光音天命終投生到凡間的生命,也就先進入母胎之中,成為胎生,而不像以往都是自然化生,其后就逐漸開始有了村落、城郭。
      
      那時,眾生所食的稻谷,早上收割,下午就長出新的了。于是有人想,天天都要收割,太累人了,我把稻谷收回儲藏起來,這樣就免得天天都那么麻煩。于是人們紛紛效法,競相儲藏稻谷,不久稻谷就不人們收割干凈,只留下不會自然生成,需要人們栽種耕作的稻桿了。
      
      于是人們聚在一處,大為懊悔,商議之后,決定將田野分開,個人耕種自己的田地。于是有人開始想:“何不把我種的稻谷藏好,然后去偷別人田里的稻谷?”,他偷盜時被人發(fā)現(xiàn),遭到別人呵斥,但他還是不改,于是就遭到別人杖責(zé)。而偷盜者不服氣,就向眾生申訴說自己被毆打,于是世間開始有了偷盜、爭訟、仇怨。
      
      于是眾生商議,應(yīng)該立一個國王,能夠解決爭訟,保護人民,賞善罰惡,我們可以每人分出一部分稻谷供養(yǎng)他。于是眾人中有一個身形高大,容貌端正,素有威德的人被立為國王。國王世代父子傳承,于是就有了印度四大種姓之一的剎帝利一族。
      
      后來,眾生中有一個人想:這世間所有的東西都破敗不堪,現(xiàn)在應(yīng)該舍離。于是入山修行,靜坐思慮,日日出山,入村乞食。村子里的人看見了,都倍加敬仰,認為他能夠舍棄家庭,入山求道,遠離惡法,于是就把這樣的人成為婆羅門。
      
      有的在深山修道的婆羅門,不愿意再修習(xí)禪定。便離開山林,回到人間,于是世間也有了婆羅門......
  •     長阿含經(jīng)之世記經(jīng)
      
      閻浮提州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俱利窟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眾比丘于食后集講堂上議言。諸賢。未曾有也。今此天地何由而敗。何由而成。眾生所居國土云何
      
      爾時。世尊于閑靜處天耳徹聽。聞諸比丘于食后集講堂上議如此言。爾時世尊于靜窟起。詣講堂坐。知而故問。問諸比丘。向者所議。議何等事
      
      諸比丘白佛言。我等于食后集法講堂議言。諸賢。未曾有也。今是天地何由而敗。何由而成。眾生所居國土云何。我等集堂議如是事
      
      佛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凡出家者應(yīng)行二法。一賢圣默然。二講論法語。汝等集在講堂。亦應(yīng)如此賢圣默然.講論法語。諸比丘。汝等欲聞如來記天地成敗.眾生所居國邑不耶
      
      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正是時。愿樂欲聞。世尊說已。當(dāng)奉持之
      
      佛言。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dāng)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八千大泥犁.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止于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邊無際。水止于風(fēng)。風(fēng)深六千四十由旬。其邊無際。比丘。其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無際。須彌山王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上高八萬四千由旬。下根連地。多固地分。其山直上。無有阿曲。生種種樹。樹出眾香。香遍山林。多諸賢圣。大神妙天之所居止。其山下基純有金沙。其山四面有四埵出。高七百由旬。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四埵斜低。曲臨海上
      
      須彌山王有七寶階道。其下階道廣六十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墻.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金墻銀門。銀墻金門。水精墻琉璃門。琉璃墻水精門。赤珠墻馬瑙門。馬瑙墻赤珠門。車磲墻眾寶門。其欄楯者。金欄銀桄。銀欄金桄。水精欄琉璃桄。琉璃欄水精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車磲欄眾寶桄。其欄楯上有寶羅網(wǎng)。其金羅網(wǎng)下懸銀鈴。其銀羅網(wǎng)下懸金鈴。琉璃羅網(wǎng)懸水精鈴。水精羅網(wǎng)懸琉璃鈴。赤珠羅網(wǎng)懸馬瑙鈴。馬瑙羅網(wǎng)懸赤珠鈴。車磲羅網(wǎng)懸眾寶鈴。其金樹者金根金枝銀葉華實。其銀樹者銀根銀枝金葉華實。其水精樹水精根枝琉璃華葉。其琉璃樹琉璃根枝水精華葉。其赤珠樹赤珠根枝馬瑙華葉。其馬瑙樹者馬瑙根枝赤珠華葉。車磲樹者車磲根桄眾寶華葉
      
      其七重墻。墻有四門。門有欄楯。七重墻上皆有樓閣臺觀。周匝圍繞有園觀浴池。生眾寶華葉。寶樹行列?;ü泵?。香風(fēng)四起。悅可人心。鳧雁鴛鴦。異類奇鳥。無數(shù)千種。相和而鳴。又須彌山王中級階道廣四十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墻.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shù)眾鳥相和而鳴。亦如下階。上級階道廣二十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寶墻.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shù)眾鳥相和而鳴。亦如中階
      
      佛告比丘。其下階道有鬼神住。名曰伽樓羅足。其中階道有鬼神住。名曰持鬘。其上階道有鬼神住。名曰喜樂。其四捶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大王所居宮殿。有七重寶城.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七重。諸寶鈴乃至無數(shù)眾鳥相和而鳴。亦復(fù)如是。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宮。寶城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shù)眾鳥相和而鳴。又復(fù)如是。過三十三天由旬一倍有焰摩天宮。過焰摩天宮由旬一倍有兜率天宮。過兜率天宮由旬一倍有化自在天宮。過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他化自在天宮。過他化自在天宮由旬一倍有梵加夷天宮
      
      于他化自在天.梵加夷天中間。有摩天宮??v廣六千由旬。宮墻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七重。乃至無數(shù)眾鳥相和而鳴。亦復(fù)如是。過梵伽夷天宮由旬一倍有光音天宮。過光音天由旬一倍有遍凈天宮。過遍凈天由旬一倍有果實天宮。過果實天由旬一倍有無想天宮。過無想天由旬一倍有無造天宮。過無造天由旬一倍有無熱天宮。過無熱天由旬一倍有善見天宮。過善見天由旬一倍有大善見天宮。過大善見天由旬一倍有色究竟天宮。過色究竟天上有空處智天.識處智天.無所有處智天.有想無想處智天。齊此名眾生邊際.眾生世界。一切眾生生.老.?。溃荜帲苡?。齊此不過【諸天】
      
      佛告比丘。須彌山北有天下。名郁單曰。其土正方。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方。像彼地形。須彌山東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圓??v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圓。像彼地形。須彌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其土形如半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亦爾。像彼地形。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其土南狹北廣??v廣七千由旬。人面亦爾。像此地形。須彌山北面天金所成。光照北方。須彌山東面天銀所成。光照東方。須彌山西面天水精所成。光照西方。須彌山南面天琉璃所成。光照南方【四方洲】
      
      郁單曰有大樹王。名庵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弗于逮有大樹王。名伽藍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俱耶尼有大樹王。名曰斤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又其樹下有石牛幢。高一由旬。閻浮提有大樹王。名曰閻浮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金翅鳥王及龍王樹名俱利睒婆羅。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阿修羅王有樹。名善畫。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樹。名曰晝度。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四方神樹】
      
      須彌山邊有山。名伽陀羅。高四萬二千由旬。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其山去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其間純生優(yōu)缽羅花.缽頭摩花.俱物頭花.分陀利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亦充遍。去佉陀羅山不遠有山。名伊沙陀羅。高二萬一千由旬??v廣二萬一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佉陀羅山四萬二千由旬。其間純生優(yōu)缽羅花.缽頭摩花.俱勿頭花.分陀利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伊沙陀羅山不遠有山。名樹巨陀羅。高萬二千由旬。縱廣萬二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伊沙陀羅山二萬一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樹巨陀羅山不遠有山。名善見。高六千由旬。縱廣六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樹巨陀羅山萬二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
      
      去善見山不遠有山。名馬食上。高三千由旬??v廣三千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善見山六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馬食山不遠有山。名尼民陀羅。高千二百由旬??v廣千二百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馬食山三千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尼民陀羅山不遠有山。名調(diào)伏。高六百由旬??v廣六百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尼民陀羅山千二百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去調(diào)伏山不遠有山。名金剛圍。高三百由旬??v廣三百由旬。其邊廣遠。雜色間廁。七寶所成。去調(diào)伏山六百由旬。其間純生四種雜花。蘆葦.松.竹叢生其中。出種種香。香氣充遍【七大山】
      
      去大金剛山不遠有大海水。海水北岸有大樹王【在南方?】。名曰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其邊空地復(fù)有叢林。名庵婆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閻婆??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娑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多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那多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為男??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為女??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男女。縱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散那??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栴檀。縱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佉詶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波奈婆羅。縱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毗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香奈??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為梨??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安石留??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曰為甘??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呵梨勒??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毗醯勒??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阿摩勒??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阿摩犁。縱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奈??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甘蔗??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葦??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竹??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舍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舍羅業(yè)??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木瓜。縱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大木瓜??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解脫華??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瞻婆??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婆羅羅??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修摩那??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婆師。縱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多羅梨??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伽耶。縱廣五十由旬。復(fù)有叢林名葡萄??v廣五十由旬【各種樹木,以品種聚生成林。】
      
      過是地空。其空地中復(fù)有花池??v廣五十由旬。復(fù)有缽頭摩池.俱物頭池.分陀利池。毒蛇滿中。各縱廣五十由旬。過是地空。其空地中有大海水。名郁禪那。此水下有轉(zhuǎn)輪圣王道。廣十二由旬。挾道兩邊有七重墻.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周匝校飾。以七寶成。閻浮提地轉(zhuǎn)輪圣王出于世時。水自然去。其道平現(xiàn)【水中道路自現(xiàn),宮崎駿《千與千尋》中在淺淺的海水中開行的列車似受此啟發(fā)】。去海不遠有山。名郁禪。其山端嚴(yán)。樹木繁茂。花果熾盛。眾香芬馥。異類禽獸靡所不有。去郁禪山不遠有山。名金壁。中有八萬巖窟。八萬象王止此窟中。其身純白。頭有雜色??谟辛?。齒間金填。過金壁山已。有山名雪山??v廣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東西入海。雪山中間有寶山。高二十由旬
      
      雪山埵出高百由旬。其山頂上有阿耨達池。縱廣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凈無穢。七寶砌壘.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種種異色。七寶合成。其欄楯者。金欄銀桄。銀欄金桄。琉璃欄水精桄。水精欄琉璃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車磲欄眾寶所成。金網(wǎng)銀鈴。銀網(wǎng)金鈴。琉璃網(wǎng)水精鈴。水精網(wǎng)琉璃鈴。車磲網(wǎng)七寶所成。金多羅樹金根金枝銀葉銀果。銀多羅樹銀根銀枝金葉金果。水精樹水精根枝琉璃花果。赤珠樹赤珠根枝馬瑙葉馬瑙花果。車磲樹車磲根枝眾寶花果【對比昆侖山南極縱淵眾寶物】
      
      阿耨達池側(cè)皆有園觀浴池。眾花積聚。種種樹葉。花果繁茂。種種香風(fēng)。芬馥四布。種種異類。諸鳥哀鳴相和。阿耨達池底。金沙充滿。其池四邊皆有梯陛。金桄銀陛。銀桄金陛。琉璃桄水精陛。水精桄琉璃陛。赤珠桄馬瑙陛。馬瑙桄赤珠陛。車磲桄眾寶陛。繞池周匝皆有欄楯。生四種花。青.黃.赤.白。雜色參間。華如車輪。根如車轂?;ǜ鲋?。色白如乳。味甘如蜜。阿耨達池東有恒伽河。從??诔?。從五百河入于東海。阿耨達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子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達池西有婆叉河。從馬口出。從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達池北有斯陀河。從象口中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阿耨達宮中有五柱堂。阿耨達龍王恒于中止【昆侖山與四方河】
      
      佛言。何故名為阿耨達。阿耨達其義云何。此閻浮提所有龍王盡有三患。唯阿耨達龍無有三患。云何為三。一者舉閻浮提所有諸龍。皆被熱風(fēng).熱沙著身。燒其皮肉。及燒骨髓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無有此患。二者舉閻浮提所有龍宮。惡風(fēng)暴起。吹其宮內(nèi)。失寶飾衣。龍身自現(xiàn)以為苦惱。唯阿耨達龍王無如是患。三者舉閻浮提所有龍王。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搏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龍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唯阿耨達龍無如此患。若金翅鳥生念欲住。即便命終。故名阿耨達(阿耨達秦言無惱熱)
      
      佛告比丘。雪山右面有城。名毗舍離。其城北有七黑山。七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唱伎樂音樂之聲。山有二窟。一名為晝。二名善晝。天七寶成。柔濡香潔。猶如天衣。妙音乾闥婆王從五百乾闥婆在其中止。晝.善晝窟北有娑羅樹王。名曰善住。有八千樹王圍繞四面。善住樹王下有象王。亦名善住。止此樹下。身體純白。七處平住。力能飛行。其頭赤色。雜色毛間。六牙纖傭。金為間填。有八千象圍繞隨從。其八千樹王下八千象。亦復(fù)如是
      
      善住樹王北有大浴池。名摩陀延??v廣五十由旬。有八千浴池周匝圍繞。其水清涼。無有塵穢。以七寶塹周匝砌壘繞。池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wǎng).七重行樹。皆七寶成。金欄銀桄。銀欄金桄。水精欄琉璃桄。琉璃欄水精桄。赤珠欄馬瑙桄。馬瑙欄赤珠桄。車磲欄眾寶桄。其金羅網(wǎng)下垂銀鈴。其銀羅網(wǎng)下垂金鈴。水精羅網(wǎng)垂琉璃鈴。琉璃羅網(wǎng)垂水精鈴。赤珠羅網(wǎng)垂馬瑙鈴。馬瑙羅網(wǎng)垂赤珠鈴。硨磲羅網(wǎng)垂眾寶鈴。其金樹者金根金枝銀葉花實。其銀樹者銀根銀枝金葉花實。水精樹者水精根枝琉璃花實。琉璃樹者琉璃根枝水精花實。赤珠樹者赤珠根枝馬瑙花實。馬瑙樹者馬瑙根枝赤珠花實。硨磲樹者車磲根枝眾寶花實
      
      又其池底金沙布散。繞池周匝有七寶階道。金陛銀蹬。銀陛金蹬。水精陛琉璃蹬。琉璃陛水精蹬。赤珠陛馬瑙蹬。馬瑙陛赤珠蹬。車磲陛眾寶蹬。挾陛兩邊有寶欄楯。又其池中生四種華。青.黃.赤.白。眾色參間。華如車輪。根如車轂?;ǜ鲋I兹缛?。味甘如蜜。繞池四面有眾園觀.叢林.浴池。生種種花。樹木清涼?;üS盛。無數(shù)眾鳥相和而鳴。亦復(fù)如是。善住象王念欲游戲。入池浴時。即念八千象王。時。八千象王復(fù)自念言。善住象王今以念我。我等宜往至象王所。于是。眾象即往前立
      
      時。善住象王從八千象至摩陀延池。其諸象中有為王持蓋者。有執(zhí)寶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樂前導(dǎo)從者。時。善住象王入池洗浴。作倡伎樂。共相娛樂?;蛴邢鬄橥跸幢钦?。或有洗口.洗頭.洗牙.洗耳.洗腹.洗背.洗尾.洗足者。中有拔華根洗之與王食者。中有取四種花散王上者。爾時。善住象王洗?。嬍场9蚕鄪蕵芬?。即出岸上。向善住樹立。其八千象然后各自入池洗?。嬍场9蚕鄪蕵?。訖已還出。至象王所
      
      時。象王從八千象前后導(dǎo)從。至善住樹王所。中有持蓋覆象王者。有執(zhí)寶扇扇象王者。中有作倡伎樂在前導(dǎo)者。時。善住象王詣樹王已。坐臥行步隨意所游。余八千象各自在樹下。坐臥行步隨意所游。其樹林中有圍八尋者。有圍九尋至十尋.十五尋者。唯善住象王婆羅樹王圍十六尋。其八千婆羅樹枝葉墮落時。清風(fēng)遠吹置于林外。又八千象大小便時。諸夜叉鬼除之林外
      
      佛告比丘。善住象王有大神力。功德如是。雖為畜生。受福如是。
      
  •     想要了解真實的佛陀,當(dāng)然要讀阿含經(jīng)。
      不過真實該如何界定呢?
      雖然據(jù)說因為翻譯的原因,文字不太好懂,但還是很感動于其中的一些文字片段,在讀了許多大乘典籍之后,發(fā)覺最為感人的并不是佛教的道理,而是釋迦牟尼的人格。
      無可說但又要說,無可為但又要為。
      因為背疾要般涅槃,但還是給了阿難祈請住世一劫的機會,但時節(jié)因緣無法湊泊。
  •   有form那不還是另一個故事的感覺
    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故事
    中國的
    然后現(xiàn)代科學(xué)的
    到底是什么呢
  •   四阿含最啰嗦
  •   啰嗦才有味道。
  •   那倒是 這也是人家的特色嘛 要不然陳寅恪也不會說俞樾見識短了
  •   道理是明晰的,人格魅力有可能是后人逐漸豐滿起來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