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8 出版社:線裝書局 作者:傅佩榮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手邊這一本《老子》,又名《道德經》。司馬遷在《史記》寫到它的作者時,是列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以上簡單的兩句話,就可能引起不少誤解。 首先,《老子》又名《道德經》,但是內容與世人所謂的“仁義道德”完全無關,亦即所論并非倫理學的題材。以王弼(公元226—249年)所注的版本為例,《老子》分為上下兩篇,先論“道,可道,非常道”,后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于是遂有《道經》(一至三十七章)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二篇,合稱《道德經》。 其次,《史記》卷六十三以“老子、韓非”并列為傳,其實所述還包括莊子與申不害。韓非是法家代表,著作中有《解老》與《喻老》二篇,發(fā)揮老子的部分思想。司馬遷認為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最后又總結說:“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崩献拥乃枷氘斎槐软n非深遠,但是韓非“自認為”并且“使別人認為”他在推廣老子的學說,以致老子的真面目反而模糊難辨。這不能不說是老子的不幸啊! 關于《老子》一書的作者,亦即“老子”此人,司馬遷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書檔案的官,學問與見解應該具有一定水平。根據孔子(公元前55l一前479年)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一事來看,老子應該是春秋時代的人,年齡比孔子稍長??鬃勇犃死献拥囊环柮阒?,對弟子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所謂“龍”描寫他是“乘風云而上天”,并非年輕時孔子所能理解。老子眼見周朝衰頹,決定西出函谷關,準備隱居,守關的官員請他留下作品?!坝谑抢献渝僦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事實上,老子是以《老子》一書而對后代產生重大影響,并且此書與老子的生平際遇并無密切關系。換言之,“老子為了什么”要比“老子是誰”更為重要。那么,老子為了什么呢?今日通行的是王弼注的版本,而王弼上距老子的年代也有七八百年,誰能擔保這期間的傳抄與刻印都沒有問題呢?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出土了一大批帛書,其中就有《老子》的帛書甲本與乙本。這兩個版本大同小異,都是《道經》在后,并且沒有分章。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戰(zhàn)國楚墓”又出土了許多竹簡,其中有三種《老子》的摘抄本,分為甲、乙、丙三組。摘抄本的字數只有通行本的三分之一,并且丙組中的文句較為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專家認為,甲組較為接近《老子》祖本,它的抄寫年代距離老子逝世“可能”只有一百多年。換言之,目前所能找到的斷簡殘篇,離作者老子本人也有一百多年了。既然如此,我們在依據最新出土的資料修訂《老子》通行本的同時,還是要把焦點置于老子學說的闡釋上。 在探討老子學說時,會發(fā)現材料最多的是歷代的注解與引申。從最早的莊子、韓非等人,經過河上公、王弼,甚至唐玄宗這位帝王以及宋朝的王安石、蘇轍、朱熹等人,無不發(fā)表心得,增益老學。但是,《老子》似乎是一面鏡子,人們總能借它照見自己的長相,而未必說得清楚它原來的用意是什么。老子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者,他所謂的“道”,是指“真實”(更好說是“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要將人生依托在永恒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開辟了一條路,并且是更為寬廣的路。奈何天下人卻難以體認他的美意。他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我們不妨欣然接受此一邀請與挑戰(zhàn),一起認真研讀《老子》。
內容概要
《傅佩榮解讀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開創(chuàng)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經》一書對后世的影響既深且遠 可與儒家比肩。傅佩榮教授特別指出,老子所謂的“道”是指“真實”而言,亦即要將人生依托在永恒不變的基礎上,再由此觀照人間,安排適當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開辟了一條更為寬廣的路。傅教授根據自己研習中西哲學三十余年的心得,解讀《老子》,特別注重書中傳達的深刻哲理與智慧,以凸顯哲學“愛好智慧’的本義。在每一章原文之后,用白話取代一般讀本的注釋,文字上力求通順暢達。而在解讀部分,則參考了歷代注家制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專就關鍵概念加以解析,可作為了解老子及圭家思想簡明易懂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yè),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客座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的歡迎,曾獲教學特優(yōu)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yōu)通識課等獎項,并被《民主報》評選為校園熱門教授。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皆卓有成就。 傅佩榮教授著作甚豐。其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范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著有:《哲學與人生》、《管理自我的潛能》、《探索生命的價值》、《走向智慧的高峰》、《轉進人生的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哲學入門》、《四書小品》、《柏拉圖》、《中西十大哲學家》等八十余種,以及有聲書系列《創(chuàng)意人生》與《重建心靈》等。
書籍目錄
前言一 老子其人其書前言二 以智慧取勝的老子 上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 下篇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
章節(jié)摘錄
書摘【白話】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樣算是美,這樣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樣算是善,這樣就有了不善。所以,有與無互相產生,難與易互相形成,長與短互相襯托,高與低互相依存,音與聲互相配合,前與后互相跟隨。因此之故,圣人以無為的態(tài)度來處事,以不言的方法來教導。任由萬物成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yǎng)育萬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萬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離開他。 【解讀】 人間的價值判斷是相對的。一方面,沒有美就沒有丑;另一方面,美之上還有更美,丑之下還有更丑,永遠比不完。圣人明白這個道理,于是無所作為,緘默不語,讓一切自行發(fā)展。 “圣人”是指領悟了“道”的統(tǒng)治者,可以體現“道”的作為?!叭f物”則包括人類社會在內,所以才有居功不居功的問題。如果不居功,則功績“無從”離開他,并且不必擔心“有功就有過”這種相對價值觀的干擾。 “有無相生”可以理解為:一、在概念上,說“有”時,知道它不是“無”;說“無”時,知道它不是“有”;兩者若是分立,則兩者都將不知所云。二、萬物常在變化之中,所以現在“有”的,以前是“無”;現在“無”的,曾經是“有”;由將來看現在,亦復如此。換言之,有與無,在此并非西方哲學所謂的“存有”(Being)與“虛無”(N0thingneSs)。 《莊子·應帝王》:“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其意為:“明王治理時,功勞廣被天下,卻好像與自己無關;教化普施萬物,而百姓不覺得有所依賴;擁有一切但不能描述,使萬物可以自得而喜,立足于神妙不測的地位,邀游于虛空無有之境?!边@段話生動描繪了“圣人”之治。 P5-6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鳥,吾知其能飛也;魚,吾知其能游也;獸,吾知其能走也。至于龍,吾不知也。今見老子,其猶龍乎! ——【春秋】孔子(前55l一前479) 老氏書賅古今,通上下。 ——【清】魏源(1794一1857)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他的主義是不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把人類無聊的計較一掃而空,喜歡做便做,不必瞻前顧后。 ——梁啟超(1873一1929) 后之學者如果能夠懂得老子所說的道理,在人生短短的數十年問,就不至于感覺前路茫茫,進退失據,壽夭莫測,我命由天。這就是“道家”處世的哲學精神和“道教”超世的修煉方術結合一起,互相為用的優(yōu)越性。 ——陳攖寧(1880一1969) 按照西方哲學的分類,哲學包括形而上學、宇宙論、倫理學和政治學。在老子那里,哲學是一個統(tǒng)攝一切的基本思想的整體?!独献印芬徽轮械牧攘葦稻渚蛯⑦@四個方面包容無遺。 ——【德】雅斯貝斯(Karl Jaspers,1883一1969) 《老子》說:那理解光明者將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其白,守其黑)。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人人都知曉的、但鮮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須讓自身沒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海德格爾(Martin}teidegger,1889一1976)
編輯推薦
《傅佩榮解讀老子》傅佩榮教授從“道”這個關鍵概念入手解讀《老子》,引領讀者進入老莊哲學幽深遼闊的思境,比照現代社會人們對所謂成功、快樂的心靈焦慮,對讀者不無裨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